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灭亡启示录(1894_1911)-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能爆发战争的预案,至于真正的战争准备,更没有人关心。

但在这时,东学党起义军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惊讶的举动。这一举动直接打乱了日军所有的部署,差点把他们气得吐血。

·东学党人打乱日本战争计划·

这举动就是:我们不起义了,跟政府和谈!

当他们看到两支外国军队都出现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时,意识到清国和日本很可能在本国爆发战争,这时候,东学党人收起了对政府的仇恨,决定不再起义。他们知道,只要朝鲜恢复稳定,无论是清军和日军,就都没有继续留下来的理由,危及朝鲜百姓的战火也可以避免。所以,就在日军开进汉城的第二天,东学党立即宣布不再起义,并且退出所占领的州县。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这是一种可贵的爱国行为。

日本人的郁闷正是在于:如果大家都撤军了,那还打什么仗啊。

朝鲜国王如释重负,立即向清国和日本发出共同请求:我们局势稳定了,两位大爷都请回吧!

日军的郁闷正是来源于此:如果清日都撤军了,辛辛苦苦做好的开战准备就泡汤了。

李鸿章当然是不愿意跟日本开战的,他先命令在朝鲜的清军做好撤军准备。然后,总理衙门向日本外务省发出外交照会:要求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军。

日本外务省的答复很简单:不撤。

日本人的计划是,不仅不能撤军,还要利用外交摩擦将清日两国再一次引向开战。所谓战事未起,外交先行。外交文件上的战斗已经开始了,这是实战的序幕。而主导这一切的是一个外交官。由于他接下来的“精彩表现”,在他死后,他被日本人奉为外交界的集体偶像,也是在如今日本外务省大院里,唯一一个塑有雕像的人。

他就是当时的日本外务省大臣陆奥宗光。

·李鸿章的苦恼·

陆奥宗光给了两个不撤的理由:第一,李大人,我们辛辛苦苦派出这么多军队,如果在朝鲜啥都不干就回国,是不是没面子?我们的军费都是纳税人的钱,政府怎么向民众交代?第二,李大人,说句实话,我们是不相信你们清国的,你说同时撤军,但我们害怕受到你们的欺骗。

李鸿章已经明白了,日军是不会撤军的。他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跟日本人进行外交交涉——至于交涉结果怎么样,谁也不能保证。另外一种就是不管日军撤不撤,自己先撤了再说。

提出后一种观点的是北洋水师舰长方伯谦以及淮军将领聂士成。他们认为,清军留不留在朝鲜,清日之间一战都很难避免。但现在的情况是我方的军事部署已经失去先机,敌众我寡,如果贸然开战,正中日本奸计。不如先将军队撤回国内,争取时间将数倍于日军的优势兵力集结到鸭绿江边境,如果到那时日军还赖在朝鲜不走,陆军渡过鸭绿江,北洋舰队开进仁川海域,陆海包抄,一鼓作气歼灭日军!

用一个军事上的专业名词来说,这就是——战略大退却和积极的防御政策。目的只有一个: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但单方面撤军还有一个问题:会不会把朝鲜拱手让给了日本?在方伯谦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去担心的,因为东北亚的局势很复杂,对朝鲜虎视眈眈,想来插一腿的不仅仅只有日本,还有另外的两位老大——英国和俄国。日本没有实力独吞朝鲜,到时英国和俄国就会迫使日本退出朝鲜。

局势已经让李鸿章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仗都还没开始打,就被倭寇给“吓”回来,这很没面子。但李鸿章有苦说不出。对于清军的战斗力,李鸿章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是一支早已是贪腐横行的军队,只能用于对付东学党之类的起义军,跟其他国家真正的军队作战,没什么戏,对日本作战也没有取胜的把握。考虑到这些,李鸿章有点灰心了:算了吧,朝廷没面子就没面子,自己先撤吧。

陆奥宗光正在警惕地注意着李鸿章的反应,他最担心的就是李鸿章单独撤军,这样一来,天下太平,跟清国的仗也就打不起来了,于是当清军出现要单独撤军的苗头后,陆奥宗光抛出了橄榄枝:李大人,我们还是可以先谈谈的,谈得好,我们就同时撤军。

得到这个信息,李鸿章改变了主意:先和日本人谈谈!

·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策略的失败·

这是一直以来清国外交的老办法。意思是在战争来临之前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利用洋人去牵制和压服洋人,大清国在其中求得个太平无事。李鸿章也知道,如果外来压力对日本施压,日本很有可能同意撤军,于是李鸿章又拿出了这一招。

李鸿章首先想到的是俄国。自古以来,俄国一直是个欧洲国家,但已经越来越重视亚洲利益,在日本“大陆政策”出台时,他们推出了“黄俄罗斯”计划,也就是要把清国的东北和朝鲜大陆变成“黄色的俄罗斯”,打通俄国在远东的出海口。为了实现这一计划,1891年,俄国开始修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条铁路长达一万公里,横穿欧亚大陆,俄国建这条铁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俄国在欧洲部分的重兵,迅速运到亚洲。

当日军开进汉城时,俄国的第一反应是怒了,他们决不能让日本先行一步,独占了朝鲜。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想到了俄国,在北京他亲自拜访了俄国驻北京公使,告诉俄国人:只要你们能成功调解清日纷争,避免两国开战,清国愿意给俄国一些其他方面的利益。俄国人答应了。

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是所有人预料不到的。

当俄国开始向日本施压的时候,陆奥宗光使出了厉害的一招。

这一招就是摸准俄国人的心理,抓住俄国的利益关键点。陆奥宗光告诉俄国人:现在朝鲜是清国的藩属国,我们出兵的目的正是迫使朝鲜放弃对清国的属国地位,使它“独立”,到那时,你们不是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朝鲜?

俄国人恍然大悟了,他们确实不想日本首先侵入朝鲜,但诡异的是,一旦日本入侵,打破现有的朝鲜局势,他们将来又能捞到好处。更何况,俄国人知道他们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就让日本人先去打头阵吧。

陆奥宗光的运作使得日俄两国达成了默契:只要日本在战后维护朝鲜“独立”,日本不在朝鲜驻军,俄国就会默许日本向清国发动战争!

李鸿章终于明白了俄国是靠不住的。而这个情况早在方伯谦的预料之中,在事先给李鸿章的报告中,他认为,俄国虽然是邻居大国,表面上跟清国也很友好,嘴上说得很好听,但真正有事,他们是不会帮助清国的,一旦清日开战,俄国人才是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倭人窥韩,俄实暗中取利)。

事实证明了方伯谦的判断,也证明了方伯谦对这场战争的本质把握很准确。跟方伯谦有同样见解的,还有一个欧洲人,他在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为,清日战争是把日本作为工具的俄国政府挑起来的。”他的名字叫恩格斯,信是写给马克思女儿的(《致劳拉?拉法格》)。

俄国梦想破灭,李鸿章只好又去求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就不用多说了,它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也就是那个最早将烧开的水产生的那点气利用起来的国家。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英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利益中心是长江流域,而广袤富饶的东北和朝鲜也一直是被视作嘴边肥肉。对于英国来说,在东北和朝鲜还没有实力去跟俄国竞争,所以英国最不希望朝鲜出现战乱,最好是“搁置争议,维持现状”,留待日后解决。

英国开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放弃开战的打算。世界老大出手,陆奥宗光也顶不住,不得不同李鸿章的代表商谈撤军问题。陆奥宗光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迫于英国的压力最后无法和清国开战,那也一定要在谈判桌上得到日本想要的!他起草了一个《清日共同促进朝鲜内政改革方案》,在这个方案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清国要自动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让朝鲜“独立”!

陆奥宗光的狡诈已经露出了尾巴。按照他这个方案,清国自动放弃朝鲜,日本不劳而获,想得很美。李鸿章用委婉的语气拒绝:你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认为朝鲜的“内政改革”,只能由朝鲜人民自己实施。我国向来不干涉他国内政,也希望其他国家不要干涉别国内政。即使你们不承认朝鲜为大清藩属国,至少也应该承认朝鲜为自主国,更没有干涉一个自主国内政的权力,所以我们两国都应该同时从朝鲜撤兵。

而陆奥宗光的回答很具有流氓水准:我大日本帝国是为了朝鲜的和平稳定,才认为有实行种种计划的必要,既然现在我们两国政府的观点都不相同,那么,我国又怎能从朝鲜撤军?

陆奥宗光后来把他与李鸿章的这场外交争斗写成了一个回忆录——《蹇蹇录》(“蹇蹇”两字出自《易经》,表现了一个为天皇实誓死效忠的王臣形象)。这个外交照会,就是陆奥宗光在《蹇蹇录》里自称的“对清国第一次绝交书”。

李鸿章也耍起了流氓,他作出了暂时妥协,同意对朝鲜实行“内政改革”,但前提是必须先共同撤兵——这显然是个拖延计。而陆奥宗光并不上当,他的答复流氓得更彻底:“我看你们清国政府是有意找事,今后如果有不可预料的事件发生,我们日本政府是不负责的!”(清国政府有意滋事也。嗣后因此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就是所谓的“对清国第二次绝交书”。相比第一次,我们发现,现在日本不仅不撤兵了,还倒打了一耙,把开战的责任推到清国。

谈出这个结果,英国人失望了,他们亲自出手,向日本提出在仁川设立“中立区”的设想:任何国家的军队都不得进入仁川。迫于英国人的面子,陆奥宗光将这个方案上报给了睦仁。而睦仁的批复是:不同意。

仁川是日本从本土运兵到朝鲜最重要的中转基地,这个战略要地不能丢。

英国又提出:在朝鲜国内划一条线(类似于后来的三八线),汉城以南归日军占领,汉城以北归清军占领。这个方案日本已经占了很大便宜,但是睦仁依旧没有同意——日本的野心不是半个朝鲜,而是整个朝鲜以及清国大陆!

有了天皇的撑腰,陆奥宗光开始反过来利用英国害怕的东西了,他知道英国最担心的是俄国,俄国最戒备的也是英国,这就让他找到了可以互相利用、左右开弓的东西。陆奥宗光“委婉”地提醒英国外交部:和清国开战,日本已经取得了同俄国的谅解协议,如果英国一再干涉下去,老毛子就要出兵!

这个信息给了英国很大的震动。英国在亚洲并没有对俄作战取胜的把握,所以他们并不愿意跟俄国发生直接冲突。而经过几次交手,英国已经对日本刮目相看。

上至天皇,下至平民,这就是一帮不要命的赌徒。他们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为了得到这一切,不会妥协。他们可以暂时退让,但不会永远退让。这些矮个子的家伙是一群厉害的角色,从来不考虑牺牲,也不考虑国破家亡,更不会考虑统治的长久,只要有需要,连睦仁都会拿着大刀冲出皇宫!

这一看法的改变影响了接下来英国对朝鲜问题态度的改变。

陆奥宗光敏锐地探知了英国人态度的变化,他趁机向清国放了一把火,把参谋本部掌握的军事情报提供给了英国人:老大,你们看,在谈判期间,我们日本一直做着战争的准备,所有的部署都已经完成,完美无缺。而清国的军事防御仍然很松懈,甚至在北京周边都没有做什么准备,一旦真正打起来,清国是打不过日本的!只要英国不阻碍日本开战,日本保证将来分点好处出来!

英国不得不重新考虑:看来这小日本是无法抑制的,正好可以扶持起来作为自己的小弟,让它们的势力进入朝鲜,在朝鲜将日俄两国拴在一起,这样,英俄矛盾将来就会转变为日俄矛盾,英国再在其中进行挑拨或者斡旋,坐收渔翁之利!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英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英国外交部通知日本:只要你们不在英国在亚洲利益中心——上海及周边地区作战,我们就同意你们对清国开战!

陆奥宗光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据说他还为英国人立了个字据。

而陆奥宗光也看出了英国人的心思,他开始向英国伸手要点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新的条约。

在幕府时代,西方列强强制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明治维新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原先不平等条约一个个地废除,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这就是与英国签订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为了废除这个条约,陆奥宗光之前跟英国人谈判了几十次,想尽一切办法,但一直没有成功。日本国内大为不满,批评他是“软弱无能的外交”,现在,为了充当英国在亚洲的小弟,陆奥宗光提出必须废除这个条约。他成功了。

1894年7月16日,伦敦,陆奥宗光亲自在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条约》上签字。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废除了。

按照新条约的规定:英国取消在日本的租界,废除在日本的治外法权,日本提高对英关税率(由5%提高到10%~15%)。英国不仅取消了在日本的特权,关税率的提高还将为日本接下来发动清日战争提供巨大的经济支持。

在条约签订的同一天,英国立即向清国政府翻脸,李鸿章得到了来自英国外交部的照会:立即答应日本人提出的所有条件!

·外交是一门学问·

俄国人退出“调停”,英国在朝鲜局势中从打“清国牌”到改打“日本牌”,李鸿章奉行的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失败了。它表明这一手段的核心不仅在于如何准确把握其他国家的利益,更需要配以本国抽刀亮剑的勇气。日本人的狡诈、贪婪、阴险、坚定、勇猛、狼性十足,在俄国和英国之间左右开弓,这是另一种版本的以夷制夷。而清国政府失去了原本属于它自己的机会。

在外交上,清国政府处处表现出谦虚忍让、老实诚恳、爱好和平,但谁都知道,国家利益面前,只有老实是没用的,只喊着爱好和平也是没用的。在国际冲突中,进攻或者以攻为守其实才是大部分时候的首选,一味的妥协和退让也许会让你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但也会丧失很多的盟友和潜在盟友——如果你自己都不硬,大家又怎能支持你去硬?

在与陆奥宗光的外交争斗中,李鸿章可以用“完败”一词来形容。除了国家实力,清日两国在外交方面上的指导思想也是完全不同的。这要从一本书说起。

1864年,大清国翻译出版了一本很专业的书籍(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这是一本国际法著作,主要讲述国家之间的往来、出使、交战等国际惯例,作者是美国人,他的观点是很善良的,比如小孩子们不到万不得已不打架,国家也一样,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即使打架,也必须有个理由(师出有名),而且不能自己先动手,要等对方先开打(不能衅自我开)。

书翻译成中文后,取了个很吓人的名字:《万国公法》。

《万国公法》受到了清国外交界的热烈欢迎,除了书中的观点很符合传统道德,也代表了他们对于西方列强世界的“善良”愿望。在他们看,此书是西方“大儒”所著,各国君主必定真心遵守,不敢违抗,一旦国与国之间发生摩擦,各国都得翻到书中的某一页来定案。

于是他们把这本书奉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