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3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元庆没有明说,但是参会人员都知道,元首在用放射性污染要挟日本。

“或许,美欧会首先提出让我们解除对日战略封锁。”

“解除不可能,但是可以考虑放松战略封锁。”王元庆冷冷一笑,说道,“美欧都有自己的算盘,不然也不会在接受日本难民的问题上纠缠不清。只要谈判开始,美欧就会在人道主义问题上做文章,借此制造国际舆论,向我国施加压力。这些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也早就制订了相应的对策。对我们来说,谈判只是缩短了战争时间,减少了战争损失与伤亡。对日本来说,谈判则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存亡。只要日本国内的问题变得不可收拾,日本迟早得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

顾卫民长出口气,没再多说什么。

王元庆扫了众人一眼,说道:“我的意见是,将谈判准备阶段会议的开始时间拖到十一月九日之后,在我军攻占了屋久岛与种子岛之后才做出正面答复。谈判工作由外交部与阎尚隆外长负责,由总参谋部与国防部派遣人员加入谈判代表团。谈判正式开始后,谈判代表团直接向我负责。”

没人表示反对,这本来就是王元庆的强项。

“如果没有意见,今天的会议就到此结束吧。”

会议结束后,王元庆联系了还在纽约活动的阎尚隆,让外长立即飞赴巴黎,与法国外交部沟通。

第114章 停火谈判

11月6日上午,阎尚隆到达巴黎,正式向外界宣布,共和国接受法国调停,同意与日本进行停战谈判。

该消息一出,全球舆论哗然。

战争就此结束了吗?

如果战争就此结束,共和国就再次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奇迹”。

10月23日战争爆发,不到半个月,共和国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足以算得上地区强国的日本,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

似乎早有准备,岛电视台在当天重点报道了“中日战争”的详细过程。

开战后,共和国军队仅用数小时就瓦解了日本的战略打击能力,不但击沉了日本海军的3艘战略核潜艇,还炸毁了日本的导弹基地与核武器基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共和国空军仅用160个小时,就打败了自诩为全球第三的日本空军,夺取了战场制空权,开始对日本进行全面轰炸。争夺琉球群岛的地面战斗打了不到1周,兵力超过10万的数个日本陆军师团被彻底歼灭,共和国为此仅仅出动了4个空降旅、3个快反旅与6个陆战旅,投入的兵力不到日军的一半!

其他一些台还“翻老账”,拿出了战前各国猜测的中日战争进程。

不需要猜测,只需要与“美伊战争”、“半岛战争”相比,就能看出共和国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中日战争”的“特点”。

作为21世纪第一场两个国家间的正式战争,“中日战争”的特点非常突出。

以核武器为代表地战略武器地应用。成了“中日战争”地第一个“亮点”。虽然除了共和国轰炸日本地核设施之外。核武器并未在战争中发挥应有地作用。但是作为第二世界大战之后。核武器第一次应用于实战地战争。日本地战略反击全部以失败告终,宣告了“核武器时代”地终结。

核武器到底有没有战略威慑能力?

不仅新闻媒体关注这个话题。有核国家与准备研制核武器地国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核武器都是国家实力地基本象征。是国家安全保障地基石。随着以共和国地“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与美国地“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代表地战略防御系统逐步具备实战能力、在战争中得到检验。核武器地实战效力受到严重质疑。日本遭受地全面轰炸足以证明面对拥有“战略防御系统”地对手时。核武器不但不是“护身符”。还是导致国家毁灭地直接因素。

核武器到底有没有用?

虽然早在第一枚原子弹爆炸之后。一些有识之士就在呼吁全面销毁核武器。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还刮起过一股“无核世界”风波,但是受国家利益左右。有核国家不愿意放弃核武器。无核国家更想加入“核俱乐部”。“中日战争”在很大地程度上让更多地人认识到核武器地“危害”。即便中国没有在遭到战略袭击地情况下进行战略反击。可是中国对日本进行地全面轰炸。导致了无法弥补地巨大灾难。

可以说是这场战争,拉开了“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帷幕。

“中日战争”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战的成熟与应用。

虽然共和国没有公布对日网络战的具体细节,但是一些消息灵通的新闻媒体仍然从各种渠道搞到了相关消息,相信共和国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打击了日本的信息网落,瘫痪了日本的通信能力,才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日本发动全面战略反击之前摧毁了日本的主要反击力量,确保了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信息网络战”不是什么新事物,早在21世纪初,随着网络化的全面普及,“信息网络安全”成为众多国家的头等大事,美国、共和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主要国家先后建立了信息网络战部队专门应对网络上的威胁。但是“中日战争”是第一场大规模应用信息网络战,并且通过信息网络战瘫痪敌国的战争。

如何确保信息网络安全保连接在信息网络上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安全,成为战后各主要国家重点研究的军事课题。

“太空战”是“中日战争”的第三个特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拖垮冷战对手,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其中就包括基于外太空的反卫星与反导弹武器系统。虽然事实证明美国没有真正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只是借此搞垮前苏联,但是随着技术进步,特别是“太空军事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如何对付太空军事目标、如何保护太空军事目标,早已进入各主要军事强国的研究领域。21世纪初,美国就在“海上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框架范围内进行了“反卫星试验”,证明了反卫星武器系统的有效性。为了避免造成更大的灾难,美国与俄罗斯最先提出“禁止太空军事化”条约,希望能够以此对各主要军事强国产生约束力。随后,美国、共和国、俄罗斯等主要国家也先后提出了“禁止太空军备竞赛”的提议,希望以此保证太空环境,避免引发不可收拾的军备竞赛。

“中日战争”证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太空军事系统都极为脆弱。

是否需要限制太空军备竞赛?

战后,美国、共和国、俄罗斯、欧盟最先在此问题上展开磋商,希望能够达成一份对所有国家都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只是在实力不对等、国家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下,很难在国际范围内达成类似条约。

除了这3个显而易见的特点之外,“中日战争”还有很多值得重视的地方。

共和国空军对日本的全面战略轰炸就非常值得关注。“战略轰炸”不是什么新玩意,杜黑提出“制空论”之后,“战略轰炸”受到各主要空中强国的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期间的几场地区与局部战争中,“战略轰炸”仍然是击败敌人的主要手段,只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打击对象变成了敌人的军事基础设施,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平民伤亡。

“中日战争”中,共和国空军对日战略轰炸不再局限于军事目标。

按照共和国公布的相关数据,除了居民区与商业区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基础设施都是战略轰炸的打击对象。更重要的是,技术进步大大提高了战略轰炸的打击效率,网络化指挥体系改变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方式。以往,战略轰炸往往需要由航程与载弹量都非常巨大的轰炸机,而共和国空军的主力不是轰炸机,而是战术战斗机。

总体来说,“中日战争”是一场“不对称战争”。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共和国拥有远超过日本的军事实力,掌握主动权之后,仅仅用10多天就打垮了日本的国家防卫力量,使日本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与以往的任何一场大规模地区战争相比,“信息化作战能力”、“空中力量”、“战略打击能力”、“制海能力”得到了更加彻底的体现,“地面作战能力”更加边缘化。虽然共和国在攻占琉球群岛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色,但是地面战斗取胜的关键是制空权与制海权。

用杜奇威的话,“中日战争”彻底展现出了“系统作战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技术类兵器全面普及,拥有“系统优势”的一方能够轻而易举的击败对手。处于劣势的一方即便拥有几种先进武器,在没有形成“系统作战能力”的情况下,仍然无法扭转局势,只能被动挨打。

这一变化,只能导致“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结果。只有国力强大的大国,才能建立完善的军事系统,弱国很难在强国面前获得优势。

这是“中日战争”对世界局势产生的最显著的影响。

当越来越多的弱小国家发现自己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堪一击的时候,只能被迫选择与某个强国结盟,依靠强国帮助对付强大的敌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弱国选择与强国结盟,现有的世界格局必然被打破,基于地缘政治的军事政治联盟成为影响世界潮流的主要因素,大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

毫无疑问,联合国这类国际性机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将逐渐淡化。虽然在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将变得更加紧密,但是在大国意志的作用下,世界必然分裂。

随着“中日战争”走向停战谈判阶段,其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力逐渐表现了出来。

阎尚隆宣布接受日本的停战谈判请求,答应在法国的主持下与日本接触之后,战争并没立即停止。按照共和国政府的声明,因为停战谈判牵涉很多关系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所以共和国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

11月7日,共和国与日本先后宣布了谈判代表团主要成员名单。

次日,双方谈判代表团先后到达法国巴黎,在法国政府的主持下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触。日本首先提出“先停战再谈判”,共和国则坚持“边停战边谈判”。

11月9日,在法国政府的幹旋下,共和国接受了日本的提议,宣布临时停火24小时。

此时,共和国军队已经攻占整个琉球群岛,“停火”仅仅只是停止对日战略轰炸,并未停止对日战略封锁。

谈判会有结果吗?

世界各国都拭目以待。

第115章 花小钱办大事

11月10日,中日停战谈判准备阶段第一轮磋商在巴黎进行。

与战争结束后的和平谈判不同,停战谈判在战争期间进行,参加谈判的不仅有双方的外交人员,还有双方的军事人员。共和国首席谈判代表为外交部长阎尚隆、首席军事代表为总陆军参谋长苏劲辉上将,日本首席谈判代表为外务大臣北山志川、首席军事代表为军部副总长高岛凡一上将。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为确定谈判的主要内容。

按照王元庆的指示,阎尚隆重申了共和国坚持的三点原则,北山志川也重申了日本坚持的原则。虽然双方的分歧非常大,几乎完全矛盾,但是双方均表示可以在细节问题上进行磋商。

当天下午,在法国外长朗贝罗的撮合下,中日双方同意首先划定停火线。

问题也在这个候暴露了出来。

阎尚隆开出的条件是,以双方的实际控制区域为停火线,即大隅海峡中线以北、男女群岛以东、宗谷海峡中线以南、根室海峡中线以西的日本领海、领土为日本控制区域,在此区域以外的日本所辖海域、岛屿为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按照共和国划定的停火线,双方暂时终止任何进攻性军事行动。

北山志川开出的条件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双方领土、领海界线为实际停火线,要求共和国主动撤出占领区域,双方均不得在临时停火期间发动进攻性军事行动。

双方的差距太大,准备阶段磋商在当天傍晚休会。

谈不拢,只能打!

不需要王元庆下达命令,在阎尚隆回准备阶段磋商破裂的消息后,项铤辉立即让裴承毅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新的作战命令。

北京时间22点30分。24小时临时停结束后,共和国空军恢复对日战略轰炸。

重点不是战略轰炸,而是战略封锁。

当天晚上,一支从美国旧金山港出发、前往日本横滨港,由12艘大型货轮组成地船队在日本本土以东海域遭到拦截。

执行拦截任务地并非共和国海军地航母战斗群,而是“预制舰队”。

所谓地“预制舰队”实际上就是专门执行战略封锁任务地“小型舰队”。

早在2025年第二次军事改革开始的时候,赵润东就特别叮嘱当时还是海军司令的英常徽,要求海军尽快调整舰队编制,为即将爆发的对日战争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英常徽最先提出“对日战略封锁”的设想,依靠航母战斗群夺取制海权,再出动其他作战力量实施战略封锁。英常徽的这个提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共和国海军有足够多的航母战斗群或者大型战舰,根本不需要针对战略封锁调整编制。

不得不承认,英常徽比林啸雷更有远见。在英常徽提出“预制舰队”设想的时候,遭到了包括林啸雷在内的众多海军军官的反对。几乎所有海军将领都认为,共和国海军与航母与数十艘潜艇,即便航母战斗群在战时有更重要的作战任务可以用潜艇执行战略封锁任务。英常徽力排众议,全力推进“预制舰队”的建设工作。

英常徽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潜艇无法以最理想的方式完成战略封锁。

对日作战不是“世界大战”,即便共和国对日本宣战,也必须考虑战争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影响,如果共和国在战争期间动用潜艇部队实施战略封锁,只能在不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击沉所有前往日本的船只。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共和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很有可能误击第三国船只,造成第三国人员伤亡,结果难以预料。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部队差点击败英国,可最终都因为在“无限制潜艇战”中击沉了美国的船只,导致美国参战,最终战败。

虽然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只要共和国的潜艇击沉了美国船只,导致美国船员伤亡,美国民众的态度很有可能发生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积极支持政府参战,从而导致共和国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

在英常徽看来,对日战略封锁,实际上只是“有限封锁”。

无论如何,共和国不能毫无理由的击沉第三国船只,必须在实施战略封锁的时候,尽量确保第三国船只与船员的安全。也就是说,必须向所有前往日本的船只发出警告、进行阻拦,只有在警告与阻拦均无效的情况下,才能将其击沉。

受自身性能的限制,潜艇很难在封锁战中向目标发出警告,更不可能进行阻拦。

如此一来,必须派遣水面舰艇执行封锁任务。

问题就在这里。

第二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性”非常明显,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针对即将爆发的“日本战争”,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在战争中彻底击败日本。为此,不但需要调整军队编制、使军事力量的效力达到最佳状态,还得优先发展“最高效”的作战力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更得确保国家经济正常运转、将战争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此情况下,军费开支必须用到关键上。也就是说,好钢得用在刀刃上。

在三大军种中,海军的军费一直最高,但是海军的压力也最大。

从2025年到2027年,海军军费主要用来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