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6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赁市场,其中就有上百架战术运输机。虽然军用运输机很难改为民航客机,甚至很难进入民用货运市场,但是在某些特殊领域,军用运输机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国际粮农组织、红十字会、新月会等数家国际人道主义机构与组织就从共和国租借了数十架运输机,向缺乏基础设施的偏远落后地区运送粮食、药品等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如果阿根廷愿意,完全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获得战术运输机。问题是,只要阿根廷在国际市场上大肆租赁运输机,其战争意图与战术意图就没有任何秘密可言了。此举引起的连锁反应,足以抵消70架运输机带来的好处,从而使其不得不设法获取更多的战术运输机。

相对而言,搞到24架垂直起降运输机就简单得多了。

因为除了即将被淘汰的倾斜旋转翼垂直起降运输机之外,采用超导磁推进技术的新式垂直起降运输机的价格都非常高昂,是战术运输机的数倍,所以采购24架垂直起降运输机的可行性并不高,对阿根廷来说,最佳选择还是租赁。当然,能够租到的肯定是相对落后的倾斜旋转翼垂直起降运输机。重要的是,因为共和国的CZ…25系列与美国的V…22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正在全面淘汰,其中绝大部分并未达到寿限,所以国际租赁市场上至少有上千架保有量,只要小心形式,租赁24架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可以说,这件事情根本不需要阿根廷军方插手,完全可以委托给华安公司这样的安保公司。

显然,阿根廷陆军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华安公司的“全面服务”。

突击马岛只是第一步,甚至可以说是最轻松的一步。对阿根廷来说,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第二步,也就是迎战英国远征舰队才最为关键。

胡荆安介绍相关情况的时候,把英再海军的作战力量分成了两个部分。

按照他的分析,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英国肯定会像50多年前那样,在阿根廷军队攻占了马岛、远征舰队无法立即出发的情况下,派潜艇南下,以划定禁航区的方式阻止阿根廷通过海运向马岛增兵。如果能够找到机会,干掉阿根廷海军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就能重创阿根廷海军,打击阿根廷海军的士气与斗志,让阿根廷海军丧失出海作战的决心,为远征舰队夺取制海权打下基础。对阿根廷海军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像50多年前那样,在遭到英国潜艇的迎头痛击之后做缩头乌龟,要么设法扭转局势。

显然,阿根廷海军不会选择前者。

要想扭转局势,阿根廷海军就得战胜南下的英国潜艇。对阿根廷海军来说,这也是走向胜利的第一步。万幸的是,现在的阿根廷海军不是50多年前的阿根廷海军,现在的潜艇也不是50多年前的潜艇。虽然英国海军的攻击潜艇非常先进,至少有6艘达到了世界顶级水平,但是与50多年前相比,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别的不说,英国海军的混合动力攻击潜艇除了无限续航力之外,在其他潜航性能上、特别是与战术行动息息相关的潜深、最大潜航速度等方面,并不比阿根廷海军最先进的电动攻击潜艇好多少。

更重要的是,在作战半径不太大的情况下,电动潜艇有限的续航能力不会对战术使用产生多大影响。也就是说,在水下对抗中,只要阿根廷海军充分发挥电动潜艇的先进性能,不但有机会击败对手,还有很大的机会取得完胜。

按照胡荆安的分析,如果阿根廷海军能够打好第一仗,接下了就轻松多了。

击败英国潜艇后,阿根廷可以仿照英国海军的做法,在马岛附近划出进行无限制潜艇战的交战海域,迫使英国远征舰队远离马岛。虽然阿根廷海军可以用别的方法,比如主动伏击来打击英国远征舰队,但是按照胡荆安的分析,因为阿根廷海军缺乏联合作战能力,英国远征舰队拥有相对完善的反潜力量,所以包括主动伏击在内的进攻行动都有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使阿根廷海军付出没有任何意义的惨痛代价。通过无限制潜艇战,不但能够起到打击敌人士气、阻绝敌人前往马岛的目的,还能为空军创造更多的机会,并且为海军的水面舰队创造出战的机会。

为了证明这一烤点,胡荆安重点分析了英国远征舰队的战斗力。

单论作战能力,英国海军在全球海军中排名第三,比排第四的法国海军、以及排第五的俄罗斯海军强不了多少。当然,英国海军的三支航母战斗群绝对不容小觑。三艘“乔治五世”级大型航母的正常载机量为76架(60架战斗机、4架电子战机、4架预警机、6架反潜巡逻机与2架运输机),战时可以根据需要,对舰载机的搭配做出调整,大幅度增加载机数量。极端情况下能够携带90架战斗机,8架电子战机、6架预警机与8架反潜巡逻机,总载机量达到112架。如此一来,3艘航母总共能够携带包括270架战斗机在内的336架作战飞机,论制空作战能力,几乎超过了阿根廷空军!如果考虑到航母在海上作战中的优势,不得不承认,英国海军有足够的实力单独挑战阿根廷海军与空军。更重要的是,英国海军的装备体系、特别是最重要的作战飞机都来自美国,后勤保障与战损补充都没有问题。如果不能在战斗中打击远征舰队的核心力量,即大型航母,战斗就会进入消耗阶段,就算阿根廷能够获得来自共和国的支持,也耗不过英美。

也就是说,阿根廷海军与空军必须协同作战,才有战胜英国远征舰队的可能。

当然,特雷塞斯库与阿方索没有否认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按照裴承毅的安排,胡荆安也提出了建议,即尽量利用马岛,包括岛上的基础设施与政治意义,尽量引诱英国远征舰队靠近马岛,并且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起攻占马岛的登陆作战行动,为集中力量打击英国舰队创造机会。

与杨少勇一样,胡荆安只提了建议,没有替阿军做出决策。

当然,建议很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海上作战至关重要,所以在胡荆安提出建议之后,裴承毅主动提出制订作战计划时,顾问团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正是如此,在安排相关工作的时候,塞隆才会让顾问团参加制订作战计划的工作。

最后登场的是龙宏恩。

不得不说,胡荆安在介绍得过于详细,让龙宏恩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事实上,除非英国海军陆战队能够打下斯坦利港,不然英国空军很难在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龙宏恩的分析,英国空军很有可能以“搭配”的方式参战。

受国内基本经济情况的限制,英国海军并没按照最大限度采购舰载战斗机,只是按照最征标准采购。毫无疑问,如果战争爆发,除了无法迅速买到足够的舰载战斗机之外,还无法充分利用航母战斗群。为了解决在这个问题,英国采用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海军与空军使用相同的战斗机。也就是说,战争中,可以让航母搭载空军的战斗机,使英国空军成为远征舰队舰载航空兵的“预备队”。

当然,除此之外,英国空军还有另外一种参战办法。

按照龙宏恩的介析,因为英国空军配备了少量F…42重型制空战斗机,加上英国空军拥有一支规模不俗的加油机群,所以在不考虑作战效益的情况下,英国空军的F…42战斗机可以从阿森松岛起飞,轰炸马岛,只是需要在往返途中进行3次空中加油。毫无疑问,这样的作战行动最多只有象征意义,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影响。

最值得考虑的,还是英国空军的“支援作用”。

除了为海军补充战斗机之外,英国空军最能影响战争的行动就是在阿森松岛部署远程反潜巡逻机,为在南大西洋上活动的远程舰队提供反潜掩护。实际上,胡荆安在介绍情况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建议用潜艇伏击英国远征舰队。龙宏恩强调了这个观点,并且据此左证了胡荆安的另外一个建议,即想方设法引诱英国反攻马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英国远征舰队离开岸基反潜巡逻机的掩护范围,南下为登陆舰队提供支援,从而为阿根廷海空军联合绞杀英国远征舰队创造机会。当然,在介绍情况与提出建议的时候,龙宏恩没有说得这么明确。

到此,应该轮到裴承毅登场了。

因为3个部下表现得非常突出,东方闻却没有露面的机会,所以裴承毅把做总结的机会留给了东方闻。

不得不说,裴承毅有点托大。

东方闻并不是参谋,充其量只算得上是个负责日常杂务的文职军人。

万幸的是,跟了裴承毅近2年,东方闻学到了很多东西,在阿根廷总统与上百名军政要员面前没有让裴承毅丢脸。

事实上,总结也没多少难度可言。

4个部下的出色表现帮裴承毅挣足了面子,也让阿根廷当局不再小看顾问团。

对于塞隆的安排,裴承毅并没往心里去。

这次会议已经证明,塞隆不是传闻中的铁腕领袖,而是一个擅长在多方利益中寻找平衡与调和矛盾的政客。正是如此,他才没有强压卡洛斯,也正是如此,他才没有以强硬的态度改变军方对待顾问团的态度。

对裴承毅来说,这意味着他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获得阿根廷军人的尊重。

为此,裴承毅才没有急于翻开底牌,而是决定采用“后发制人”的策略,以“麻烦终结者”的身份帮助阿根廷军方排忧解难,最终赢得阿根廷军人的尊重。

这一招是否有效,很快就能见到结果。

第35章 尴尬的霸权

与共和国的态度一样,在马岛争端上,数十年来,美国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

追根溯源的话,美国的“拉美政策”得从“门罗主义”说起。

所谓的“门罗主义”,狭义上是指在19世纪初期,因为拿破伦战争,西班牙在新大陆上的殖民地体系土崩瓦解,在何塞·德·圣马丁与西蒙·玻利瓦尔引导的拉美独立浪潮中成立的新共和国希望获得美国承认,美国国内许多人认可这种想法,受此影响逐渐形成、因为第5届总统詹姆斯·门罗首先提出来而得名的美国对外扩张政策。“门罗主义”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理由将美洲国家变为殖民地,二是在外交政策上行使美国原则、即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三是美国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国家安全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还加入了一项陈述:说话客气,但带根大棒子(“大棒政策”就由此而来)。由此可见,虽然“门罗主义”打着帮助拉美殖民地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旗号,但是归根结底是在维护美国的利益,是赤裸裸的霸权主义。

“门罗主义”对美国的影响有多大?也许形容得再过分也不足为过。

可以说,“门罗主义”既为美国跻身列强行列打下了基础,又是今后百年间(直到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外政策指导纲领,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门罗主义”打下的坚实基础对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事实上,“门罗主义”也让美国对拉美国家的态度变得极为复杂。

美国没有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从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后,美国的国土面积就再也没有扩大过,与“门罗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门罗主义”的影响下,美国的很多政策很难让外界理解。

比如:美墨战争后,墨西哥曾一度要求并入美国;在任何人看来,吞并墨西哥不但可以给尚未发展壮大的美国带来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能带来急需的人口,更能巩固美国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事实上,美国确实拒绝了,而且拒绝得非常果断干脆,没有半点犹豫。又比如,美西战争后,美国并未吞并古巴,甚至没有像对待同样从西班牙手里抢来的菲律宾那样,把古巴变成美国的殖民地,而是让古巴获得独立,为几十年后成为美国的心腹大患埋下了伏笔;可以说,这完全让人无法理解;如果说吞并墨西哥会改变美国的政治结构,让支持蓄奴的势力超过反对蓄奴的势力,使美国错失工业革命,严重损害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新英格兰资本家的利益,那么吞并古巴不但不存在这些问题,还能给正处于黄金发展时期的美国带来难以言喻的好处。

即便到了“后门罗主义时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违背了“门罗主义”,所以很多美国历史学家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门罗主义”仍然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到了21世纪,委内瑞拉在“独裁者”查维斯的领导下,义无返顾的走上了与美国对抗的道路,不但将美国企业在委内瑞拉的资产收归国有,还禁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等资源(委内瑞拉是欧佩克成员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油储备国与重要的石油出口国),美国却没有像对付萨达姆那样,出兵推翻查维斯,而是采取了非常罕见的容忍态度,且持续数十年而没有改变!

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美国的“拉美政策”确实非常复杂。

拿与阿根廷有关的事来说,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美国并没正式支持英国,甚至在两国间积极斡旋,希望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

抛开表象就能发现,美国的“拉美政策”有一条看不见的红线。

说简单一点,就是美国的利益是否受到损害。只要没有损害美国利益,不管拉美国家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美国都不会插手。相反,美国就会以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让敢于挑战的拉美国家、准确的说是拉美国家的政权灰飞烟灭。所谓的“美国利益”与通常所说的有很大区别,受美国与拉美国家特殊关系的影响,这里的“美国利益”指的是美国民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能够成为美国政府发动军事行动的理由的重大事件。当初不知天高地厚的巴拿马总统妄图收回运河的管辖权、以及腐败的哥伦比亚政府纵容毒枭势力,都成为了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正当理由。

毫无疑问,在马岛问题上,美国没有任何“正当理由”。

虽然美国的政治家都知道,如果马岛上真的拥有储量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那么马岛的归属问题将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美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普通美国人的眼里,不管马岛问题如何收场,都不可能归属美国,因此马岛上的资源与美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也就没有出兵马岛的理由。

关键就在这里,不然美国也不会一直“羞羞答答”,从未表明态度。

可以说,美国的处境非常尴尬。

如果局势与50多年前一样,美国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就算阿根廷悍然发起战争,也会输得一败涂地,最多让英国劳师动众,在南大西洋上教训一下不太听话的阿根廷而已,不会把美国牵扯进去,也不会对美国的利益产生多大影响。

问题是,现在的阿根廷不是50多年前的阿根廷了。

按照CIA做出的评估,就算共和国不会介入马岛争端,只为阿根廷提供情报援助,英国在第二次马岛战争中获胜的机会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因为阿根廷大量采用共和国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其两级潜艇都来自共和国,所以无法排除共和国在战争期间派遣潜艇参战的可能性。虽然美国也可如法炮制,派遣潜艇协助英国远征舰队作战,但是受交战双方实际情况的限制,美国此举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共和国。原因很简单,阿根廷的主要作战部队不是海军,更谈不上水面舰队,而是空军。英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远征舰队是唯一可以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