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切待遇从优。

陈骞既没有给肯定的答复,也没有给否定的答复,只是很客气地将使者送了出去。

陈骞的儿子陈舆全程陪同,在吴国使者走后,他立刻向陈骞道:“父亲,晋国灭亡已经定局,我们也该为自己的后路做些打算了。吴国这次提出的条件甚是优厚,父亲何不应了,以为退路。”

陈骞摇摇头道:“此事事关重大,岂可草率定夺,为父还需再斟酌斟酌。”

陈舆有些焦急地道:“现在不外乎两路可选,一是降蜀,二是降吴,现在蜀人灭晋,气势正旺,父亲若以是豫州之地降蜀,也未必能给什么好的待遇,充其量给个侯爵虚职,将来寄人篱下,还得仰人鼻息,生杀大权,尽在旁人之手。孩儿认为,降蜀万不可选。现在蜀强吴弱,吴国为了拉拢咱们,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开出的价码定然不菲。单单是此次陆抗派人来,便主动地提出封王据地保留军队这些条件,如果父亲再向其索要些好处的话,吴人势必也会答应。将来我们陈家,在吴国的地位也是不弱,此乃荫及子孙之事,父亲何不考虑降吴?”

陈骞道:“非为父不想降吴,只是方今天下之势,蜀强吴弱,为父料定将来蜀能吞吴,吴不能吞蜀也。此时降吴,就算待遇优厚,但将来吴国或为蜀国所灭,岂不是二受其辱也。”

“父亲多虑了,吴国现在拥有长江之险,将来若得关东之土,亦是天下半壁江山尽在其握,完全有能力和蜀国分庭抗礼,父亲何须会担忧吴国为蜀国所灭。”陈舆劝道。

陈骞沉吟片刻,道:“如今关东之地,除了豫州还有青兖徐扬,青州都督马隆,扬州都督石苞俱是一方诸侯,此次陆抗有心招降为父,想来也不会不考虑马隆和石苞,定然出派出使者前往青州和淮南,为父想听听他们的看法,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断不敢鲁莽从事。”

陈舆道:“父亲所言极是,若是如此,我们倒是不妨再等上几日,看看马隆石苞二人的态度如何,再做定夺也不迟。”

陈骞道:“看他们的态度,倒不如主动地来邀他们到豫州来,共商大计。“

陈舆点头称诺,立刻下去安排,派出了两路的信使,分别前往临淄和寿春,去拜会马隆和石苞。

第1072章秘会安风津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

豫州之地乃是晋国的心腹要地,是拱卫京师洛阳的东南屏障,如果豫州有失,就等于是洛阳的东南门户大开,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所以确保洛阳东南门户的不失,对于晋国朝廷而言,一直是重中之重的事,陈骞为人质朴稳重,颇有才学智谋,但将略却非所长,在晋国诸将之中,确非赫赫有名之将。

弋阳之战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吴军大举北犯弋阳,陈骞率兵反击,但却为陆抗所败,晋国痛失弋阳,此后也一直再没有机会夺回来。

当时朝野一片震动,弋阳的失守,让东吴的军队第一次逼近到了洛阳千里之内的范围,吴军兵临淮河,豫州之地芨芨可危,就连洛阳城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此时便有大臣提议撤换陈骞,但司马炎没有同意,认为陈骞为人沉稳干练,并不能因为弋阳的战败就否认他在豫州取得的成绩,于是司马炎坚持己见,并没有撤换陈骞,仍由他来担任豫州一地的军政长官。

由于吴军兵临淮河,原本属于晋国腹地的豫州此刻形势变得严峻起来,陈骞虽然有司马炎在背后支持,但他也清楚,如果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还是一样会被人诟病,迟早是会丢官罢职的。

所以陈骞在豫州一直是秣马厉兵,狠抓豫州的防守,在淮河一线上,一直是布置重兵进行防御,并在豫州的腹里要地汝南、陈郡、颖川、梁国等郡加强戒备,做好梯次防御,以确保豫州不失,拱卫京师安全。

这几年在陈骞的经营之下,豫州的局势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吴国也没有再次兵犯,双方以淮河为界,一直相安无事。

相比于北方诸州的战火纷飞,豫州一直维持着稳定安宁的局面,在这天下纷攘之际,这种安定平宁的局面确实也是难能可贵的,豫州这几年来也自然成为晋国的赋税和兵源的重要来源,为晋国朝廷苦撑危局提供最为坚实的后勤保障。

陈骞也因为在豫州的功绩坐稳了豫州都督的位子,而无人再质疑陈骞的能力了。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和发展,陈骞也在豫州培养了大量忠实于自己的势力,逐渐成为关东三大豪强之一。

随着北方诸州的沦陷和洛阳的危在旦夕,陈骞在豫州的处境也渐渐尴尬起来,是否进京勤王,让陈骞是犹豫再三,踌躇不决。

毕竟豫州的兵力有限,就算是全部派出去的话,也是杯水车薪,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解决得了洛阳的危机,而且,陈骞一旦调走豫州的兵马,弋阳的陆抗必然会乘虚而入,如果豫州失守的话,那就更会是雪上加霜。

但如果坚守豫州不管洛阳的话,到头来洛阳失陷,晋国灭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豫州将何去何从,更成为陈骞所要考虑的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弋阳的陆抗突然派使者前来,求见陈骞。

陈骞本欲拒见,但想了想,还是将吴国使者召有进来。

吴国的使者进来之后,便呈上了陆抗的书信,陆抗在书信中倒是直言不讳,劝降于陈骞,并向陈骞提出了诸多的令其心动的条件,比如说封王,据地,保留军队,只要陈骞肯归降吴国,一切待遇从优。

陈骞既没有给肯定的答复,也没有给否定的答复,只是很客气地将使者送了出去。

陈骞的儿子陈舆全程陪同,在吴国使者走后,他立刻向陈骞道:“父亲,晋国灭亡已经定局,我们也该为自己的后路做些打算了。吴国这次提出的条件甚是优厚,父亲何不应了,以为退路。”

陈骞摇摇头道:“此事事关重大,岂可草率定夺,为父还需再斟酌斟酌。”

陈舆有些焦急地道:“现在不外乎两路可选,一是降蜀,二是降吴,现在蜀人灭晋,气势正旺,父亲若以是豫州之地降蜀,也未必能给什么好的待遇,充其量给个侯爵虚职,将来寄人篱下,还得仰人鼻息,生杀大权,尽在旁人之手。孩儿认为,降蜀万不可选。现在蜀强吴弱,吴国为了拉拢咱们,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开出的价码定然不菲。单单是此次陆抗派人来,便主动地提出封王据地保留军队这些条件,如果父亲再向其索要些好处的话,吴人势必也会答应。将来我们陈家,在吴国的地位也是不弱,此乃荫及子孙之事,父亲何不考虑降吴?”

陈骞道:“非为父不想降吴,只是方今天下之势,蜀强吴弱,为父料定将来蜀能吞吴,吴不能吞蜀也。此时降吴,就算待遇优厚,但将来吴国或为蜀国所灭,岂不是二受其辱也。”

“父亲多虑了,吴国现在拥有长江之险,将来若得关东之土,亦是天下半壁江山尽在其握,完全有能力和蜀国分庭抗礼,父亲何须会担忧吴国为蜀国所灭。”陈舆劝道。

陈骞沉吟片刻,道:“如今关东之地,除了豫州还有青兖徐扬,青州都督马隆,扬州都督石苞俱是一方诸侯,此次陆抗有心招降为父,想来也不会不考虑马隆和石苞,定然出派出使者前往青州和淮南,为父想听听他们的看法,毕竟此事事关重大,断不敢鲁莽从事。”

陈舆道:“父亲所言极是,若是如此,我们倒是不妨再等上几日,看看马隆石苞二人的态度如何,再做定夺也不迟。”

陈骞道:“看他们的态度,倒不如主动地来邀他们到豫州来,共商大计。“

陈舆点头称诺,立刻下去安排,派出了两路的信使,分别前往临淄和寿春,去拜会马隆和石苞。

第1073章改旗易帜

陈骞却是微微一笑,道:“不可否认吴主孙皓是一个暴君,但蜀主刘禅就算得上是一个明主吗?我们几个不管降吴还是降蜀,都不可能成为吴国或蜀国的肱股之臣,所以不管他是暴君还是庸君,都和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利用吴蜀两国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地谋取最大的利益。关东地跨五州,乃天下之腹也,只是这四战之地,如果我们拥兵自立的话,必然会受到吴蜀两国的南北夹击,只有暂时投靠其中之一,以为权宜之计,待到条件成熟之际,再举旗自立,为时未晚。”

石苞和马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陈骞所谓的投降不过是假降而已,现在晋国行将消亡,他们关东三督确实是处境维艰,如果还抱着司马家的大旗不放的话,势必会遭到吴蜀两国的联手绞杀。

就算是弃司马家的大旗不用而自立的话,其结果也是一样的,更何况如果自立,三督并立,以谁为首,还是一个大难题,毕竟利字当头,谁都是一付舍我其谁心思。一旦有这样的心思,那就更危险了,很可能被吴蜀两国分而治之,全军尽墨。

陈骞早就已经开始谋划关东五州的前途了,在目前的情况下,三督谋求一统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就算求得一统,也很难抵御虎视眈眈的吴蜀两国。陆抗的劝降让陈骞有了新的考虑,那就是借助吴国的力量来抵御蜀国的进攻,现在蜀国挟灭晋之威,气势滔天,吴国也都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急欲地想要来拉拢晋国的残余势力,共同对抗蜀国。

陈骞认为不管是降蜀还是降吴,如果交出地盘和兵权的话,很难再受到重用,那么他们都将势必是晚景凄凉,陈骞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蜀国现在就连劝降的意图都没有,说明蜀国对晋国的这支残余力量并没有放在心上,如果他们主动投降蜀国的话,根本就不会受到人家的重用。而吴国不同,吴国是急切地想要和蜀国进行抗衡,如果关东五州全部落入蜀国之后,吴国的处境便用愈发地艰难了。

所以陆抗从一开始就提出的相当优厚的待遇,封王、据地,保留陈骞、石苞、马隆三人目前的官职和统率的军队,其实吴国想要的,也就是在关东之地上,插上一面吴国的旗帜而已,其他的则是一切照旧。

这样的条件陈骞当然满意,这也符合陈骞的战略构想,现在陈骞会见石苞和马隆,目的就是谋求三督联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筹码,向吴国索要更多的好处了。

石苞和马隆当然十分地赞同陈骞的主张,如果真让他们投降吴国或者蜀国,确实是很难接受的,晋国已经是注定灭亡了,陈骞的主张可以说是目前最为让他们心动的主张了,拥兵自立,割据为王,是他们的最终梦想,在这之前,委曲求全,易帜称臣,倒也不算是不可接受的条件。

石苞和马隆很快地同意了陈骞的建议,三人一直密谋到了深夜,这才算是达成了最终统一的意见,由陈骞牵头,石苞和马隆联合署名,给陆抗进行了回复。

┄┄┄┄┄┄┄┄┄┄┄┄┄┄┄┄┄┄┄┄┄┈┈┈┈┈┈┈┈┈┈

陆抗接信之后,不禁是微蹙眉头,武昌左部督薛莹则是不满地道:“真是岂有此理,这陈骞、石苞和马隆简直就是狮子大开口,这是他们向我们投降还是我们向他们投降?”

陈骞的信中,所提的要求甚多,关中三督归降吴国之后,立吴国的旗号,要求吴国封陈骞为颖川王、豫州大都督,封石苞为淮南王、徐扬大都督,封马隆为泰山王,青兖大都督,各辖其地,各领其兵。鉴于蜀国进占洛阳之后,势必将会对关东三地形成威胁,故而三人不能擅离职守,有权不奉诏进京觐见吴国皇帝。

三地兵马改旗易帜之后,所需粮饷军械,则由吴国朝廷来支付,仅首期就要求吴国支付军粮二十万斛钱一千万,其他如军服、营帐、辎重、器械若干。

如此浩大的开支,对于吴国而言可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也难怪薛莹等人会心怀不满,吴国付出如此多的代价,换来的却仅仅是在关东三地上,插上一面吴国的旗帜而已。

但陆抗却不这么认为,现在蜀国的势力急剧地扩张,如果吴国不能争取到关东之地,那么吴国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极大的压缩,即使陈骞等人有些勒索的意味在其中,但这点付价,吴国还是可以付得出的,用几千万钱粮来换取吴国的疆域扩张,陆抗认为是很值的。

“关东五州之地,沃野千里,付出些许代价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拿下,某认为还是值得的。”陆抗道。天下没有白吃的果子,这么一大片的地盘只是几句话就可以搞定的话,天下那有这么好的事。

镇东将军朱琬却有些担忧地道:“如此重大之事,理应报于陛下知道,但此去建业,没有十数日恐怕是无法回还的,现在中原局势紧急,蜀国破洛阳也不过是须臾之事,如果无法答复陈骞等人,只怕会事情有变。就算是报于陛下,依朝中目前的情形,陛下能不能同意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孙皓在建业搞得吴国朝中是乌烟瘴气,许多的大臣都对孙皓颇为不满,但却也是敢怒不敢言,朱琬深知此事就算是报于孙皓,以孙皓的一贯作风,未必就会点头同意,现在陆抗和陈骞等人在这儿扯一堆皮,到时候孙皓来个一言否决,陆抗此前付出的种种努力岂不是都白费了。

陆抗一脸镇定地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某即为大都督,自当有权便宜行事,事后我自会禀明陛下,相信陛下也会明白某的一片苦心。事不宜迟,现在便可答复陈骞等人,同意他们信中所提之事,从即日起昭告天下,改旗易帜!”

第1074章雪上加霜

PS:稍后更正………………………………………………………………………………………………………………………………………………………………………………………………………………………………………………………………………………………………,都不可能成为吴国或蜀国的肱股之臣,所以不管他是暴君还是庸君,都和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利用吴蜀两国之间的矛盾,尽可能地谋取最大的利益。关东地跨五州,乃天下之腹也,只是这四战之地,如果我们拥兵自立的话,必然会受到吴蜀两国的南北夹击,只有暂时投靠其中之一,以为权宜之计,待到条件成熟之际,再举旗自立,为时未晚。”

石苞和马隆顿时恍然大悟,原来陈骞所谓的投降不过是假降而已,现在晋国行将消亡,他们关东三督确实是处境维艰,如果还抱着司马家的大旗不放的话,势必会遭到吴蜀两国的联手绞杀。

就算是弃司马家的大旗不用而自立的话,其结果也是一样的,更何况如果自立,三督并立,以谁为首,还是一个大难题,毕竟利字当头,谁都是一付舍我其谁心思。一旦有这样的心思,那就更危险了,很可能被吴蜀两国分而治之,全军尽墨。

陈骞早就已经开始谋划关东五州的前途了,在目前的情况下,三督谋求一统是不太现实的问题,就算求得一统,也很难抵御虎视眈眈的吴蜀两国。陆抗的劝降让陈骞有了新的考虑,那就是借助吴国的力量来抵御蜀国的进攻,现在蜀国挟灭晋之威,气势滔天,吴国也都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急欲地想要来拉拢晋国的残余势力,共同对抗蜀国。

陈骞认为不管是降蜀还是降吴,如果交出地盘和兵权的话,很难再受到重用,那么他们都将势必是晚景凄凉,陈骞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蜀国现在就连劝降的意图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