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医路扬名-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到陈老问起要怎么办、要不要出面回护的时候,关振远为陈老对关靖泽的关心而感动。

不管是他还是他儿子,一路走过来都遇上了不少变着法儿提携他们的长辈,这是他们遇到的最幸运的事!

关振远认真而郑重地道谢:“谢谢陈老您对靖泽的爱护,您放心,我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

陈老说:“谢什么,靖泽是我学生,护着他是我的责任。”

关振远顿了顿,将自己的打算跟陈老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日报编辑部最近非常繁忙,推荐东西到日报的频率越来越高,推荐者还是那几位他们没法拒绝的家伙!

在处理完所有“批判稿”的第二天,编辑部突然爆发出一阵惊叹:“做专题!我们要做一个大专题!”

原来是主编拍案而起。

其他人纷纷朝主编聚拢。

主编拿起手上的稿件,激动地说:“这才是我们要刊登的东西,比起纯粹的理论战,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理论战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开始无谓的扯皮,但是在民生面前所有人都只能有一个立场:于民生无益的,反对!取缔!于民生有益的,支持!推广!”

听到这掷地有声的言语,所有人心头微震,分了主编手里的稿件看了起来。

这些稿件有三个来源,分别来自永交、华中、华东三省,操刀人各不相同,其中关振远、耿修武、潘明哲占了大头。这不是理论稿,而是三份通稿——主题是对菜篮子工程前期试点工作的总结、归纳和生化。

光是这个当然有些乏味,关键在于关振远在通稿中无偿地共享了大棚种植技术和相关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技术共享方案,承诺提供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以及专家组实地指导等方式的技术援助,无比使这项在永交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普及到全国。

耿修武提供的是水网交通的进一步开发方案。

潘明哲也不甘落后,他在通稿中展示了结合华东多年来的防疫、防灾抗灾经验对华东城市肉禽蛋菜供应体系进行整合、整改的全过程。

三份通稿摆在一起,前面那些争论一下子变得苍白而无力。

妙就妙在稿件里虽然没有说半句支持关靖泽、郑驰乐的话,摆出来的实践经验却已经狠狠打了“批判者”的脸。

没有哪一个声音能比“事实”更响亮。

这件奠定未来几年小格局的事这时候并没有传到郑驰乐和关靖泽耳中。

严格来说,这次集训依然是封闭式的,只要外面的人不想往里传递这些消息,郑驰乐根本没法知道。

所以对于他来说,稿子的事情在陈老告诫自己后就已经告一段落了。

他专心投入到训练里头。

后边半个月滕兵带的班终于赢得了教官的认可。

刺头之所以被称为刺头,就是因为他们特别难管,难搞到让人头疼——能让人头疼,从反面上说明了他们其实还是有点能耐的。

这伙人的爆发力绝对不能小觑。

滕兵和郑驰乐商量过后就不厌其烦地找营房里的其他人谈心,做思想工作。他本来就是这伙人的领头人,随着关系不断拉近,对整个队伍的凝聚力也不断加强。

明眼人都看得出他们的改变。

党校的集训临近结束,滕兵想给郑驰乐涨涨脸面,也想试试正式迈出第一步,让更多的人看见他们的决心。

他特意缠着教官让他再次提升训练强度,立誓要在集训结束日的“阅兵式”上大显身手。

当晚教官来巡房,特意找郑驰乐到外面说话。

这个不苟言笑的军人看着郑驰乐稚气犹存的脸,正色说:“这一次之所以把你们分到正式兵里面,体能锻炼是其次,真正的目的是对你们做更深层次的考校。你是党校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得有党校人的样子,如果你在集训期间只会跟着训练,出死力气,那你这次集训的分数肯定是不及格的——因为你摆错了自己的位置。”

郑驰乐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层,他忍不住问:“那按照标准来,我及格了吗?”

教官目光流露出赞许:“我可以给你最高的分数。”他顿了顿,对郑驰乐吐露另一件事,“实话跟你说吧,我一开始刁难你们是因为我们首长的托付,他想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优秀。他现在去执行一项任务,可能会回不来,也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被送上军事法庭——当然,我们都相信首长不会有事!”他看着郑驰乐,“不过我还是得按照他的嘱咐向你转交一封信。”

郑驰乐接过信,目送教官离开后就着灯光把它拆开。

这封信写得很简单,加起来只有那么几行字:小郑同志你好,我叫韩建和,是蕴裳的五哥,我从曦明口里听说了你,心里对你很好奇,所以才叫人借这次集训替我观察一下你。请原谅我的唐突,并相信我对你没有恶意。最后,你的一系列表现让我非常吃惊而且非常欣赏,等我回来以后一定会亲自和你见一面,好好跟你聊一聊。

郑驰乐看完信后跟关靖泽一样想到了那场即将发生的轰炸。

从教官嘴里、韩建和信里透露出来的东西表明了一件事:他们知道做那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但他们依然选择去做。

郑驰乐攥紧手里的信。

他们曾经看见的华国的进步,是许多人付出青春换来的进步,是许多人付出生命换来的进步!

110第一一零章:紧迫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无眠的夜。

叶仲荣边向老美官方发出的指斥进行“解释”;尽量拖延时间。

可惜的是在事实面前再多的解释都是徒劳;因为老美军方已经摆出了证据:他们在战机上使用了追踪系统;从战机被送进拆解地点时他们就锁定了它的去向。

老美那边没有立刻动手是因为不想华国马上就调头和苏联再次联合起来,眼下苏美关系就像绷紧了的弦,谁都在蓄力待发;但是谁都不想先出下一着。

这也是老美对华国对众盟国的支援一再宽容的原因,可这种容忍并不是无限的,现在那个极限马上就要到来。

叶仲荣知道这件事是华国这边理亏;如果自己是美国人肯定也会愤怒不已。

面对这种困境;该怎么办?

声东击西、围魏救赵,做出点别的事转移老美那边的注意力?

不可能,他们如果能够办到;就不会在外交上处处受制。

他不得不承认这个令人受伤、令人痛恨的事实:现在这个阶段他们做什么都能给那边搔搔痒。

军武实力跟不上,一切都是白费的。

叶仲荣看着指针慢慢地移动着,整颗心忽上忽下,怎么都没法安宁。

韩建和作为技术人员的领队,亲自赶到拆解基地动起手来。

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技术人员边拆解、边研究,他边记录第一手材料、边往回传输。最近军方拿到了国内自主研发的录音技术,韩建和把它也用上了。

韩建和刚好是负责这一块的人,但以他的背景来说本来却是不必过来的。可惜的是韩建和的想法向来和别人不一样,他觉得越是重要,自己越该亲自来,别说什么会有危险,对他来说有危险,对其他人就没有危险了?都是一样的!

韩建和平时训练手底下的人就是亲自下场,这也是很多人恨他恨得牙痒痒却又打从心里敬他最深的原因,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溜走,韩建和心里也有些着急,他高声提醒说:“打起精神来,动作要快!拍摄、录音、记录、材料分析、信号调试、对外联络,每个人都要跟上!”

技术人员的分工非常明确,几个专家都聚精会神地分析着战机的每一个结构,目光像是钉在了上头似的,连眨眼的时间都舍不得浪费。

韩建和本来就是研究这个的,也捋起袖子亲自研究。

本来这一型战机设置有自爆装置,没想到这一次它坠落时自爆装置失灵,保留了部分内置系统。短时间内要把这个系统吃透是不可能的,韩建和只能尽力保存足够多的一手材料。更让他激动的是通过对这些残骸的研究,他们摸到了战机隐身效果的门法:除了反常规的气动外形外还跟外表涂层有关!

韩建和说:“马上出来个人,负责把部分机身蒙皮和前期分析材料带回去!”

其他人都知道继续留下来可能会遭遇什么,都没停下手上的工作。

离韩建和最近的那个人站直身体,高声说:“首长你回去吧!”

韩建和正色说:“说什么胡话!我是负责人,必须留到最后!”他见众人都异常沉默,索性就选了出声的那个人,“他们都还有任务,你的工作已经差不多了,就由你负责把东西送回去。”

那人当然是不肯的:“我也还有任务!”

韩建和说:“你的任务由我接手了,你马上赶回国,不许违抗,这是军令!”

那人还很年轻,听到韩建和的话后眼里快要掉下泪来。他入伍时就是没有分到韩建和手里,而且由于他的协调性比较差,险些就给部队给清退了。是韩建和发现了他的天分、把他拉进了军研处,让他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像他这样对韩建和敬爱有加的人绝对不是少数,如果要让他们在韩建和的性命和自己的性命里选一个,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生的机会让给韩建和!

韩建和说:“眼睛这就红了?没出息!别像个娘们似的,我们只是接着完成任务,又不是马上就要死,赶紧回去!”

那年轻人忍着泪:“是,首长!保证完成任务!”

韩建和一笑:“好样的!其他人接着工作,即时传输也要跟上,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这次的回应变得格外整齐:“明白!”

送走了一个人,韩建和扫视着眼前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眼神也越发坚定。

他们呆的地方并不是华国,而是他们的盟国的华国使馆地下室。眼下这个盟国正遭受欧洲各国和老美联军的军事轰炸,据他所知,老美这次动用了一批导弹。使馆的构造虽然很坚实,也有防弹措施,可要是老美狠下心用上导弹的话,再结实的使馆也撑不到最后。

听到战机坠落被送到使馆这边时他就预料到华国和老美那边的冲突会升级。

这是个危机,但他要把它变成机会——即使会碰上极大的危险。

——有些事情,即使风险再大也必须做!

国力不提上去,华国的地位就上不去!

华国人才济济,他并不是最拔尖的,也并不是最有天赋的,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的人只会更优秀、更出色!所以他不觉得华国没了自己有什么要紧的,少了他一个还有后面的人,永远不会穷尽——但是眼前的机会错失了,就很难再碰上!

所以韩建和来了。

叶仲荣一夜未回,韩蕴裳不是很安心。

她只睡了一会儿就坐了起来,一直等到天色发亮才给自己父亲打电话。

韩老爷子的作息倒是跟往常一样正常,他的声音虽然有些低沉,但还是跟平时一样平稳:“蕴裳,有什么事吗?”

韩蕴裳说:“仲荣他接到电话后就出去了一整晚,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韩老爷子那边停顿了许久,说道:“你先不要管,有些事情你就算知道了也无济于事,反而平添一份担心。到时候我再跟你细说——我这边会有重要电话打进来,先挂了吧。”

韩蕴裳的心变得更不安宁了。

韩老爷子挂断电话后也不平静。

他知道韩建和这一行会有多凶险,但他不能阻止韩建和,因为这有悖于他从小教给儿女的原则。

借用前人的一句话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韩老爷子前半生都在征战中度过,后半生也过得不是很平静,对于生死和别离都看得很轻。可韩建和到底是他的儿子,他要是一点都不忧心肯定是假的。

等接到通知说那边有人回来了以后他精神一振:“都回来了吗?”

可惜对方汇报说:“没有,只有几个随行人员和一个军研处的人回来了。”

韩老爷子下命令:“人和东西都严格保护起来!”

他闭上眼挂上电话。

时间越长,危险越大。

叶仲荣尽了最大的努力,所有能用上的手段都用上了。

根本没法再拖延。

警钟已经敲响。

太阳升起之际,美军基地里也接到了国内的指示。

不能再给华国半点时间!

虽然华国缺乏原创性的技术人才,许多技术都必须从国外引入,但华国并不缺“仿造”人才!再让战机留在华国人手里,战机的所有秘密都会暴…露在华国人面前。

虽然现任执政党有意和华国建交,但建交不等于当慈善家,什么都给华国送一份!这个国家庞大得可怕,一旦给了它成长的空间,未来恐怕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威胁。

要武器,当然可以——拿钱来买!要技术,当然也可以——他们会将即将淘汰的技术大方地卖给他们!

总之绝对不能让它加快发展的步伐。

基地负责人是个褐发碧眼的白种人,他有着高高的鼻梁和深邃的眼睛,接到国内的指令后他说:“很好,我已经准备很久了。像这种卑劣的黄种人,我们早该给他们一个教训,让他们不敢再搅和我们的事!”

负责发布指令的人说:“你别太兴奋,凡事都要有分寸。”

基地负责人露出一个冷酷的笑容:“放心,教训这些黄鬼还不至于让我失去分寸。”他切断通话后马上就发布指令,“可以动手了,记住,目标是华国使馆!”

韩建和那边并不知道危险将至,他们的拆解工作正进行到最紧张的阶段,很多人的手偶尔会有些发抖。

眼看时间越来越紧迫,韩建和像是有了什么预感似的,站起来下命令:“下面要让第二批人回去,外面战局紧张,所以要非常小心!我这次就不让你们自愿报名了,直接点名,点到名的立刻回去,这是军令!”他没给任何人说话的机会,开始喊出几个名字。

点到名字的人眼睛里都有了泪花:“我的任务还没完成!”

韩建和说:“不要说话!我已经说了,这是军令!”

等第二批人咬着牙忍着泪离开之后,韩建和一句话都没有说,跟其他人一起拆解、记录、传送信息。

这时候的时间显得格外地缓慢,又格外地急促。

111第一一一章:决心

华国大使馆遭美军轰炸。

在消息还没有传开之前,国内互联网先炸开了。

这年头能够接触互联网的人并不多;消息的传播也还没达到“信息爆炸”时代;但相对来说互联网上的人联系也更密切。

这个消息是从一个战地记者那里传回来的;这个中年记者原本在同盟国那边采访,结果事发后马上就被送回国内。

他回来后对媒体拦着不让播报的决定感到很痛苦,于是通过互联网将新闻放了出去。

堤上一旦有了缺口;迎来的必然是决堤。

在中央省那边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的时候互联网上的怒火已经烧开了,驻外大使馆代表的就是华国本身,美军对华国大使馆下手等于是直接在华国脸上扇了一巴掌!

别说什么误炸;美军拥有如今最先进的导弹武器系统;能误炸吗?

而且使馆肯定不是空壳,人员伤亡又是什么情况?

在张世明注视着的联络工具上,一场“互联网战争”正在酝酿着。

拥有华国最顶尖计算机技术的一群人正在商讨着如何对美军的轰炸进行反击。

张世明皱起眉头。

郑驰乐和关靖泽都跟他讨论过未来媒体的发展;互联网会在未来十几年中快速发展,等到二十几年后,就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到时候互联网上的信息流传得非常快,真假难辨的传言将会即时传到每个人眼前。

那就更需要提高国民的分辨能力。

张世明原本是最容易冲动的人,可这几年他跟吴弃疾、关振远走得近了,做起事来会考虑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