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8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远程炮兵发不了力,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航空兵身上。

在之前的进攻作战中,裴承毅很少考虑空中支援,主要就是通信受到干扰,前线作战部队无法及时为航空兵提供目标信息,很难引导空中打击,因为战局发展很快,谁也无法准确掌握战场局势,空中支援很容易误伤友军,所以指挥官不得不慎重考虑。现在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美军已经占领了伊斯拉希耶,轰炸时不用担心会炸到友军。在巴赫切的防御作战中,防御部队可以划出防区,让空中支援专门打击防区外的敌人。虽然这么做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空中支援的作用,但是能有效阻止敌人的后继兵力,使敌人难以持续进攻,最终瓦解敌人的进攻。

安排好这些事情,裴承毅才与蹇柄彪与商雪韵通了电话。

因为战局紧张,所以裴承毅没有多罗嗦,简明接要的介绍了情况后,就给两位将军部署了任务,然后让东方闻去负责处理相关的协调工作。

处理完这件事情,裴承毅才有时间好好考虑一下战场上的情况。

如果紧盯着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战斗,很容易把美军攻占伊斯拉希耶、围攻巴赫切的行动当成守卫伊斯肯德伦的战术反击,而不是具有长远意义的战役反击,甚至是影响到整个战局的战略反击。结合发生在迪亚巴克尔方向上的战斗就能发现,杜奇威在西面发起的反击行动,肯定与整个北方战线有关。

再留意美以联军在叙利亚南部地区的行动,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杜奇威有很长远的打算,甚至有可能在策划一场大型战役。

为了让自己冷静下来,裴承毅去煮了一壶浓咖啡,他平常很少喝咖啡。

总体战局上,共和国军队仍然掌握着主动权。客观的讲,杜奇威在伊斯肯德伦方向上发起的反击行动只能看成是最后的挣扎,只要无法及时向迪亚巴克尔增兵,杜奇威就得放弃土耳其的东南地区,并且在土耳其的地中海地区寻求第二个战略性港口,利用增援部队在托罗斯山脉与阿塔图尔克水库以北地区建立一条战略防线,阻止共和国军队北上,从而保证土耳其政权不会垮台。

因为第十战斗单位的进攻速度出人意料,加上第一战斗单位顺利完成了攻占锡尔特的任务,所以守卫迪亚巴克尔的第7步兵师最多坚持几天。在这几天内,杜奇威必须打通前往迪亚巴克尔的铁路线,并且将至少2个师的增援部队送到迪亚巴克尔。因为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已经在伊斯肯德伦方向上投入战斗,就算还有不错的战斗力,也不可能在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的围攻下重新集结,更不可能丢下伊斯肯德伦与奥斯曼尼耶,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情况下驰援迪亚巴克尔。

杜奇威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让即将到达的第1步兵师与第1骑兵师在伊斯肯德伦西面的伊切尔上岸,然后沿伊切尔…乌卢克什拉…开塞利…锡瓦斯马拉蒂亚…迪亚巴克尔这条铁路线赶去救援第7步兵师。虽然伊切尔港的基础设施不比伊斯肯德伦港的差,吞吐能力非常强大,而且运送美军的快速货轮都有不错的自装卸能力,对港口基础设施的依靠度并不高,部队上岸的速度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从伊切尔到迪亚巴克尔的铁路线要比从伊斯肯德伦到迪亚巴克尔的铁路线长50%左右,运送能力也差了一大截。也就是说,杜奇威必须想办法为2个美军师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由此出发就不难理解美军在奥斯曼尼耶方向上的反击行动了。

杜奇威利用的,正是共和国陆军在土耳其战场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即东西两条战线隔得太远,无法相互支援。

虽然在两条战线上,共和国军队都处于优势,而且都占据着主动权,更是迫使美军多次分兵,有效分散了美军的战斗力,但是这种两线交战的方式,也使共和国陆军很难在某个重要方向上获得一举定胜负的绝对优势兵力。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能够在东面集中足够多的作战力量,恐怕攻打迪亚巴克尔的战斗早就结束了。

这次,杜奇威看得非常准。

不管裴承毅是否愿意,都得在西面战场上顶住2个美军主力师的反击,因为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身后就是叙利亚北部的广袤沙漠,而叙利亚境内的中叙联军把主力放在了南面的战场上,如果北部防线失守,叙利亚就将不战而败。

要想顶住2个美军主力师,裴承毅就得花上血本。

不管怎么说,在这种滨海战斗中,共和国陆军的优势并不明显。

按照王学平报告的作战情况,美军能够迅速打下伊斯拉希耶,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军地面部队获得了舰队提供的远程炮火支援。虽然驻伊斯拉希耶的第八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在8日白天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但是面对铺天盖地般的炮火打击,为了减小伤亡,王学平还是下达了撤退命令。

裴承毅没有责备王学率,因为支援旅不是主力战斗部队。

与伊斯拉希耶方向上的情况相反,守卫巴赫切的是第八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因为这座小城镇关系到2支战斗单位的生死存亡,所以王学平不但没有下达撤退命令,还命令坚守到最后一人。

万幸的是巴赫切在加武尔山脉北面,距离伊斯肯德伦最远,美军的突击力度并不大。

按照裴承毅的吩咐,王学平正在让前线部队加大防区纵深,做好死守的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为了守住巴赫切,裴承毅把第八战斗单位的主力全都用上了。受此影响,第五战斗单位攻打奥斯曼尼耶的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按照裴承毅的估计,杜奇威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缓解奥斯曼尼耶受到的压力。因为在打退美军的反击之前,裴承毅不可能命令第五战斗单位强攻奥斯曼尼耶,所以这个影响不是很大。

让裴承毅担心的还是杜奇威的其他打算。

随着第五战斗单位不得不降低进攻强度,之前在奥斯曼尼耶方向上被压着打的第2装甲师很有可能转守为攻,利用杰伊汉河下游平原地区的有利地形,从西面迂回攻击第五战斗单位的右翼防线,迫使江晚承向后撤退,从而彻底解除奥斯曼尼耶受到的威胁。这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美军很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稳步缩小包围圈,最终将第五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围困在巴赫切,打一场漂亮的围歼战。

即便2个美军主力师不可能吃掉2个战斗单位,杜奇威也会通过占领巴赫切,向南与向东进军,迫使裴承毅在其他方向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总而言之,巴赫切的战斗将影响整个战局。想清楚这一点,裴承毅换了个角度,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来考虑下一步作战行动。

如果美军能够顺利食下巴赫切,结果就不用多说了。问题是,杜奇威对打下巴赫切有足够的信心吗?对于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就算裴承毅什么都不做,也应该让第入战斗单位退守。只要第八战斗单位做好防御部署,别说第4步兵师,就算2个美军师一起上,也不见得能够占领巴赫切。虽然在攻打巴赫切的时候,美军地面部队能够获得来自远程炮兵与海军舰队的火力支援,但是考虑的美军在此之前的表现,杜奇威不应该对攻打巴赫切的行动抱太大的希望,至少不会认为美军能够迅速占领这座城镇。

打不下巴赫切,杜奇威就得在别的方向上做文章。

因为第六战斗单位与第七战斗单位的调动工作已经开始,所以杜奇威首先就得考虑2个新到的战斗单位会被派往哪个方向。要先打下巴赫切,就得阻止裴承毅向该方向增派第三个战斗单位,也就是说,除了尽快向迪亚巴克尔增兵,帮助第7步兵师巩固防线,迫使裴承毅在该方向上投入第3个战斗单位之外,还应该在南方战线上发动进攻,争取突破由第九战斗单位与叙利亚国防军的防线,迫使裴承毅把另外一个战斗单位放在该方向上。如果美军的第三批海运部队,也就是第2步兵师与第10步兵师能够及时到达战场,并且参加巴赫切方向上的战斗,美军就有可能在该方向上取胜。

虽然从时间上看,等到第2步兵师与第10步兵师参战之后才占领巴赫切,肯定无法达到杜奇威最初的目的,因为到那个时候,裴承毅已经巩固了东面的胜利,就算丢掉巴赫切也不会影响大局,但是杜奇威还有别的选择吗?如果不能打下巴赫切,在丢掉了土耳其东南地区的情况下,美军将败的更惨。

想到这,裴承毅就意识到,杜奇威肯定会在南方战线上率先展开行动。

不管怎么说,以色列比土耳其重要得多。因为把计划派往南方战线的第7步兵师、第2装甲师与第4步兵师都留在了土耳其战场上,所以美以联军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的掌握占据的主动权。随着北方战线上的局势逐渐明朗,只要裴承毅腾出手来,美以联军就会遭殃。在此情况下,不管杜奇威是否愿意,都得尽快在南方战线上来取行动,哪怕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也应该趁共和国军队的主力放在北方战线上,在南方战线上取的进展,为接下来的恶战做好准备。

裴承毅没有耽搁时间,立即让杨少勇把整理好的南方战线上的战报送了过来。

看完战报,裴承毅才意识到,他没有过分低估杜奇威,而是低估了达扬。以色列参战之后,在南方战线上打主力的不是2个美军陆战师,而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几支主力部队,而且发挥关键作用的也是以色列国防军。

用杨少勇的话来说,美军陆战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以军运送作战物资。

虽然这个评论武断了一点,美军陆战队除了负责运送作战物资之外,还充当了战役预备队的角色,正是2个陆战师的存在,让苏劲辉迟迟不敢把第二战斗单位派上去,只能让第九战斗单位依靠阵地防御,但是杨少勇的话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即真正希望在南方战线上取胜的不是美军,而是以军。

不是说杜奇威不想取胜,而是在北方战线没有稳定下来的情况下,无法在南方战线上投入更多的兵力。达扬的处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战线后方就是作为以色列国土屏障的戈兰高地,如果美以联军无法在开战后向北推进战线,而是在停火线附近浪费宝贵的兵力与更加宝贵的时间,那么等到中叙联军发起反击,美以联军肯定守不住防线,甚至没有机会退守戈兰高地。

正是如此,在美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以军才会不计代价的担负起进攻的重担。

不到4天,以军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实力。

正如裴承毅在此之前的判断一样,以军的战斗力不在美军之下。因为更加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所以在战斗中,以军的表现比美军好得多。客观的讲,杜奇威让2个陆战师跟在以军后面行动,就是想让2个师的官兵借此机会熟悉战场环境,了解对手,为上场担当主力做好准备。

因为有2个美军陆战师做预备队,所以杜奇威随时可以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

当然,大举进攻需要的不仅仅是兵力。

为了搞清楚情况,裴承毅联系了张孝珑,要求军情局尽快提供与南方战线有关的所有情报。随后他又联系了苏劲辉,在警告南方战线指挥官的同时,让苏劲辉尽量搜集美以联军的战术情报,搞清楚对方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南方战线绝对不能有什么闪失。

第117章 南方决战

裴承毅联系苏劲辉的时候,杜奇威也正在与达扬进行网络视频会议。

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美国才是联军的主角,土耳其与以色列都是配角,但是没有任何人否认以色列的地位,就算当不了主角,也是第一配角。西方新闻媒体对以色列的高度评价,除了以军的强大战斗力之外,还与以色列积极主动的国防政策有关。用部分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在国土安全受到威胁、又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就算没有美国参与,以色列也会毫不犹豫的发动战争。说直接一点,在中东地区的冲突中,美国为利益而战,以色列却在为生存而战。这种境界上的差距,决定了以色列不可替代的地位。

7月5日,以色列参战后,以军就是南方战线上的绝对主力。

在不到4天的战斗中,以军以平均每天5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到8日夜间,不但横扫了德拉省,还将战线推进到了苏韦达省西北地区。从以军的这一进攻路线上看得出来,因为美以联军出动了数十万作战部队,无法在大马士革南面的狭窄区域内全部展开,所以以军首先向东推进,用战略大迂回的方式绕向大马士革东面,在拉开战线的同时,也拉开了中叙联军的防线,让对手不得不在正面防线上投入更多的兵力。因为主动权掌握在美以联军的手中,什么时候发动进攻、在什么地点发动进攻等等决定胜负的因素都由美以联军决定,所以只要把战线拉开,美以联军迟早能够找到突破口。

不可否认,这种战术让苏劲辉苦不堪言。

因为手里只有2个战斗单位,所以在以军迂回攻击的时候,苏劲辉不得不调整防御战术,把阵地战的重任全都丢给了不太可靠的叙利亚国防军,让第九战斗单位在防线后方扮演消防队员的角色,第二战斗单位则在大马士革待命,充当战役预备队。由此可见,在前面几天的战斗中,苏劲辉打得比较被动。

当然,这也不能怪苏劲辉。

战斗打响之后,苏劲辉就打算以积极主动的进攻瓦解敌人的进攻。当时,苏劲辉将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摆在了大马士革南面的基斯沃,并且让傅卫民准备好了足够坚持5天的战斗物资。按照苏劲辉的部署,只要美以联军向大马士革进军,战斗旅就沿着叙利亚与黎巴嫩的边境线向南突击,以最快的速度杀上戈兰高地。虽然用1个旅的兵力不可能打下以军精心构建了几十年的戈兰高地,但是能够对美以联军的后勤保障线构成致命威胁。只要能够打下库奈特拉,就能迫使美以联军放弃进攻。

其实,苏劲辉也没有忽略另外一种可能性,即美以联军向东进攻,并不直接攻打大马士革。为此,他将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摆在了德拉省东北部的米斯米耶与海拜卜,构筑了两道防线,由叙利亚国防军守卫海拜卜的外围防线,由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守卫米斯米耶的内层防线。

正是这一部署,让苏劲辉顶住了美以联军初期的猛攻。

因为美以联军并没直接进军大马士革,所以苏劲辉没让战斗旅南下攻打库奈特拉,而是让傅卫民直接奔向德拉省南部的谢赫米斯肯。如果能够占领这座城镇,就能挡住美以联军向伊兹拉进军的通道,也就能够将美以联军当在苏韦达省的外面。由此可见,当时苏劲辉已经意识到美以联军会向东迂回攻击大马士革。

非常可惜的是,傅卫民率领战斗旅南下的时候,在奈瓦附近遭到了以色列国防军的顽强阻击。这场发生在7月5日凌晨的战斗,让第九战斗单位的官兵认识到了以色列国防军的厉害。直到战斗结束后,傅卫民才从抓获的几名俘虏那得知,与他们交战的正是以色列国防军的“戈兰旅”,即以军的头号王牌部队:第7装甲旅。

大概是双方都有点忌惮对手的实力,所以这场战斗既激烈、又短促。

天亮后,苏劲辉让傅卫民撤了平来,以军也主动撤出了战场。

到这个时候,苏劲辉已经知道,美以联军的进攻行动经过精心策划,早就料到驻扎在基斯沃的战斗旅会迅速南下,所以以军用最强悍的第7装甲旅挡在了傅卫民的前面,让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无功而返。

有了这个任务,苏劲辉表现出了一个前线司令官应有的大局观。

让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死守米斯米耶与海拜卜之后,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