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非常时期,正是他们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之时,如何敢再动叛乱的心思。

更主要的是,现在前晋的降臣已经是一盘散沙了,钟会纵然有心收拾残局,却再也没有能力将这盘散沙再揉捏到一起。

王买和钟邕所能拜访的前晋降臣,也只有和他们关系比较密切的才行,不过就算是关系再铁,一旦涉及到身家性命这样的大事,绝大多数的人也不可能立刻就给出他们一个答复,大多的答复都是语焉不详,含糊其辞的,更有人直接当场就推托掉了。

不过好在这些人还算是讲些义气的,就算是不参与也没有出卖王买和钟邕的意思,毕竟现在人家钟会在蜀汉朝也是红人,大多数人的都抱着一种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一事的态度。

王买和钟邕这边,几乎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只得回禀钟会。

钟会的脸色,未免就有些不好看了,本来夏侯咸那边进展顺利,让他有些喜出望外,结果到了本来希望很大的前晋势力这边,却吃了闭门羹。

不过这丝毫不可能阻挡钟会的野心,一旦起步,钟会现在根本就停不下来,他暗自思忖着,看来想要成功,光是依靠自己这边的力量是不行的,还好现在有姜维的信任,钟会准备在这个方面多想想办法。

现在的蜀国,隐然已经是两分之局,刘胤的强势崛起,改变了自诸葛亮以来蜀国是一人当权的局面。诸葛亮在世之时,他是丞相兼任平北大都督、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总之是一切军政大权独揽一身,做为他的继任者蒋琬,费祎,姜维等人,虽然再没有人担任丞相这一职位,但无论是以大将军还是以大司马名义主理朝政,都是事实上的蜀国宰相。

姜维担任大将军也已经是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来,尽管有黄皓弄权,尽管有诸葛瞻谯周等人的联名弹劾,但这些都未曾动摇姜维的地位,就算是蜀国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局,姜维依然还是担任着大将军的职务,奋力地在第一线上抗击着魏吴两国的入侵。

但现在的局面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刘胤凭借着灭晋之功,一跃升为了大司马,与大将军姜维比肩而立,并大有凌驾于姜维头上之势。而不甘屈人之下的姜维此刻内心之中肯定是焦灼的。

当时刚刚进入洛阳之时,钟会就曾经给姜维出主意,要他乘机除掉刘胤,但姜维当时顾虑重重,迟迟没有下手,结果是北地王刘谌的到来,让姜维错失了那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再后来,整个蜀汉朝廷迁都到了洛阳,刘胤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晋升为大司马,现在姜维再想动他,就已经很难再有机会了。

一国难容二主,一朝难容二臣,姜维主政多年,大权被别人分享,内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如果这一次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中失败的话,恐怕他就真的和蜀汉政权说再见了。

这种危机感不光是姜维有,钟会更有,现在的钟会,说白了,就是附在姜维这棵大树上的一只虫子,只要大树上,他这只虫子便可以爬得更高,如果大树倒了,落到地面上的虫子,只剩下任人践踏的份了。

所以姜维急,钟会比他更急,只不过两人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姜维在思量的是如何来帮助刘恂继位,而钟会想的则是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地发动叛乱,将自己的命运再掌握回自己的手中。

见到姜维之后,钟会首先便问道:“听说大将军昨日进宫面圣,不知陛下的病情如何?”

姜维脸色凝重,轻轻地摇了摇头,道:“陛下的身体是每况愈下,病情愈发严重了,恐怕坚持不了多久了。”

钟会道:“那大将军有没有向陛下提出嗣位之事?”钟会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了。

“提过了。”姜维道。

“那陛下是如何做答的?”钟会问道。

“陛下迟疑再三,欲说还休,最终也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只说再斟酌一二,过几天当着众臣的面,再行宣布。”姜维道。

钟会也大皱眉头,道:“看来这是陛下还在犹豫呀,按照以往陛下对六殿下的宠爱,立六殿下为太子,理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现在一直迟疑不决,这其中恐怕会有变数了。”

第1124章重新洗牌

PS:稍后更正……………………………………………………………………………………………………夏侯咸浑然无觉背后会有人盯梢他,

十多年都未曾再回洛阳了,让夏侯咸产生了一些陌生感,甚至在敲开世伯夏侯修府门的时候,夏侯咸都有一些忐忑,他甚至有些担心这位世伯会不会不给他面子。

还好,现在夏侯咸护军将军的身份帮了他的大忙,不仅夏侯修府上的那些管事小人们恭恭敬敬,就连夏侯修都是亲自出迎,笑容可鞠,这让夏侯咸不禁是感慨万千,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要知道夏侯咸小的时候,父亲过逝的早,他们家家境贫寒,衣食无着,被同宗族人的瞧不起看不上。

当年也是夏侯咸发愤努力,苦读兵书,苦练武艺,最终成为了魏国的一位牙门将军,随同钟会出征蜀国。

原本夏侯咸认为自己多在阵前立功,等将来平灭蜀国之后,可以升官晋爵,光耀门楣。

但没想到仗没完没了地打了下去,在益州纠缠了多年,最终夏侯咸什么也没有得到跟随着钟会出了益州。

这让夏侯咸很不甘心,本来他还指望着可以凭借战功来出人头地,但如此回到洛阳的话,岂不让同族之人笑掉大牙。

于是,夏侯咸积极地往上爬,钟会意图谋反,夏侯咸便成为了他的心腹,积极地支持。在夏侯咸看来,只要有升迁的机会,就绝不要放过,更何况是生死之间的事,不支持钟会的话,很可能连命都没了。

夏侯咸摇身一变,成为魏国的复辟势力的复国功臣,而后再摇身一变,成为了蜀汉的护军将军。

这身份的来回转变,让夏侯咸有些无所适从,但他自回到家族之中的第一刻起,就认为自己的决定是何其的英明,看看夏侯修一家的态度,就勿庸再怀疑什么了。

在强权的面前,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会选择屈服,曹氏宗族自然也不例外。

这次的任务自然是完成地相当顺利,正是因为夏侯咸的缘故,才获得了马到成功的殊荣。

当然这也可能与曹氏宗族心怀复辟之心有关,在司马炎的强权统治之下,曹氏宗族如履薄冰,活得是战战兢兢,他们当然渴望那个曹魏时代,那个还是由他们自家的人当皇帝主大事的时代。

当潜藏在内心深处的那一颗小火苗被引燃之后,夏侯修的内心是何其地激动。夏侯咸初至府上时,是因为夏侯咸的地位官职带给他一些压力,让夏侯修不得不礼遇于他。

但当夏侯咸向他坦露此行的目的之时,夏侯修内心之中激动无比,这才是他们自己家的侄儿,是曹氏宗族永不熄灭的火种。

钟会在襄阳立起攘魏反晋的大旗,自立为魏兴王,这件事洛阳城中尽人皆知,夏侯修也不例外,既然是忠于大魏的人,也就值得夏侯修敬重了。

此番夏侯咸回来,带来的正是钟会的口令,此次钟会依然还要高举大魏的旗帜来消灭蜀汉,复辟曹魏帝国。

双方一拍即合,这件事初步就这么定了下来。

以夏侯修的身份,搞定了他,基本上就搞定半个曹氏宗族,夏侯咸和夏侯修约定,接下来便由夏侯修出面,联系曹氏宗族,暗中筹措一支可以使用的军队,至于何时行动,夏侯咸会再次地来传达钟会的命令。

顺利完成任务,马到成功,这让夏侯咸激动是忘乎所以,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的行藏早已暴露在中尉府的密切监控下,回到钟府之后,第一时间就向钟会做了禀报。

钟会派夏侯咸前去联络曹氏宗族,派王买和钟邕前去联系前晋残余的势力,王买和钟邕那般尚未传回消息,倒是夏侯咸这才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这让钟会心情大好。

这次的叛乱计划,要远比当初在襄阳之时凶险的多,钟会根本没有什么十全的把握,现在能多争取到一支力量的支持,那么对钟会来说,便是极为宝贵的。

“夏侯将军,这次辛苦你了。”钟会哈哈大笑道。

夏侯咸虽然功在身,却依然低调谦恭的很,跟随钟会多年,夏侯咸早已将钟会的脾气摸了个一清二楚。钟会有文采有才气,但却特别地讨厌那些侍才傲物的人,比如竹林七贤之中的嵇康和阮籍,而嵇康之死,便是钟会一手所策划的。

所以夏侯咸很识趣地道:“是魏兴王洪福齐天,曹氏宗族齐心拥戴,他们盼大王前来早已是望眼欲穿,卑职不过是穿针引线,走马之功而已。”

钟会已经好久没有听到魏兴王的称呼了,此时夏侯咸重新唤了出来,倒让钟会有一些不自在,他轻唔了一声,道:“某早已不是魏兴王了,你就不必如此称呼了吧。”

夏侯咸道:“在卑职心中,大王永远都是魏兴王,不,将来只会是更进一步。”

钟会脸上露出了笑意,道:“借你吉言,真到了那一日,你们这些有功之臣,我定然也不会亏待你们。好了,此话也只能是闭起门来说说,到了外面,该如何称呼可不能乱了。”

“卑职记得。”

“夏侯将军,此次你表现非凡,率先取得了曹氏宗族的支持,有此助力,大事可成。为了不让人有所怀疑,你暂时就先不要再频繁地与家族中人联系了,你先在我府上住下,等候下一步的计划安排吧。”

“诺。”夏侯咸拱手听命,退了一下。

钟会脸上的笑意在慢慢地消退,获得了曹氏宗族的支持,确实是一件好事,但钟会很清楚,这尚不足以同蜀汉朝廷的力量相抗衡,就算了再得到前晋残余势力的支持,那也是不够的。

现在的关键,就是蜀国内部会不会内讧的问题,如果刘恂和刘谌没有因为争夺皇位大打出手,而姜维和刘胤也没有在背后支持他们的话,那么钟会的计划到头来还将是一场空。

第1125章先发制人

姜维尚在踌躇之际,钟会在边上道:“如今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大将军一生为汉,鞠躬尽瘁,惮精竭虑,然而立嗣如此大事,陛下竟然事行不与大将军通气,很显然陛下并未对大将军有太多信任,如果真如传言那般,由北地王继位的话,大将军在朝中的地位恐怕是难保矣。所以卑职认为,大将军宜先发制人,实施兵谏,请求陛下传位于六殿下。”

“兵谏?”姜维脸色一变,沉声地道:“未奉圣意而擅自动兵,与谋反何异?士季,你说这话,欲置我于何地?”

钟会微微一笑道:“大将军此言差矣,谋反者,乃心叛也,兵谏者,心忠也,手段相类,但目的各异,谏者,乃规劝圣上纳听忠言,无论是跪谏、哭谏、血谏、兵谏,从根本来讲,都是忠谏。诸葛丞相当年上表出师,便有进谏陛下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大将军坦荡无私,浩然正气,诚如当年之伊尹霍光,忠心为汉,又何须担心什么?”

钟会给姜维扣上了一顶大帽子,在姜维听来,确实也很受用,虽然姜维在蜀汉执政多年,做为权势滔天的皇帝驾下第一人,他从来都没有生出过任何的叛逆自立之心,可以说姜维的一生,是效忠于蜀汉的一生,他始终以恩师诸葛亮为榜样,站在权力的最高巅,却没有丝毫的觎觑之心,一生坦坦荡荡,两袖清风,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姜维的终极理想。

姜维已经年过七旬了,都说五十就知天命,到了古稀之年,他更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但人生就是如此,你越感到将要失去的东西,却是更加地弥足珍贵。姜维一生操弄权柄,现在却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但越觉得失去它的时候,姜维却依然是那样的不甘心。

他不甘心自己为蜀汉奋斗了一生,最终却落个晚景凄凉的下场,他不甘心自已一生巅峰,最终却葬身低谷,他更不甘心自己百年之后,姜家的子氏血脉沦落到仰人鼻息甚至是任人宰割的地步。

正因为如此,姜维才没有在这场皇位继承权的争斗之中置身事外,他必须要以一种最积极地态度为自己争取到一个对于自己而言比较有利的结果,只有这样,他才能在撒手人寰之时了无遗憾。

如果这个皇位的继承者并不是姜维支持的对象,那么后果无疑是相当严重的,在蜀汉政坛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姜维,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所在。

现在的姜维已经是身陷在了危机之中,可谓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而且对于姜维来说,现在根本就没有了任何的退路。当年被黄皓迫害之时,他还能避祸沓中,离开成都这个是非之地,当时姜维手握兵权,纵然黄皓深受刘禅的宠幸,权势滔天,但离开了成都他便是鞭长莫及,根本没有机会再奈何姜维。

可现在情况却不同了,蜀汉得了天下,姜维却不能尽掌兵权,如果新帝继位,并不是姜维所支持的刘恂而是北地王刘谌时,那么支持刘谌上位的刘胤必然会压在姜维的头上,姜维那大将军的位置肯定会芨芨可危。

别的不说,就说姜维那已经到了致仕年龄的年纪就恐怕会成为刘谌刘胤这些人罢黜他的借口,一道圣旨便可以将其打发回家养老了。

只有真正站立在权力的巅峰之上,才不会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行事,到了如今的地位,姜维则更不会容忍别人欺在他的头上,颐气指使,尤其是象刘胤这样的后辈。

提起刘胤,姜维自然是心情复杂的,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姜维其实是感谢刘胤的,正是刘胤凭借着一己之力,将已经处在了危亡之中的蜀汉王朝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上,这样的功绩,无论何人包括姜维本人,包括姜维最为敬重的诸葛亮,都有无法所企及的。

但从个人恩怨的角度,姜维却又是无法释怀的,毕竟他是自己的仇人之后,那不共戴天之仇姜维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

现在的洛阳,表面上看起来平静无波,但实则却是暗流汹涌,眼看着刘禅行将龙驭宾天,皇位继承权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如果这个时候再不出手的话,很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钟会提出先发制人,这一点姜维也比较赞同,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想要争取主动,自然是先下手为强,尤其是在这个关键之时,情形还处于一种微妙的时候,先下手者往往会占据很大的优势。

但先发制人也需要采用一定的策略,钟会提出了兵谏这个办法,姜维最初是反对的,但仔细想来,却也未尝不可。

其实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过程如何,却是无足轻重的,至于采用的手段,那更是为结果而服务的。兵谏虽然涉嫌到叛逆,但如果进展顺利动静较小的话,并不会对时局产生什么影响,只要事后能够迅速地平息事态,稳定朝纲,那就算是将来的史学家也断然不敢给姜维扣上一顶叛逆的帽子。

“那依士季之意,如何来兵谏才好?”既然主意是钟会出的,那么姜维自然认为钟会有一套成熟的计划了。

钟会自然不会失姜维所望,在提出兵谏这个主张之前,钟会就已经经过了深思熟虑,设计了一套计划。

对于皇帝而言,每年最为重要的活动就是祭天,汉代祭天的时间基本是固定的,正月第一个辛日是为祭天日,当天皇帝要带上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的圜丘进行郊祀,举行祭天大典,同祭五方大帝。

蜀汉定都成都之后,也同样依汉制在成都的南郊祭祀天地,此番迁都洛阳之后,更是首次的祭天大典,更成为重中之重。

由于迁都之时路途重重,等到刘禅到了洛阳之后,原本定下的正月上辛日祭天之期不得不延期了,最终定在了三月上辛日,也就是春分那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