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4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就是公民意识。”王元庆长出口气,喝了两口茶,说道:“十年前,也许绝大部分国民还不具备公民意识,可是现在,几乎所有国民都认识到不但有交纳赋税的义务,还年参与国家活动的权利。不管谁坐在统治者的位置上,只能顺应民意,背离民意的,迟早会被民众推翻。老百姓有了公民意识,我们就要跟上时代步伐,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让更多的人发挥积极贡献。”

“元首,你的意思,通过公民意识推动政冶改革?”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方法我想了很多,但是想来想去,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可行。

“什么办法?”顾卫民立即问了出来。”由下至上,从根本上改变代表大会制度,让更多的公民参政议政。”王元庆又拿起一根香烟,点上抽了两口,说道,“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纪老当初的意图,也万分佩服纪老的长远眼光。与纪老相比,我们的眼界都差了许多。纪老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基础,让我们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改变代表大会制度。”

,怎么改?”顾卫民没有王元庆这么乐观。

作为前任国务院总理,顾卫民更擅长处理具体事务,而不是战略谋划。

在他看来,改革本身不是问题,推出几项改革方案也不是问题,难的是如何落实改革方案,如何保证改革不在执行如过程中变味。

“这就是我请你留下来的原因。”

顾卫民愣了一下,随即苦笑着摇了摇头。

说了大半天,王元庆才带入主要话题。顾卫艮也不得不佩服王元庆的口才,至少在说服别人的能力上,王元庆不比纪佑国差。

第140章 千秋功业

让焦魃山换了2杯茶,王元庆与顾卫民谈到了主要话题。

“代表夫会制度”是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除了掌握最高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外,还有各级地方代表大会。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优秀的一面与不良的一面。

“代表大会制度”优弄的一面是,在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内,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也让共和国在建国后的艰难时期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无到有的建立了包括核能、电子、钢铁、化工在内的工业基础,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与共和国几乎同时建国的印度,因为没能在建国初期打下重工业基础,数十年来,一直没有能够迈入工业国的门槛,至今仍然是三流国家。

“代表大会制度”不良的一面是,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导致政府职权无限扩大,限制了民间力量的发展与进步。虽然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受到束缚的民营生产力,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不可纸估,政治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经济迟早要出问题。随着经济实力增长、特别是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结构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显著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数十年来,共和国领袖没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原因非常复杂。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共和国老百姓的“公民意识”。

“公民”这个概念来自西方,与共和国传统上的“人民”、“居民”、“国民”有根本上的区别。真正的“公民”是具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渴望获得社会权利的民众。

“公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共和国推行政治改革的时间。

毫无疑问,没有公民意识,政治改革不可能获得成功。

在广西干了5年,王元庆把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清楚。

政治改革的动力不可能来自“统治阶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统治阶层是社会的既得利益阶层,作为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资源与全部国家权力的利益集团,没有任何人愿意放弃已经得到的利益与手中的权力,也就不会积极支持政治改革,甚至会想方设法破坏政治改革。

能够为政治改革提供动力的,只有希望获得更多利益的民众。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好处。不管是经济上的好处、还是政治上的好处,谁都不愿意成为别人剥削的对象。问题是,民众渴望获得利益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低下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共和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文明能够延续5000年,没有像其他古老文明那样被新生文明征服与消灭,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农耕时代的先进劳动力之外,中华民族“逆来顺受”的传统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简单的话说,只要吃得起饭,没人愿意‘自上粱山’。毫无疑问,民众对国家过于低下的要求、甚至是毫无要求,不可能成为推动改革的主要力量。只有当民众得到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力,也就是当民众产生了“公民意识”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的推进政治改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使共和国民众产生“公民意识”的是一项来自美国的技术。

网络的全面普及,使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对那些不愿意放弃已得利益与手中大权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办法从根本上阻止由网络带来的新思潮。道理很简单,如果利用权力全面封杀网络,共和国将重蹈覆辙,走上“闭关锁国”的老路,再次沦落为被西方国家任意宰害的“东亚病夫”,不仅纪佑国、赵润东与王元庆这样的国家领袖不会同意,千千万万的中华民族儿女也不会同意。

半岛战争之后,共和国国内对战争意义的大讨论,充分显示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当时,还是国家副元首的王元庆力排众议,说服赵润东,让民众自发讨论,只要不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就不要阻止民众的言论。由此可见,半岛战争之后,王元庆就已经产生了政治改革的想法。

不得不承认,纪佑国看得比谁都远。

离任前,纪佑国推行的几项法案,都在为后面的政治改革打基础。

到王元庆执政的时候,政治改革既是必须,又是必然。更重要的是,纪佑国通过实际行动,为后面的领袖指明了政治改革的方向。

国民产生“公民意识”,必然让国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重大决策上,受普通国民的认识限制,不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只有在基本国家事务方面,国民才有充分的参与权与影响力。

当然,共和国的政治改革绝对不能走西方国家的老路。

从严格的意头上讲,政治的基础是文化。西方世界能够推行民主政治,与其历史文化有着必然关系。早在古希腊时期,民主政治就已深入人心。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世界逐步摆脱了教廷的控制,文化思想迅速传播,民主政治获得了肥沃的土壤,最终生根发芽,几百年来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共和国没有西方文化基础,也就不可能采用西方的政治模式。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摸索着前进,没有任何经验可谈。”王元庆在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显得格外小心谨慎。”我的想法是从基层做起,先在几个省市搞试点,找到可行的办法之后,再在全国推广。”

“如何做?”

“基层代表直选。”

“直选!?”顾卫民暗暗一惊,迅速思考一番,问道,“在多大的范围内搞直选,如何保证直选的客观性?”

“客观性的问题不需要考虑,资讯这么发达,让民众参与监督,问题就能解决。”王元庆稍微停顿了一下,“直选范围,先在县级试行,一年之后推广到市级,如果可行,最终推广到省级。”

“是不是太快了?”“并不快,有民意基础,缺的只是具体实行办法。”

顾卫民微微点了点头,说道:“直选只是一个问题,另外的问题同样重要,比如代表大会的权限。”

“权限必须搞清楚,幸运的是我们有法可依。”王元庆淡淡一笑,说道,“纪老为我们留下了很大一笔财产,按照相关法律,我们可以在代表大会建立更加全面的监督体系,赋予代表大会更加强大的监督权力。当然,我们可以参考某些西方国家的制度,在代表大会成立各种委员会,由其履行基本监督权。”

“监督只是代表大会的权力之一,还有立法。”

“立法更重要,代表大会的主要权力就是立法。”王元庆长出口气,说道,“我们的问题也在这里,行政立法在很大的程度上削弱了代表大会的立法权。幸运的是,纪老仍然为我们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早就对行政立法做了限制。我们要做的,只是逐步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管制,特别是对各级地方政府行政立法的管制,将立法权还给代表大会。立法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可以在代表大会成立相关的委员会。随着改革推进,我们迟早得在代表大会推行全职代表制度。”

顾卫民再次皱起眉头,似乎不太明白王元庆的意思。

“省级以下的代表可以兼职,但是省级与国家级的代表必须全职,获得与同级公务员相等,甚至略高于公务员的薪酬。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代表的积极性,也才能让更多的民众参与政治活动,而不是让权力再次落到部分人的手里。”

顾卫民沉思一阵,说道:“这个办法没有多大问题,毕竟省级与国家级代表的人数非常有限,发工资对政府没有太大的负担。关键问题是,代表的工资由政府发,谁能保证代表不为政府服务?”

“这就得从立法上解决了。”王元庆看了眼顾卫民,说道,“通过立法,确定政府为代表支付酬劳的基本制度。国家级代表的酬劳好解决,国务院不会乱来。如果有必要,还得通过立法的方式,从地方政府的预算中抽取部分经费,优先保证代表的薪酬,避免政府干预代表大会。”

“只能这么做,不然就是换汤不换药。”

“办法想到了,具体的工作并不简单。”王元庆叹了口气,说道,“本来我想亲自负责这件事情,但是‘日本战争’久拖不决,外交方面的麻烦事一大堆,还有军队那些烦人的事情,抽不出太多的精力推进改革。”

“老王,绕了这么大个圈子,就是想让我来做嘛。”

王元庆立即笑了起来。

“没问题,我先通盘考虑一下,尽快给你一份详细改革报告。”顾卫民没有推辞,立即接过了重担。”你说得没错,我们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国家要想继镂发展,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就算前面是刃山火海,我们也不能有半点犹豫。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算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都要全力以赴!”

“老顾,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两人都笑了起来。

在民族大义面前,这两位曾经水火不容的领导人站在了一起。

第141章 积重难返

后世对王元庆的评价非常多,在很多人看来,王元庆只能算得上是“功过参半”的国家领导人,但是没人否认王元庆在特殊时期做出的特殊贡献,不管是一意孤行的发动对日战争,还是义无返顾的推行政治改革,王元庆在他那个时代做了应该做的事情,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为“后来者”,王元庆的很多贡献都不比纪佑国差。别的不说,“政治改革”就足以让王元庆与共和国、乃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比肩。

如果说王元庆是“自觉自愿”的推行政治改革,肯定没人相信。虽然王元庆与纪佑国的关系非同一般,深得赵润东、彭茂邦、潘云生、庞兴龙等前辈领导人支持,与项铤辉、宗应仁、顾卫民的关系还算不错,甚至得到了绝大部分少壮派军人的拥戴,但是王元庆的基础远不如纪传国与赵润东,上任之初的影响力也比不上纪估国与赵润东,即便打赢日本战争也无法在众多官员心目中树立足够的威望。

实际情况是,王元庆上任的时候,政治改革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当年,纪佑国面临的问题是全球金融危机对共和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设法为成千上万的劳动者提供劳动岗位,让成干上万的家庭获得可靠的经济来源,经济发展成了纪佑国的首要任务。为此,纪佑国启动了“炎黄计划”,依靠超前的科学技术发起了堪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产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发展问题,甚至为后来应付全球大萧条打下了基础。

王元庆上任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就是与经济发展严重倒置的政治体制。

虽然在“产业结构调整”后效的影响下,共和国的经济仍然在继续前进,而且随着全球大萧条结束,世界各国经济逐渐复苏,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增长点,但是国家发展不能以偏概全,更不是一好遮百丑。在广西工作的时候,王元庆就认识到,共和国的所有国内问题都与政治体制有关。

解决不了政治体制产生的问题,任何改革都是换汤不换药。更严峻的是,如果由政治体制产生的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改革”不但会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牟取新利益的工具,还会受到民众的坚决反对。不说别的,中南风暴之后,赵润东决定将3家规模最大的国营电力集团拆分成6家规模较小的公司,允许民营资本经营包括聚变核电站在内的电力项目:改变由国家电网集团统一制定电力价格的制度,由各家电力公司直接与消费者签署电力供应合同;打破国家电网集团与国营电力集团的电价的垄断,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低廉的电价,推动“电力革命”的前进步伐,从而更大限度的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该改革方案一出,反对声不绝于耳,就连普通民众都坚决反对。原因无二,民众并不认为能够从这项改革中获得好处,认为国家借此扩大垄断规模,变相增加民众的生活负担。由此可见,受各种弊端的影响,民众已经谈“改革”色变,认为“改革”不是为了“让利于民”,而是变相增加民众的负担。

失去民众支持,改革还能继续下去吗?

一方面,民众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另外一方面,民众对改革失去了信任。矛盾相加,后果难以想像!

上任之初,王元庆给李存勋“布置”了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利用军情局的资源,绕过所有其他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秘密进行与民众的生活生产、与改革工作息息相关的“全民问卷调查”。这份调查的内容如何,除了王元庆与李存勋之外,没人知道。

看完调查报告之后,王元庆就一把火烧掉了原件,并且命令李存勋不得在有生之年向任何人提起与调查相关的事情。直到王元庆去世后,李存勋才在其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当然李存勋的回忆录在他去世之后才出版。

可以说调查结果足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当时共和国国内矛盾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也许几组数字更容易说明问题。2026年,中央与地方税收总计226478亿元,约占国民生严总值的19。4%。表面上赋税率并不高,但是算上94782亿元的行政收费、127457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全归地方政府)、47567亿元的“其他收入”等“非税收收入”,实际赋税率为42。5%。这个赋税率高不高呢?发达国家中,达到同样赋税率的只有法国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最为完善的北欧四国。与这些国家相比,共和国的社会福利低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在2026年的政府开支中,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社会福利的总支出仅占“税收”的22%,远低于美国的60%、法国的65%与北欧四国的80%。由此可见,共和国的实际赋税率非常惊人,几乎到了民众无法承担的地步。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绝大部分税收没有用在民生建设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