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第5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希腊,这五个国家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几乎都已经拜倒在了纳粹主义强大的军事震慑之下,在加上当初斯大林愚蠢的一个决定,让苏联和德国一起联手灭掉了两国之间的缓冲国波兰,以至于造成了今天这般局势——苏德直接接壤。

如果说将战争的定义缩小化, 那么战争无外乎就是两大利益集团彼此之间的利益纠葛无法调和而造成的暴力行为总和,但就苏德两国而言,两国之间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至今还留有墨香,会是什么利益的纠葛足以促使纳粹德国撕毁条约入侵苏联呢?现如今两个紧密接壤的国家,一个是刚刚以武力快速崛起的军事强国,而另一个则是红色政权国家,苏联除了占据了波兰一半土地之外,最可能yin*希特勒入侵苏联的,也就是苏联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了。

诚然,当年世界范围内的全球金融大萧条的确是让资本主义国家深受其害,采用集体主义的苏联通过深化经济改革,以计划经济模式开启了国家步入工业化的进程,通过大量出售矿产和粮食资源,苏联和共和国之间建立和不错的经济合作关系,再加上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急于摆脱金融困境,纷纷扩大投资出口,苏联趁机从西方各国引进了大量工业技术和人才,后来又有希特勒让纳粹德国快速军事崛起,以资源换技术的交易之下,德国得以为战争囤积大量的基础生产物资和粮食,而苏联则得到了很多德国花费重金从共和国买来的先进工业技术,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工业实力。

德国欲入侵苏联主要是苏联“怀璧其罪”,苏联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重工业可谓是集全世界百家之所长,可就是这么一相当发达的军事重工业,苏联却将其集中在乌克兰发展,俨然就是在纳粹德国这头恶狼眼皮子底下养了一头肥猪,再加上乌克兰不仅可以被德国快速夺取后快速提升其军事工业实力,而且盛产粮食的乌克兰还能进一步解决纳粹德国的粮食问题,如果再夺去了高加索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炭,德国根本就不用担心隔着大西洋的美国还能反弹得多么厉害。

当然,造成今天这般危险的一大原因其实还是苏联自己,当初就是看到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基本又像是上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和英法国家水火不容般的对峙起来,苏联就认为德国必然会与英法爆发复仇战争,寄希望英法消耗德国实力后,苏联可以趁火打劫,直接撕毁和德国的互不侵犯条约,实现其一统欧洲的伟大战略,因而相继有了吞并波罗的海各国、苏芬战争等,其实都是苏联在为将来消灭德国一统欧洲做准备,而德国也相当清楚,苏联是有这样一个意图的。

由此一来,苏德两国间就形成了一个表面和平,其实彼此都想吞并对方的局势,可现实的走势却万万出乎了苏联的意料,德国不仅横扫了西欧,消灭了法国,而且还快要把英国给灭了,连美国都给打得灰头土脸,丢掉了两大舰队最强一支,明显感觉到不是德国对手的苏联这下才醒悟过来,当初一统欧洲的战略是多么的异想天开,可事已至此,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已经不可避免,斯大林这下才终于醒悟了过来。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斯大林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加入同盟国,和英法美站在同一战线上,因而才会在之前高高在上的态度,变得主动前往哈萨克斯坦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会晤,这如此之大的态度反差,也纯粹是自作孽。

罗斯福和斯大林的秘密会晤是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斯塔纳当地时间的晚上8点整,于阿斯塔纳西郊的一座私人庄园举行,这座庄园是一位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避免家人和财产遭受战争威胁,因而举家逃离欧洲的瑞士富商的庄园,敦厚老实的这位瑞士富商或许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的庄园会迎来这样两位重量级的人物,直到他的庄园被苏维埃内部安全委员会的特工检查后,又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安全员反复检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收取那巨额的租金原来是因为要有重量级人物到此会面,当然随着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到来,他和他的家人也早已被转移到了阿斯塔纳的一家酒店入住,整个庄园除了美苏两国的特工之外,就只有在一有壁炉的客厅里,各带一名翻译和速记员的斯大林和罗斯福正断断续续的交谈着。

双方都是明白人,各自都非常清楚两国的局势,德国对苏联的觊觎之心已经相当明显,而美国在失去了大西洋舰队后在大西洋战区的颓势也世人皆知,而从现实利益角度上来讲,除了拥有两亿余人口、广袤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这三大优势外,苏联在国防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工业实力等诸多方面,都无法和纳粹德国相比,所以苏联急需得到大量的支援,武器、弹药、医药、能源、生产设备等等,快速提升苏联战争实力。

而美国则自然希望,在租借法案的框架之下,通过向苏联提供大量的援助以增强苏联牵制德国的能力,罗斯福也坚信,在巴尔干半岛精心布置的希特勒肯定是觊觎苏联的大量资源和乌克兰这一重工业区,欲望空前膨胀的希特勒肯定会相当自信的同时在北非和苏德两个战场同时开打,两大战场会集中德国难以计数的战争资源,只要在其中一个战场稍微的牵制住德国更多的战争资源,另一个就能相对的轻松许多。

所以罗斯福认为与其让德国顺理成章的完成一统欧洲的伟大战略,还不如大量的援助苏联,让苏联消耗掉更多的德国战争资源,为美国的大反攻赢得时间,因此他才会不辞辛苦的来到阿斯塔纳和斯大林秘密会谈,卡车、汽油、飞机、坦克、大炮、钢铁、铝锭、药物等等,他都可以答应援助斯大林,但前提条件是斯大林必须要做出一个承诺。

第二七三章 口出狂言

第二七三章 口出狂言

壁炉里的火熊熊燃烧着,跳跃的火焰散发热量,会客厅并未安装暖气,但依然相当温暖,分坐在壁炉左右两侧的斯大林和罗斯福,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一样“谈笑风生”,可他们谈的并不是多年未见的友谊或往事,事实上两人在此之前从未见过对方。

“关于贵国正式加入同盟国的相应事宜,我想我们彼此之间已经毋需再谈,只要我们彼此明白纳粹是我们共同的敌人,在这个问题上,苏联和美国就能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抗击法西斯主义的侵略扩张”

罗斯福面带着一贯的微笑,壁炉的火光映衬在他的脸上显得皱纹起伏的皮肤有些泛黄,而那晶莹的眼镜镜片也微微泛起金黄的色泽,与罗斯福那一头银发相配合起来,不禁显得他有些年迈了,而在他左手侧,坐在软皮单人椅上的斯大林,那茂盛的胡须如若不是他的发间有一撮撮白发,他看上去要比罗斯福年轻许多,可两人商谈至此,一直滔滔不绝的是罗斯福。

在会谈刚一开始的二十分钟里,斯大林向罗斯福介绍了目前苏联在其西部边境所做的准备工作,面对德国日趋明显的,苏联也在很多方面做了准备。

临行之前,斯大林已经让苏维埃国家国防委员会特派员马林科夫前往了乌克兰视察防御部署情况,苏联空军元帅诺维科夫元帅也在乌克兰督促飞机生产厂提高生产速率,而由于苏联经济结构中,高加索的油田和秋明的油田,绝大部分油井都是由共和国石油公司负责开采、冶炼和运输,换而言之,以前斯大林只顾着将油田成片成片的卖给共和国换成外汇,却忘记了给自己的国家建立完善而又强大的石油开采、冶炼加工的能源产业链,像航空燃油、高品质柴油、车用汽油、润滑油等等石油产品,其生产能力完全不能符合战争需求,所以斯大林也在让苏联总参谋部加紧调整和部署,身为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已经做好和共和国众多在苏石油企业接触的准备。

而在军事武器生产方面,这些年来苏联在工业化方面建设很有成效,基本实现了从步枪、机枪到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的系列化,但就武器装备性能和产能方面,肯定不如德国,已经发生的战事都已经证明了德国武器装备的优秀,像不列颠空战证明了英国的喷火式、飓风式战机不行,德国陆军横扫西欧证明德国陆军的战斗力着实优秀,而英德和德美的大西洋海战都也证明德国人的军舰也很不错,所以苏联也必须要赶紧想办法,虽然更新换代全套武器装备已经不现实,但着重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和武器生产线也是大有益处。

当然,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军事动员方面。苏联海陆空三军拥有540万人的强大兵力,这其中包括45万的空军、30万海军、50万预备役、15万内卫部队,而这剩余的400万的陆军战备部队(野战部队)中,有268万陆军部队部署在西线,如果再加上苏联三海两河的海军,将有290万部队用于防御德国入侵苏联,但苏军的这103个步兵师、40个坦克师、29个机械化步兵师、7个骑兵师和4个独立旅,自经过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后,这些部队几乎个个都是军事编制不全、指挥体系紊乱、武器装备陈旧、战备物资不足,作战力简直不敢恭维,所以斯大林也严令朱可夫必须尽快让这些部队警觉起来,为战争做好准备,究竟要多长时间才能足以应付战争,斯大林并不清楚。

这时候的苏联,其实就像是一看似强壮的北极熊,身强力壮的外表之下,虽然有算是比较强健的骨骼,可浑身都是赘肉,真正能用于打斗的结实肌肉却没有,当年的政治运动大清洗还让它用于搏击的拳头失去了力量,再加上工业化时间短,战斗实力还不如上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意志帝国,好在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国土面积的广袤,可以让苏联得到同盟国的接纳与帮助,作为反法西斯第二战场得到相应的援助。

“第一批援助的物资,应该包括一批先进的机械加工设备,目前我国的许多军工厂都急需一大批先进金属切削机床用于扩大武器装备的生产规模,所以我想应该在第一批援助清单中,增加先进加工设备的种类和数量”

话不多的斯大林却每每在关键时候直白的表达自己此行的主要目的,反正就是除了金钱以外,国内最缺什么,就伸手向美国要什么,而罗斯福也仅仅是略略思索,都会答应下来,这个要求也不例外,斯大林的话刚刚由翻译员翻译出来,罗斯福当即就点头表示了同意,看得出他也不看好苏联的国防军工实力,要想抵抗住德国机械一体化的空地进攻,斯大林的军队需要得到很充分的武装,这一点罗斯福特别的清楚。

“第一批援助中,武器装备不多、生产资料占据大多数,主要用于提升苏联国防军工实力,而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援助物资以及将来陆续而来的第二批、第三批甚至更多批次的物资,应该如何运抵苏联境内?”罗斯福适时的提出了一个问题,他看得出斯大林对来自于美国的援助非常热心,苏德之间的大战显然已经不可避免。

“路线的问题的确比较麻烦!”斯大林同样很焦虑这个问题,他说道:“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已经被德国海军成功夺取,原计划中,我们认为贵国的物资可以从大西洋西海岸的贵国港口出港,经加拿大沿海北上至冰岛后,过比较危险的丹麦海峡进入挪威海,在沿着挪威半岛切入巴伦支海,最后在梅列茨科夫大将的死守之下的摩尔曼斯克港上岸。”

“这是条海运路线,能运输大量的物资,但危险性也极高,很容易遭到德国海军的拦截,而自贵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失利之后,德国海军日趋猖狂,所以这条路线危险性太高,可以直接放弃了”

“而还有一条路线,则是让物资从贵国东海岸港口出港,走海路绕非洲大陆后进入波斯湾,从伊拉克王国或伊朗王国上岸后,走陆路越过高加索山脉输入我国境内。这一条路线路程很远,一旦德国海军安排远洋潜艇或破交舰队从中作梗,也有很大的危险,并且运输量也不大”

“相比而下,我认为最后一条路线比较靠谱。”斯大林越说越来劲,他指了指东方,说道:“这条路线是从贵国西海岸港口出发,装船运输的物资经阿拉斯加过阿留申群岛进入鄂霍次克海,虽然当年我国将本来就属于中国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还给了共和国,但外兴安岭以北的鄂霍次克海西海岸地区还是苏联的土地,但我们重新修建了一条铁路,让原本中断的远东铁路可以直通到了鄂霍次克海西海岸的阿扬港,物资可以在这个港口装上火车,经远东铁路横穿西伯利亚抵达欧洲前线。”

“也就是最后这一条路线,不会受到德军的任何威胁,而且以海运结合铁路运输,在相同的时间周期里,可以运输更多的物资进入欧洲前线”

斯大林再次强调了最后这一条运输线路的可行性,坐在一旁的罗斯福心里可就有些知味儿了,这斯大林如此主动,主动得连运输路线都给想好了三条,我的个乖乖,与其说是自己拿出条件,yin*苏联加入同盟国共同抗击法西斯,现在看来,原来是深感危险的苏联,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要死死拽住美国的大腿似的,看来自己还真能待价而沽……罗斯福心里活泛的想着。

“前两条线路的确是比较危险,随着天气的转好,我也相信鄂霍次克海也能容纳大型货运船舶自由航行和停泊了,物资从我国西海岸运抵欧洲前线自然也就不成问题”罗斯福一顿,让翻译先将自己的话翻译给斯大林听,看着斯大林点头同意并露出了笑容,接着说道:“另外,美英两国还为贵国考虑了一种特殊援助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借法案向贵国无偿提供资金或无息、低息的借贷战争贷款,用于从第三国也就是中立国直接购买战争物资,像共和国这样有强大工业实力的中立国,可以购买到大量的战争物资,从共和国直接以铁路运输到贵国境内时间周期则更短,更有利于战事的进行下去”

“从中国直接购买战争物资,这的确是一个好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和共和国展开接触,但受制于经济实力有限,我们不可能购买到太多的物资用于提升军备,更何况,我们也都知道,共和国这个中立国至今也都未中断和法西斯国家的贸易活动,我们能向共和国购买的,德国已经可以自行生产制造了,而要想购买更好的,则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惜的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实力真的不如侵略成性的法西斯”

斯大林的哭穷是在罗斯福意料之中的,这么些年来,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却是很快,但由于基础实在薄弱,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比如钢铁、化工、造船、车辆等,苏联一直依靠向进口国支付贵重金属如金银来替代货币,在与共和国的贸易中,甚至不惜要以矿场、油田等开采权来支付货款,这才能发展出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此可见当初的十月**战争、帝国主义干涉战争、罗曼诺夫王朝复辟战争以及布尔什维克党重建政权的战争,究竟把曾今的俄罗斯帝国经济体系摧毁得有多么的厉害,而这也是罗斯福认可斯大林哭穷的一大原因,因为斯大林的兜里的确没多少钱可以向共和国购买战争物资。

“这样一来,向贵国提供战争资金援助和贷款看来已经很有必要了”罗斯福微微一笑,感受到壁炉里旺盛燃烧的大火散发出来的热量是让人多么的舒服。“而现在,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阁下,只要贵国正式加入同盟国,我们的第一批援助物资就会立马在旧金山装船起运”

谈了近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