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兵甲三国-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军顺风但是逆水,公孙军顺水但是逆风,清晨之时,江风大起,仍然吹得是东南风,所以曹军的战船优势还是很大的。

  数万曹军将士,气势如虹,催动着战舰逆水而上,如同饿狼一般反扑向兵力远胜于己方的公孙军战舰。

  咻咻咻~

  江面上破空之声大起,一蓬蓬箭雨在空中掠起,如同一片片乌云一般向对方****而去,一时之间,惨叫声、落水声、船只中箭的笃笃笃声不绝于耳。

  江面水战,无非靠的船坚、箭利,当然若是江东水军在此,恐怕双方都不够看的,江东水军那是专业水军,驾船技术和江面排兵布阵都要秒杀北方水军。

  此刻双方的船只质量相差无几,都不习水战,靠的就是数量和弩箭的威力。

  公孙军的兵力将近敌军的三倍,更恐怖的是那万钧连弩的射速,完全碾压了曹军的大黄弩,双方甫一靠近,曹军在第一轮箭雨之中尚能支撑,然而就在曹军弩箭手正在重新填装弩箭之际,公孙军的弩箭却依旧连绵不绝,只射得曹军前方的战船四散奔逃,迅速溃乱。

  一连数轮箭雨过后,不等公孙军战舰靠近,众曹军战船早已作鸟兽散,江面上到处是四散逃窜的曹军战船。

  韩浩满脸的不甘之色,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在史涣等人的护卫下,驾船匆匆往下游逃窜而去。

  田豫也不追赶,而是继续整顿船阵,浩浩荡荡的顺水而下,杀往高唐渡口。

  高唐渡口,水寨之中只留有稀稀落落的数百人留守,突然见得那遮天蔽日一般汹涌而来的公孙军战舰,哪里还敢抵挡,早已纷纷扔下兵器,舍弃渡口,四散奔逃而去。

  数百艘战船,轻松的在渡口靠岸,三万多幽州军士兵,鱼贯而下,迅速的在渡口沿岸一带集结,整顿队列。

  高唐城,就在眼前。

  一夜未睡的田豫,没有丝毫困意,看着那晨雾中若隐若现,尚在昏睡中的高唐城,他冷峻如铁的脸庞间,不禁涌上一丝冷绝的笑容。

  深吸一口气,田豫将长刀扬起一指,高喝道:“全军,攻城,先入高唐城者,重重有赏!”

  号令下,杀意未尽的三万幽州军将士,如出笼的猛兽,铺天盖地的向着高唐城涌去。田豫手提长刀,一马当先,关靖、单经环护在侧,田楷率两百骑兵当先开路。

  袭取渡头三万幽州军,借着晨雾的掩护,如潮水般涌至了高唐北门。

  因袭击突然,高唐城方面还没有任何察觉,依然按惯例,准点的打开了城门。

  那些守门的士卒,还在打着瞌睡时,幽州军前头的数百名骑兵就如神兵天降般,杀到了他们跟前。

  铁骑辗过,转眼将城门的守军杀散,田豫率领着三万幽州军,如洪水一般灌入了高唐城中。

  大军入城,城内不过两千守卒,见这阵势,不是奔往南门撤逃,便是缴械投降,不过半个时辰之后,城内便杀声渐息。

  公孙字的旗号,已高高飘扬在高唐城的四门,傲然飞舞,俯视着血腥的城池

  平原郡第二重要的城池,黄河下游的最大渡口,就此落入了田豫手中。

  青州的大部分郡国,都处于黄河以南,唯有大半个平原郡位于黄河以北之地。

  田豫夺取了高唐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往青州腹地的门户,向夺取整个青州,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

  青州,齐国。

  公孙白麾下部将高顺、徐庶、藏霸率十万安济军,自泰山郡出发,已兵临莱芜城,兵锋直指齐国和青州治所临淄。

  齐国境内,夏侯渊拥兵三万有余,又强征新兵两万,合计五万大军,沿齐国西南一带布防,准备誓死镇守青州,抵挡公孙白的大军。

  虽然说,如今的青州已是如同孤岛一般的存在,三面受敌。西北有田豫的三万幽州军虎视眈眈,西南有高顺的十万安济军气势汹汹而来,而东北方向,连着渤海湾,天知道辽东的公孙军兵马会不会渡海而来,三面进攻青州。

  由于曹操祖上本姓夏侯,后来祖上过继给宦官曹腾,才改姓为曹,所以夏侯氏和曹氏都是曹操的宗族,故曹氏的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等人,夏侯氏的夏侯渊、夏侯惇、夏侯杰、夏侯恩等人,都算是曹氏的宗族之将,外姓之将虽然也被予以重用,但是关键的位置,依旧是夏侯氏和曹氏把控。

  如果说曹仁是曹氏第一将,那么夏侯渊便是夏侯氏第一将,虽然夏侯惇武勇过人,且威望颇高,深受曹操的信任,但是真正论统兵作战能力,夏侯惇终究是比不上夏侯渊的。

  作为曹操的心腹之将,夏侯渊对于曹操在兖州的接连大败十分不解,鲁公文蹈武略,从微末之势到坐拥五州之地,对于夏侯渊来说那是神一般的存在。对于公孙白和曹操之战,他原本是认定公孙白必败无疑,公孙白一介乳臭未干的小儿,虽然纵横北地无敌,又岂能与虎步中原的鲁公相比?

  然而,事实就是那么残酷,曹操不但败了,而且败得灰头土脸,几乎是一败涂地,不过一年的时间,便丢了整个兖州。

  夏侯渊一度不肯相信这个事实,兖州作为中原腹地,连接着司隶、豫州和青徐两州,兖州一旦失守,就意味着青州也玩了,夏侯渊宁愿丢的是司隶、青州和徐州三州之间的任何一州,也不愿丢掉兖州之地,然而不管他相信不相信,兖州被公孙白所占已是事实。

  就在数日前,他的求援已被曹操拒绝,曹操令他丢卒保车,立即整顿青州兵马,退守徐州,舍弃人烟稀少的青州之地。

  然而,夏侯渊终究是于心不甘,整整一州之地啊,当初与袁尚拼死拼活的才打了下来,如今让公孙军不费一刀一箭,就此拱手相让,叫他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

  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夏侯渊终究是不愿舍弃青州之地,决定将退兵之事缓上一缓。

  青州西北一带有黄河天险,只要坚守住高唐,便不用担心西北方向的田豫所率的幽州军,而至于西南方向的安济军,夏侯渊也终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

  高顺和藏霸原本就是他的手下败将。两年多前,高顺、张辽和吕布等人被他一直追袭到海边,吕布被他亲手斩下人头,高顺若非驾船逃逸,也难免一死,至于臧霸,更是他的降将。这样的组合,他又岂会放在眼里?

  公孙军虽然精锐,然而十万安济军原本就是曹军降卒组成,不说其战斗力如何,这些旧部们若是予以游说,临阵造反投诚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夏侯渊决意坚守青州之地,与公孙军决一死战。

  齐国西南,数万曹军沿着沂山一带,建造营寨和防御工事,抵御公孙军的攻袭。

  双方沿着数十里的战线,分别于各个关隘要塞之处,展开了连续半个月的激战,公孙军弩强甲厚,而曹军则占据了地形之利,双方各有伤亡,一时僵持不下。

  沂山北麓,青州曹军中军大帐,夏侯渊正在闭目养神,一名部将脸色大变、惊慌失色的的闯了进来。

  “将军,北面急报,辽东贼将刘政,率两万辽东兵马,渡海而来,在黄县登岸。”

  夏侯渊神色大惊,脸色变得苍白,一时之间怔怔无语,不知所措。

  就在此时,又有小校飞奔而来:“启禀将军,高唐守将韩浩、史涣误中田豫诡计,主动渡河出击被田豫所败,高唐失守,田豫大军一路长驱直入,平原、济南两郡守将或不开城迎敌,或弃城而逃,如今贼军正往齐国杀来!”

  正是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夏侯渊气得咬牙切齿的痛骂道:“韩浩匹夫,岂可以寡击众,自寻死路,气死老夫也!”

  话音未落,又有部将惊慌失色的奔了进来,高声喊道:“将军,将军,大事不好……齐国郡守黄瑜,被贼将徐庶所蛊惑,率众投降,如今沂山西麓一带,已被贼军所攻破,其余各地贼军,全部奔往西麓一带汇集。”

  第三道急报一出,顿时如同惊雷一般,全场哗然,夏侯渊心中更是如坠冰窖一般,一屁股跌坐在卧榻之上,喃喃自语:“无力回天啊,无力回天……”

  许久,他才强打精神站起,嘶声吼道:“传令下去,立即整顿兵马,退往徐州!”

第398章 孤军无援

  辽东刘政,率两万马步军在东莱郡登岸。

  田豫的三万幽州军,在攻陷高唐之后,一路畅通无阻,连取平原和济南两郡,大军过处,百姓尽皆欢欣鼓舞,甚至夹道相迎。

  青州百姓,近年来早就艳羡辽东和冀州百姓的安定和富足,一大半青州人要么偷渡辽东,要么偷渡黄河奔往冀州,剩下的不是故土难移,便是胆子太小不敢偷渡,如今公孙白大军进驻青州,正是百姓翘首以待的喜事。

  在这种情绪之下,青州各城的守将有的主动献城,甚至亲迎田豫于十里之外,遇到硬气一点的,也自知想阻挡公孙大军无异于螳臂当车,只能弃城而逃。

  而最令夏侯渊崩溃的是,被他赋予厚望,坚守在沂山西麓的齐国相黄瑜,数日前还信誓旦旦的要誓死血战,坚守阵地,结果徐庶单骑入关,只凭三言两语,便令黄瑜缴械投降,开关迎敌。

  孤军无援的夏侯渊部在青州坚持了三个月之后,终究只得灰溜溜的退出青州,退往徐州琅邪国。

  ……

  琅邪国境内,黄尘滚滚,旌旗倒卷,往南而去。

  “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夏侯渊一向以千里奔袭著称,步兵为主的军队平均一天能跑一百七八十里,那是绝对变态的存在。

  但是这一次,夏侯渊是逃跑,不是千里奔袭,逃跑虽然不能太慢,但也无需太快,能日行百里就已经足够了,更何况他的麾下四万兵马,还有两万从青州新募的兵马,自然是不能太快。

  夕阳西下,残阳如血,照在那杆残破的绣着“夏侯”两字的大旗之上,显得格外的寥落。

  大旗之下,夏侯渊神情如铁,然而双眼却掩饰不住无尽的不甘和凄凉之色,在他的身旁,心腹大将牛金紧紧跟随,只落后一个马头。

  “将军,此地已是琅邪国境内,前往五十里之外,便是东莞城了,弟兄们七日跑了八百里,不如就地休息,等到明日一早便可进入东莞城内补给粮草了。”

  夏侯渊茫然的回过头来,只见身后的将士一个个风尘仆仆,满脸的憔悴之色,老兵们倒也罢了,那些新募之兵一个个没精打采的,双腿像在地上拖着走一般,显得极其疲惫不堪。

  夏侯渊望了望天色,只得点头同意。

  嗬~

  身后的大军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纷纷停了下来,准备就地扎营,埋锅造饭。

  叩嗒嗒~

  夕阳下,一骑疾奔而来,如飞而至。

  “启禀夏侯将军,贼将高顺,率五万贼军急袭而来,已在我军三十里之外!”

  什么?

  夏侯渊脸色大变,惊得差点从马背上摔落下来,当即长刀一挥:“起营,连夜赶路,务必在明日天亮之前赶到东莞城!”

  夏侯渊万万想不到,一向以千里奔袭而闻名的他,这次却被高顺千里追袭,刚刚逃到琅邪国境内,便被高顺率五万安济军精锐赶上。

  夏侯渊无奈之下,只得退入琅邪国东莞城。也就是这次战争,公孙白才知道,原来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徐州,居然也有一座叫东莞的城池,不过,此东莞非彼东莞,虽然也有大保健,但是绝无莞式服务。

  ……

  青州,琅邪国,东莞城。

  夏侯渊率四万大军与高顺的安济军已经在此相持了半月之久,各有攻守。

  高顺手中五万多精锐,再加上那八百步战无双的陷阵营,而夏侯渊手中四万大军却有两万新募之兵,而且基本都是步兵,两军若论野战自然是高顺占优。然而安济军以曹军旧部为主,虽然换上了公孙军的精良兵甲,战斗力已今非昔比,但是攻城战非野战,守城方的优势使巨大的,更何况他们的对手还是大名鼎鼎的夏侯妙才,要想破城谈何容易。

  所以夏侯渊坚守不出,高顺也是毫无办法。

  然而僵局却在一个多月之后被随后赶来的援兵所打破了。

  那一天,东莞北门,烟尘滚滚,鼓角震天,甲衣如雪,戈戟如林,十万援军汹涌而来,紧接着又将整个东莞城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那是臧霸、徐庶率着安济军后军五万,田豫率幽州军三万,刘政率辽东军两万,齐齐汇集在东莞城,以图一举剿灭夏侯渊,再趁机一鼓而下,占领徐州全境。

  十五万大军,十里连营,一眼望不到边际,无需进攻便已令众曹军心惊肉跳,士气大降。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东莞城远离许都,曹操是不可能派兵来增援了,如今他们成了孤军一只。

  虽然夏侯渊强行激励士气吗,可是依旧无济于事,曹军的士气已然降到了冰点,就连夏侯渊自己那憔悴和黯然的神色也出卖了一切。

  更可恨的是,公孙军也不再狂攻,只是每天在城下劝降,一边高声大喊,一边敲锣打鼓助威,只气得夏侯渊狂躁不已,差点吐血。

  要知道,城下的安济军原本就是曹军降卒出身,如今一个个盔甲鲜明、精神抖擞的站在城下,成了城内曹军活生生的榜样。

  不管是魏公,还是鲁公,都是大公孙的一方之雄,跟谁干不是干?而且相比起来,魏公的名声要比鲁公好的多,根本没有任何变节的后遗症,众曹军心头早已蠢蠢欲动。

  而更为致命的是,那些新募的青州兵,原本就是被强行抓来充数的,心中更是没有任何对夏侯渊或者曹操效忠的觉悟,不用公孙军蛊惑都想着逃跑,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而已。

  终于令夏侯渊崩溃的事情发生了,连续三天,每天晚上都要偷偷溜走一批士兵,其中不乏伍长、什长、百人将等低级将领。虽然夏侯渊斩杀过一些被抓回的逃兵想震慑众军士,却丝毫不起效果,逃走的士兵依旧越来越多。

  一连四五天过去了,新募的曹军硬生生的逃走了一半多,两万新军只剩一万多,若非夏侯渊让老军将新兵团团控制起来,恐怕早已走光。

  他们都是强行抓来的当炮灰的,对曹家原本就无好感,如今士气浮动,正是他们出逃的大好时机,就算运气不好被抓回来斩首,也比守在城中等死好。没人认为东莞城能最终守住,与其等到届时城破人亡,不如冒险出逃。

  即便夏侯渊令那些老兵看守住新兵,这些新兵依旧是心腹之患。这样他们不但要防备城外的敌军进攻,还要防备一万多新兵叛乱,正是内忧外患。更何况,那些老兵也不是铁板一块,很多人也是一心思走,还有部分人摇摆不定,真正愿意死战的铁杆并不多。

  ……

  夕阳西下,阴冷的阳光照在东莞城头,死气沉沉。

  夏侯渊提刀伫立在城头,望着一点点坠下的落日,眼中一片迷茫之色,转头再看看那些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士兵,听着城下公孙军的叫嚣声,他的眼中更迷茫了,如同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

  “天意如此,事已不可为,该是结束的时候了。”他在心底长长的叹息。

  如今城内不过三万多大军,而公孙军多达十五万人,在这样的低迷的士气之下,根本就不能抵挡十五万装备精良的公孙军的攻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逃兵只会越来越多,形势也只会越来越糟。

  就算凭借城高墙厚,强行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