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井口战役-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仅仅是俄国没有对罗马实施道义上的支持,欧陆头号搅屎棍,英国这次也没有和欧陆国家同进同退。一方面作为大陆旁边的岛国,英国天然的就不想让欧陆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殖民地,这个统治是海宋默认的。英国人殖民印度,海宋再通过贸易,将英国殖民的利益榨出来。当然在印度洋上海军强势的海宋,英国人最近的外交也非常谨慎。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声音反应者各种各样的态度,自海宋东北亚战役显现疲态后,国际上终于开始热闹起来。作为本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海宋要开始从新设置世界秩序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北美副本


当北美的战火燃起的时候,海宋和共和国的扯皮就已经结束了。对于海宋的外交官来说,共和国在北美战事发生后任何一种表示都意味着未来和海宋外交的发展。

当共和国站出来谴责北美的武装分子的残暴时,就说明共和国并不是无条件反对海宋的,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不愿意一直和海宋敌对。对于海宋的元老来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共和国开始默默的在大陆攀科技然后以海宋为最终目标,然后暴兵爆战舰,和海宋一直敌对下去。两个大国以这样的关系相互在世界上存在,那么国家运营的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就像任迪位面的苏联和美国,直到一方经济撑不住倒下,这种孽缘才会结束。

东亚方面的情况,已经变成了海宋外交部优先结束的事情。稳住东亚,成为海宋外交部的第一要务,东亚既然已经不可控制的崛起一个海宋未来资料上的一个超级大国了,北美这个地方一定要控制住,决不能出现任何幺蛾子。当肖荣元老继续和赵卫国两个坐在谈判桌子上时。影响东亚数十年的北京体系成立。

肖荣元老看了看赵卫国的几项建议。若有所思的思考着。赵卫国笑着说道:“我方致力于和平,致力于用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对于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

肖荣元老,脸上陪着露出了笑容肯定的说道:“贵方对于和平渴求,对世界责任的承担,我国已经看到了。我国非常赞赏贵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精神,这将是我们相互合作的基础。”

赵卫国提出要求是海宋的电力技术铁路技术民用造船技术对共和国开放。并且保障共和国的商船,在海宋控制海域安全,停止对共和国的海上军事封锁,双方签订航运体系。以及一系列贸易体系。

这些民用技术都是牵涉到技术转让的,比如电力的机械部件参数,硅钢,以及锅炉耐热钢,重轨技术。要是平常时期海宋对这些技术都是扯皮的。然后禁运个共和国几十年。然而现在嘛,海宋要确保这个时间段,共和国的工业体系不转向军工,将工业体系转向民用。必须抛出一部分技术让共和国在海宋与北美欧洲战争时期消化。海宋害怕共和国在背后趁火打劫。

现代军队作战已经不再是单单需要军队动员来准备了,而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动员准备,尤其是共和国与海宋之间的战争,需要整个工厂转为战时体系生产炮弹。武器。所有民用工厂生产军需品。这是打大仗的前奏。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向军偏转还是向民用发展偏转,这是两个方向,然而现在海宋就是要确定共和国这个发展方向。

技术要给,人才专家要派过来指导。海宋指导共和国部分工业发展,在这个指导的过程中,共和国的工业是在壮大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共和国是到底是想战争还是想和平,海宋也一目了然。

至于赵卫国呢,打的就是把电力时代的科技吃到嘴的打算。只要有成熟的发电体系,电力工业体系,至于军工什么的可以从以后的任务世界中慢慢来发展。电力工业体系是基础条件,而军工只是基础上面小分支。有了基础,军工可以在十年之内蓬勃发展,没有基础,高超的军事设计只会是水中月镜中花。至于北美那边的死活,与共和国无关了。

至于肖荣元老,自然是要和海宋大本营沟通,在共和国这里布放海宋也算是压力很大,东南亚半岛一线,雷州和海南岛的琼州海峡,台湾海峡,以及北方的对马,牵制了海宋大量舰队。现在海宋要制霸全球,就必然要稳住东亚这一块,新上任的柳一明解除了对共和国大量的民用技术封锁。

但是同时邀请共和国和海宋展开军事交流。这里的军事交流,并不是双方相互把装备技术拿出来共享,而是了解双方军队的情况,确定另一方不会突如其来搞什么偷袭的动作。当然海宋更是想通过接下来的战争向着共和国阐述什么叫做世界霸权的力量。

在海宋首都新汴的军港海面上,碧蓝色的天空上飘着白云,蔚蓝通明带着无法窥探幽深的海洋上,浪花的白色泡沫的随着水波激荡着,而今天浪花都不敢肆意的波动,整个海面上,一排排钢铁战舰形成整齐的阵型。平时数艘战舰就能组成舰队的钢铁巨兽现在一排排的排列在海港中,骄傲的战舰队列一只衍射到海港外。

共计一百二十七艘铁甲舰,其中有三十七艘万吨以上战列舰。海宋在澳洲东海岸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庞大的阅舰式。上千吨上万吨战舰组成的队列,比数万艘坦克排列在平原上的感觉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不及,第一次看到这种场面的人都忍不住屏住呼吸。至于海宋国民以巨大的自豪情绪望着大海。“看这就是我们的力量”

代表共和国出国参加海宋阅舰式是李子明,到达海宋,柳一明给予李子明的规格非常高,不亚于东明的派来的使节,这一点还让东明的使节产生了抗议。然而柳一明这么做也是在对共和国炫耀,虽然无力阻止共和国在东亚大陆的行为,但是海洋上的事情,海宋具有强大的话语权。

然而李子明的确被海宋的这个场面惊骇到了,这应该是地球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所能达到的顶级力量了。在大洋上挑战这样的力量,只有等待航母战斗群时代出现。

然而天空中的嗡声,让所有人的目光向天看,近四百架单翼战机以双翼木头战机难以想象的速度遮天避地的掠过天空。海宋的全金属战机自此研发完成。海宋直接对这个航空部门下达了大订单。

钢铁漂浮的海洋,铝翼遮阳的天空。这个世界这个位面真的是有些错乱了。这是十七世纪?这是少校晋级中校该来的任务世界?五年前应该差不多是少校的晋级中校的科技难度,然而现在,这个国力放在一战即使一战的美国工业能力全开,也不一定能干的过。然而李子明惊骇过后却是一阵窃喜,这么庞大的力量不是冲着自己来的,而是冲着北美的那帮穿越者过去的。北美的这几年绝不可能制造出与这种大舰队媲美的海上力量,而他们的工业能力和基础人口,遇到海宋这股力量,绝对是华美的画面。

柳一明非常满意李子明震撼的表情,缓慢的说道:“贵国对我国的支持,我国感激在心,相信我们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平将永久长存。”面对柳一明的嘚瑟,李子明笑着说道:“我相信,维持世界正义的力量,必然是不败的。我国相信贵国海军现在是正义之师。”

对于李子明的恭维,柳一明哈哈一笑。

庞大的战舰集群在阅舰式后,烟囱冒着烟,一队一队的冒着烟柱,从碧波无垠的大海上远去。这只大舰队未来将对北美欧陆实施海上封锁战争。然而这只是海宋投放到这场战争中的一只分舰队这只分舰队将从南美洲最南端绕过,此时巴拿马运河尚未开通。而另一只不相上下的分舰队将从红海穿行,进入苏伊士运河。

至于共和军和海宋之间的俘虏交换也在顺利进行,海宋的几十万俘虏,直接上船托送沿着太平洋北部进入新洛阳(洛杉矶)进行修整性训练,北良被解除北亚军区司令。作为顾问到达洛杉矶,常胜冲被任命为这只军队的新指挥官。没办法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也只有这只军队有。

热火朝天的码头上常胜冲和北良穿行在这只军队附近,看着一批批物资从船头中卸载。北良算是被赎回来了,然而在俘虏营地中痛定思痛,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并且多次写信给任迪询问。当然任迪也都回答了,至于为什么回答,回答的越详细,常胜冲就越了解共和军的军队。然而了解不代表就能模仿,军事核心战斗意志,也就是军魂是无可替代的。至于问多了会不会让北良了解到共和军的弱点?

这点根本没有可能,海宋下一场和共和军的陆战绝对是二十年之后,现在海宋的军队已经在心理上有了阴影,海宋元老也不敢确定能继续战胜了,即使军事思想有所进步,并且有着大量先进武备,但是上次败了就是败了。下次想要不败,单单靠一个军事思想进步和几个先进的武备,不能让海宋有决心有自信和共和国作战。

所以现在的战术思维无论怎么泄漏都只会让海宋模仿,没多大危害,因为二十年后各种军事技术蓬勃发展,武器有着诸多变化,那时候的战术优势另一种情况了。军事战术是变得,抱着老一套的胜利敝帚自珍,最终会让军队变得衰老。共和军不是八旗军队,现在既然胜利,那么就将现在胜利的原因干干脆脆的说出来。

然而北良对于任迪的解答在做俘虏的时候记录了真正一个本子,成为了任迪战法的忠实拥趸,然而现在,北良极力的对这只曾经做俘虏的军队大刀阔斧的改造。

然而和北良穿一条裤子的常胜冲,对这种改造持积极态度,一句话首先将东北战役的一众军官全部送回去,至于基层军官,直接采用共和国在组织俘虏修铁路时的从中选拔的管理人员。共和军是用建设军团的构架管理这只海宋俘虏军队。也就是一个小队自行推举出一个队长,然后这个队长承担班长的责任。

所以说现在运到新洛阳的这只军队,直接是原样采用共和国改造时候的队列编制。常胜冲并没有将这个基层编制给打散了,然后安排基层军官。同时常胜冲,到达西点军事学校直接招指挥系学生,第一要求就是让他们进行军事分析的时候,轮班制进入站场观察。准备直接再造指挥体系。

常胜冲看着军官和士兵一起跑步训练喊口号的校场说道:“北良,我们下面该怎么做?”北良说道:“下面需要让士兵知道为何而战,在我被释放前的,任迪给我的建议是,征召北美本地的天道教牧师。不要从其他地方招募牧师,因为北美的牧师直面过邪恶,是真心希望海宋的军队获胜帮他们拯救家乡,而其他地方的牧师难免有到危险地带完成任务的抗拒心态。牧师,军官,士兵,三者思想一体,明确在北美战斗的意义。扎根于土地上,基本上就不会失败了。”

常胜冲说道:“你现在对任迪这么相信?”北良叹了一口气说道:“现在东明的很多将领至今不明白自己为何败给了他,带着各种疑惑乱找答案,而他给我的回答是最全面的的。最能解释我疑惑的。”

常胜冲看着好友摇了摇头说道:“你这个样子,被其他元老碰见,恐怕又要一阵嘲笑。”北良说道:“为了胜利,嘲弄是可以忍受的。”北良此时眼睛是一片执着。很显然在东北亚的失败已经变成了北良的执念,如果不找到失败的原因,北良只能怀疑自己的能力。这对北良这位骄傲的元老来说简直是一辈子持续不断的精神打击。胜利只有用自己理解的办法取得一次胜利才能消除自己的心魔。


第一百五十三章   计划下的制造


海宋技术进入共和国,不代表共和国就会立刻掌握这个技术,工业技术,这玩意,在什么基础上开什么花。百分百国产,在任迪的位面也只有中国人这么狂热的追求。何为百分百生产?比如造一个手机,所有的拼装零件只要有一项来源于外国。我们就不认为这是国产的。然而即使是零件是国内厂商生产的,有一项零件的生产,比如说细小的铜原件的生产厂商必须要用外国机器,才能生产,这个消息爆出来也立刻让人感觉吃了苍蝇一样,机器也要国产,溯本求源,除了矿石可以进口一切原材料都要可以国产,不求利润化,必须要求有这个能力。这个要求对全球经济时代下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异常苛刻了。

然而就是这个苛刻的要求,会让一个国家的制造整体,与整个世界的制造整体对抗竞争的道路。一旦走上这个道路,东方就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以一个世界的身份和另一个世界竞争。

海宋的技术进入共和国,不可能其电力技术上的每一个零件共和国现在都能生产,大量的零件制造要求海宋企业供给,然而这个共和国接下来的工业发展设定了一系列的目标。未来电力制造每一个零件所需要达到的标准。给了共和国工业体系一系列明确的目标标准。如果没有这个电力生产实物,这些标准都是共和国要抓瞎自己摸索的。

市场经济靠需求,计划经济靠目标。不是市场经济必然比计划经济要发达,而是技术优势的国家适合用市场经济激发创新,技术落后的国家需要用计划经济来追赶。这是对症下药的问题,不是换了药就能让你没病的问题。

计划经济的呆板,任迪已经体会到了。比如任迪面前这个搪瓷缸,吃饭的东西,这个厂家根本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按照国家供给需求生产这个标准规定下,产量达到要求的搪瓷缸。不考虑经济利益,生产就是制度规定下的任务,质量标准就是死的。这种生产模式搞得和军工生产差不多。产量到了,稳定可靠的标准到了,就万岁了。

这要换任迪做生意,任迪即使没有学生意经,也知道要搞市场反馈,尝试在搪瓷缸上,搞一些花纹,如果有人买了,并且分析消费市场的喜好潮流。会组织工人建立奖惩机制,搞一些更高雅,的瓷器产品。只要玩市场经济,分分钟将这些不思进取的国营日用品企业挤垮。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标准,会在利益的趋势下一步步精细化。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海宋那些个技术占绝对优势的大企业,不过来抢市场,抢利润的前提下。在日用品生产上,任迪看到了未来这些国家准备放弃的下游产业将来的末日。但是现在共和国靠着这些轻工业产品赚钱弥补重工业发展的经济需求。

轻工业这个做生意的对象都是普通民众,而重工业生产产品的购买对象只有国家。所以即使是采用市场经济,共和国本土的重工业都得不到扶持,因为技术条件根本比不过海宋的工业。按照市场经济,买买买的话,共和国对本土重工业的需求都没有。何来市场利润推动工重工业发展?

海宋现在的技术进入共和国,产生了奇妙的反应,海宋商人根本想不到,对他们现在对手并不是某一家公司,而是整个国家意志,海宋的技术机械,一进入共和国,紧接着共和国的工程师对这些机械技术进行分析,一系列明确的研发任务条条框框发到生产体系上所有的生产部门这里,用不着利益驱动下,标准细化了,一个可行电力体系上所有的标准都已经非常明确了,剩下的就靠着,每一个部门过来按照生产任务,把这个标准整出来了。

整个国家动了起来,这种生产动员能力,不是民主国家可以发动的。三哥给武器定的标准一直在变,但是没有细化到每一个工厂,整个制造业所有体系都不知道自己具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相互之间的工厂无法为整个国家生产体系相互配合发展,有没有利润驱使下让其自行向着精细化发展。所以每次定的武器标准都是好高骛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