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纪”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敞开式阁楼,平面成“品”字形布局,具有泉州古建筑这特色。从崖下仰望。
1997年11月,在泉州市召开的“清源山碧霄岩‘三世佛’石刻造像学术研讨”上,与会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中央民族大学、龙门石窟研究所及泉州与会的专家学者在“关于泉州市清源山藏传佛教三世佛的文物景鉴定书”上一致认为:“清源山碧霄岩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三世佛(石刻)造像,对藏汉文化交流及西夏人(唐吾特。党项)在元代活动有重要学术价值。可以作为一级物,建议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天湖
为再现“泉山”的历史风韵,增添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水景资源景观,1993年市政府决定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内的清源山上第一泉--“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建设清源蓄水工程--清源天湖。
“清源天胡”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工程于1994年月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
为迎接1998年12月在泉州举行的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拨出专款,完善湖区的旅游娱乐、休闲设施,其中环湖步游道、虎乳茶馆、垂钓台、观景台及配套设施于1998年11月竣工。
“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一个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游人在此品茗观景、垂钓休闲,自得其乐。
虎乳泉
“虎乳泉”位于“清源天湖”上方的岩坡上。据《寰宇记》云:“《汉书》朱买臣传谓东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南宋初年闽人叶延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就因泉山而得名。“虎乳泉”旁边有“孔泉”石刻。泉眼上下皆石,上石如壳、下石如砥,中坼有孔窍,泉从隙缝里流出,注入一方形石孔中。上有吕道人题刻“虎乳”和宋朱熹撰写的“源头活水”石刻。“虎乳泉”长年不涸,游人耳巾岩石,,可闻其岩下传出“咕咚”的阵阵响声。相传曾有乳水不足之母虎,每天带小虎到泉边啜饮,以水代乳,小虎竟壮健长大。虽是传说,但是“虎乳泉”甘甜似乳,澄澈清洌,以其泉泡茶,香气独特,沁人心脾。
九日山在清源山以西,泉州市的西北部,晋江下游北岸,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闽中人士向有重九登高习俗,每逢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大批诗人墨客来此登山欢聚,游山赏景,作赋吟诗,故山名“九日”。山有三峰,分别名东峰、西峰和北峰,因山顶平坦,又叫东台、西台和北台。东台上有唐宰相姜公辅隐居处姜相台和姜相墓,故亦称“姜相峰”。其形似麒麟,俗呼“麒麟山”。西台上有唐代高士秦系所居的“隐君亭”及基使用过的石砚等物,故亦称“高士峰”,峰顶有石佛一尊,并建有石佛亭,俗呼“石佛山”。北台上有八戒石等景观。三峰环抱中间的洼地名“白云坞”。坞中云雾弥漫,清泉潺湲,林木扶疏,花香鸟语,是九日山景色最幽丽处。山顶有“一跳石”,伫立石上可远观戴云山脉壮丽雄姿。山前晋江畅流,金溪逶迤,山光水色,绮丽迷人。
九日山历史悠久,古迹较丰,虽因年久,多有湮没,但留存下来的还不少,万以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故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名。现保存完好的共有七十五方,布满了西峰东坡和东峰南侧的崖壁,其中有不少唐、宋名家的墨宝,如唐高僧无等禅师“泉南佛国”的题刻,宋代朱熹、蔡襄、苏绅、陈洪进等名人的墨迹,成为一座天然巨大的“历代书法艺术陈列馆”。尤其是山南的祈风石刻群,记录了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海外交通资料,更为珍贵,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日山西南的延福寺,建于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是闽南著名古刹,也值得一游。
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坐落在清源山东南侧,泉州市东门外2公里的伊斯兰教圣墓,因位于灵山脚下,也叫灵山圣墓。墓内安葬着穆罕默德两位弟子的遗体,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据史载,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我国传教,一贤在广州,二贤在扬州,三贤、四贤在泉州,后峡谷人卒葬于灵山,故亦称三贤、四贤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着两座石棺,墓顶盖以花岗石,呈圆拱形,雕刻简朴无华。墓地正中建有石亭,以保护圣墓免遭风雨侵蚀。石亭西、北、东三面依山筑成马蹄形环抱回廊,廊内有石碑数块,正中一块为阿拉伯文,记述三贤、四贤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动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其他几块都是汉文,记载历次重修圣墓的事迹。回廊右侧有一块“郑和行香碑”,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此行香祷告而立的记事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圣墓周围,林木葱郁,松柏苍翠,附近安葬着许多石棺,这是古代中外伊斯兰教待墓葬之地。历年前来祭扫膜拜者不绝。墓前右方有一巨石兀立,风吹之则晃动,人称“风动石”,石上刻有“碧玉毬”、“天然机妙”等字样,“玉球风动”成为泉州胜景之一。
灵山峰峦起伏,景色秀丽,灵山圣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中外旅游者瞩目的宗教游览胜地。
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方圆100余千米,高峰海拔1800多米,为邛来山脉的分支,北接岷山,连峰北绝,山林青翠,景色青幽。人们解释青城山名称由来,所用最多的说法是“青翠四合,状如城郭,故名青城”,这显然与青城山的自然植被、山体形态有密切联系。
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地质构造复杂,奇峰叠嶂、幽谷深潭、古洞苍岩纵横其间。这里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多,湿度大,常为云雾笼罩,满山林木葱茏,四季青翠。山上花卉资源丰富,观果、观叶植物繁多,盛产野生药材,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这里的道观亭阁多藏于绿荫丛林之中,或隐或现,意境幽深。青城山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幽古清雅博得“青城天下幽”的美称。
2000年11月在正于澳大利亚凯恩斯(Cairns)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四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会上,青城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前后山景点
建福宫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丈人峰下,原名丈人祠,因宁封丈人而得名。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据说这个名字典出古谣“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今天的建福宫为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门额“建福宫”三个大字,是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两旁有联曰:“一楼和气看山笑,半榻禅心印月明。”进入山门,正殿有宁封子及杜光庭塑像,两侧是清代壁画。后院有两棵百岁古松,枝繁叶茂,老态龙钟。后殿内供有太上老君、东华帝君及王重阳塑像。楹柱上,还悬垂着长达394字的长联,为青城一绝。
天然图画
从建福宫拾级而上,经雨亭、天然阁、怡乐窝、引胜亭,便来到了天然图画坊。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雄伟的牌坊矗立于长长的石级之上,地势极为险峻。天然图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面阔三间8。35米,进深2.8米,高6.3米。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卢光表在《游青城》一诗中这样写道:“孤峰峻极插苍穹,出处惟余一径通,树色万重山四面,游人都在画图中。”
玉清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小山连袂而立,形成一个马鞍形,就在这马鞍形中间的山沟里,座落着一座道观,这就是玉清宫。殿有两重:纯阳殿供奉的是吕祖、丘祖;下殿供奉的是宁封丈人和药王孙真人。孙真人即医圣孙思邈,相传他晚年曾居青城,并在此完成了《千金方》。
圆明宫
丈人峰后有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一称元宝山,因形如元宝而得名;一称木鱼山,山坡上建有供奉圆明道母天尊(即斗姥)的圆明宫。这里孤峰独秀,石径通幽,一年四季,纤尘不染,较其他道观更显宁静。道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宫门两侧,翠竹作篱,青松相伴,有楹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进入山门,中路有三重殿堂。依次为灵祖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圆明道母天尊;后殿,供奉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殿堂布局依山走势,错落有致,重檐叠阁,独具风韵。
五洞天
五洞天位于朝阳洞到常道观之间的路上,是青城山又一幽静去处。
天师洞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是青城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相传东汉末年,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今四川省灌县青城山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修炼布道,俗称天师洞。原观早毁,清代重建,有殿三重,名三清殿、三皇殿和黄帝祠。
三清殿是主殿,建于192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正中高悬清朝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几副对联,其中一幅写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既深得老子道家思想的真传,又暗含“一气化三清”的深刻寓意。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即居于玉清仙境的元始天尊,居于上清仙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太清仙境的道德天尊。道教认为,这三位尊神正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创造者。
天师洞的另一座主要殿堂乃三皇殿,殿内供奉伏羲、神农、黄帝石刻造像各1尊,高约1米,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雕造,皆为坐像。道教以黄帝、老子为祖师,相传黄帝曾在青城山跟随仙人宁封子学道,宁封子还协助他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乘龙升天成仙,宁封子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黄帝在此山自然也有突出的地位。故而在青城山不仅三皇殿供奉黄帝,并且还单独为他修了一座黄帝祠。
黄帝祠初建于隋代,是天师洞最早的殿宇之一,故而宋代又曾以此来称呼天师洞。其正门横额上有于右任先生手书的“古黄帝祠”四个大字。
黄帝祠左侧有一洞,相传乃张道陵修炼之处,此即人们所说的天师洞。洞窟的最上层有一石龛,其中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面有三目,神态威严。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洞外还有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上有两条裂隙,故名。民间传说,张天师降魔时,见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石上刻有“降魔”两字。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拾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边,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天师洞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六十多米深的幽谷,民间传说是张天师降魔时,作符掷笔而成的,景色奇幽。
上清宫
在青城第一峰东坡,伫立着一座始创于晋代的宫观,它就是著名的上清宫。在漫长的岁月里,它既是传说中神仙道士的洞府,也是帝王下榻的行宫,还作过农民起义的大本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殿宇,大都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至民国年间重建的。正殿供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及张三丰塑像。东配殿名文武殿,供奉孔子和关羽。殿右有鸳鸯井,二井一方一圆,象征男女,尽管二井一源,却一清一浊,一深一浅,一温一凉,充满玄机。此外,观旁还有观日亭和观灯亭。前者在宫前,是观赏日出的好去处;后者在殿后,夏日之夜,可以欣赏“青城神灯”。宫后不远,就是青城第一峰峰顶,上有呼应亭,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上清宫地势高旷,气候时与山下不同。往往山下雨雪纷飞,山上却星斗满天,范成大有诗云:“但觉星辰垂地上,不知风雨满人间。”
朝阳洞
在混元顶北岩间,传为宁封真君栖真之所。朝阳洞为大小二洞,相距五米,大者洞深24。2米,宽32。13米,高4。36米。小者洞深5。3米,宽11米,高3。2米。这里,苍岩壁立,山道盘迂,老藤古树,奇峰怪石,常没于山岚雾障之中,唯洞口豁然开朗,每逢睛霁,旭日东升时,岩壁金光灿烂,象撒了一层碎金;俯视平原,田园村舍历历在目。
祖师殿
从龙桥栈道前行,过访宁桥左行2里,便到了祖师殿。祖师殿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祖师殿,原名真武宫、清都观,也称洞天观。建于晋朝。
现存祖师殿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修建,整个建筑似小巧玲珑的四合院,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像。
张三丰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道士。史书中称他不修边幅,号张邋遢。读书过目成诵,寒暑只一袖一蓑,一餐能食升头,或数日不食,或数月不食,事能前知。明朝初年入山修行,被明朝皇帝封为“通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后人奉为武当派祖师,建观塑像供奉祖师殿内。
祖师殿还有浴丹井、读书台等古迹。浴丹井是唐天宝七年(748年),道教薛昌居炼丹留下的遗迹。读书台为唐代道学家杜光庭的读书处。
出祖师殿山门,经浴丹井、云松塔,沿小道行半华里,可达轩皇台绝顶。相传这里是黄帝授道处。登临顶峰,孤峰耸立,独秀霞表,松涛盈耳,天风浩浩,俯览江水如带,群山相拥,风光无限。
下轩皇台,经三险,可到金鞭岩。岩石呈黄色赭色,一凹处有三石排列,相传为赵公明藏金鞭处。这一路奇峰峭壁,千岩竞秀,万睿争艳,十分壮观。
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