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2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财物,这将会是一次真正的华夏民族之殇,史无前例的大劫难。应对这场危机,也只有我们和晋人捐弃前嫌,同舟共济,才有希望打得赢这场战争。”

傅佥的脑子有些短路了,刘胤的话信息量有些庞大,一时半会傅佥还真有些反应不过来,那个时代人的还没有形成什么民族的概念,他们效忠的对象,也只有朝廷,魏篡汉,那么魏就是汉的死敌,这几乎是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汉与贼势不两立,这是傅佥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从军入伍,他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不管是魏人也好,晋人也罢,都是势不两立的仇敌,对于羌胡这样的异族,傅佥倒是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何况现在的蜀军之中,羌人占着很大比例,刘胤的话,简直是颠覆了他的三观。

“文宣,这……”

刘胤也知道一句话两句话就想扭转这个时代人的故有观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不过刘胤提出“联晋抗胡”的主张,也绝非是心血来潮。正是由于晋蜀吴之间的三国纷争,才给了刘渊可趁之机,如果接下来蜀晋之间继续斗个你死我活的话,最大的得益者莫过于刘渊和其他蠢蠢欲动的四胡。

刘胤当然不能坐视这样的事情发生,蜀晋之间,就好比是兄引阋墙,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兄弟俩打个头破血流自然是不在话下,但一旦有外人插手,其中的性质就变了,自然地兄弟联手先把外人给办了,至于兄弟之间的纷争,咱不妨关起门来再解决不迟。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刘胤才提出了联晋抗胡的主张。对于五胡的凶残暴虐和给汉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刘胤可是没齿难忘,单单凭借晋国一国之力,想要对抗五胡,恐怕是很难,而力量尚不及晋的蜀吴,如果坐视晋国灭亡而不伸以援手的话,那么下一个受五胡侵扰的国家必是蜀国无疑,唇亡齿寒啊!

刘胤就是用唇亡齿寒这个道理说服了傅佥,虽然诸将之中还是许多人一时半会脑筋转不过弯来,尤其是张乐,反对的最为激烈,但刘胤还是派陈寿和杜轸做为使者,前往洛阳。

陈寿已不再担任主薄,而是改任骠骑大将军府长史一职,主薄一职由阎义担任,参军仍由何攀和杜轸担任,这几个人组成了刘胤的幕僚群,当然,只有内部人才知道,这个幕僚群之中说话最有份量的是那位地位最低的主记“艾先生”。

陈寿和杜轸立刻动身前往洛阳,当然他们首先地通过修葺一新的函谷关。镇守函谷关的羊祜对刘胤派来使者很是诧异,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点素养羊祜还是有的,不象某些粗鲁之将,不问青红皂白就先把人给砍了。

羊祜很有礼貌地接待了陈寿一行,当他得知蜀国使者的来意之后,大吃一惊,现在的局势羊祜很清楚,晋国内外交困处境艰难,为什么他会一直镇守着函谷关不敢轻易地调离,就是因为害怕蜀军乘机发难,乘火打劫,现在刘胤主动地提出停战讲和共同御胡,着实让羊祜吃惊不小,同时对刘胤的胸襟是相当地钦佩。

当下羊祜便派人护送陈寿一行去洛阳,同时将讯息报于司马炎,也让他有所心理准备。

司马炎确实是感到了焦头烂额,刘渊在并州起兵之后,杀了胡奋,攻占了晋阳,统一了匈奴五部,这一连串的变故让晋国几乎丧失了大半个的并州,更为糟糕的是,刘渊的行动似乎刺激到了内迁的其他胡族,羯人在上党、氐人在冀州、鲜卑人在幽州都变得不安分起来,与各地官府的冲突时有爆发,如果不派兵加以弹压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并州。

但现在司马炎却缺乏足够的兵力来应对危机,钟会叛乱损失掉了十余万的人马,西线和南线作战失利又损失了四五万人,虽然疯狂地募兵已经进行之中,但所征募到的新兵数量根本就追不上亏损的人数,所以晋国的兵力总数出现了明显地下降,现在就连维持四十五万左右的军队都已经很是困难了,而且新兵越多,战斗力又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这更是雪上加霜。

第703章出使洛阳

攘外必先安内!

何为外,何为内?

蜀国吴国为外,并州荆州为内,在应付蜀国和吴国的进攻之前,司马炎必须要解决掉荆州和并州的叛乱才行。

但蜀国和吴国会给司马炎这种机会吗?这确实是让司马炎比较头疼的问题,现在晋军的主要机动兵团都集中在西线和南线,以应对蜀国和吴国咄咄逼人的进攻势态,想要抽调出兵力来平定荆州和并州的叛乱,确实比较困难。

就在此时,羊祜从函谷关送来一封奏章,称刘胤派出的议和使者已经到达了函谷关,并将克日赴京。

议和?这当然是司马炎求之不得的结果,司马炎初闻之时,欣喜若狂,但马上他就又冷静了下来,议和从来都是败者所提出来的要求,没听说仗打了赢了反倒有提出来议和的,能不乘胜追击直捣黄龙已经是够客气的了,刘胤此时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会提出议和,这不得不让司马炎陷入了沉思。

“圈套!这一定是个圈套!”贾充在朝议之上率先表态,斩钉截铁地道,“陛下,潼关之战我军受挫,刘胤必有东进之意,不过函谷关已是修葺一新,再加上羊祜重兵驻守,刘胤的企图很难得逞,故而刘胤打着议和罢兵的幌子,暗使缓兵之计,诱我函谷关之兵撤离,以方便其东进,陛下若经信其言,则洛阳危矣。”

诸臣纷纷点头,都道贾充言之有理,认定刘胤定有阴谋,所谓停战议和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陈骞出班奏道:“陛下,刘胤的意图不明,倒也不可妄加猜测,不如先召见使者,视情况再做计议。”陈骞兵败弋阳之后,司马炎撤消了他豫州都督的职务,由右卫将军王濬代行其职,不过陈骞是晋国的开国功臣,对司马炎有扶立之功,所以司马炎对他的败绩也没太多的追究,在朝中,仍是太尉录尚书事。

司马炎点点头,道:“陈爱卿所言极事,且传蜀国使者上殿,听其言,观其行,再做定夺。”

其时陈寿、杜轸已至午门外,司马炎下令晋见,陈寿和杜轸在执事太监的引领之下,进入了皇宫。

洛阳皇宫远比成都皇宫浩大壮观的多,穿过巍峨森严的一座座宫殿,陈寿和杜轸来到了却非殿。

上殿之后,陈寿看到司马炎面南而坐,文武百官侍立左右,上前行礼道:“汉使陈寿参见大晋皇帝陛下。”

长久以来蜀汉和魏晋互不通使,在政治上也从来没有认可对方,所有的官方文书提及对方时,通用的称谓也就是“逆蜀”、“逆晋”之类的称呼,此次陈寿奉命出使晋国,自然不能再用逆晋伪晋之类的称呼。

司马炎还是第一次听到大晋皇帝陛下这样的称呼,心里着实受用,但为了维持皇帝的威仪,司马炎还是绷着脸,一拂袍袖,沉声地道:“免礼平身。”

“谢陛下。”陈寿和杜轸倒是不卑不亢,从容而立。

“尊使自关中而来,所为何事?”司马炎问道。

陈寿立刻呈上刘胤的书信,并阐明来意。

执事太监将书信转交给了司马炎,司马炎拆开视之,此信乃刘胤亲笔所书,信中提到了匈奴叛乱的危害和影响,为了一致对外,刘胤提议晋蜀双方即刻停战,结束双边对峙的局面,集中兵力对付匈奴等胡人的叛乱。

刘胤在信中只提及了停战罢兵一条,并没有提出结盟之类的要求,主要也是基于双方长年对立,矛盾根本就无法调和,就算是停战罢兵,刘胤也没有规定时限,也就是说双方随时可以再回到战争状态之中。

从表面上看,司马炎根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现在晋国的局势确实很紧张,如果晋蜀两国真的可以停战罢兵的话,那怕是比较短暂的一点时间,也是司马炎迫切急需的。但司马炎当场并没有表态。

“尊使远来,舟车劳顿,不如先到驿馆歇息,明日早朝再议此事吧。”

陈寿自然是心领神会,想来这司马炎拿不定主意,要和群臣商议,当即告退而去。

蜀国使臣一走,大殿之上又热闹了起来,晋国群臣是议论纷纷,贾充还是坚称阴谋论,认定刘胤此举有缓兵之计的意图,诱使晋国放弃函谷关的重兵防御,以达到其偷袭洛阳的真实目的。

贾充提醒众人道:“诸位可别忘了是谁是在两年前搞出了洛阳事变,残害了不知多少的栋梁之臣,刘胤用心之险恶,手段之歹毒,想必诸位都记忆犹新吧?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指望这样一个凶残的刽子手放下屠刀大发善心地做明显有利于我们的事?望陛下谨之慎之,万不可中了刘胤的圈套。”

司马炎沉吟未决,陈骞奏道:“陛下,刘胤此举虽说令人生疑,但信中却也不失其诚意,停战罢兵虽然有利于我们,但未尝不利于刘胤,匈奴叛于并州,北地羌胡众多,很可能会响应刘渊,刘胤在潼关停战,定然有抽调兵力平定北地的意图。再者函谷关已然修葺一新,足可抵达十万精兵,刘胤就算真有瞒天过海之意,只要遣一上将,固守函谷关,洛阳亦可保无虞。所以,臣认为不妨接受刘胤的建议,暂时休战罢兵,等内乱平定之后,再与之决战不迟。”

陈骞的话说到了司马炎的心坎上,如果晋蜀两国集结重兵僵持在潼关——函谷关一线,打又不打战又不战,岂不是虚耗钱粮,耗费点钱粮倒也不打紧,可此时四处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的飞来,主力兵团却被牵制的无法动弹,司马炎怎么能不心焦。

于是司马炎原则上点头赞同了休战的方案,不过牵涉到具体的停战事宜,还得双方使臣进行磋商,司马炎当即委派陈骞和贾充为代表,与蜀国的使臣进行谈判,争取以最快地速度将此事定下来,以方便下一步的军队调动。

第704章北地胡

PS:半个小时候后修正,请正版读者稍后订阅,谢谢支持………………………………………………………………………………………………………………………………………………………陈骞的话说到了司马炎的心坎上,如果晋蜀两国集结重兵僵持在潼关——函谷关一线,打又不打战又不战,岂不是虚耗钱粮,耗费点钱粮倒也不打紧,可此时四处告急的文书雪片一般的飞来,主力兵团却被牵制的无法动弹,司马炎怎么能不心焦。

于是司马炎原则上点头赞同了休战的方案,不过牵涉到具体的停战事宜,还得双方使臣进行磋商,司马炎当即委派陈骞和贾充为代表,与蜀国的使臣进行谈判,争取以最快地速度将此事定下来,以方便下一步的军队调动。

第704章

由于晋蜀两国在基本的原则上达成了共识,所以谈判进行的相对顺利,主要就是双方在潼关、武关驻防兵力的多少问题,经过谈判,双方确认,以目前双方实际的控制区域为边界,实施休战罢兵,协议达成之后,双方在边界五十里的范围内各自只布署一万人的常备军队,其余的军队,必须退到到五十里的范围之外。

至于休战期限,协议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对于这一点,双方都有些心照不宣,毕竟谁也不清楚胡人的叛乱何时才能平定,而平定内乱之后,毫无疑问这份协议便失去了约束力,双方随时开战都有可能。

反正纸面上的东西谁都不会太认真地对待,之所以双方能坐下来谈,只能是说明双方都有这方面的诉求,都希望能得到自己所需的东西。

协议达成之后,陈寿和杜轸立刻动身返回了潼关。

如此之快地就达成了停战协定,众蜀将都暗暗称奇,刘胤却是不以为意,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司马炎,比自己更为迫切地需要这份停战协定。

根据协定,刘胤将撤防潼关的大部分兵力,在潼关和武关只保留一个营的驻防兵力,其余的军队,都回撤到了长安。

此事事先刘胤已经和刘谌协商过了,达成了一致的看法,不过雍州刺史郤正对此却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刘胤此番与晋国私下达成休战协议,有越权的嫌疑,尽管刘胤是都督雍凉诸军事,假节钺,有先斩后奏之权,但关系到国家之间战与和的重大决策,如果不请示朝廷,擅自作主的话,恐怕甚为不妥。

不过对此刘胤也有答复,现在朝廷尚在南中,数千里之遥,就算是驿路通畅,书信往来一次至少也得几个月时间,现在前线战局变幻莫测,如果事事都要向朝廷请示汇报的话,那么肯定会贻误战机。

何况此事刘胤已经写好了奏章,向朝廷做了汇报。

事实也证明刘胤的决策是正确的,就在刘胤刚刚回兵长安之际,就接到了匈奴人郝散、郝元度在冯翊郡的夏阳起兵造反的消息,而且此次叛乱波及的速度极快范围之广,令人瞠目,短短半月之间,冯翊、北地、新平、安定四个郡都陷入了战乱之中,马兰羌人、卢水胡人、氐人和河西匈奴一道回入了叛乱,声势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

对刘胤的质疑之声立刻打消了,关中诸将无不称赞刘胤的远见卓识,此次北地胡人的叛乱来势凶猛,如果不能及时调兵平叛的话,很可能北部的几个郡就会沦陷,甚至威胁到长安。刘胤主动与晋国达成停战协定,将主力部队从潼关前线撤下来,现在看来,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此刻的晋军,显然也迫不及待地完成了撤军,羊祜的大部分军队将会被调往南阳,对襄阳的钟会叛军形成进剿之势。而杜预的军队则从武关撤了下来,北渡黄河,进入到了并州,去平定匈奴人刘渊的叛乱。

司马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困扰他多日的兵力不足的问题总算是得到了解决,他相信,只要大军所至,不管是钟会的叛乱还是刘渊的造反,都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予以平定。

不过司马炎对形势的预估显然是太过乐观了,对于胡人异族,司马炎或许从来就没有真正地瞧得上眼过,就算是刘渊杀了胡奋,就算是统一了匈奴五部,在司马炎的眼中,这些蛮夷还是难成大事的,所以司马炎对匈奴的叛乱并不太上心,甚至是没有足够的重视,将羊祜所率的主力前去对付钟会,而杜预的这一支偏师,则北上对付刘渊。

但让司马炎始料未及的是,刘渊叛乱引发的风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整个的北方诸州,在并州是匈奴人的叛乱,在上党是羯人的叛乱,在冀州是氐人的叛乱,在幽州是鲜卑人的叛乱,狼烟四起,应接不瑕,司马炎仅派去杜预的一支人马,完全是杯水车薪。

战乱不及波及了河东地区,蜀军所控制的河西地区一样也无法幸免。

南迁匈奴的除了进入到并州的刘豹这一支之外,尚有另一支留在了黄河以西的北地地区,在河套以南,并州以西、关中以北的这一块区域,除了匈奴人之外,羌、氐诸胡并立,民族成份最为复杂,这块区域曾经是大汉并州朔方郡的管辖区域,但进入到三国时代之后,曹魏在这块土地上的影响力渐式衰微,而匈奴人、马兰羌人、卢水胡人和氐人的崛起,让这块土地真正成为了混乱之地。

这些胡人,不并满足于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存,他们时常呼啸南下,滋扰关中,烧杀劫夺,奸淫掳掠,为害一方,曹魏在关中的守备力量有限,对北地诸胡的滋扰显得无能为力,长期以来,这些胡人都是在关中肆意妄为横行无忌。

此刻刘渊叛乱于并州,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北地诸胡,于是北地匈奴部郝散和郝元度兄弟两个率先在夏阳起兵,

第705章撒网

刘胤率中军团渡过渭水之后,便赶往临晋与罗宪的右军团进行了汇合。

临晋和临晋关并不是一个地方,临晋关在黄河边上,隔着黄河与蒲津关相对,而临晋城则是冯翊郡的郡治,不过两者相隔并不太远,罗宪驻防临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