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83;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云笈七签》卷五载,孙游岳“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⑽《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⑾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⑿《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沍寒,不服棉絮”。⒀《旧唐书·;隐逸传》载,唐道士潘师正居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⒁其徒司马承祯亦传其辟谷导引服饵之术。《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⒂《宋史·;方技传》载,赵自然辟谷“不食,神气清爽,每闻火食气即呕,唯生果,清泉而已”。柴通玄“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⒃史籍、道书所载,不胜枚举。可知从汉至宋,辟谷术在道教内一直十分流行。gp的Hc2fOR‘ceJf_6
道士在传习辟谷术过程中,曾写有辟谷术专著,论述与阐发辟谷诸法。《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休粮经》三卷。OajSeO17TKTGXb_
《通志·;艺文略》著录《太清断谷法》《无上道绝粒诀》《休粮诸方》《太清经断谷诸要法》《断谷诸要法》《停厨圆(或作“丸”)方》各一卷。《正统道藏》收载尤多。但诸书所载,归纳起来,不外“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两大类。ViTsrVomBVgYkYc7
(一)“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具体说法不一,有的主张服气之初,即行辟谷,饥时饮一两盏胡麻汤或酥汤,或一两杯酒,渴时唯饮清水。有的主张服气之初渐减食物,每日减食一口,递减至十日而全断。有的主张不强行辟谷,待服气功深,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具体方法多见于诸家气法书中,据《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即有食十二时气法,食岁星气法,食六戊精气法,思神食气法等。f,WFQ_Ng7'ip1cVZQ
(二)“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芝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有取高营养而难消化之物配方,一顿饱餐后即绝谷,可辟谷很长时间。又有作美食饱餐一顿,再服药以养所食之物,据说可辟谷三年。还有用草木药熬煮特定的石子,以石当饭者。具体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笈七签·;方药部》。0Ic3cYDeUq9mRl,Na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1988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麻城农家女十年粒米未进言行自如》为题,报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铺区月形塘村二十五岁姑娘熊再定,十五岁时突染重病,生命垂危,脱险后即不复进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进。令人惊异的是,她染病卧床八年后,竟能独立行走,谈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务。这真是人间奇迹。如果当今科学能对之作出解释,将个中原因弄个明白,这对人体科学、现代养生学将有巨大的贡献。naaW1D5_aHBsN^sf
注释S'ZHBXashFU^m3d6
⑴⑷⑽《道藏》第6册511页,第5册63页,第22册28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3BDm_id。6iDTt,9,i
⑵《丛书集成初编》第1028册228页,中华书局,1983年2^8UFZV6hFeP,rcD
⑶《二十二子》12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mVDNa40Ig,KXPYd
⑸《后汉书》第10册2751页,中华书局,1965年的Vm2GLkh^jqajmZs
⑹《三国志》第3册805页,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Y的cOsG。tJibGNjqh
⑺⑻⑼《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268页,269页,268页,中华书局,1985年1ecmcNXQrQm6kV5Z
⑾⑿《南史》第6册1896页,1899页,中华书局,1975年pIa8OlGlp81jae
⒀《北史》第9册2915页,中华书局,1974年0Sg^0GIjm‘YdQLLh
⒁《旧唐书》第16册5126页,中华书局,1975年。gQilGmcpOBfke08B
⒂⒃《宋史》第38册13420页,第39册13512页、13516页,中华书局,1977年
服食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⑴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j。86SIm'P'pDNIL
服食术起源于战国神仙家,为晚周仙道三流派之一。《史记·;封禅书》载,神仙家倡言: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上有仙人和“不死之药”,人如求得此药服之,可长生不死。于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派方士入海求之,不得。其后,秦始皇派人率童男女入海求之,未能至。再后,汉武帝除继续“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外,又听方士李少君的怂恿,“亲祠灶”、“而事化丹砂诸药齐(剂)为黄金”,即令方士从事炉火烧炼,企图用人工炼制出不死药,⑶促成了炼丹术的产生。从此,“不死药”即包括人迹罕到之处的奇药(实即野生菌类、草木药),又包括金石药和用金石炼成的丹药(道士称金丹)。《汉书·;艺文志》著录《轩辕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太乙杂子黄冶》三十一卷,就是当时服食著作的代表。id9B3PX'XsZ5V2L
道教承袭此术,不少道士皆修服食。《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和三十载,韦节“卜居华山之阳,……饵黄精、白术、胡麻、茯苓、丹砂、雄黄”田仕文“常饵服白术、茯苓,久而有益”;梁谌“广索丹砂,还而为饵”;马俭“断谷服水,饵枣膏、天门(冬)”;尹通“服黄精、雄黄、天门冬数十年,体渐清爽”;王延“唯松餐涧饮,以希真理”;于章“啸咏林泉,饵黄精、茯苓、山地黄”。⑷《南史·;隐逸传》载,刘凝之隐居衡山之阳,“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顾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⑸入唐以后,道士除服草木药和金石单味药外,又多服金石烧炼而成的丹药。此风还普及于上层社会,不少皇帝如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和大臣杜伏威、李抱真、李虚中,以及许多文士都争相服食丹药。但多数丹药皆有毒,致使很多服食者中毒而死。因此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唐以后,外丹术和服食外丹之风逐渐衰落,而服食草木药和单味金石药则继续流传。e191Hrcs0g58l1STa
与上述服食术发展情况相适应,服食书在历代不断出现。P'SV4NaF^IaakIG‘m
《抱朴子内篇·;遐览》著录有《木芝图》《菌芝图》《肉芝图》《石芝图》《大魄杂芝图》各一卷,《服食禁忌经》一卷,《小饵经》一卷,《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隋书·;经籍志》医方类著录《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方》《论服饵》等二十余种。《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除著录多种外丹烧炼书外,又著录服食书《太清神仙服食经》《神仙服食药方》《太清诸草木方集要》等十余种。《通志·;艺文略》著录《神仙长生药诀》《服饵保真要诀》《古今服食药方》《摄生服食禁忌》等四五十种。《正统道藏》收载《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种芝草法》《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太上肘后玉经方》各一卷,《云笈七签》卷七十四至七十八专列《方药部》。diSXdSqUcki_的Lscj
用作服食的草木药,据《抱朴子·;仙药》篇记述,有五芝(其中之一为灵芝草)、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枸杞、天门冬、黄精、甘菊、松柏脂、松实、术、菖蒲、桂、胡麻、柠木实、槐子、远志、泽泻、五味子等。其他书中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杏仁、桃仁、竹实、苁蓉、干姜、覆盆子等。前苏联学者用电子计算机对中草药成分配方进行研究,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三十种,⑹绝大多数都包括在《抱朴子·;仙药》篇所举草木药中。以上诸药大都可单服,《千金要方》卷十二“服地黄方”、卷十四“造生干地黄法”、“造熟地黄法”即载地黄的制法、服法。beUZssmoITKnfQgi
《千金翼方》卷十二“服天门冬丸方”又载天门冬的制法、服法。诸草木药又可复方配伍服食,如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服药论》列有“安和脏腑丸方”、“治润气液膏方”即为草木药复方。唐人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亦为草木药复方配方,它按乾、坤、艮、巽、离、兑、坎、震等八卦次序,列出八个服食方,绝大多数为草木药之复方配方,药性大都平和,极少或没有副作用。W‘。sSb的Rq‘Iceo1c
用于服食的金石药,常见的有丹砂、雄黄、雌黄、石硫黄、曾青、礜石、云母、慈石、戎盐、石英、钟乳石、赤石脂、太乙禹余粮等。以上诸药有单服者。隋人京里(或作京黑)先生《神仙服饵丹石行药法》即载有丹砂、雄黄、石钟乳、石脂等单方的制法与服法,其中饵服丹砂二十一方,饵服雄黄十一方。《云笈七签》卷七十五载“炼云母法”十方,“服云母法”二十六方。孙思邈《枕中记》又载“饵云母法”、“饵雄黄法”。此外,又有将诸金石药配伍服食者,较早的有魏晋名士普遍服用的“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为五种未经烧炼的石药⑺合研而成的散剂,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引发性冲动的作用。最多的是若干石药经烧炼而成的丹药(金丹),其配方、制法散见于众多外丹书中,《云笈七签·;方药部》所列诸方,亦多为此类金石药复方。Tgbj‘Rlg5W_ah3^K
作为冀图长生不死的道教服食术,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它所积累的众多服食方,尤其是草木药方,仍具有可供药用的研究价值。据《动物学杂志》1959年第4期载文称:1959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从《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等二十余种道书、中医药典中,筛选出抗衰延年药方一百五十余种,按功用分为十二类,计耳目单方类十一种,耳目复方类八种,齿发单方类六种,齿发复方类十八种,诸风单方类六种,诸风复方类二种,悦泽方类八种,补虚单方类八种,补虚复方类四十种,延年不老单方类六种,延年不老复方类三十六种,其他二种。可谓我国古代服食养生药研究的一种总结。1c9B5'7Fqa‘DacJb7
注释QKUogGKJYk2cfH4的_
⑴《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96页,中华书局,1985年OrlR54。7hd‘gV'
⑵⑶《史记》第4册1369~1370页,1385页,中华书局,1959年pjPVlDZsn0V'ee0Yl
⑷《道藏》第5册第266~27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KOnJpkhU44Qr_46L
⑸《南史》第6册1869页、1874页,中华书局,1975年3SSj2W4e2TjTd的D0Y
⑹《中国古代养生之道》117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qY0‘JmDJnUSpIbk
⑺《抱朴子内篇·;金丹》说:“五石者,丹砂、雄黄、白礜、曾青、慈石也,”《晋书·;裴秀传》注、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对“五石”的解释互有异同。近人余嘉锡和王奎克对“五石散”的考证,意见又互有分歧。
符箓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IR4QJ3T27_5cgeGNn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j,mT88的BIeB^RLZVk
“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OB的49PKhR2Fn,YrF
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n的W5mIpHI0c'YTnG
‘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为众鬼所杀。”⑴近代考古发掘中,又曾多次在东汉墓葬中发现符箓。如西北大学历史系藏一陶瓶,上有:“初平元年,地下小墓岁月……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等语,文末即附有符箓。又如《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收一铅券,上有文曰:“元嘉元年十月十一日OO袁孝刘冢,如律令。”文后也附符。⑵其他未记年代的东汉符箓,在洛阳、定州、高邮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均有发现。证明符箓的出现不会晚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时在道教创立之前。Vs,S0anFPn‘eds'q
早期道教承袭此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书和以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信徒创建组织的。此后符箓术一直是天师道、正一道的主要修习方术。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主存思,亦兼符箓;灵宝派更以符箓术为主。唐末宋初,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南宋金元之际,更在“三山符箓”基础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箓派。可以说,宋元以前,符箓道法是道教的主流。金元之际,全真道内丹兴起,但擅长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与之鼎足而立。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统着道教。符箓术之发展史实与道教的历史相始终。JW5m7Kq14'cFgarB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历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类加以收载,其他道法书亦兼载很多符箓。《三天玉堂大法》《上清灵宝大法》《道法会元》等,是符箓咒术的大丛书。所创符箓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RP,r,,的WTHc。kcmo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划组合成形。主要见于《太平经》,其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共载复文一千五百四十余(中有少数重复者),如:2khW‘opPBDWj的D12
作者在造作这些字时,或许曾赋予它们以某种意义,但现已难于知晓。观其组合诡秘,难于认识,无非是让人产生神秘感而崇信其术而已。Qa_a'KsJVKSLnWrkI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其卷五称“真文”,卷九称“天文”,卷十称“灵文”,每个云篆之下或旁皆注楷字。如卷五“东方真文”有:_h_,U07QN1mYZNga
卷九“禹余天玉律天文一百六十一字”有:TX3OQTiTdQ,l的5^ht
《道法会元》卷七十三至七十四所载之“天书雷篆”(数百字)亦属此类。《三洞神符记·;太上敷落五篇》亦为云篆,但形体更为复杂。ipKmerd5ciXQQSFe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bLc17BdQi1iRXYsI
这是数量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