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恐怕连姜维都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北伐,也许他将再没有机会兵出祁山,踏上陇西大地了。

但姜维对北伐的又一次功败垂成还是有看相当的怨念,这些年来,他秉承着诸葛丞相的遗志,以恢复汉室为己任,赴汤蹈火,出生入死,但来自朝中的羁绊却始终没有停止。费祎执政期间,做为卫将军的姜维始终没有到其支持,就算是出兵北伐,往往也只能统率万人左右的军队,一万人的军队在曹魏强大的边防面前,几乎是无所做为,只能小打小闹,搞搞偷袭弄弄滋扰,尽管如此,姜维也始终没有忘记诸葛丞相的遗愿,以飞蛾扑火的姿态转战陇西,渴望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来。

费祎遇刺之后,姜维得以晋位为大将军,手握重兵的他自然不遗余力地率师北伐,胜过,也败过,但他一颗执着的心,从未有过改变。但与此同时,来自朝中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反对北伐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不光是身为宰辅的诸葛瞻和董厥反对,就连同在军界驰骋多年的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和廖化也成为了坚定的反对派,更不用说一贯持反对立场的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士系,姜维恐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孤独,他似乎是游走到夹缝之中,前面是敌人,后面也是敌人,看不到希望,也看不到出路。

姜维真的很孤独,这种孤独并不是身居高位不胜寒的那种孤独,而是他几乎没有什么盟友的孤独。姜维是魏国的降将,那他就注定了与蜀国四大政治派系格格不入,多年以来,与他能够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只有同为魏国的降将夏侯霸,除此之外,姜维在朝中军中很难再寻觅到同气连枝的盟友——尽管樊建张绍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但很难说他们是意志坚定的盟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帐。

而此次被天子召回,在他知道是黄皓在背后动的手脚之后,姜维却真正的愤怒了。

姜维从来没有看得起过黄皓,尽管他知道黄皓是同十常侍一般的奸佞小人,深得天子的宠信,但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太监,姜维从来不相信一个太监能有多大的做为,也从来没把他放在心上。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将姜维的心血化为了无有,甚至阴谋让阎宇取而代之,是可忍孰不可忍,回朝之后得知真相的姜维十分地愤慨,连自己的家门都没进一步,直接就来到了皇宫。

听刘禅如此说,姜维泣拜于殿前道:“昔日丞相六出祁山,亦为国也,臣秉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岂为一已之私?陛下授臣以军事,臣自感责任重大,未敢有半分懈怠,庶竭驽钝,励精图治,虽无赫赫之功,然守北疆三十载,亦未让逆魏得占寸土。今陛下听信后宫奸佞小人之言,致使北伐前途化为泡影,陛下如果不相信微臣,臣甘愿削职为民,告老还乡,还乞陛下恩准。”

刘禅脸色陡然一变,道:“大将军误会了,朕只是挂念大将军安危,并不曾听信谁人之言。大将军乃国之栋梁,岂可轻言告退?朕对大将军还多有倚重之处,此番回京,便想与大将军共议国事,大将军切勿生疑。”

姜维自请削职本来就是以退为进的招数,听刘禅之言,心中便有了计较,伏地再奏道:“臣有一事启奏陛下。”

刘禅整容道:“卿有何事,直管奏来便是。”

第66章当殿亮剑

姜维正色道:“黄皓奸巧弄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近则鉴于张让,远则鉴于赵高。如此奸佞小人,如不除之,恐怕祸乱宫廷,武侯在世之时,曾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覆也,请陛下下旨诛杀此人,朝廷自然清平,恢复中原指日可待!”

姜维一言既出,满朝文武俱惊,黄皓是何人,当下刘禅最为宠幸的内臣,都是一般臣工争相巴结的对象,就算那些高洁之士不屑于之为伍,却也无人敢去触怒刘禅,而现在姜维在朝堂之上公然要天子处决黄皓,无异于与虎谋皮,不但无法如愿,恐怕还得引火烧身。

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了姜维的身上,鸦雀无声。

刘胤不禁在心中暗叹,没想到姜维真的竟然是如此耿直,公然在朝堂之上奏请诛杀黄皓。拜托,您老好歹也是一大把年纪了,走过的路比别人走过的桥还多,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饭都多,就算是斗争,也得讲究个策略不是,黄皓是幸臣,就凭你一句话,刘禅如何能杀掉他?如此一来,反倒是会遭到黄皓的疯狂报复,姜维必定会身陷漩涡急流之中。

刘禅也万万没有想到姜维会说出如此话来,神色为之一滞,后晒然一笑道:“黄皓乃趋走小臣,不过是在朕跟前侍奉,绝无干政之事,又如何能祸乱得了朝政?大将军多虑了,昔日董允就切齿痛恨于皓,朕就好生奇怪,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为何独不能容朕的一个近侍之人?”

姜维慷然道:“秦之亡于赵高,后汉之亡于张让,此为前朝之鉴,望陛下慎重视之,今黄皓不除,祸不远矣!”

刘禅愀色变色道:“卿将朕比做秦二世、孝灵帝,是何用意?难不成在卿的眼中,朕就是一个亡国之君吗?”

姜维悚然一惊,伏地叩首道:“臣绝无此意,只乞陛下能清除奸佞,整肃朝廷,别无二意。”

刘禅面色稍缓,道:“朕知大将军心忧国事,劳苦功高,不过黄皓其人,在朕的身边久矣,为人如何,朕岂能不知,大将军切勿听信别人谗言,致使内外不和。这样吧,黄皓,你去给大将军赔个罪,大家冰释前嫌,此事就这么算了吧。”

黄皓一直就侍奉在刘禅的身侧,听姜维奏请皇帝要杀他,黄皓的眼中泛起了阴鹜之色,心中暗道:好你个姜维,我一向存善念,并不想太与你为难,没想到今日你却得寸进尺,想要害我的性命,好好好,今日且忍下这口若悬河气去,且看将来谁死谁活!

不过黄皓向来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就算姜维想让天子杀他,他也是垂手立于一侧,不动声色,听闻刘禅让他过去给姜维赔罪,黄皓立刻是乖巧地从命,低眉垂首地来到姜维的面前,众目睽睽之下,就跪在了姜维的身前,痛哭流涕地道:“黄某只是陛下身边的一个近侍,如何能干预得了朝政?定然有人从中挑唆离计,望大将军明察,某命系于大将军,望大将军垂怜。”

黄皓的“表演”很卖力,卑躬屈膝,很是作做,知道黄皓平素嘴脸的大臣不免心生鄙夷,太无耻太肉庥了,但黄皓不在乎,他本来就不是演戏给殿上的大臣们看的,他是演给刘禅的。黄皓一面给姜维跪拜,一面从指缝间偷窥刘禅的表情,刘禅笑意盈盈大为满意,黄皓便自以为得计,姜维也罢,群臣也罢,在这皇宫大殿上,他们谁也说了不算,只有刘禅的金口玉言,方才能保下他一条命来,看着刘禅的态度,黄皓已经算定今天这道鬼门关他是过了。

黄皓的这些个伎俩如何骗得过姜维,姜维怒目圆睁,几乎能喷出火来,抬起一脚,就将黄皓踹翻在地,顺手抽出腰间的佩剑,喝骂道:“阉竖,你惑乱圣听,陷害忠良,今日如何饶得了你。”

姜维这个拨剑的举动的完全是下意识的行为,在军中多年,随手拨剑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但姜维似乎忘却了,这可是在皇宫章武殿,是天子的眼前,那这个拨剑的意义就非同凡响了。

剑履上殿也只是一种荣誉,并不代表你可以在大殿上肆意妄为,在皇宫大殿上亮剑,轻者来说是对天子的大不敬,重者来说就是谋逆,不管那条罪名都算是死罪了。

诸位大臣都惊了个目瞪口呆,刘禅也大皱眉头,守护在殿内的金瓜武士一看有人动用兵器,职责所在,就要上前将姜维擒下。

刘胤方才在递奏章的时候就在大殿的中央,姜维进来之后他也并没有退下,此时距离姜维很近,见姜维拨出剑来,暗道不好,不管姜维伤到没有伤到黄皓,当殿亮剑的事就足够他喝一壶的了,刘胤起身一个箭步跨了过去,劈手将姜维的剑夺了下来,和颜悦色地道:“大将军,这里又不是鸿门宴,何须舞剑助兴?”

姜维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人夺他的剑,而且对方出手极快,一时无备,佩剑已经落入了刘胤的手中,不禁勃然大怒,正欲发作,可看到刘胤人畜无害的笑容,他不禁为之一怔,显然刘胤并没有恶意。

刘胤这时适时地递给了他一个眼神,姜维顺着他的眼神看过去,是刘禅微带愤怒的神情,这时他才恍然大悟,慌忙跪伏于地,道:“臣疏忽大意,竟然在御前拨剑,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姜维方才拨剑一方面是基于习惯,一方面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本该注意的事情他竟然忘到了脑后,经刘胤一提醒才猛然惊觉,自己已经是犯了大忌,顿时冷汗涔涔,立即是叩首谢罪。

刘禅脸上阴睛不定,是否据此把柄治姜维的罪,全在他的一念之间。

第67章要炼丹?

不过刘禅权衡再三,还是决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姜维只是一时义愤,也没有造成什么后果,如果他要是真的伤到了黄皓,或许就另当别论了。

“此乃大将军的无心之举且没有伤到人,就无须再追究什么了。大将军平身吧,黄皓你也起来吧。”

黄皓被姜维一脚给踹翻在地,狼狈不堪,又被姜维拿剑给点指着,养尊处忧的他何时经历过如此凶险的场面,吓得魂不守舍,听刘禅之言,这才战战兢兢地爬了起来。

姜维叩首谢恩,有意无意地向刘胤瞥了一眼,刘胤刚才夺剑的举动也的确是帮了他一个忙,姜维不认识刘胤,不过他暗暗地记在了心中。

刘禅轻咳了一声,道:“大将军,方才黄皓已然向大将军叩首谢罪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给朕一个薄面,这件事就算了吧,如何?”刘禅故意将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几个字音咬得很重,似乎在告诉姜维,朕已经不计你的对错了,你不要再得寸进尺了。

姜维也在为自己方才的孟浪感到懊悔,事已至此,有刘禅的回护,再想治黄皓的死罪显然是不可能的了,姜维心中暗暗地叹息了一声,道:“臣谨遵陛下之命。”

刘禅呵呵一笑道:“这样就对了,内外一致,才能共图兴复汉室嘛。若无别事,今日就退朝吧。”言毕,刘禅起身离殿。

今日的朝议可谓是一波三折,诸葛瞻冷眼打瞧,姜维今天在御前可是跌了大份,而且得罪了黄皓,都说君子易与,小人难缠,今后姜维的日子显然不会太好过了。

由于政见不一,诸葛瞻在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就与姜维关系不睦,这多少让许多的人深感奇怪,按理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而姜维主掌兵权以后,也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诸葛亮的既定方针,诸葛瞻成年步入政坛之后,却与姜维意见相左,很让人费心猜想。

现在同为录尚书事,姜维身为大将军掌边关之兵,诸葛瞻身为卫将军掌宫内禁军,两人地位相等,矛盾与冲突也是与日剧增。

不过今天姜维在殿前栽了跟头,诸葛瞻却没有落井下石的意思,证明诸葛瞻对黄皓的行径也是深恶痛绝的,只不过诸葛瞻没有姜维的胆略与气魄敢在朝堂上公然斥责黄皓。

姜维依仗的军功,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所立下的军功,而诸葛瞻只有父亲诸葛亮和岳父刘禅的这两道光环,而这些光环让诸葛瞻时常感到芒刺在背。

诸葛瞻意味深长看了看了已经被众臣围起来的姜维,第一个离开了章武殿。

同样悄然离去的还有刘胤,刘胤倒不是不想和这位位高权重的大将军攀攀交情,只是——看着姜维被一大群人围在核心,刘胤摇了摇头,径直离开了皇宫,返回中尉府。

天子的封赏倒也是快得很,刘胤前脚刚进中尉府,后脚宫里的太监就已经带着赏赐之物追到了中尉府。

“大哥,怎么样,破了如此大案,皇上亲自接见,升官发财肯定是跑不了吧?”张乐瞧着几十车的封赏之物一脸艳羡之色。

“升官没有,倒是发了一笔小财。”刘胤呵呵一笑道,对围上来的冯全赵卓道,“车上的东西,分给中尉府的每一个弟兄们吧。”

冯全一听就摆手道:“右丞大人使不得,这些东西都是陛下御赐给大人的,如何能分?”

“如何分不得?”刘胤剑眉一扬,道:“此番破案,又非是我一人之功,中尉府的上上下下,那一个不曾出力?这些东西大家人人有份,都是应得的。冯式道,你编写一个花名,按人头分发下去,一个也不要漏掉,还有在此次任务中殉职差官佐吏,除了抚恤金之外,也要按人头再发一份赏赐。”

冯全愣住了,他当差当了几十年,还真没有见过不捞钱还往外贴钱的官,此次皇上赏赐,指名道姓是赏给刘胤的,刘胤没有“笑纳”反而是拿出与众人分享,简直让他匪夷所思,不过,冯全更多的却是感动,象刘胤这样大公无私的上司,百年难得一遇。

这些赏赐虽然丰厚,但对于安平王府来说,却似乎算不得什么,无论前生后世,刘胤对金钱都持一种豁达的态度,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没什么值得苛求的,刘胤更不愿意做它的奴隶。用这些钱,笼络一下中尉府的这些部下,也是一件不错的选择。

十几日内破获奇案,刘胤用他自己的能力已经赢得了中尉府上下的一致认可,此时再用慷慨大度来收卖人心,估计中尉府的人九成已经折服了。

何况这也是慷他人之慨,这些钱和丝帛,可是刘禅亲赐下来的。

拿到赏赐的中尉府一干下属皆是喜出望外,欢欣鼓舞,对刘胤更是五体投地。

不过冯全倒是没有把这些赏赐全发下去,而是截留了一半给刘胤,在他看来,中尉府的诸位同仁每个人都能分到一笔赏赐,已经是惊喜之外的事了,把原本属于刘胤的赏赐全给分光,也委实不太象话。

不管刘胤如何坚持,冯全死活不肯再动那另一半的赏赐,让刘胤也有些无可奈何。

忽然,他心念一动,问冯全道:“冯式道可知益州何处出产硫磺和硝石吗?”

冯全微微一怔,道:“右丞大人可是想要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

他的这一反倒让刘胤也愣住了,在汉代硫磺和硝石的最主要用途就是方士用来炼丹,以寻求长生不老之道,魏晋时期,不光是道士炼丹,许多官宦人家也设炉炼丹,冯全误会自己的意思也在情理之中。

刘胤倒没有点破,呵呵一笑道:“我需要的量比较大,不知何处可以购得?”

冯全沉吟一下道:“硫黄硝石成都市上皆有售卖,大人如果所需量大,倒不如往巴郡采购,巴郡所产的硫黄硝石皆为上品,而且数量极多,应当可以满足大人所需。”

第68章拜见

“好,”刘胤心中暗喜,前世他就知道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硫磺和硝石的产地,只是不知道具体在那儿出产和现在的生产规模,听冯全所讲,似乎在巴郡有大量出产,便道,“冯式道,那就麻烦你将这一半的钱帛全部换成硫磺硝石,运到西岭的马家庄园。”

冯全欣然领命,这么一点小事,自然算不得什么,不过他很疑惑,一千五百金加上五百匹蜀锦,这得买多少硫黄硝石,刘胤就算是想要炼丹,也用不着这么多吧。

“右丞大人,硫黄硝石并不甚昂贵,这么多的钱全部购买的话,是不是太多了?”

“不多,不多,”刘胤笑道,“你派人前往巴郡,只要是上品,只管购买便是,多多益善,钱不够的话,直接到安平王府找陈管事支取便是。”

冯全左右也没想明白刘胤这是要炼多少的丹药,那些个术士道人整天鼓捣这玩意,幻想着可以长生不老,但也没瞧见谁活过百岁的,冯全打心里也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