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2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羊祜接到了司马炎的诏令,不禁是扼腕垂叹,原本在冀州晋军的形势大好,如果照此发展下去,收复冀州进而挥师并州都很有可能,但河内郡的失守,却无异于釜底抽薪,给晋军平叛旺盛的气势上泼了一盆冷水。

一旦回兵救援河内,那么在冀州取得的大好局面必将会损失殆尽。但如果不回兵相救的话,很可能洛阳城就危险了,这样的后果可不是羊祜所能承受了的。

而且司马炎的诏令很明确,就是要羊祜即刻回兵河内,如果羊祜拒不回兵或者拖延行程的话,那就是抗旨不遵,这样的罪名也不是他所能承担。

“羊都督,如此一来,冀州克复,势必遥遥无期,前功尽弃啊!”文鸯有些郁恼地道。本来冀州之战,正是他文鸯大放异彩之时,可偏偏河内那边出了漏洞,让他是前功尽弃。

羊祜有些无奈地道:“河内得失,关乎社稷,不得不回师应对。次骞,冀州这边,就拜托你了,你暂且退兵邺城,只要守得住邺城,将来必有反攻的机会。”

文鸯郑重地道:“都督放心,但使鸯有一口气在,邺城定保无恙。”

羊祜分三万兵马给文鸯留守邺城,自己带七万人马回援河内,时晋泰始四年十二月。

原本天寒地冻本是歇兵休战的时期,但战局的紧迫让羊祜生不点的懈怠之心,离开了冀州,便是突降大雪,晋军冒雪前行,于年底之前,赶到了共县,并在共县和氐人齐万年部打了第一场会战。

寒冷的天气对双方的交战有很大的影响,双方在共县的交战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晋军才勉强地突破了氐人的防线,羊祜率军进入了河内的郡治怀县,这是晋军在河内唯一保有的一座城池。

但到达怀县也并没有意味洛阳危机的解除,现在匈奴人和氐人控制着河内西部的大部分县城,而且刘渊还有继承续向河内增兵的意图,并开始在小平津黄河渡口一带准备渡河作战,试图进攻洛阳。

形势愈发地对晋国不利了,司马炎现在急地如热锅上的蚂蚁,甚至都有了迁都到徐州的打算。

迁都到徐州是司马炎的老丈人杨骏提出来的主意,现在胡人气势正盛,为了暂避其锋芒,晋国的都城不妨暂时迁都到徐州,等局势平稳之后,还可以再迁回来。

杨骏的理由也很充分,当时蜀国不也是面临亡国之虞,被迫迁都南中,但后来逆袭成功,非但没有亡国,反而疆土面积大过以往。

此议一出,朝野哗然,以陈骞、贾充为首的大臣纷纷反对,认为迁都乃是大事,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为之,虽然胡人在河北一带很是猖獗,但洛阳却是固若金汤,暂时没有受到任何的威胁,此时迁都,必然会动摇军心民心。更何况徐州偏居东南一隅,与强敌东吴相邻,这种一马平川的四战之地,无险可御,晋国朝廷迁都于此,只怕形势会更糟。

司马炎也在犹豫,放弃洛阳势必将引发一连串的恶果,现在迁都,也绝非是上佳选择。

羊祜闻讯之后,大为震惊,连夜上书给司马炎,痛陈迁都的十大弊端,并向司马炎信誓旦旦地表示,有他在,绝不让胡人渡过黄河。

最后,迁都之议在众臣的竭力劝阻之下总算是搁置了,但洛阳的形势依然严峻无比,司马炎不得不从扬州徐州一带调回兵马,加强洛阳一带的防御力量,同时责成羊祜,尽快地收复河内,稳定洛阳周边的局势。

羊祜自然也明白收复河内的重要性,但刘渊不断地向河内增兵,现在胡人在河内的兵力总数已是超过了十万人,远在羊祜的人马之上,显然刘渊对河内是志在必得。

控制了河内,就等于掌握了进入洛阳的钥匙,刘渊自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河内争夺战中,刘渊是寸步不让,甚至暂时地放弃了趁晋军冀州兵力空虚,夺下邺城的计划,将冀州的兵马调往了河内。

河内大战进入了相持的阶段,晋军控制着怀县以东的大部区域,而胡人控制着怀县以西的区域,双方连番的大混战,就发生在怀县的周围,双方都是损失惨重,但却始终找不到突破对方防线的办法,战事无限期地拖延了下去。

与河内的相持不同,晋军在其他战线上却是纷纷地溃败,幽州数郡被鲜卑人攻破,幽州大部沦陷。匈奴人在青州突破了黄河天险,济南、乐安两郡失守,临淄也是芨芨可危。并州全州沦陷,河东郡除了汝阴王司马骏把守的蒲津关之外,大部分地盘也都落入了匈奴人的手中。

天下大势,已然如火如荼,此刻初立的晋朝,早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第763章偷渡(上)

黄河这道天险,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河水浑浊,水流湍急,但也并非不可逾越,黄河之上,便有许多的渔民打鱼为生,还有不少的渡船来回摆渡,方便两岸商旅通行。

但如果敌人在对岸集结重兵严防死守的话,那么抢滩登陆就会变得相当地困难。

所以这次的渡河行动,必须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才有成功的可能。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匈奴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冀州和河内一带,留在并州的兵力,已经不太多了,而目前防守军渡一带的匈奴兵,只有千余人左右,这无疑让蜀军的渡河成功率,有大大地提升。

而且匈奴人是沿河布防,一千多人要守几十里的河段,兵力更是分散,单说军渡这个渡口上,匈奴人常驻的,不过才两百多人。

很显然,匈奴人对来自河西的威胁并不太看重,齐万年东渡之时,蜀军趁势东进,兵抵黄河边,这倒让匈奴人稍微地紧张了一些,生怕蜀军继续追击而跨过黄河,于是集结重兵在黄河东岸严阵以待,加上刚刚渡河的齐万年等部,在黄河东岸,至少结集了十几万的大军。

不过随着蜀军的南撤,黄河两岸的形势也陡然地缓和了下来,齐万年等人的部队被调往了河内郡,匈奴也撤防黄河东岸,只留下了少部分的军队在此驻防。

或许刘渊也十分迷信黄河天险的作用,认为刘胤不可能跨过黄河进攻并州,从战略上分析,跨界作战,那是要有庞大而雄厚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现在蜀军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刘渊认为蜀军短时间内不可能东渡黄河的。

刘渊将其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和河内,这里才是他的主战场,至于并州,刘渊当然也没有松懈,他在左国城留驻军队五万人,就是为了防止蜀军从背后的袭击。

留守左国城的统帅是左独鹿王刘延年,他不光是担负着整个黄河沿线的防务,而且还得护卫左国城的安全,汉王刘豹的王宫便在左国城内。

刘延年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都派到黄河沿线上,他只是在军渡附近的几十里河段上,派驻了一支千人队,密切地关注着对岸的情况,一旦发现蜀军有大规模东渡的计划,便立刻向左国城禀报,刘延年会随时派出大军增援。

为了加强黄河沿岸的防御力度,匈奴人除了在黄河东岸加固防御工事之外,还焚毁了沿岸的所有渡船和渔船,并下令片木不得下水,一旦发现有渔民或船工下水,一律以通敌罪论处,格杀勿论。

刘延年认为这样的布防很安全,蜀军如果想渡河,至少也得在西岸排铺开大军来,并做好渡河的准备,比如准备渡船或搭建浮桥,而这些准备事宜甚至少也得需要好多天才会完成,而刘延年一旦得到蜀军集结的信息,便会从左国城发兵救援,左国城距离黄河渡口也不过才百十来里,也一两天的路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不过去。

有着这样的安排和布署,刘延年就不必呆在黄河边喝西北风了,而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左国城养精蓄锐。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与渡口方向的联络每天一次,如果联络一旦中断,那就意味着黄河渡口那边有事发生,刘延年会在第一时间内派兵出发前往渡口。这样的布署几乎是万无一失,刘延年丝毫不用担心会出什么意外。

刘胤自然对匈奴人的布署了如指掌,他在行动之前,早就派出了斥侯潜入到了并州境内,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尽管表面看起来,匈奴人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防守极为薄弱,但有着左国城随时可以增援的五万人马,想要从军渡跨越黄河,难度绝不是一般的大。

想要渡河成功,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能惊动左国城的刘延年,一旦匈奴人大军增援而至,封锁住渡口,渡河行动便很可能夭折。

综上考虑,这次的渡河行动只能是偷袭,派出一支精悍的小股部队偷渡黄河,首先抢占一个有利的滩头阵地,为大部队渡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了不引起匈奴人的警觉,三个军团在向军渡靠拢的时候采用分批前往的方式,并尽可能地采用潜行,避免被匈奴的人密探所发现。

不过有利的条件是匈奴人对黄河的封锁不但隔绝了蜀军渡河的可能,而且对他自己派出斥侯对对岸进行侦察创造了不利的条件,刘胤为了封锁西岸的消息,早已派出斥侯部队,进行反斥侯作战,将匈奴人向西岸进行渗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现在东岸的匈奴后除了告目测之外,很难掌握蜀军的行踪,蜀军只要偃旗息鼓,保持与黄河十里的距离,匈奴人就很难发现他们的行踪了。

至于这个先遣渡河小分队,毫无悬念的还是由阿坚来指挥。

现在蜀军这边几乎所有的特种作战,都是由阿坚来指挥完成的,阿坚担任刘胤亲卫队长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特战队的统领,每次执行强难度的特战任务,都离不开阿坚的身影。

这次的行动,阿坚依然是当仁不让。

阿坚挑选了一支精通水性的百人队,同时这些人同样是身手不凡,个个都是以一挡十的好手,带齐了装备,从临晋秘密地出发,向军渡方向挺进。

原本阿坚的队伍是骑马前进的,到达了距离军渡十里的地方,阿坚果断地弃马步行了,毕竟战马是一种动物,遇到意外的情况之时会惊恐地吼叫,很容易引起对岸匈奴守军的注意,这样一来就会破坏偷渡行动。

所幸十里的路程并不太遥远,阿坚所挑选出来的又都是精兵悍卒,个个身手不弱,尽管得背负很重的装备武器,但他们依然动作很快,在天黑之前,就已经赶到了黄河岸边。

第764章偷渡(下)

PS:惯例两点更正,请稍后………………………………………………………………………………………………………………………………………………………………………………………………………………………

但如果敌人在对岸集结重兵严防死守的话,那么抢滩登陆就会变得相当地困难。

所以这次的渡河行动,必须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才有成功的可能。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匈奴人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冀州和河内一带,留在并州的兵力,已经不太多了,而目前防守军渡一带的匈奴兵,只有千余人左右,这无疑让蜀军的渡河成功率,有大大地提升。

而且匈奴人是沿河布防,一千多人要守几十里的河段,兵力更是分散,单说军渡这个渡口上,匈奴人常驻的,不过才两百多人。

很显然,匈奴人对来自河西的威胁并不太看重,齐万年东渡之时,蜀军趁势东进,兵抵黄河边,这倒让匈奴人稍微地紧张了一些,生怕蜀军继续追击而跨过黄河,于是集结重兵在黄河东岸严阵以待,加上刚刚渡河的齐万年等部,在黄河东岸,至少结集了十几万的大军。

不过随着蜀军的南撤,黄河两岸的形势也陡然地缓和了下来,齐万年等人的部队被调往了河内郡,匈奴也撤防黄河东岸,只留下了少部分的军队在此驻防。

或许刘渊也十分迷信黄河天险的作用,认为刘胤不可能跨过黄河进攻并州,从战略上分析,跨界作战,那是要有庞大而雄厚的后勤保障来支持的,现在蜀军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刘渊认为蜀军短时间内不可能东渡黄河的。

刘渊将其主要的兵力都集中在了冀州和河内,这里才是他的主战场,至于并州,刘渊当然也没有松懈,他在左国城留驻军队五万人,就是为了防止蜀军从背后的袭击。

留守左国城的统帅是左独鹿王刘延年,他不光是担负着整个黄河沿线的防务,而且还得护卫左国城的安全,汉王刘豹的王宫便在左国城内。

刘延年自然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都派到黄河沿线上,他只是在军渡附近的几十里河段上,派驻了一支千人队,密切地关注着对岸的情况,一旦发现蜀军有大规模东渡的计划,便立刻向左国城禀报,刘延年会随时派出大军增援。

为了加强黄河沿岸的防御力度,匈奴人除了在黄河东岸加固防御工事之外,还焚毁了沿岸的所有渡船和渔船,并下令片木不得下水,一旦发现有渔民或船工下水,一律以通敌罪论处,格杀勿论。

刘延年认为这样的布防很安全,蜀军如果想渡河,至少也得在西岸排铺开大军来,并做好渡河的准备,比如准备渡船或搭建浮桥,而这些准备事宜甚至少也得需要好多天才会完成,而刘延年一旦得到蜀军集结的信息,便会从左国城发兵救援,左国城距离黄河渡口也不过才百十来里,也一两天的路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赶不过去。

有着这样的安排和布署,刘延年就不必呆在黄河边喝西北风了,而是可以舒舒服服地呆在左国城养精蓄锐。为了保证绝对的安全,与渡口方向的联络每天一次,如果联络一旦中断,那就意味着黄河渡口那边有事发生,刘延年会在第一时间内派兵出发前往渡口。这样的布署几乎是万无一失,刘延年丝毫不用担心会出什么意外。

刘胤自然对匈奴人的布署了如指掌,他在行动之前,早就派出了斥侯潜入到了并州境内,进行了详细的侦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

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尽管表面看起来,匈奴人在黄河沿线的兵力防守极为薄弱,但有着左国城随时可以增援的五万人马,想要从军渡跨越黄河,难度绝不是一般的大。

想要渡河成功,首先需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能惊动左国城的刘延年,一旦匈奴人大军增援而至,封锁住渡口,渡河行动便很可能夭折。

综上考虑,这次的渡河行动只能是偷袭,派出一支精悍的小股部队偷渡黄河,首先抢占一个有利的滩头阵地,为大部队渡河创造有利的条件。

为了不引起匈奴人的警觉,三个军团在向军渡靠拢的时候采用分批前往的方式,并尽可能地采用潜行,避免被匈奴的人密探所发现。

不过有利的条件是匈奴人对黄河的封锁不但隔绝了蜀军渡河的可能,而且对他自己派出斥侯对对岸进行侦察创造了不利的条件,刘胤为了封锁西岸的消息,早已派出斥侯部队,进行反斥侯作战,将匈奴人向西岸进行渗透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现在东岸的匈奴后除了告目测之外,很难掌握蜀军的行踪,蜀军只要偃旗息鼓,保持与黄河十里的距离,匈奴人就很难发现他们的行踪了。

至于这个先遣渡河小分队,毫无悬念的还是由阿坚来指挥。

现在蜀军这边几乎所有的特种作战,都是由阿坚来指挥完成的,阿坚担任刘胤亲卫队长的同时,也渐渐成为了特战队的统领,每次执行强难度的特战任务,都离不开阿坚的身影。

这次的行动,阿坚依然是当仁不让。

阿坚挑选了一支精通水性的百人队,带齐了装备,从临晋秘密地出发,向军渡方向挺进。

原本阿坚的队伍是骑马前进的,到达了距离军渡十里的地方,阿坚果断地弃马步行了,毕竟战马是一种动物,遇到意外的情况之时会惊恐地吼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