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长安城下-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那明显就是诬陷。

  全国人民都知道,就玄宗一个人看不清。

  百姓对大唐政权的信任度又跌了一些。

  五月,玄宗为了增强边防军事力量、保证四海安定,让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估算衡量军、镇闲剧利害,审计兵防定额。

  然后在应服兵役者以及外来户之中召募丁壮,充边防军。

  这次招募边防军应该算是职业兵,不仅分给他们住宅,还会跟他们分一部分田产。

  如今的边军制度,侧面证明府兵制已经渐渐被募兵制取代。

  转眼到了七夕。

  常年驻扎在边疆,对这些民间狂欢的节日,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了。

  但是今年的七夕,让我格外印象深刻。

  李林甫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在朝堂之上游刃有余,连带着把朝堂上的风气都弄坏了。

  文武百官争相阿谀奉承,整个朝堂乌烟瘴气。

  大理少卿徐岵跟玄宗说:

  “现在天下共有五十种死刑,大理寺典狱一直都被传杀气太重、连鸟雀都不愿意栖息在附近的树上。”

  “如今,书上不仅有鸟栖息,还有鸟在上面筑巢。”

  文武百官纷纷附和,联名以“几致刑措“上表称贺。

  “几致刑措”值的是谓刑法几乎搁置不用,这出现在汉文帝时期;那个时候,政治空前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打砸抢等暴力事件几乎没有。

  可是唐朝这两年天灾人祸不断,怎么看也跟“几致刑措”这个词不沾边儿。

  玄宗就喜欢听好话,觉得这一切都是李林甫的功劳。于是封李林甫为晋国公、牛仙客为豳国公。

  皇帝滥赏宰相至此开始。

  今年年中,国家开始干预经济。

  原因是这样的,关中农作物太多,供大于求,但是丝绢供不应求;江淮地区农作物供不应求,但是丝绢供大于求。

  关中最主要的农作物就是菽粟,即豆子和小米;这里泛指农作物。

  但是关中饲养蚕的非常少,绢布全靠贩卖掉农作物之后,把所得的利润购买另一种。

  国家准备宏观调控,顺便还解决江淮苦变造;来回运送,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长途运输非常的麻烦,而且途中还有损失。

  于是有人跟玄宗建议,由国家出面把物资调换。

  把关中的粮食掉往江淮地区,把江淮地区的丝绢运往京师。

  由国家出面,把这些物资收购,再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自今以后,关内诸州都有人专门负责跟国家申报自家丰饶的物资。

  关中则准时把粟取米,送至河道运输点。

  有些距离河道运输点特别远的地方,没办法到达的,就、就近充给了附近的军营,当做军粮。

  河南、河北有的地方不通水利,不方便运输,这些地方就有关中代为收发,然后转送。

  这些措施联通了东西南北四方的经济,同时也解决了各地物资堆积的问题。

  算是开元中后期比较重要的一项举措。

  这两年因为天灾而有些萧条的经济迅速回暖,大唐正式进入全盛时期。

  设计弄死了三庶人之后,武惠妃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心虚,总害怕他们三个人的灵魂来报复。

  武惠妃出生于六九八年,死于至七三七年,年近三十九岁。

  她是武攸止的女儿,武三思的侄女;老武家又一位被老李家宠信的后妃。

  方便武攸止死的时候,她还很小,于是被武则天接入皇宫抚养。

  她自小就生长在皇宫里,对皇宫的很多事情了如指掌,同时,因为曾被武则天抚养过一段时间,她也学到了一些自己姑奶奶的谋略和心机。

  玄宗有后妃四万余人,他根本就记不清那些妃子的名字和脸,但是却唯独对只有几面之缘的武惠妃情根深种。

  甚至于在她的怂恿下,杀死自己的发妻王皇后,赐她为惠妃。

  玄宗当时曾经想要立她为后,但是遭到了群臣的集体反对。

  说她原本就是武家人,难道要重蹈当年的覆辙吗?

  这才作罢。

  但是她的宫中礼秩,和皇后没什么区别。

  人就怕自己吓唬自己。

  武惠妃总是担心三庶人的灵魂前来报复她,做梦经常被吓醒。

  没多久就得了神经衰弱,后来转成了抑郁症。

  每天不是在自杀,就是在预谋自杀的路上。

  整个大明宫都被搅得鸡犬不宁。

  武惠妃的病越来越严重,到最后病得卧床不起。

  玄宗心疼得不得了,把参与治疗的疾医都惩罚了个遍。

  可是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根本就没有办法治愈;后世只能想办法减轻,中医不可能治得好。

  武惠妃在挣扎了半年之后,最终撒手人寰。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七日,武惠妃卒于其行宫,终年四十岁。

  玄宗追赠谥号贞顺皇后,明年二月葬敬陵。


  


第362章 接连而去

  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八日。

  关中地区支援边防的战士们都被遣送了回去。

  去年五月,玄宗招募长征兵用来补充边疆的兵力。

  招募很成功,人手充足。

  所以招募之前过来帮忙的兵士们都各自被遣会了原籍。

  那些兵士过来帮忙之后,都督、节度使所领的军人、镇守士兵本就不宽裕,如果把这些人留下来镇守边疆,那原本的驻地兵力就会削弱。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招募长征兵。

  紧接着没两天,听说玄宗下次在乡镇上设立乡学。

  最开始的时候,京都有国学、大学之类的教育机构。

  门阀士族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进入了全民学习的时代。

  设立完国学和大学之后,唐朝政府还在诸州县设立了县学。

  但是一个县毕竟范围很大,有些人还是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于是,玄宗下令,在州县之下,别置乡学。

  乡学其实很早就有了,不过中间经过多次的变迁,立而又废。

  正是由于这个举措,全民文化素质低提高,文人墨客遍布大唐。

  今年二月初二,杜甫来了疏勒。

  他是和杜筠一起来的。

  听到了士兵回禀的时候,我吃了一惊。

  “有请。”

  虽然口上说着,但是心里却忍不住犯嘀咕。

  他们两个怎么会突然来找我呢?

  恍惚之间,他们两个人已经进来了。

  两个人都从小娃娃变成了清秀的青年。

  算起来,杜甫已经二十七岁、杜筠都三十多岁了。

  长大后的杜甫果然帅得人神共愤。

  漆黑如墨的瞳仁看起来深邃似星空,高挺的鼻梁、狭长的丹凤眼看起来就是“高才生”的标配。

  他大概一米八五六,整个人虽然瘦,但是看起来就是个练家子;圆领袍衫被风吹起来的时候,能看到他手臂的轮廓——那绝对是常年锻炼的人才会有的肌肉。

  相比之下,杜筠就瘦弱多了。

  他和杜甫差不多高,当时整个人看起来就很消瘦。

  隐约能看出来小时候的轮廓,他的眼睛却不似小时候那么有神了。

  他现在的眼圈黑黑的,整个人的气色也不怎么好。

  整个人憔悴的像是很久没有睡过觉了似的。

  “阿爷,”杜甫开口,行礼。

  “你们两个怎么过来了?”一直自己胡乱的猜,还不如直接问一下。

  “其实我们俩来,是来送东西的。”杜甫说,把手里的盒子打开,“这是阿爷让筠冉兄交给你的。”

  “送东西?”

  我有些想不明白。

  其实每年,我都能收到杜煜和杜闲托人带过来的年货。

  关中和西域相隔太远,而且,她们俩都上了年纪,也不方便来回奔波。

  怎么会突然让他俩过来找我呢?

  “阿爷……”杜筠开口,整个人像是被人掏空了一样,他的声音哽咽着,明显在压抑着自己的情绪,“阿爷没了。”

  我难以置信地看着他,以至于整个人都抖了一下:“阿兄……他……”

  说话间,又有人来禀报。

  说有人来找我,叫杜燮。

  “瑞安兄……”我看着走进来的那个老头儿,一脸错愕。

  印象里的傻狍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糟老头,他的头发灰白一片,中国人看起来就跟七八十岁了似的。

  算起来他这个功夫里也得有五十多岁了,在唐朝这真的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老人了。

  他明显是在杜甫来之前来的,因为他看到那俩人的时候,一脸惊讶。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谢燮来是为了告知我刘翊的死讯。

  然而,在次之前,他并不知道杜煜的死讯。

  算起来,不知不觉间,我都已经四十二岁,原本就比我大上七八岁的他们接连去世。

  我忽然更加不喜欢这个原本就不怎么友好的世界了。

  —

  今年的冬天特别长,出了正月,还是很冷。

  风打在脸上,抽得脸生疼;抽得我直想哭。

  第一次见杜煜的场景还历历在目,第一次叫他阿兄的声音还盘旋在耳边……

  没想到,他说没就没了。

  不管是他,刘翊也撒手人寰;她的孩子还那么小,就要变成孤儿了。

  我参加完杜煜的葬礼、回到疏勒的时候,已经到了三月底。

  刘翊的葬礼和杜煜的葬礼是前后脚,两边跑的话我根本来不及。

  我和谢燮约定分头去,我去送杜煜,他去送刘翊。

  今年二月底,吐蕃派兵攻打河西,担任河西节度使的崔希逸再一次把他们打败。

  然后,担任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的杜希望率领士兵攻打吐蕃新城,整个城池包括附近的居民尽数被绞杀。

  并在这里设置了威戎军。

  吐蕃新城的位置大概在后世的甘肃门源回族自治县。

  这两年,唐军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破吐蕃一城,则在该城置一军人。

  如:破石堡城,置振武军。

  威戎军就是破了这个城之后设置的,同时威戎也是原本吐蕃新城的名字系军名。

  攻下这个城之后,派遣了一千将士驻守。

  杜希望也来自京兆杜氏,他是杜煜的堂兄。

  同时还是司徒杜佑父亲,诗人杜牧曾祖。

  杜希望以重诺闻名于世,他最开始担任的是安陵县县令,后来迁鄯州都督,拜陇右节度使,擢鸿胪卿。

  再往后,担任恒州刺史,后来迁任西河太守。

  杜希望清廉自守,爱重文学,也是一位典型的能文能武的大将。

  杜希望途经安西的时候,还说道过来了一趟。

  他并不是京兆嫡房的,但是算起来也是我的长兄。

  他来原本是想让我继承杜家家主的。

  他显然不知道我只是个养子,还已经跟着李植的爸认祖归宗。

  不过,我对他这个人印象还是蛮好的。

  今年五月,报状上刊登了崔希逸死亡的消息。

  他从始至终都在为失信于乞力徐而自责,以至于成了心病。

  他一直都想得到乞力徐的原谅,但是当初乞力徐逃走之前身上就受了重伤,没多久病死在吐蕃。

  人死不能复生,乞力徐死了之后,崔希逸更加自责不已。

  今年跟吐蕃交战,原本的记忆又全部被打开了。

  今年五月,他迁任河南尹,还没到就病死途中。


  


第363章 立为太子

  三庶人被杀死之后,太子之位就空缺了下来。

  国不可一日无储君。

  文武百官纷纷跟玄宗上表,请他尽快定下储君。

  玄宗觉得他们说的还挺有道理的,于是考虑立老三为太子。

  李林甫不干了,他多次跟玄宗提议,立寿王李瑁为太子。

  玄宗一直十分信赖李林甫,被他一反对、开始有些犹豫不决了。

  他不是没想过立李瑁为太子,实在是因为李瑁的个人条件不怎么好。

  一来是因为李瑁太小,现在才十九岁,还没弱冠;二来,李瑁生性懦弱,就算上台也会成为傀儡,恐怕会重蹈自己爷爷的覆辙。

  万一老唐家一百多年的江山葬送在自己手里,他有何颜面去地下见李家的各位列祖列宗?

  ——虽然差点儿葬送在他手里。

  再加上武惠妃正好得了病、还久治不愈,他也没心情去管这些。

  就这么一直拖着,拖着拖着,武惠妃就挂了。

  办完了武惠妃的葬礼,立太子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玄宗纠结了半年之后,还是想立老三忠王李璵为太子,老三现在是最年长的孩子,已经二十七岁了;仁孝恭谨,又好学,也是顺位第一继承人。

  玄宗的大儿子曾经因为狩猎的时候,被猴子抓伤了脸;整个脸伤痕累累,有损皇家威仪,这也是为什么立了老二为太子的原因。

  但是李林甫坚决反对。

  他给出的理由是,老三的生母杨贵嫔已经去世,恐怕不能很好地辅佐老三。

  李瑁温顺乖巧,又勤奋好学有才华,应该立他为太子才是。

  这么扯的理由,偏偏玄宗信了;他原本就是耳朵根子软的人,被李林甫反对之后,开始犹豫不决。

  李林甫的三寸不烂之舌可不是浪得虚名,为了防止玄宗反对,他把满朝文武都给说服了。

  结果,玄宗一上朝,满朝文武集体上表:“寿王瑁勤奋好学,理应立为太子。”

  这阵势直接把玄宗吓了一跳,当即怒拍桌案,退朝。

  立太子这件事情又一次被搁置了。

  转眼又过去了一个月,玄宗感冒了。

  唐朝得个感冒可是很容易挂的,尽管玄宗没两天病就好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接连失去三子。

  万一哪一天忽然撒手人寰。

  这大唐江山,该如何是好?

  于是他又开始考虑立谁为太子。

  想来想去,还是老三最合适;但是李林甫肯定不会同意的。

  继嗣问题得不到解决,他每天愁得闷闷不乐的;还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

  好基友高力士问他:“大家……这是怎么了?”

  玄宗没好气地说:“你都跟了我大半辈子了,难道不知道我为什么犯愁吗?”

  高力士一看玄宗闹脾气了,立刻哄孩子似的说:“难道是因为太子没能确定下来的事情?”

  “嗯……”玄宗又蔫儿了。

  “大家为什么要因为这些小事而纠结呢?”高力士说,“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是立长不立幼,您就坚决立长,谁敢真的来指责您吗?”

  玄宗恍然大悟,连连称对。

  于是拟草了诏书,宣布立忠王李璵为太子。

  开元二十六年六月三日,立忠王李璵为太子;七月二日,举行了典礼,同时大赦天下。

  十二日,册封李璵的妃子韦氏为太子妃。

  这时,安C在突骑施的线人来报,说苏禄被杀,突骑施内部大乱。

  突骑施苏禄可汗开始的时候,很节俭,掠夺的财物都分给各部落;从来不把掠夺的物资并入自己的财产。

  因为跟着他总是能分得到很厚的封赏,所以很多人都乐意跟着他卖命。

  没多久,他娶了唐朝交河公主、突厥、吐蕃三国公主,分别把她们封为“可敦”;可敦是可汗的“配对词”,意思相当于唐朝的后、妃。

  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为“叶护”;叶护是突厥官名,突厥二十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