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9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对共和国与美国来说,这场比赛还没有结束。

做为共和国国家副元首,而且是直接管理国防部的副元首,裴承毅非常清楚,最快也要到2057年之后,共和国天军才具备实战能力。

万幸的是,军情局掌握的所有情报都证明,美国天军的建设进度仍然落后好几年。

正是如此,主动权仍然在共和国手里。同样的,共和国的军事理论家可以在不太紧迫的情况下,利用超级计算机群分析得出的结论来摸索总结空天作战战术,建立一套崭新的战术体系,并且以该体系为基础,对未来战争进行推导与预测。

换个角度看,裴承毅随时可以拿一套战争计划去忽悠那些代表。

事实上,在此之前,裴承毅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要知道,按照共和国的法律,每年申请国防预算的时候,国防部都要详细说明每份预算的用途。更重要的是,每年进行国防开支总结的时候,国防部还得说明每分钱的去处。如此一来,在申请预算与总结开支的时候,国防部将两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详细陈述。因为制订战争计划需要钱,而且像前面提到的,很多耗资巨大的军事项目都与战争计划有关,所以国防部需要在每年的7月份,分两次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详细说明整在制订的战争计划(其中一次只需要向军事委员会陈述)。出于保密需要,从2050年开始,裴承毅递交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计划都是由军情局杜撰的,只有递交给军事委员会的计划与实际情况沾点边,但是也不够详细。

只不过,裴承毅这次不打算继续这么做了。

不管怎么说,像蔺慕勋这样的人,绝对不是容易欺骗的。事实上,在此之前,蔺慕勋已经找过裴承毅好几次,希望国防部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战争计划,而不是拿一些经不起推敲的东西来蒙蔽军事委员会。裴承毅也做过保证,将逐步向军事委员会做详细解释,并且在2053年与2054年的预算申请与开支总结中,已经拿出诚意,给出了一些与核心内容有关的计划表,其中就包括天军的建设规划。

总而言之,因为涉及到几年后的战争,所以裴承毅觉得应该走正规渠道。

在烧烤晚宴上,蔺慕勋又一次非常委婉的表示,中央政府应该在涉及到国防安全的军费开支上表现得更加透明,至少应该让军事委员会掌握更多的实际情况。

为此,蔺慕勋还提到,如果有必要,可以按照元首的要求,将军事委员会的规模缩减一半,以提高重要信息的保密性,杜绝泄密事件。因为削减军事委员会的规模,等于降低军事委员会的影响力,所以蔺慕勋已经做出了重大让步。更重要的是,如果按照颜靖宇的要求来做,等于蔺慕勋主动交出了军事委员会的大权。由此可见,蔺慕勋对军费开支不透明的做法非常不满,也对政府不愿意共享军事信息感到非常恼火。

虽然颜靖宇没有立即给出答复,但是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他必须考虑蔺慕勋的态度。

正是如此,在返回副元并官邸的路上,裴承毅就联系了袁晨皓与刘晓宾。既然要拿出诚意,就得做踏实一点!

第81章 微妙关系

一份完备的战争计划,必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争的目的,二是达到目的所要采取的手段,三是实现手段所应具备的条件。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制订战争计划无外乎两种办法,一是由所要达到的目的进行逆向推导、最终确定所需具备的条件,二是以具备的条件为基础,确定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

到底采用哪种方法,不是由制订战争计划的人说了算,而是由国家实力决定。

拿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说,因为国力不济,不管是在欧洲战场上发动闪电战的德国、还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偷袭珍珠港的日本,都只能根据自身实力,确定能够实现的目标。德国的目的就是迅速扫荡欧洲大陆,迫使美英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的霸主地位。日本则希望用一次突然袭击打垮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迫使美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区与东亚的霸权。与德日不同的是,以美苏英中为首的盟国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终极目标,即彻底击败德日意,然后才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所需的条件,并且竭尽全力为实现最终目标而战斗。

对裴承毅与袁晨皓来说,制订战争计划并不陌生。

问题是,在关键问题上,两人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这其中就包括了最重要的逻辑问题,即到底应该以目标为重,还是以条件为重。

5年多前,也就是2049年制订第一份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提出,共和国的国力还不足以支撑一场终极战争,也就不能制订一个过高的战争目标。虽然裴承毅并没有明确提到应该以条件为重,但是以他当时的态度,肯定是首先考虑条件。用俗话来说,就是有多大的锅下多少的米,必须量力而行。这也基本上是共和国当局的主导思想,包括颜靖宇在内的众多国家领导人都支持裴承毅的观点,即共和国没有必要为战争付出全部。虽然当时袁晨皓并没提出反对意见,但是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他仍然把目标放在了首位。这表明,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袁晨皓并不赞同裴承毅的观点。换句话说,从一开始,袁晨皓就相信共和国有能力取得终极胜利。

到2051年,也就是由裴承毅推行的军事改革进入高潮,开始整合军事力量的时候,袁晨皓利用负责制订战争计划的便利条件,用计算机进行了一次模拟分析,即在首先确保达到最终目的的情况下,共和国需要为战争付出多少代价。虽然共和国当局从来没有承认有过这样的模拟分析,更没公布分析结果,但是根据一些当事人回忆,模拟分析的结果对袁晨皓非常有利,即战争代价在共和国的承受范围之内。当然,到底会付出多大的代价,恐怕谁也说不准。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次模拟分析,让裴承毅坚定了将战争推迟几年的想法,因此可以推测,如果以目的为重,共和国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使裴承毅积极主导的世界大战失去必要性。

随着时间推移,双方都在让步。

拿天军与空军合并这件事情来说,如果从袁晨皓的观点出发,就不应该让天军与空军合并,而是应该在保存空军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天军,全面提高共和国军队的打击力量,获得最强大的战斗力。而在合并方案中,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被拆散并入陆军航空兵与海军航空兵,可以看成是裴承毅的妥协让步,因为这么做必然会导致陆航与海航规模扩大,使撤消空军带来的好处变得不那么明显。

当然,在最关键的问题上,两人都没有让步。

因为在此之前,制订战争计划的工作以解决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为主,还没有涉及到计划的核心部分,所以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还没有暴露出来。随着战争临近,特别是在需要尽快拿出一份可行的计划时,裴承毅与袁晨皓的矛盾就浮上了水面。

12月24日,继总参谋部与国防部的会议之后,两人面对面的坐到了一起。

“不管怎么说,我们得以国情为准。”裴承毅打破了沉默,毕竟这是他主动把袁晨皓叫了过来。“任何脱离了实情的东西,都不可能长期存在,战争也不例外。不可否认,我们应该看得更加长远一点,可是我们不应该为此付出过于惨重的代价。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战争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能够比和平带来更多的利益,能够让我们的祖国、民族、还有那些支持我们的同胞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毫无疑问,一场过于惨烈的战争,将使任何胜利变得暗淡无光,也会使战争失去必要性。”

袁晨皓没有开口,仍然在一口接一口的抽烟,显得有点烦闷。

“你也知道,现在的共和国,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共和国。”裴承毅非常清楚袁晨皓在想什么,没有理会,继续说道,“前几年,我们一直在战争计划上遮遮掩掩,没有向军事委员会透露实情。前几天,在元首府的烧烤晚寥上,蔺慕勋特别提到了这件事情,甚至暗示我跟元首,如果没有搞清楚我们到底想做什么,就不会提供支持与配合,甚至有可能亲自否决一切与战争有关的法案。正是如此,我才找你谈战争计划的事情。你对蔺慕勋并不陌生,应该知道他的脾气。虽然站在商人的角度,战争打得越大,带来的好处越多,毕竟发战争财是每个商人的梦想,但是站在军事委员会主席的立场上,蔺慕勋绝对不会支持一场没有限制,目标订得太高的战争,因为他必须考虑另外一种结果。”

“我们已经做过模拟分析,战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有现实依据吗?”

听裴承毅这么一说,袁晨皓顿时哑口无言,眼神也发生了变化。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袁晨皓不但是裴承毅的同伴,还是裴承毅的部下,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袁晨皓的独立性超过了刘晓宾,某些时候甚至是裴承毅的竞争对手。拿2052年换届选举时发生的事情来说,按照规定,总参谋长将连任两届,即与国家元首同时更替。但是在2052年初,袁晨皓就提出,因为总参谋部的大部分权力已经交给国防部,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军事指挥机构,而不是军事统帅机构,所以应该加快总参谋长的轮换速度,让更多的将领有机会了解总参谋部的工作,以便培养更多的人才。虽然袁晨皓的这一提议并没错,而且得到了很多人支持,但是以当时的情况,袁晨皓的这一提议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颜靖宇已经与裴承毅组成竞选搭档,等于向军队做出了最大让步,如果再按照袁晨皓的提议来改组总参谋部,意味着军队将彻底乱套,颜靖宇在军队里彻底失去发言权。毫无疑问,如果颜靖宇采纳了袁晨皓的意见,结果就是裴承毅继续当他的国防部长,不可能获得成为国家副元首的宝贵机会。

总而言之,了解袁晨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军人。

当然,这不见得是坏事,至少在裴承毅看来,这不是什么坏事。首先得承认,真正有才能的人都有野心,没有野心,往往意味着没有才能。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生的军人来说,由于思想与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利益问题上更加积极主动,也更加直接。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些所谓90后、00后的价值观与老一辈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在乎必要的生存环境之外,还非常重视公平、自由、民主等更高层次的政治与精神需求,也更加在乎社会体制对自身利益的影响,让共和国当局在21世纪20年代后期不得不重点考虑政治改革,而且把政治改革放在了经济改革之上。事实上,裴承毅就是一个有野心的军人,不然不会在脱下军服之前就步入政坛,并且在短短10年之后就成为了共和国二号领导人,还很有可能在5年之后成为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与裴承毅相比,袁晨皓的野心并不差劲。

问题是,袁晨皓的运气却没有裴承毅那么好。用俗话来说,就是命不好。

众所周知,一个从政的将领就足够了,别说共和国,即便在美国,任何时期也最多只有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军人。比如南北战争之后的格兰特、美西战争之后的罗斯福、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艾森豪威尔,其他任何能够与之争辉的军人都会受到压制。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麦克阿瑟父子(老麦克阿瑟在美西战争后被“流放”到菲律宾当军事总督,小麦克阿瑟则在朝鲜战争之后光荣退役)。虽然共和国的体制与美国有差别,比如在赵润东执政时期,彭茂邦的影响力就不比同为军人出身的赵润东差多少,但是在王元庆之后,就没有同时让两个军人起舞的空间了。比如在林啸雷当总参谋长的时候,裴承毅就去物理实验中心躲了好几年。当裴承毅回来的时候,林啸雷又主动交出了权力。

实际上,这种只能容纳一位军人的政治体制,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军人专权。

可以说,这是民主制度在和平时期的必要防范措施。

正是如此,从袁晨皓的角度出发,在和平时期,他怎么也不可能超越裴承毅。因为裴承毅只比他大10来岁,而对政治家来说,这点年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袁晨皓要想出人头地,就得充分利用战争带来的机会。

如此一来,在战争问题上,袁晨皓自然要比裴承毅积极得多。

当然,这也是共和国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因为所有有野心的军人要想超越裴承毅,获得足以自我满足的成就,就得在战争问题上做手脚。毫无疑问,共和国军队中绝对不缺乏像袁晨皓这样的军人,实际上,几乎每一个年纪在60岁以下的将军,都具有非常大的野心。正是如此,不管在什么时候,共和国军队都表现得非常具有侵略性,甚至在很多时候会主动制造冲突。比如在2052年的时候,南亚战区在策划一次打击埃塞俄比亚境内极端组织训练营地的时候就故意轰炸了一支由美国援助的国际救援机构的车队,炸死了包括5名美国志愿工作人员在内的30多人,差点在两个超级大国间引发直接冲突。而这其事件的直接负责人就是南亚战区司令官李东石上将(凌云霄在2047年宣布退役,由李东石接替他出任南亚战区司令)。

同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这些都说明,共和国军队不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

当然,在某些时候,这不见得是好事。

比如在这个时候,袁晨皓就认为裴承毅不再是军人,而是个政治家,其所做的一切不是在为战争服务,而是在为3年后的换届选举服务。

袁晨皓到底在想什么,裴承毅并不在乎。

事实上,军人间的对话非常简单,那就是靠实力说话。

作为货真价实的军人,裴承毅知道不需要向袁晨皓解释什么,到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拿事实说话。”裴承毅故意停顿了一下,等袁晨皓的神态平静下来之后才说道,“不可否认,能够准确预测十天后的天气的计算机也能对未来战争做个大致预测,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预测的东西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次的情况非常简单,蔺慕勋要的不是一份杜撰的计划,而是一份货真价实的,而且让他都觉得可行的战争计划。虽然蔺慕勋不是军人,但是我们不能怀疑他的才能,能够管好拥有几十万员工的全球头号企业,绝对有点能耐。更重要的是,蔺慕勋对军事工业的了解程度绝对不在你我之下,甚至比我们还要清楚得多。如果我们面对的只是一场局部战争,不需要做全面战争动员,问题还不是很大。现在的情况是,我们必须在战争爆发前进行局部动员,在战争爆发后就做全面动员,也就是说,军事工业将提前动员。如此一来,我们的战争计划在蔺慕勋面前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到底可行还是不可行,他一眼就看得出来。你也知道,去年申报预算的时候,他就指出了国防预算中的诸多漏洞。虽然这件事情压了下去,没有闹到满城风雨的地步,但是我们不应该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不应该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犯糊涂,得罪这位连元首都得礼让三份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绕了很大一个弯,裴承毅才表达出了他的意思,即袁晨皓的目标过于远大了。

袁晨皓是个聪明人,哪能不明白裴承毅的意思,稍微思索了一下,他开口说道:“也就是说,这不是最终的计划。”

“不是最终的计划,但是与最终的计划肯定有关联。”

听裴承毅这么一说,袁晨皓再次皱起了眉头。

“我们首先得承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