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奸、捕盗都是它的职责范围。

刘胤最关心地还是自己可以调动多少的人马,了解了一下,整个中尉右丞拥有直系部属有千余人,而且这也仅仅只是京师附近的可以调动的力量,如果加上其他地区的部属,数目还是相当地可观。

虽然与刘胤想象之中的那种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相比差了很远,但中尉府的职责范围和后世明朝的那牛皮哄哄的锦衣卫也相差不了太远。历史学家考证说,一直到明朝,才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情报特务机构,这不是瞎扯吗,三国时代的中尉府完全有着锦衣卫的职能,只不过它比较低调,不为世人所熟悉而已,史书的记载又相当地隐讳,所以后世的人一直以为明朝之前无特工。

事实上,只要有战争,只要有国与国的对立,它就会有间谍和特工,这一群怀有特殊使命的人就象是水银泄地一样,无孔不入,防不胜防。反间谍同样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敌国不灭,间谍不除,甚至敌国虽灭,间谍犹存,这条隐蔽战线上的战争,远比正面战场上的厮杀更加的残酷血腥。

这次针对皇帝的青城山刺杀事件对于蜀国而言称得上是头号大事,而如何破案就落实到了中尉府,新上任的中尉右丞刘胤更是当仁不让,今天中尉右丞署的第一次议事,自然也是围绕着青城山刺驾案来进行的。

“诸位,昨日陛下在青城山遇刺,朝野震动,陛下震怒,已经下旨要求我们中尉府彻查此案。对于我们中尉府而言,这也是职责所在。前任右丞因为巡查不力,已经被陛下撤职查办,刘某临危受命,自当与诸位同僚同心协力,共破此案。”

刘胤在首席落坐,冯全、张乐、赵卓及中垒令贾循、武库令陈斌、寺令丁允、左中侯郭宁、右中侯徐谦等人分别跪坐于两侧,人员齐至,济济一堂。刘胤环视众人,开场白直入主题,没有讲半句废话。

冯全率先道:“我等深知案情重大,自不敢有所懈怠,一切唯右丞大人马首是瞻。”众人齐声附和。

刘胤冷眼打瞧,这些人言语之间虽然谦恭,但内心之中却未必真心服气,想想也难怪,任何一个官僚体系,它也是有着自上而下的层层壁垒,自己一个小小的羽林郎,直接就空降到了他们的头顶上,在他们的眼中,那就是外行,让外行领导内行,恐怕没有一个人服气。

刘胤也从没指望仗着皇帝的钦点,凌驾在别人头上,就可以让人家心服口服。口服容易,但想让人真正的心服,还得拿出真本事来才行。

而青城山刺驾案,便是一个试金石,刘胤能不能在中尉府站稳脚跟,能不能真正地让这些僚属心服口服,成败系于此案。

“想必诸位昨天也看到了,这件案子非常地棘手。刺客一共三十六人,除了行刺陛下的主犯逃逸之外,剩余三十五名刺客全部当场毙命,其中大多数是被禁卫格毙,少数在伤重之下服毒自杀,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活口。这些刺客身份隐秘,现场没有任何关于刺客的身份证明,也就是说,这些刺客受何人委派。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次的刺杀事件,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能实施这样的刺杀行动,非一般人可以为之。而且刺客的动机非常地明显,就是想要置皇帝陛下于死地,一般来说,除了私仇,便是国恨。我们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势力,有能力组织这么一次暗杀行动?”

刘胤昨天一宿彻夜未眠,就是在分析案情,多年的特警生涯,对刘胤养成缜密的思维、理性的逻缉有着极大的帮助,虽然古代的刑侦技术和现代有着天壤之别,但任何事件首先得有动机,刘胤决心从这个方面入手,层层剥茧,找到线索。

冯全若有所悟,道:“右丞大人的意思是,此次行刺,逆魏间谍的嫌疑最大?”

刘胤道:“不错,陛下身居皇位,树敌虽多,但有能力实施如此周密如此规模的刺杀行动,一般个人是无法实施的,魏国间谍势力庞大,很明显地拥有这个能力,而且从刺杀皇帝的后果来看,一旦行刺得手,必定可以给我朝局势造成混乱,魏国便可以乘机进军,可以说魏国是这次暗杀事件的最大获益者。”

刘胤吩咐人将昨日在竹林中获取的那些机关弩器及各类物证呈上堂来,道:“各位注意到没有,这样的机关弩器可是我朝可以生产的?”

第42章突破口

刘胤昨日已经找老工匠验证过了,这些机关弩器蜀国便无生产能力,显然是外地流入的。这倒不是说蜀国的机械制造能力比魏吴要差,事实上则是恰恰相反,蜀国由于拥有天才的器械制造专家诸葛亮和一流的匠师蒲元,在机械制造的领域,要比魏吴两国先进的多,损益连弩便是其杰出的代表之作。只是双方的侧重点不同,蜀国地狭民贫,资源有限,只发展具有先进的性的武器,象这种用途不太广泛的机关弩器,蜀国是没有开发的。

冯全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看过之后,肯定地道:“不错,这些机关弩器的确不是我朝可以生产的,应该是刺客从境外偷运来的,这些机关弩器便于拆卸,通过关卡偷运入境并不太困难。”

张乐撇了撇嘴,道:“就算这些弩器来自逆魏,却出未必就能证明那些刺客也一定是逆魏的间谍,那些刺客所穿的衣服,所使用的刀,都是产自蜀地,右丞大人又做何解释?”

刘胤微微一笑,道:“方才我所言,也是指明魏国间谍行刺的可能性最大,并不排除蜀中的地方敌对势力和与陛下有私仇的一些世家豪族。这些刺客所穿衣服,皆是蜀地所织造,不过从里到外,皆是用最上等的蜀锦所裁制。虽然蜀锦是本地的特产,但价值昂贵,我想在座的诸位也不会把蜀锦赐给家丁奴仆们来穿吧?”

蜀锦是最上等的丝绸,一直是蜀国出口创汇的主打产品,但由于蜀锦的价格昂贵,也注定了它不可能成为民间的消费品,只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也许这是刺客故意地想通过衣着混淆视听,不过他们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常识,寸金寸锦的蜀锦,可不是每一个蜀国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欲盖弥彰,却反而露了马脚。而且这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信息,这个刺客组织有相当大的经济能力,不差钱。其次,这些刀都是蜀军标配的武器,诸位有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特别之处?”刘胤站了起来,随手拿起一把刀,展示给众人看。

这些武器太过熟悉了,因为它们和现在众人身上的配刀一无二致。蜀国的刀剑武器制造别具一格,制刀名匠蒲元曾经在成都为刘备铸刀五千把,又在斜谷为诸葛亮北伐铸刀三千把,他造成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从传说中可以知道蒲元造刀的主要诀窍在于掌握了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他能够辨别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并且选择冷却速度大的蜀江水,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

关于蒲元,还有这么一断秩闻:有一次蒲元造刀,需要进行淬火处理,他没有就近使用现成的汉水,而是专门派人到成都去取蜀江水。许多人感到很惊讶,蒲元则解释道;“汉水纯弱,不任淬;而蜀江水比较爽烈,适合淬刀。”当水从成都取回来后,蒲元用刃一试,当即说道:“此水中已掺杂了涪水,不能用。”可是取水者却想抵赖,硬说没有掺杂其他水。蒲元当即用刀在水中划了两划,然后说道:“水中掺进了八升涪江水,还敢说没有。”取水者见势不妙,赶忙叩头认罪,道出实情。原来取水者从成都返回,行至清津渡口时,不小心摔倒在地,将取来的水洒出去很多。他惊恐万分,生怕回去难以交差,情急之中取了八升清水掺在其中,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以蒙混过关,没料想却被蒲元一眼识破。在场的人无不被蒲元的奇妙技艺所折服。

中国古代虽然不乏铸剑的名师,如干将莫邪欧冶子,他们虽然铸练出了千古名剑,但铸一把好剑至少的数年甚至用尽毕生心血,而真正让名刀宝剑成为量产的制式产品,蒲元开了一代先河,百炼刀的问世,让蜀国军队的战斗力明显地提升了一个等级,弥补了数量上的劣势,甚至在长达几十年的对魏战争中,蜀汉都保持着略占上风的局面,从第一点上来说,蒲元功不可没。

虽然蒲元已经去世了,但蜀地的制刀工坊技艺却传承了下来,现在蜀军所使用的刀,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工坊所产。

面对刘胤的提问,众人皆是大惑不解,没有人能看出这刀的特别之处,张乐甚至将自己的佩刀拨出来,与之相比较,两把刀在外型上几乎没有任何的区别。

“完全一样,这把刀也是出自蜀都第三工坊的。”张乐比较一番后说道。两把刀的刀柄上,都刻有“七十二炼”字样,最底下还有“蜀三”字样,表明铸刀工艺是七十二炼,产自蜀都第三工坊。

“真的一样吗?”刘胤从张乐手中接过两把刀来,在众人面前对比着,“张都尉这把刀刀背上多有划痕,刀刃处也有几处小缺口,而这把刀却是崭新的,几乎没有用过的痕迹。”

冯全恍然大悟道:“右丞大人的意思是,刺客所用的刀都是刚刚生产出来的,只要我们追根溯源,不难查出刺客的真实身份。”

刘胤点点头,道:“不错,既然这些刀全部是新铸之刀,那么在工坊和兵库之间,定然有这些刀的生产和存贮记录,三十多把刀毕竟不是小数目,只要查到这些刀是如何流出去的,顺藤摸瓜,自然不难查清刺客的身份。冯式道,你且留守府内,我与张都尉前往第三工坊和兵库去查一下。赵都尉,你带人秘密地在城内城外暗中查探那名叫做雪舞的女子,切记,不可打草惊蛇。”

赵卓是见过雪舞的,刘胤特地安排他去找寻,虽然不清楚雪舞与此次刺驾案有多大的牵连,但只有找到她,才能解释清这一切,不过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名刻意隐藏起来的女子,难度很大。

所以,刘胤还是想先从这些百炼刀方面寻找突破口。

第43章第三工坊

蜀都第三工坊就座落在都江堰东南十里处,毗邻蜀江,据说这儿就是当年蒲元为先帝刘备铸刀之地,紧挨着蜀江,也是为了取水方便,蜀江水爽烈,为淬火之必须。

工坊的方圆数里之外,被划为了军事禁区,高堑深壕,守备森严。

刘胤和张乐进入工坊几乎没有受到什么的阻力,这正是中尉府拥有的超然特权,按规定,中尉府在办差之时,任何的部门官署都得通力配合,何况此案又是涉及到皇帝被刺,自然是人人自危,谁都想竭力地撇清自己与此案的关系,一旦被证明与此案有所牵连,那就是诛灭三族之罪。

工坊主事姓于,一听说中尉右丞大人亲自来查探此案,立刻是战战兢兢地捧上了全部的帐薄,对刘胤的询问一一据实而答。

第三工坊只负责铸刀,不生产别的兵器,每个月的生产都有定额,大约每月生产五百把左右,从生铁坯的进购到成品的出坊,都有着严格的管理,层层把关。

“右丞大人,不是小的自夸,第三工坊自小的担任主事以来,没有出过任何一件的秕漏,别说是一把刀,就是一块铁坯,都没有一点差错。第三工坊所铸的刀,每一把都注明了出处和去向。”

进来之后,刘胤的确留心过这儿的情况,工坊和外部的护卫军队是分开管理的,互不隶属,也就是说工坊主事只负责工坊的管理,外围的警戒则是军队上派人驻守,就算工坊主事暗中贪墨一些武器,也决计不可能夹带出去的。

刘胤取过一把刀,递给了于主事,道:“麻烦于主事看看,这把刀可是出自贵工坊?”

于主事双手捧过刀来,端详片刻道:“不错,这把刀正是本坊所铸,大概是去年腊月所产。”

刘胤微微惊异,他从这把刀的新旧程度上推断是一把新刀,而于主事直接就说这把刀是两个月前出产的,看来行家就是行家。

“于主事真的能确定这把刀是两个月前所铸的?”

于主事笃定地道:“小的岂敢乱言。不瞒大人,敝工坊所产之刀,小的只需看上几眼,就能知道它产自何年何月,误差绝不超过一月。”

张乐呵呵一笑,似有不信之色,将自己的佩刀拨了出来,道:“真有那么神吗?那你来瞧瞧,我这把刀是哪年所铸?”

于主事看了一眼道:“大人的这把刀是景耀三年六月所铸,这批刀是内宫定制的,虽然外观看起来和普通的刀没有区别,但实则是在普通的生铁坯中加入了两成的玄铁锻造而成,故而比普通的七十二炼刀要锋利的多。”

张乐哈哈一笑道:“你果然有两把刷子,不错,这把刀正是前年我进宫之时,皇后娘娘亲赐的。”提起这把刀的来历,张乐颇有自得之色。

刘胤倒没有关心他的这把御赐之刀,对于主事道:“既然如此,那么于主事可知这把刀出坊之后,流向了何处?”

于主事很快地翻开一卷帐薄,虽然三国时间竹简已不再是记帐的首选,但似乎那个年代还没有发明线装本,即使是用纸来记帐,也是很长的那种,记好之后卷起来,和竹简的功能类似,只是比竹简要轻便许多。

“在这儿,去年腊月所产的刀全部充入了羽林军武库,因为这些刀是专门要配发给羽林军的。”

“羽林军武库?”刘胤一头黑线,心中悚然一惊,羽林军可是皇上的亲卫部队,能从羽林军的武库之中获得武器,看来这些刺客的能量大的超乎想象。

告辞离去的时候,刘胤向于主事道了一声谢,把个于主事整得受宠若惊。要知道工坊主事只能算是最低阶的官吏,连两百石都算不上,和中尉右丞相比,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能得到刘胤的如此礼遇,于主事感觉跟做梦似的,直到刘胤和张乐离开之后,于主事还晕晕乎乎地呆在原地。

刘胤和张乐离开了第三工坊,快马加鞭地带人赶赴羽林军的武库。

羽林军的武库并不在皇宫内,而是位于成都城中西南一隅,紧邻着城墙,这个地段比较僻静,加上羽林军守备森严,很少也行人往来。

“站住!干什么的?武库重地,闲人免进!再往前一步,格杀勿论!”皇帝的禁军,气势果然跋扈,就连守仓库的几名羽林卫,口气也是如此骄横。

张乐冷笑一声,一扬手中的腰牌,喝道:“中尉府差官办案,速传你们武库令出来谒见。”

那几名羽林卫立刻就焉了,他们久居皇城,自然明白中尉府的权力有多大,如何敢抗拒,连忙禀报了武库令。

羽林军武库令姓邢,此刻正悠闲地坐在那儿品着茶,羽林军内,大概要数他这个职位最清闲了,每日也不用执勤站岗巡哨,只需守着一堆武器装备就行。

武库之内所存贮武器装备琳琅满目品种繁多,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到弓弩箭矢、暗器袖箭,应有尽有,多到邢库令根本就不清楚这武库之中究竟有多少的武器装备。

不过这并不重要,谁会关心这个?武库之中的东西多到数不胜数,真的就算是丢了几样兵器,还会有人来查么?

“大人,中尉府来人,说是要查案?”羽林卫进来禀报道。

邢库令悚然一惊,中尉府的人要到这儿来查案?有没有搞错?这儿除了一些冷冰冰的武器之外,别无他物,他们到底要查些什么?

带着满腹的疑惑,邢库令起身来到了门口,张乐已经下了马,站在最前面,邢库令不认识张乐,自然把目光盯在了张乐的腰间,这也是最快分辨官员品秩高低的办法。

铜印黑绶!

看来此人和自己的品秩相当,邢库令嘴角挂上了一丝的超然笑意,同等的品秩,羽林军似乎要比普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