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将21根弦的标准音高用录音机录下,后放音对照校音。
3、请老师帮助校音。
4、电话联系会校音的人士,让他在电话里边听边帮助你校音。
哪些部位容易导致古筝音色不纯?
1、筝码搁弦槽。
2、琴码和面板接触点。
3、琴弦本身。
4、岳山搁弦点。
5、校音翻盖。
6、校音翻盖卡口。
7、校音翻盖铰链。
8、胶合部件。
9、筝体、筝架结合处。
现存最早的古筝实物是在哪里发现的?
1979年,在江西省贵溪县仙岩东周崖墓群中发现了连件筝。其中保存完好的一件,长166厘米、宽17。5厘米,尾宽15。5厘米,两端各有十三个弦孔。另一件筝尾残缺,残长174厘米,筝首弦孔为置木枘(弦轸)用,一弦一枘,栓弦于枘上,类似潮州筝的系弦法。这两见筝的形制、弦数和系弦法于后世古筝相似,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实物。
————————————————————————————————————————
古筝教学随谈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最早称之为“秦筝”。它之所以被奉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就是因其好听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多年来,在众多筝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华夏正声扬四海,古乐新韵播五洲”的可喜局面。使中国筝既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又为祖国的文化艺术向世界争得荣誉,逐步形成古筝“国际化”的趋向。
随着古筝队伍的日益扩大,随着人们对古筝不断增加的偏爱,随着它的广泛普及,古筝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的面前。为此,我就几年来自己在古筝教学中的实践,浅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良种更需活土
一粒优良种子,没有适宜的土壤和条件,它不会茁壮地成长发芽。古筝学苗亦是如此,更是需要沃土。那么什么是适合筝苗健康成长的条件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专业水平要高。为师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艺。不能按于现状,不思进取,总是按一套模式进行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丰富、不断地提高。教学相长,师生共勉,德与艺并重,形成一种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2.教学条件要好。要保证古筝教学的良好进行,要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充足的教学用琴,系统的教材、教法,完整的教学设备,优化的音乐教育环境,使学生举手投足都沉浸在“美”的环境中。
3.家庭环境,在筝苗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作用至为重要。古今中外许多优秀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显示了父母的作用是巨大的。大提琴家雅诺斯·;施塔克的母亲将抹上黄油的面包切成小块,放在她儿子的乐谱架旁,是为了使他不必因站起来取食而中断练琴。特别是在雅诺期·;施塔克离开父母时,他妈还特别给他买了一只鹦鹉,并教会它一句话:练琴吧,雅诺斯!练琴吧,雅诺斯!”。母亲的良苦用心无疑为他日后成材起了积极作用。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每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无不凝聚着亲的人心血。
二、普及与提高并重
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提高需要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巴西之所以有众多的世界级的足球明星,韩国之所以有一批围棋顶尖高手,无不得益于他的国家中那些广泛而普及的基础。万里挑一总会强于十里挑一。古筝亦是这样,要想早出、多出优秀人才,必须要有雄厚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普及古筝,扩大其队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选出高精尖的人才,反过来这些优秀筝手又会带动更多的筝手齐头并进。因此我们古筝艺术团非常重视推广普及古筝的工作,我们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宣传它。一方面经常让小筝手参加各种演出,一方面我们又举办古筝场音乐会,再一方面我们经常让筝手们参加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古筝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还让筝手们参加了全国民族管弦乐的考级,最高的已获取十级证书。这样我们用艺术实践深入了人心,得到了有关专家、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们的古筝队伍日益扩大,我们推广普及古筝的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理性与感性同步
古筝是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传情的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的境界,就要使其理性与感性同步,就是说古筝教学既要讲授音乐理论和古筝的弹奏理论,又要讲对古筝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我们教学中的顺序是先讲基本乐理的弹奏技巧,再讲曲目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应用到音乐实践上。对学员要求做到,学过的曲目要会背、会读、会弹,最终达到完全理解,正确演奏。我们的基本要求是:无论是一首什么曲目,除了尽可能地准确地弹奏外,还要尽可能地调动自己更多的艺术和情感丰富演奏,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以声带形,眼到手到,手停形住。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又有要“绕梁三日”之余韵。做到雅俗共赏,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理性和感性同步。
对少儿学习古筝的几点心理分析
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少儿学习古筝的热情越来越高,学筝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对促进古筝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古筝教学的科学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影响了古筝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古筝艺术的发展。因此,迅速提高古筝教学的质量对于促进古筝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学生是搞好教学的首要条件,要搞好古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了解和分析少儿在古筝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特征。那么,在古筝教学过程中,少儿究竟有哪些心理活动和心理表现呢?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
一、学筝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动机是一种很有效能的动力因素。它能促进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少儿学筝是一种学习的动机。从功能或作用来看,学习动机就是学习的动力,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都很有影响。一个学生,如果有了强烈的学筝愿望,那他对学筝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在学筝过程中,他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同时,他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少儿的学筝动机是推动他们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应把激发、培养少儿的学筝动机作为搞好古筝教学的首要工作。
少儿学筝,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小朋友觉得学筝很好玩才来学的;有的是为了自己掌握一种演奏乐器的本领来学的;有的是出于好胜心理,看到别的小朋友学筝,自己也要学筝;有的是在同学的劝说下和父母的启发要求而来学的;当然,也有的是被动地在家长的逼迫下来学的……。动机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学筝目的不够明确,更谈不上深刻。
在少儿古筝教学中,他们的学习动机并非都是单一的,而经常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作用。比如,有的儿童可能有几种动机推动他学筝,如学个好本领,做个听家长话的好孩子,学有一技之长,将来考上大学,想当音乐家等等。在这些动机中,往往某个动机能起到主导的支配作用,而其它的动机则起到辅助作用。前者,我们称之主导性动机;而后者则是辅助性动机。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在学筝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动机往往也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主导性动机,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般地讲,年龄较小的儿童学筝动机虽不很明确,但是,他们却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即对教师特别崇敬,许多小朋友学筝的主导性动机可能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所以,经常受到表扬的少儿学得都比较好,进步也比较的明显;反之,得不到表扬、甚至经常挨批评的少儿,其学习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反应也比较迟钝,而且总是学不进去或学不好。因此,在少儿的古筝教学中,教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多用表扬或肯定的态度对他们进行教学,尽量避免用训斥或否定的态度来教学。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筝少儿来说,“受到老师的表扬”已不再是他们学筝的唯一动机或主导性动机了。他们这时学筝的主导性动机,往往与他们的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即学好古筝将来可以考大学,或当一名演员甚至成为古筝演奏家等等。因此,教师应针对少儿学筝动机的变化,更多地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起与未来理想相联系的正确的学筝动机。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少儿是否有正确的学筝动机,是他们学好筝的首要条件。作为教师以及家长,应当着重启发自觉,培养少儿对学筝的直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我想学”,使少儿具有积极主动的学筝动机。
二、学筝兴趣:兴趣与动机一样,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某项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如对文学有兴趣的人,就会爱好写作;对体育有兴趣的人,就喜欢打球、跑步等体育活动;对音乐感兴趣的人,就喜欢吹、拉、弹、唱。兴趣对人从事某种活动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它是推动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人成才的起点。
在古筝教学中,兴趣的作用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少儿对学习古筝都是有一定兴趣的,由于兴趣象一副积极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学筝的内在动力,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学筝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完成老师交给的每项练习任务。许多行家认为:儿童的最佳学筝状态,往往出现在他们对学筝过程最感兴趣的时刻,所以,兴趣在少儿古筝教学中的作用确实是不容低估的。
强制学琴是少儿古筝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它不顾儿童的兴趣,逼迫他们学琴,这给少儿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并使他们对学筝产生畏惧心理。弹筝本来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强制去学却成了儿童的一种精神负担。大家知道:兴趣的产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少儿学筝时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大大增强他们学筝的兴趣,而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学生的学筝兴趣。所以,教师应创设愉快的学琴氛围,进行兴趣教学,以便在教学中保护和激发少儿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筝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
兴趣是少儿学筝的内在动力。如果少儿对学筝过程感到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去学筝;否则,少儿就可能是不自觉地、勉强地学筝。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刻苦练琴,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少儿喜爱学筝的兴趣。
三、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少儿在古筝教学中常见的心理表现之一。它是一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依赖心理是指少儿在学习过程和练琴中对老师、对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性。这表现在:从调弦到视谱,从手指的用力到每一个指法,事事都要老师指点,都由教师包办,而学生自己根本不动脑筋,只有被动地、囫囵吞枣地、机械地接收。我们知道,弹奏古筝是一种视、听、运(动)等多种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结合,也就是说,乐曲需要经过大脑的智力加工,才能由手指弹出,所以,如果学生不通过思考和领会,是不可能掌握好古筝的弹奏技能。
依赖心理这种不良的意志品质,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儿童本身的天性,即儿童天生的对成*人有一种依赖;第二,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只灌输不启发,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不善于动脑。在这种不良的教育影响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要克服少儿在学筝中的依赖心理,必须要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尽可能地启发少儿学筝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不仅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古筝练习,而且能自觉检查练习中的技巧问题,如:手形是否规范;指法是否正确;乐曲处理是否得当等等。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对学生过分的“指点”、“帮助”甚至“包办”,逐步培养少儿能独立地、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弹筝,而不是依赖老师或家长等外力督促。
四、竞争心理:在古筝教学中,少儿还有一种明显的特征——竞争心理。即少儿在学筝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自己要比其他小朋友弹得好,自己要把其他小朋友比下去的心理状态。
那么,少儿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竞争心理呢?一方面,是由于少儿的好胜和自尊在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少儿的虚荣心较强,自己如不比其他小朋友弹得好,就会得不到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表扬。
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少儿喜欢竞争这一心理特征,创造竞争情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少儿大多数喜欢群体活动,教师在组织少儿集体练琴时,让他们相互展开竞赛以激发学琴兴趣;另外,教师巧妙地运用各种竞赛方式,提高少儿学琴的效率。
运用少儿的竞争心理进行学习竞赛,固然可以提高学习成绩,但若用之不当,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例如:少儿本来就有一定的虚荣心,如果让他们为竞赛而竞赛,就会使他们的虚荣心膨胀起来,这样反而给少儿养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所以,老师在使用这一方法是,必须明确:竞争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儿童的演奏水平,决不能为竞赛而竞赛。另外,运用竞赛也必须适可而止,过多地采用这种方法,少儿会感到习以为常,竞赛效果也就被淡漠了。
综上所述,少儿学好弹筝的关键因素是他们学筝的积极性,这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认真地培养少儿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巧妙地、适当地运用少儿的竞争心理;并注意克服少儿在学筝时的依赖心理,才能提高古筝教学的质量,促进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
古筝的泛音调弦法
常见到一些古筝演奏者调弦不得要领和马虎从事的现象。其结果是各弦八度之间调得很协和,而各音级之间的关系却显得混乱,使得演奏的音乐由于音不准而大为逊色。原因是古筝演奏者大都依仗自己的音准感觉来调试各弦音高,而没有一个以音律理论为依据的调弦方法。这里介绍的古筝泛音调弦法,是参照古琴的泛音调弦法而设计的。
乐器上各弦音高往往是由某一律制来匡定的。最常见的律制有三分损益律(以下简称“三分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三分律”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使用最多的律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这个律制的名称和生律方法的记载,数千年来的古筝演奏自然也是使用的这个律制。
纯律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至少在1400年之前的南朝时就开始使用了,但它仅在早期的古琴上使用。纯律是一种最为接近自然发音原理,人为因素较少的律制,它的音程最为自然、和谐。由于较少用它,对于听惯三分律的人来说,也会觉得有些地方不顺耳,它的四度音程la-le较宽,而五度音程le-la又较窄。
十二平均律是律学家发明的,是人为的律制。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转调方便,因而使用广泛。但十二平均律不仅调弦方法复杂困难,而且由于它的音高不符合物体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