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6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毁灭”的阴影下,双方只能通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冷战”来决出雌雄。虽然冷战将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是比起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文明的“热战”,代价要低得多。问题是,中美冷战肯定与20世纪的那场冷战有很大区别,绝对不会雷同。也就是说,中美冷战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谁也说不准。

如果说外界对中美冷战还比较乐观,裴承毅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

作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成为将军之前,也就是半岛战争期间,裴承毅就意识到,与美苏冷战相比,中美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更加激烈”,或者说“更接近热战”。

要知道,在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不管局势多么险恶,两个超级大国多没有直接对抗过,而中美两国早早的站到了战场上。虽然半岛战争并没有演变成中美两国的热战,波及范围也没有超出半岛,但是在当时看来,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只要再前进一步,而不是做出理智的妥协,“冷战”就将变成“热战”。不难想像,间接对抗变成直接对抗后,局势肯定会失去控制,不管结果如何,都将成为人类世界的巨大灾难。更重要的是,半岛战争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接下来的10多年内,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都差点成为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在裴承毅看来,如果在此期间美国的执政党是相对激进的共和党,而不是温和的民主党,日本战争就将成为人类文明灭亡的标志。

事后看来,裴承毅的担忧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换个角度,以当时的目光,而不是过来人的目光来看就能发现,裴承毅的担忧并不过分。日本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决心捍卫“西太平洋盟国”的利益,就不会袖手旁观,日本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印度战争期间,如果美国兑现了承诺,共和国就将与两个最强大的对手交战。更重要的是,日本与印度都是有核国家,如果美国执意参战,两场地区战争都有很大的可能演变成核战争。

问题是,不管怎么样,中美之间也是“冷战”,而不是“热战”。

“冷战”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间接对抗代替直接斗争,代理人战争成为军事斗争的主要方式。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衡量,从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中美冷战就爆发了,因为在这场地区战争中,中美双方都是通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来影响战争进程,只是到最后时刻,共和国才直接出手结束了战争。当然,按照部分人的观点,直到印度战争结束都谈不上中美冷战。因为在此20年内,通过代理人影响战争的只有美国,共和国是直接参战。也就是说,在2015年到2035年之间,中美实际上是“半冷战、半热战”的关系。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都通过代理人来影响战争的时候,冷战格局才真正形成。

不管哪种观点是正确的,中美冷战的实质不会发生变化。

在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把握通过“热战”的方式击败对手之前,或者“热战”的代价过于巨大的情况下,中美都不会贸然走上直接对抗的舞台,也不会轻易放弃通过代理人战争削弱对手的机会。

正是看清楚了这层关系,裴承毅才松了口气。

虽然推动马岛危机的正是共和国与美国,但是双方都无意站到前台,都想通过一场规模有限的战争达到有限的目的。毫无疑问,规模有限的地区战争将是军人的舞台,特别是优秀军人的舞台,甚至可以说,接受阿根廷的邀请之前,或者说接受李存勋的安排之前,裴承毅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知道马岛冲突不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的步,最终肯定会以一种妥协的方式结束,不然他不会答应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事实上,军情局获得的情报早就证实了裴承毅的猜测。

按照军情局提供给裴承毅的情报,早在2036年初,也就是在马岛发现了稀有金属矿藏的时候,美国就与英国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随后美国企业介入了勘探工作。别的不说,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美国在马岛危和中的影响力。换句话说,如果马岛爆发战争,美国企业在马岛的投资受到威胁,美国就有理由介入战争。虽然按照军情局的判断,只要共和国在马岛冲突期间保持强硬立场,并且采取某些实质性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舆论,美国就会三思而后行,不大可能直接介入冲突,最多为英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随着局势加剧,美国却迟迟没有明确表态,甚至多次表示愿意充当英阿双方的调解人,为和平解决马岛纷争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配合,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并没有全面介入的想法。

虽然军情局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即美国会不会出兵参战,但是根据军情局在情报中做出的分析,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除非第三方力量介入,或者出现了某种让美国不得不亲自介入的情况,比如战事久拖不决、或者英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损失等等,不然美国绝对不会冒险介入马岛冲突。

看到这里,裴承毅也明白了过来。

裴承毅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李存勋早就掌握了这些情报,知道只要不撕破脸皮,美国能够容忍某种程度的挑衅行为,比如向阿根廷派遣军事顾问。裴承毅甚至有理由相信,共和国已经与美国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是默契。

大国在斗争中达成秘密协议或者默契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从根本上讲,大国间的对抗,本身就是掌握国家大权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说简单一点,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就是共和国民族资本家与美国华尔街财团的斗争。抛开用来盅惑民众的所有典论与宣传、比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等表象让民众了解真相,并且做出理智的决策,相信绝大部分共和国与美国的公民不会选择对抗,而会选择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利益集团利用国家间斗争获取好处,而要获得民众支持,特别是选民的支持,就得拿出许多堂而皇之的理由,简单的说,这就是所谓的“政治需求”。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斯闻媒体要将共和国宣扬成一个没有民主、没有自由的“集权国家”。而共和国的新闻媒体则要将美国宣扬成一个被垄断集团、寡头政客控制的“黑暗国家”。可以说,斗争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

既然是形式,就得为目的服务。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通过其他形式达到目的,而且用更少的代价达到目的,或者更加有效的达到目的,那么由对抗转为合作也就不足为奇了。别的不说,印度战争末期,美国向共和国提供印度核武器部署情报,就是某种形式上的合作。

既然存在合作的基础,达咸秘密协议或者产生默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当然,大国间的秘密协议与默契非常多,比如早在20多年前,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非排他性海事基本安全协议”。按照该协议,潜艇对抗属于非直接对抗。正是如此,在数十年之内,共和国与美国的潜艇对抗才会愈演愈烈。又比如,2020年左右,在“太空非军事化国际公约”谈判破裂之后,共和国就与美国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即在军事行动中不采取针对对方太空军事目标的攻击行动。正是如此,10多年来的数场大规模战争才没有发展成为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战争。

毫无疑问,共和国与美国需要一个新的秘密协议。

裴承毅不是从事秘密工作的情报人员,也算不上高层领导人,所以并不清楚有没有与美国达成秘密协议,但是按照他的理解,元首让他去阿根廷担任高级军事顾问,帮助阿根廷建立现代化的军事指挥体系、传授现代战争的经验教“足以证明共和国至少与美国达成了某种默契。

想通这一点,裴承毅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只要不会演变成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不管马岛冲突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会对裴承毅的个人前程产生多大的影响。换句话说,阿根廷之行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阿根廷打赢了,裴承毅将成为最大的功臣,为他已经十分辉煌的职业军人生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阿根廷打输了,问题也不在裴承毅身上,毕竟阿根廷不是共和国,阿根廷军队也不是共和国军队。

既然没有任何坏处,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当然,裴承毅必须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他能够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也许普通人更在乎失去什么,而积极进取的人则更加在乎能够得到什么。可以说,这就是成功者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并不少,可是只有一样是他想要的。

要知道,迄今为止,共和国还没在一场具有足够影响力的代理人战争中取得胜利,也没有一位共和国将军在其他地区的军事冲突中名满天下。如果裴承毅打破了这个纪录,在马岛战争中指挥阿根廷军队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将成为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军人,而他所需要的就是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动身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前,裴承毅就想到了这一点。

甚至可以说,在见到李存勋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他能够从地球另外一端的南大西洋战场上得到什么东西。

如果看的远一点,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很有可能成为裴承毅在军人舞台上的谢幕演出!

第16章 实地考察

不管外界的炒作多么热烈,裴承毅来到阿根廷之后,发现一切得从头开始。

2月12日,在3名阿根廷军官的陪同下,裴承毅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他没有带上军情局安排的翻译,也没有带上其他随行人员。接下来数日内,裴承毅成了一名真正的“旅游者”只不过去的都是军事基地。虽然受语言限制,裴承毅无法与阿根廷军队的基层官兵直接交流,但是经验丰富的将军用双眼就能掌握阿根廷军队的基本情况。

一周之后,也就是2月19日,裴承毅将一份报告发给了李存勋。

因为所有涉外军事人员都由军情局负责,所以裴承毅必须按照规定向军情局汇报他在阿根廷的日程安排。更重要的是,裴承毅的报告将最终决定援阿政策,也就是说,只有在裴承毅做出判断之后,军情局才会向政府提交建议报告,然后才轮到政府与阿根廷签署正式军购合同。正是如此,裴承毅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第二天,见过阿根廷总统、国防部长与三军总参谋长之后就去考察阿根廷的军事设施,并且在短短一周之内拿出了一份详细到足够让李存勋心满意足的调查报告。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份报告并不是非常必要。

别的不说,以军情局的能耐,还不至于让一名陆军上将以公开行动的方式去收集情报。

裴承毅也明白这个道理,按照他的猜测,李存勋的意思是想让他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阿根廷军队,并且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帮助阿根廷制订新的军事计划,从而为今后的顾问工作打下基础。

因为关系到今后在阿根汪的工作,所以裴承毅非常认真。

在提交给军情局的报与中,裴承毅从“基础设施”、“装备情况”与“军人素质”三个方面对阿根廷军队的情况做了分析与评估。

三个方面中,“基础设施”的问题最为严重。

虽然从2016年开始,即阿根廷正式启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之后,年均军费开支在GDP的7%左右,因为阿根廷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而在此之前的军费开支非常低,所以20年间阿根廷军费开支的绝对值增速更加惊人,但是让裴承毅有点意外的是,阿根廷的军事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别的不说,在至关重要的空军基地方面,除了几座建设得非常漂亮,有“面子工程”嫌疑的大型综合基地之外,阿根廷空军没有建设配套的基地网络。要知道,如果没有配套基地,也就是基地网络的支撑,作为中心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很难在战争期间支撑大规模作战行动。从半岛战争到印度战争,多次大规模地区战争均已证明,完善的军事基地网络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

来到阿根廷之前,裴承毅根本没有想过阿根廷的军事基础设施会如此糟糕。

在调查报告中,裴承毅直言不讳的提到了阿根廷军事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希望军情局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情报。

对这个问题,军情局是心里有数,却无可奈何。

在军情局反馈给裴承毅的信息中,提到了几个原因,比如阿根廷的军人薪水过高、阿根廷军队对装备的依赖程度太大、土地所有制对军事基地扩建造成的影响、政治制度对兴建军事基础设施的限制等等。只不过,军情局没有提到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腐败对阿根廷国防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承认,没有任何一个政府能够彻底消灭腐败。

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候,阿根廷军队成为了腐败的温床。受政治制度的影响,阿根廷军队的腐败问题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简单的说,因为阿根廷政府有非常严格的基础设施建设审批机制,而且军事基础设施也属于社会基本基础设施的范畴,需要接受政府与议会的双重监督,当权者很难从基础建设中获得足够的好处。

相反,受本国工业基础实力的限制,特别是数十年来一直遭到西方世界的军事禁运,阿根廷政府对军事物资进口的管制就要松懈得多,很多时候甚至鼓励军队用一切手段获得先进武器装备。如此一来,阿根廷军队更加热衷从国外引进武器装备,而不是在本国生产。同样的,在引进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的情况下,阿根廷军队并不重视基础建设,也就不足为奇了。

20年,足够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利益集团了。

可以说,只要与“国防现代化”沾上边,不管是个人还是家族,都是阿根廷的既得利益者。别的不说,阿根廷总统塞隆,以及空军参谋长阿方索就从中获益匪浅,两人身后的家族更是阿根廷烈益集团的典型代表,在政界与军界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军情局没有提阿根廷的腐败问题,因为没人可以解决阿根廷的腐败问题。

裴承毅不是笨蛋,收到军情局发来的消息后,他就知道那几个无关痛痒的原因多是借口,真正影响阿根廷军事基础设施建设的就是腐败。实际上,在前往阿根廷各地考察情况的时候,裴承毅就发现了问题,并且隐约感觉到阿根廷军队的腐败问题比他之前预料的严重的多。军情局的答复,只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裴承毅的猜测,也让裴承毅知道,在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他必须绕过“雷区”。

万幸的是,裴承毅的报告已经引起了军情局的高度重视。

虽然无法保证同样能够得到阿根廷当局的高度重视,但是裴承毅相信,李存勋身后是王元庆,而元首不会拿共和国在西半球唯一的盟友开玩笑。更重要的是,塞隆要想在阿根廷总统的位置上多呆几年,就得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且得拿出足够的成绩来。在此情况下,阿根廷总统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共和国最高军事顾问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更没有任何理由继续忽视阿根廷军事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现实问题。只要阿根廷肯投入足够的力量,几个月之内问题就能得到缓解。

相对而言,阿根廷军队的“装备情况”非常不错,即便谈不上优秀,也算得上较为理想。

如果按照2036年的币值计算,从2016年到2036年的21年中,阿根廷在军备采购上总共投入了11000亿元(汇率按照合同签署日期计算),平均每年投入大约520亿元。这些钱能够做些什么呢?同样以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