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7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杜奇威谈到了具体问题。知道没有发言权,桑德拉就没有再发表意见。那些皇家海军的高级参谋也不是笨蛋,知道杜奇威已经成功夺权,因此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么支持杜奇威,要么不吭声。

只不过,让桑德拉有点想不通的是,杜奇威并没让特遣舰队转向。

也就是说,杜奇威很有可能会等到“复仇”号到达阿森松岛之后,再集中兵力挑战阿根廷空军。

杜奇威会等上10来天吗?

这也是裴承毅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然,裴承毅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

天还没亮,军情局发来消息,驻扎在扑茨茅斯的“复仇”号航母在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2艘远洋护卫舰的陪同下出发了。因为航母进港前,舰载机将转移到陆上机场,所以航母出港的时候,甲板上没有战斗机,无法确定搭载了多少战斗机。可以肯定的是,皇家海军航空站里的F…46A不回超过50架。也就是说,“复仇”号很有可能在没有携带足够战斗机的情况下开赴战场。

裴承毅不敢大意,立即联系了张孝珑,要求军情局尽快提供更加确切的消息,并且高度重视美国的举动。

当天晚上,裴承毅还收到了一条消息,特遣舰队并没进入4艘“虎鲸”级潜艇的伏击圈,也就是说,特遣舰队肯定再次改变了航向。这样一来,别说几艘潜艇,就算掌握了上百颗侦察卫星的军情局也无法确定特遣舰队的行踪。

因为按照特遣舰队之前的航线,在5月9日晚上就将到达能够打击马岛的海域,而马岛上的阿军并没遭到轰炸,所以当天晚上,不但帕托斯打电话来询问情况,就连塞隆都打了电话过来。

阿根廷总统没有说别的,只是表达出了某种担忧,即特遣舰队会不会打击阿根廷本土。

与塞隆通了电话后,裴承毅接到了张孝珑打来的电话。军情局已经在关注美国的秘密行动,很快就有消息。更重要的是,军情局答应了阿根廷当局的要求,动用宝贵的军事卫星在南大西洋上构筑一道“监视隔离带”,以确保阿根廷本土的安全。也就是说,只要特遣舰队进入这条宽达150海里的条型海域,肯定会被每两小时覆盖一次的侦察卫星发现。用张孝珑的话来说,这不是军情局的意思,而是上面的意思。

不用张孝珑解释,裴承毅就知道,塞隆肯定给元首打了电话。

塞隆的举措可以理解,毕竟特遣舰队迟迟不现身,别说两艘航母上的近200架作战飞机,近20艘战舰上的数百枚巡航导弹都能干掉阿根廷的所有高层人物。

谁能保证皇家海军不会狗急跳墙?

5月10日上午,裴承毅收到了军情局发来的最新情报。

除了确认特遣舰队还在马岛东部某海域活动之外,军情局明确提到,美国已经与英国达成了某项秘密协议,将以交换的方式,用皇家空军的战斗机交换美国海军的战斗机,从而为英国提供最重要的作战装备。

裴承毅的猜测得到了证实,没有美国的直接支援,皇家海军肯定不会如此积极。

只不过,在讨论战局的时候,参谋的观点并不统一。

龙宏恩等“空军派”参谋认为,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虚晃一枪,在“复仇”号航母战斗群到达战区之前不会挑战阿根廷空军,毕竟两艘航母上的舰载机太少了,只有100多架战斗机,就算全部用来执行制空任务,也不见得能够顶住阿根廷空军的全面打击。因此皇家海军肯定想通过此举争取时间,比如让阿根廷空军在搜索特遣舰队的行动中投入更多力量,消磨阿根廷空军的士气与斗志等等。真正的战斗将在5月22日到5月25日之间展开,到时候一场决定性的海空战将确定谁是最终的赢家。

胡荆安代表的“海军派”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皇家海军肯定会积极行动,特遣舰队调整航线后,仍然会逼近马岛,并且出动舰载机轰炸岛上的阿军,瘫痪机场,为夺取制空权打下基础。在“复仇”号到达之前,特遣舰队不会与阿根廷空军决战,但是会想方设法的消耗阿根廷空军的兵力。按照胡荆安的说法,这也是消耗皇家海军作战力量的机会。虽然美国开始为英国提供战斗机,但是共和国也能为阿根廷提供战斗机,如果能够证明美国向英国提供了战斗机,共和国就能做得更彻底一点。最好的办法不是依靠情报机构,而是设法增大皇家海军的战损量,只要皇家海军的补充速度超过了实际能力,就能证明美国在秘密向皇家海军提供战斗机。毫无疑问,如果变成一场高消耗战争,获胜的肯定不是英国。

针对这两种观点,裴承毅并不支持任何一方。

皇家海军会不会上门挑战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挫败皇家海军。

为此,辈承毅在当天傍晚就下达了战斗动员令,要求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所有作战单位进入战斗状态。

由此可见,裴承毅比较认同胡荆安的观点,即皇家海军不会等到5月20日之后动手。

当天晚上,阿根廷空军向马岛派遣了第一批8架远程海上巡逻机。

事实上,并非真正的巡逻机,是而利用阿根廷空军的行政专机改进而来的,改装并不复杂,主要就是安装一部对海搜索雷达。

更让裴承毅高兴的是,因为特遣舰队迟迟没有到达,运送到岛上的物资比计划得多得多,所以修复了机场之后,还有足够的物资修建一座水上飞和码头,或者为岛上的地面部队修建更加坚固的防御阵地。

毫无疑问,裴承毅选择了前者。

在他看来,真要通过地面战斗决定马岛的归属权,那么阿根廷离战败也就不远了。

与防御阵地相比,水上飞机码头的价值高得多。

第85章 决战迹象

杜奇威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皇家海军的作战行动变得无迹可寻。

5月10日,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皇家海军派往南大西洋的特遣舰队不会立即赶赴马岛海域,会在某处逗留10来天,等到“复仇”号航母战斗群到达,再一同开赴战区,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

事实恰恰相反。

当天傍晚,马岛上的阿军遭到第二次打击。

此次执行打击任务的不是皇家空军,在美国向英国提供F…42A之前,皇家空军没有能力轰炸马岛,执行打击任务的是皇家海军。只不过,不是舰载战斗机,而是特遣舰队要的护航战舰携带的远程对地巡航导弹。

虽然自从巡航导弹进入“高超音速”时代之后,打击的间歇时间越来越短,但是地面机动目标的运动能力也大大提高,一般情况下,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巡航导弹主要对付固定目标,特别是高价值的固定目标。

特遣舰队打击的正是岛上的固定目标,而且是高价值固定目标。

收到消息的是时候,裴承毅并没感到惊讶,因为换了他在杜奇威的位置上,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

事实上,裴承毅早就有所准备。两天前,他就让杨少勇注意防空作战,要将各种贵重物资与主要装备分散部署,不要集中在一起,并且将一些重要的指挥系统机动部署,频繁调整部署地点,绝不能在任何一处地方呆得太久。这些都是为了对付可能遭到的轰炸,也是为了降低遭到轰炸后的损失。在没有更有效的办法之前,裴承毅只能被动应付随时可能到来的轰炸。

正是如此,特遣舰队的这轮打击并没收到多少效果。

轰炸的重点目标是机场,虽然航空控制中心再次被炸毁,但是已经将一套机动式航空控制系统送了过去,即便没有控制中心,也能让飞机正常起降。更主要的是,特遣舰队没有使用反跑道弹药破坏跑道,只用巡航导弹在跑道上炸了几个直径10米以上的大坑。毫无疑问,填上几个大窟窿,肯定比拆除几百、甚至几千枚定时炸弹,并且修补成百上千个小窟窿方便得多。

确定跑道没有瘫痪后,裴承毅也不得不相信,皇家海军太大意轻敌了。

皇家海军肯定没料到,特遣舰队到达之前,2000多名皇家陆战队员会缴械投降,使马岛完全落入阿军手中,因此在安排舰队的作战任务时,主要考虑制空与制海,即各护航战舰主要携带防空导弹与反潜鱼雷(包括火箭式反潜鱼雷),所带的巡航导弹并不多,也就没有带上专门用来对付机场跑道的导弹。

因为距离马岛最近的基地在阿森松岛,而皇家陆战队是在特遣舰队通过阿森松岛之后投降的,所以特遣舰队没能在途径阿森松岛的时候更换弹药。当然,特遣舰队的战舰可以在综合补给舰的协助下,在海上更换弹药。问题是,即便通过空运,以最快的速度把特种弹药送往阿森松岛,也要让综合补给舰返回阿森松岛,然后带着弹药追上舰队,才能为舰队里的战舰更换弹药。即便伴随特遣舰队活动的综合补给舰在5月5日,也就是特遣舰队调整航线后转向返回阿森松岛,也要到5月20日左右才能返回特遣舰队。即便综合补给舰没有跟随特遣舰队南下,在5月5日从阿森松岛出发,也要在5月12日左右才能返回特遣舰队,为战舰更换弹药。

很明显,皇家海军严重低估了对手。

当然,最让裴承毅惊讶的还是杜奇威的“进步”。

两人在半岛战争中唱了对台戏之后,杜奇威一直在关注裴承毅,裴承毅也在关注杜奇威。虽然说不上惺惺相惜,但是两人都觉得对方是最有威胁的对手。此后,杜奇威的表现多少让裴承毅有点失望,特别是在印度战争期间,在近似直接指挥印军的情况下,杜奇威不但没能改变战争的结局,甚至没能制造多少麻烦。裴承毅一度认为杜奇威受从政影响,不再是以前那个铁血军人了。正是如此,在得知杜奇威为英国出谋划策,并且出任英国首相的最高军事顾问时,裴承毅并没感到威胁。

毫无疑问,裴承毅也有点轻敌。

这场突如奇来的打击,多少让裴承毅回过了神来,不再低估杜奇威的能力。

虽然从某种角度看,那几十枚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对战局的影响并不大,更多是为了证明杜奇威的存在,或者说是显示杜奇威的与众不同,让外界相信,最高军事顾问能够给英国一个交代,属于政治作秀,但是看得更深一点就能发现,除了舆论影响之外,这次轰炸绝对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

别的不说,阿根廷动员的那些民航飞机都得停航,不能继续向马岛运送人员与物资了。

就算阿根廷当局不用考虑国际民航组织,也要考虑本国民众的感受。说简单点,除非政府从企业手里购买民航飞机,并且用空军的飞行员驾驶飞机,不然不能把民航飞机派往战区。

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给对手的暗示。

收到消息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杜奇威不但看出了他的部署意图,还通过轰炸告诉他,最好别向马岛部署航空力量,不然特遣舰队肯定会采取行动。

事实上,这也是裴承毅最为担心的地方。

特遣舰队有足够多的护航战舰,巡洋舰与驱逐舰都能携带巡航导弹,也就是说,在不动用舰载航空兵的情况下,特遣舰队能够在阿根廷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外用巡航导弹打击岛上的固定目标。这么拼下去,遭受损失的肯定是阿根廷空军,而不是特遣舰队。当然,裴承毅也可以想办法加强防空力量,只是代价太大了。如果仅仅为了保护航空指挥中心,物资仓库等小型点状目标,部署几套近程拦截系统就行了,要想保护机场这样的大型面状目标,仅仅部署嗲防御系统是不够的,还得部署区域防空系统。一套区域防空系统有好几十部车辆,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非常高,对保证系统的要求也非常高,还得依靠准确的情报。很明显,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部署区域防空系统没有任何意义。更何况,向马岛运送物资已经非常艰难,宝贵的运输力量不能随便浪费。万幸的是,裴承毅已经有所准备。

阿根廷空军率先向乌上部署的不是战斗机,而是用公务机改装而来的远程巡逻机。因为是在战争爆发后改装的,所以英国的情报机构并不知情,仍然认为那是普通飞机,特遣舰队在轰炸机场的时候,没有轰炸那几架飞机。更重要的是,裴承毅已经让杨少勇组织工程人员修建几座临时的水上飞机码头,虽然无法在岛上长期部署作战飞机,但是可以将马岛变成跳板,延长侦察机的巡逻半径。

当然,这种见招拆招的战术对抗才刚刚开始。

让裴承毅有点头痛的是,杜奇威的进步非常明显,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让对手轻易猜到他的下一步举措,甚至可以说,这是杜奇威从裴承毅那里学来的。

半岛战争期间,裴承毅的指挥就神出鬼没,从没被杜奇威猜中过,从而导致杜奇威在有可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不但输掉了战争,还丢掉了2个陆战师,遭受了美国有史以来最惨痛的失败。虽然最后为之承担责任的不是杜奇威,当时仅仅是陆战2师师长的杜奇威也没有那个资格,但是从事后的角度来看,杜奇威输就输在没办法摸准对手的意图,而他的意图却一直在对手的掌握之中。

到了印度战争,杜奇威仍然没有追上裴承毅。不可否认,与半岛战争时相比,杜奇威在印度战争中的表现大有进步,特别是在猜测裴承毅的作战意图时,几乎没有犯过错。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杜奇威仍然差了半拍,每次判断出裴承毅的意图后,没等他采取行动,猜测就变成了事实。打到最后,就算美国当局一万个不愿意,杜奇威也不得不建议总统,尽快从印度战争中脱身,不要陷了进去。正是如此,才有了共和国与美国的秘密交易,即美国提供印度核力量的情报,共和国确保美国企业的在印利益。

连续吃了两吃亏,杜奇威总算进步了许多。

当裴承毅冷静下来,从头到尾分析美英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时,不得不相信,就算杜奇威不是真正的决策者,也离决策者非常近,因为一路下来,美英的行动不但有明确的针对性,而且不局限于一种套路,给人一种摸不着北的感觉。

别的不说,美国当局一直羞羞答答,却出动潜艇秘密参战就完全出乎意料。

同样的矛盾还有很多,比如美国总统没有在西约集团为英国寻求帮助,却把最得力的军事助手派往伦敦。再比如,美国至今没有向英国提供与作战密切相关的弹药,却把自己的战斗机交给英国海军。

矛盾越多,越让人难以摸清美国的意图。

当然,裴承毅不是那种只看表象的人。

毫无疑问,美国的最高目的是帮助英国打赢马岛战争,又不至于得罪拉美国家。

抓住这个重点,再来看美国的所作所为,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做出这个判断后,裴承毅的思路清晰了很多。

可以说,美国的众多矛盾就是由最终目的造成的。

如果可以像以往的战争那样,明确表态支持某一方,美国政府早就站出来了。

落实到行动上,裴承毅不得不相信,杜奇威正在努力掌握主动权。

从根源出发,为了达到最终目的,不管是美国总统、还是杜奇威,都会争取把战争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冲突不能持续太久,不能让双方伤筋动骨。毋庸置疑,布兰迪诺把杜奇威派到伦敦去,就是要让杜奇威设法尽快结束冲突,避免让冲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总统通过此举明确无误的告诉共和国,如果局势失去控制,需要承担责任的不是美国,而是共和国。当然,美国总统还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只要共和国做得不是太过分,美国不会制造新的争端。为此,杜奇威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达到目的。而英国要想取得胜利,首先得击败阿根廷空军与阿根廷海军,使阿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