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第6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法兰克福是位于美因河右岸,临近美因河与莱茵河的交汇点,是德国化学工业集中的工业化大城市,同时也是第三帝国电子通讯设备重要产地,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是支撑这座城市不断繁荣的支柱经济,无论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计划还是远程火箭研究,自然而然都需要极为依赖化学工业,因而熟知军情局近日所提供情报的黄燕飞,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希特勒有可能是到法兰克福来视察铀浓缩工厂建设进展的,当然也不排除来视察德国远程火箭制导系统的研发中心。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来法兰克福的并不是希特勒,希特勒已经乘坐另一架飞机抵达了狼穴,来法兰克福的不过是希特勒的一个代表而已,不过到底希特勒是到了狼穴还是法兰克福,这似乎已经不再是空军第37中队的事情,秃鹫18大型无人侦察机已经踏上了返航的旅程,查清希特勒具体行踪的任务,又一次落到了军情局自己的身上。

黄燕飞猜得不错,知道他猜对了不管是谁,到法兰克福来肯定不会是视察军备生产的,一定是冲最核心最机密的核物理和远程火箭,毕竟有资格乘坐元首专机出行的人物肯定都是重量级,趁夜间秘密离开柏林到法兰克福,显然干的事儿也是“见不得人”的。

希特勒的确没有去狼穴,苏德战争的确已经进入到了相当艰难的阶段,莫斯科战役打得很艰苦,随着不断加大力量列宁格勒战场和斯大林格勒战场倒是有取胜的可能,不过再怎么胶着,希特勒都还没有必要去狼穴亲自坐镇指挥,所以他需要在常住狼穴之前,视察一下攸关第三帝国伟大未来的科研工程,核物理研究计划和远程火箭研究计划自然而然不会错过。

飞机降落在机场跑道上没多久,希特勒就乘坐专车在重重护卫下离开了机场,作为德国最强的化学工业城市,法兰克福云集了德国最强的各种化工企业,有这么一个好的基础,自然而然有很好的铀浓缩工厂建设条件,同时作为远程火箭必备的液体燃料、固体燃料、推进剂等研究,法兰克福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不错的电子工业水平,因而在这座工业城市里一共有六个机密研究机构,涉及到铀浓缩、原子弹弹体设计、原子弹起爆装置、火箭液体燃料、火箭制导系统、火箭战斗部等六个方面。

核武器的研究进展是最让希特勒感到满意的,而且不久之前德国核物理研究计划委员会已经向希特勒呈交了计划报告,保证在六个月之内就能完成第一次核试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德国完全有可能在1946年年末在大西洋上试爆第一枚原子弹,而如果试爆得以成功,那么再有几次试验和不断的技术改进,德国很有可能在1947年3月或4月份正式拥有武器级原子弹,通过轰炸机进行远程投弹甚至用导弹来发射,都将不再是空谈。

如此一来,希特勒自然是满心鼓舞的相信德国最迟会在明年的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拥有战略核武器,至于能否拥有远程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导弹,希特勒并不关心前者,事实上在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导弹之间,轰炸机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

尤其是对于采用气冷星型活塞式发动机为引擎的四发重型远程轰炸机,传统的螺旋桨飞机技术对于德国而言已经不再含有难点,他们的科研重点早就放在了设计制造喷气式飞机的项目上,所以为了提高届时轰炸机的有效突防能力,德国需要的是能够高空高速飞行的喷气式轰炸机,航空材料、加工技术、航空发动机、电气与液压控制等等方面,似乎只有航空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可以与研制导弹相媲美。

导弹,导弹,顾名思义就是有制导系统来控制飞行轨迹的无人驾驶武器,当初希特勒被说服要大力投入远程火箭研究之时,科学家们就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劝说希特勒,形容未来的导弹就像是没有飞行员的飞机一般,聪明而又不失方向的准确飞行且最终命中目标,也就好比自杀性的飞机一样,只不过牺牲的并不是飞行员。

飞得更快、飞得更稳、飞得更准,1944年12月成立的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原本就已经掌握了V…2导弹的所有技术并随时可以大规模生产使用,可德国人并没有急着让不怎么成熟而且精确度非常不理想的V…2导弹量产,他们开始更加追求导弹的专业化分类研究,毕竟德国陆海空三军都希望未来能够装备适合本军种的导弹。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德国空军不可能为自己的战斗机或轰炸机装备数十吨重的导弹,而且本身飞机的承载能力就非常有限,因而空军不适合装备远射程导弹的结论便应运而生,而且由于当时德国空军同时还在资助喷气式战斗机上加装火控雷达的研究,他们希望未来空军所使用的导弹可以轻松的由战斗机、轰炸机等挂载,并应用于空对空、空对地等,射程毋需太远但必须要非常精准,因而在1944年年底,在德国空军元帅戈林的亲自过问下,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下属的空军导弹研究局正式成立。

而与此同时,德国海军也经过一干专家们的分析,确认了德国海军想要给自己水面战舰和水下潜艇装备导弹的想法是正确而又极具前途的,毕竟军舰的承载能力远强于空军的飞机,所以利用速度快、毁伤能力强的导弹实施掠海打击敌方的军舰,携带了几百公斤炸药而且猛然撞去的导弹,显然打击效果并不比德国海军战列舰主炮炮弹的效果差,甚至还要比航空母舰舰载俯冲式轰炸机投下的航空穿甲弹还要凶狠,因为这样掠海高速撞击向敌战舰的导弹,只要做到从水线部位实施攻击,凭借其末端撞击的速度和质量,非常容易撕开敌战舰的水线装甲带,而携带的大量炸药将促使进入敌战舰内部的导弹发挥出强大的毁灭作用。

于是乎,德国海军导弹研究局也正式挂牌成立,真正一直投入巨资支持着德国火箭研究工作的德国陆军,早在当年的弹道学委员会开始研究A型导弹之际就开始支持研究了,到1944年为止他们已经支持了好几年的时间,而最开始的A型导弹也已经演变成了较为成熟的V型导弹,导弹的射程、飞行速度和精确度也越来也高,1944年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就是V…2导弹拥有三百多公里的射程,已经让德国陆军非常满意,这可比从共和国进口的多管远程火箭炮射程远得多了,而且威力也更大,可就是精度依然不如意,五千米的误差足以让人泪奔。

人的欲望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当德国陆军获悉只要继续进行技术研究和改进,从地面发射的重型导弹达到上万公里射程都不成问题,在德国自己的本土就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武器当然极具诱惑力,而且刚好当时德国的核物理科学家们也开始大肆吹嘘原子弹的凶猛威力,德国陆军自然不愿意拒绝未来由他们掌握重要的陆基核打击力量,想一想自己手中随时掌握着可以打到数千公里外实施核打击的王牌,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就好几天没睡觉。

目标是人定的,路也是人走的,德国陆军导弹研究局是赶在1944年圣诞节到来之前挂牌成立的,雄心勃勃的德国陆军提出了300公里至1200公里射程、200公里至5000公里、8000公里至13000公里等三个射程范围的导弹研究计划,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讨论之后,德国陆军最终定下了三个研究目标,即战术导弹射300至600公里就行了,而战略导弹即中程弹道导弹射程有个3000至5000公里足矣,至于洲际导弹有8000公里的射程也差不多了。

严谨认真而富有实干精神的德国人自然知道自己定下的研究目标要符合实际情况,像德国陆军所需要的战术导弹,1944年已经算是技术成熟的V…2导弹继续改进一番,则完全可以了,而同样,德国海军所需要的反舰导弹,从射程上来看,V…2导弹也足够了,困难就在于如何让V…2导弹能够在军舰上装备使用,而且还能够对射程范围之内的敌战舰展开攻击。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德国空军,他们没有要求射程上千公里的导弹,能够让装备空空导弹的战斗机在几公里乃至十几公里的空战距离上,利用导弹对敌战机实施精确打击已经是他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

不能不说,德国人在武器科研方面的确拥有创新思想和实干精神,如果不是因为共和国拥有两个穿越者所带来的超前思想和技术,德国人肯定在很多武器装备技术方面都绝对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因为在另一个时空,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军事技术快速崛起,也主要是得益于抢劫了德国在二战期间的军事技术研究成果和相关技术人才,因而在另一个时空,人类能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德国人的贡献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然而历史既然已经变异,共和国也并未将自己掌握的先进军事技术拿到国际舞台上肆意卖弄,共和国在国际武器装备市场上的推陈出新不乏,也一直紧跟着时代发展潮流,所以在缺乏有效情报的基础上,德国人一直都以为自己才是火箭研究领域里的先驱,甚至他们也觉得在原子能方面,他们的进度连美国人也都拍马难及。

不管如何,德国对自己的火箭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合作,但导弹的组成却都是大同小异的,弹体、战斗部、发动机、制导设备,不同用途的导弹也就是在这四个方面有所不同而已,而这其中弹体和战斗部相对而言较为容易研究,最难的莫过于火箭发动机和制导设备。

火箭采用的发动机都是喷气式发动机,不同于空气喷气式发动机,火箭的发动机自带燃料和氧化剂毋需外界空气助燃在真空环境下也能工作,当然也不受高度限制,而通过军购,德国从共和国购买的多管火箭炮配备的火箭弹中,拆解出的火箭弹的发动机便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自带固体燃料、催化剂和添加剂等,能在短时间之内产生巨大的推力,因而可以应用在射程较近的导弹上,因而德国空军的火箭发动机研究重点便是这种固体燃料发动机。

液体发动机技术对于德国而言并不陌生,他们一直以来发展研究的火箭都采用的是液体燃料发动机,工作时间长、推力稳定且可调节等都是它最大的优点,所以德国陆军的中程导弹和洲际导弹将发动机研究重点,依然放在了这种液体发动机上,至于冲压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等,德国依然进行着相应的研究。

至于与导弹战斗性能直接密切相关的制导设备,无论是何种用途的导弹都需要制导设备来实现精确飞行,因而在德国远程火箭研究委员会一直都高度重视制导系统的研发和技术改进,所以在该委员会下属部门中,最重要的一个部门便是制导系统研究中心,拥有上千名科研人员的该研究中心就位于德国法兰克福,正好就是希特勒此次考察的重点科研单位,也可以说希特勒此行就是冲这个部门而来的,该部门的科研成绩好坏,直接关系到他的导弹能否打得准的问题。

夜色悄然褪去,被送入秘密机库的元首专机没有暴露在阳光之下,秘密抵达法兰克福的希特勒一行,也在黎明到来之时“消失”了。

第八十四章 横空出世

第八十四章 横空出世

共和国首都,中南海。

一大早,军情局局长马丽华中将就赶到了中南海,当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树叶缝隙落下斑驳光影的时候,马丽华已经坐在了共和国国家主席张宇的办公室里。

“怎么样,有结果了?”说着,张宇接过秘书递来的两杯茶,搁了一杯在马丽华面前后,自己端着茶杯回到了座位前,知趣的秘书已经退出了办公室并合上了房门。

“经过将近两个月时间的调查,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马丽华号称铁娘子,做事最大的讲究就是高效率,所以她话还没说完,倒是将公文包里的红头文件给利索的取了出来并递给了张宇,正声道:“从当前的调查结果来看,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张宇讶然,搁下茶杯后,瞄了一眼袋子上硕大的四颗星和绝密二字,这种四星级的绝密资料看着就让人心跳加速,解开封印后,张宇取出了很多东西,除了一本厚厚的调查报告之外,袋子中还装有不少的照片,有近距离人工拍摄的,也有无人侦察机高空拍摄的,甚至还有卫星从太空拍摄的。

核武器,绝对是一个沉重的词汇,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毁灭的力量,更是霸权的象征,共和国当初一心一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秘密研究核武器,从原子弹到氢弹再到中子弹,核武器已经不再单单可以运用于军事,核能照样可以运用于民用,比如发电,当然目前共和国的核能发电还并未被国人广泛知晓,仅有的两座规模不大的核电站也是用于高机密科研基地的电能供应。

所以,核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在核武器与核电之间到底会被人类如何选择,共和国很多年前就掌握了核武器技术并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如今核武库内的各种核弹头,当量从一千吨到一千万吨不等,虽说不至于毁灭全球,但足够的核弹头已经绝对能够保证共和国面临重大危机之时,三下五除二的将宵小之徒炸回石器时代。

然而,共和国并未将核武器拿到世界舞台上炫耀,甚至外界根本就不知道共和国拥有核武器,共和国也在1944年正式停止了核武器的所有研究,将之前核武器的研究力量转为研究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如今正尝试着实现可控聚变,一旦得以实现,几乎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氢能源就将能够源源不断的转化为电能,共和国或将不会再存在电能紧张问题。

当然,在核武器投送平台上,共和国倒并未停止研究步伐,除了早期的洲际战略轰炸机、陆基固定井式和移动式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等之外,共和国还发展了装载于巡航导弹、空对地导弹等小型运载工具上的小当量核弹头,车载移动式弹道导弹从近程、中程和洲际远程都不断技术进步以增加有效突防率和命中精度,尤其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立以后,以导弹为运载平台的核武器投送方式效能更为可观。

光有利矛还不行,得有坚实的盾牌。

共和国在当初大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就有专门的科研部门专项负责核污染问题,再到后来扩大到核防御,而随着共和国战略核打击手段的多样化和高效化,共和国就开始考虑有朝一日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拥有核武器也拥有大量投送平台,共和国应该如何确保本土安全,核防御问题开始成为了国家安全会议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共和国开始研究防空反导问题,毕竟导弹是未来武器装备发展主流中的重要一环,共和国在围绕本土防御问题,大力展开了近程、中程和远程防空系统的研究,而取得的重大成果也都在中日东海海战中得以体现,装备了区域防空和近程防空导弹的战舰在防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如今,昔日的设想似乎要变成事实了,一直被共和国重视的德国和美国两个最有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德国成了脱颖而出的一大厉害角色,他们不仅仅在研究核武器,还在同步研究各种先进的导弹,其作为重点研究的洲际弹道导弹研发目标中的射程竟然要求达到8000公里,如果真让德国人拥有了这么一个洲际射程的导弹,再加上核弹头,那么导弹在德国本土发射,连共和国首都北京都被覆盖在其射程范围之内,更不用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了。

真要是德国届时给自己的战争对象美苏两国来上几颗原子弹,那么战争也就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