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4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在倭人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向其供应一些食物,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倭国除了割让本州岛、筑紫岛、伊予岛及周边的所有小岛之外,还需用向汉王朝赔付白银两亿两的战争赔款。

不过这就纯属于刘胤的恶趣味了,现在别说是倭国了,就是连中原王朝对白银的开采和治炼都只是刚刚起步,现在天下通行的货币还是黄金和铜钱,倭国人压根儿不知道白银是何物。

不过刘胤无所谓,以后白银大行于市的时候,这些倭国人才会真正的傻了眼,两亿两白银,那简直就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倭人可以慢慢地还,反正刘胤也没有设定还款期,倭人还上个两千年,三千年,也总还是有希望还清的。

新设立的桑州不仅需要派驻官吏和军队进行管理,而且需要迁入大量的居民来接管倭人所遗留下来的土地,这些土地如果不耕种的话,一两年之内就会重新地成为荒地。

于是刘胤和高句丽、扶余人、三韩人进行协商,希望他们可以迁一些人到倭国去,并给予他们许多的优惠条件。

高句丽人最是赞成了,他们其实已是亡了国,投降之后跟随着刘胤前来倭国打仗,在辽东已经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了,这回刘胤将他们安置在了伊予岛,总算是给他们一个可以生存下去的空间了。

至于扶余人和三韩人,也是积极地响应刘胤的提议,毕竟汉军的强大绝不是他们可以抗衡的,现在他们巴结刘胤还来不及,如何敢拂逆刘胤的意思。

更何况,这可是他们开疆拓土的好机会,汉军打下了倭国,其实着实让高句丽、扶余人、三韩人眼馋了,如今有机会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

扶余人被安置在了筑紫岛的南部,三韩人被安置在了本州岛的北部,至于本州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以及筑紫岛的北部,刘胤则是准备安置汉人移民的。

想要真正地统治这片领土,移民是必须的,而且汉人必须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这让才能让这片土地的统治权延续下去,那怕是中原王朝政权更迭,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和变化。

当然移民的事情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是一个浩繁而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刘胤给他们确立了一个起步的方向,接下来的具体操作,就需要桑州的官吏和朝廷进行配合来实施了。

严询成为了第一任的桑州刺史和护倭校尉,总揽桑州的军政大权,而且朝廷还任命他为三韩宣抚使,负责对三韩地区的马韩、辰韩、弁韩这三个藩属国的管辖。

朝廷将桑州和三韩地区的管辖权全部交给严询,主要是方便他在乐浪郡和桑州之间,建立一条移民通道,可以让来自幽州和青州移民源源不断地前往桑州。

孙秀则成为了辽海舰队的都督,而辽海舰队则成为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刘胤表示,辽海舰队的规模只是暂时的,将来将会建造更大的战船,装备更先进的武器,让辽海舰队尽情地驰骋于碧海波涛之中。

而辽海舰队也将成为独立于桑州幽州这些地方政权的存在,它将直属于朝廷管辖,而它活动范围也将不限于渤海、黄海、韩海和倭海。

当然现阶段,辽海舰队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对马海峡和马关海峡,运送跨海的移民,让他们快速而安全地抵达目的地。

刘胤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了倭国——不,现在叫桑州的土地,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汉军的驻军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烟了,倭人撤离之时残留下来的简陋木屋和草屋,在最近的一次台风之中被夷为了平地,整个桑州早已变得满目苍夷,刘胤对严询感叹道:“拿下倭国来,我们是兵不血刃,但想要重建一个桑州,却是任重而道远。桑州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如今是百废待兴,严刺史,你肩上的担子,可是不轻啊!”

严询郑重地道:“雍王放心,卑职定当尽效肱股之力,不负雍王所托。”

刘胤巡视了一遍桑州,最后更是登临虾夷岛,他戏称虾夷岛就是一只去了腿的大王蟹,倭人在此,将永世不会再掀起什么风浪。

而后,刘胤返回了三韩,踏上了归国之途。

时季汉兴国五年三月十八日。

第1298章子欲养而亲不待

PS:稍后更正,大约两点……………………给你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种空间却是极地狭隘的,也许此后的几百年甚至于上千人,

大和族可以继续地生存下去,但却将他们圈养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北海道,其繁殖能力将会大大地降低,在这种环境之中,他们的族群都必须要为生存而战。

给你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种空间却是极地狭隘的,也许此后的几百年甚至于上千人,大和族都将挣扎在生存线上,将会完全地扼杀掉他们对外扩张的野心,能在北海道上苟延残喘已经不错了,就算想复辟倭国的全部领土,都会变得困难重重,至于将来试图威胁到中原王朝的安全,那就更是痴人说梦了。

对于强迁倭人离开之后的本州岛、筑紫岛和伊予岛,刘胤心中也有早已规划好的蓝图。他已经向朝廷奏请在倭地三岛设立桑州,取扶桑名中的那一个桑字,在本州岛上设立三个郡,北部设津轻郡,中东部设扶桑郡,西南部设马关郡,在筑紫岛上设筑紫郡,在伊予岛上设伊予郡,共设五郡。

同时在虾夷岛设护倭校尉部,管辖虾夷岛周边海域及沿海十里范围内的事务。护倭校尉是《马关条约》协定之中的产物,它是负责管理倭人的日常机构,负责监督《马关条约》的执行情况,在倭人粮食极度匮乏的时候,向其供应一些食物,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倭国除了割让本州岛、筑紫岛、伊予岛及周边的所有小岛之外,还需用向汉王朝赔付白银两亿两的战争赔款。

不过这就纯属于刘胤的恶趣味了,现在别说是倭国了,就是连中原王朝对白银的开采和治炼都只是刚刚起步,现在天下通行的货币还是黄金和铜钱,倭国人压根儿不知道白银是何物。

不过刘胤无所谓,以后白银大行于市的时候,这些倭国人才会真正的傻了眼,两亿两白银,那简直就一个天文数字。不过倭人可以慢慢地还,反正刘胤也没有设定还款期,倭人还上个两千年,三千年,也总还是有希望还清的。

新设立的桑州不仅需要派驻官吏和军队进行管理,而且需要迁入大量的居民来接管倭人所遗留下来的土地,这些土地如果不耕种的话,一两年之内就会重新地成为荒地。

于是刘胤和高句丽、扶余人、三韩人进行协商,希望他们可以迁一些人到倭国去,并给予他们许多的优惠条件。

高句丽人最是赞成了,他们其实已是亡了国,投降之后跟随着刘胤前来倭国打仗,在辽东已经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了,这回刘胤将他们安置在了伊予岛,总算是给他们一个可以生存下去的空间了。

至于扶余人和三韩人,也是积极地响应刘胤的提议,毕竟汉军的强大绝不是他们可以抗衡的,现在他们巴结刘胤还来不及,如何敢拂逆刘胤的意思。

更何况,这可是他们开疆拓土的好机会,汉军打下了倭国,其实着实让高句丽、扶余人、三韩人眼馋了,如今有机会分一杯羹,何乐而不为?

扶余人被安置在了筑紫岛的南部,三韩人被安置在了本州岛的北部,至于本州岛的中部和西南部以及筑紫岛的北部,刘胤则是准备安置汉人移民的。

想要真正地统治这片领土,移民是必须的,而且汉人必须成为这一片土地上的主体民族,给你一定的生存空间,但这种空间却是极地狭隘的,也许此后的几百年甚至于上千人,这让才能让这片土地的统治权延续下去,那怕是中原王朝政权更迭,也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和变化。

当然移民的事情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是一个浩繁而庞大的工程,至少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刘胤给他们确立了一个起步的方向,接下来的具体操作,就需要桑州的官吏和朝廷进行配合来实施了。

严询成为了第一任的桑州刺史和护倭校尉,总揽桑州的军政大权,而且朝廷还任命他为三韩宣抚使,负责对三韩地区的马韩、辰韩、弁韩这三个藩属国的管辖。

朝廷将桑州和三韩地区的管辖权全部交给严询,主要是方便他在乐浪郡和桑州之间,建立一条移民通道,可以让来自幽州和青州移民源源不断地前往桑州。

孙秀则成为了辽海舰队的都督,而辽海舰队则成为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刘胤表示,辽海舰队的规模只是暂时的,将来将会建造更大的战船,装备更先进的武器,让辽海舰队尽情地驰骋于碧海波涛之中。

而辽海舰队也将成为独立于桑州幽州这些地方政权的存在,它将直属于朝廷管辖,而它活动范围也将不限于渤海、黄海、韩海和倭海。

给你一定的生存空间,当然现阶段,辽海舰队的主要任务,还是在对马海峡和马关海峡,运送跨海的移民,让他们快速而安全地抵达目的地。

刘胤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登上了倭国——不,现在叫桑州的土地,现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汉军的驻军之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烟了,倭人撤离之时残留下来的简陋木屋和草屋,在最近的一次台风之中被夷为了平地,整个桑州早已变得满目苍夷,刘胤对严询感叹道:“拿下倭国来,我们是兵不血刃,但想要重建一个桑州,却是任重而道远。桑州孤悬海外,交通不便,如今是百废待兴,严刺史,你肩上的担子,可是不轻啊!”

严询郑重地道:“雍王放心,卑职定当尽效肱股之力,不负雍王所托。”

刘胤巡视了一遍桑州,最后更是登临虾夷岛,他戏称虾夷岛就是一只去了腿的大王蟹,倭人在此,将永世不会再掀起什么风浪。

而后,刘胤返回了三韩,踏上了归国之途。

时季汉兴国五年三月十八日。

第1299章晚来一步

刘胤得到的消息很简单,就五个字:母病危,速归!

但这简单的五个字,却牵动了刘胤最为敏感的神经,他最为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

在回中原的漫长路途之中,刘胤一直在企盼着家人平安,等着他回去一家团圆,他最为担心的就是母亲马王妃的身体,他离开洛阳的时候,看到母亲的日渐苍老,不禁是心生戚然,此番一去四年,岁月无情,刘胤真不知道上天还能不能再给一次膝前尽孝的机会。

刚走到幽州,就得到了这样的噩耗,让刘胤是心痛如绞,他再也顾不得其他了,将军旅的诸多事务托付给了罗宪和蒋斌,自己轻装简从,连夜骑快马出发,直奔洛阳。

如果正常行军的话,从幽州到洛阳,至少也得走上一个月的时间,但轻骑快马的话,却可以大大地缩短时间,最多只要七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抵达洛阳。刘胤归心似箭,基本上是晓行夜宿,除了在晚上短暂的宿营打尖之外,白天的所有时间都在赶路,从蓟县出发,只用了不到五天的时间就已经抵达了黄河北岸的孟津渡口。

近乡情更怯,乘坐渡船过黄河的时候,刘胤的心却莫名变得忐忑起来,他在暗暗地向苍天祈祷,希望母亲可以平安地等着他回来,那怕是能够让他再见上最后一面,就已经是他最大的期冀了。

阿坚看到刘胤的心情不好,便劝慰道:“少主,老夫人吉人自有天相,定然能渡过此次厄难。”

刘胤戚然地道:“但愿吧,我亏欠母亲太多的了,但愿上天能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来弥补一下这种缺憾。”

渡过了黄河,距离洛阳已经是近在咫尺,刘胤打马如飞,一口气不停歇地冲到了洛阳谷门外。

此时时近黄昏,但洛阳城门处来往的人流依然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刘胤一行数百骑,如狂飙席卷,激荡起漫天的尘烟,向谷门驰来。

把守谷门的城门令是新晋才刚刚提拨起来的,虽然品秩不高,但在洛阳城门口当差,却也是趾高气扬,来往的行人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

此时眼看快到了日落时分,要关城门了,却见一彪人马飞奔而至,是横冲直撞,城门令脸色陡然地一变,喝道:“天子脚下,何人如此大胆,肆意猖狂,来人,给本官拿下了!”

守城的禁军立刻是亮出了刀枪,将城门口封了个死死地,将刘胤一行拦在了城门外。

刘胤不禁是一脸的怒容,如果在平时,或许他会称赞几句守城的官吏恪尽职守,但现在被拦在城门口不得入内,无名之火顿时是按捺不住,喝道:“滚开!”

城门令看到刘胤的态度如此强硬,先是暗暗地一惊,毕竟这天子之地,什么样的大人物没有,但他瞧了一眼,发现刘胤只是身着一件普通的衣服,腰间的带子也不是反映官员品级的绶带,一看他便是白身,城门令冷笑一声,道:“狂妄之徒,这儿也是你能撒野的地方,来人,速速将他拿下,交司隶校尉大人处理。”

不等刘胤发话,阿坚已经是恼火万分,厉声喝道:“雍王大驾在此,尔等还不速速退下。”

城门令一听,斜睨他们一眼,而后是哈哈大笑道:“尔等敢假冒雍王大名,真是不知死活,谁不知道雍王出征夷胡,至今未返,你们竟然敢冒充雍王,其罪当诛!”

刘胤此行走得相当地匆忙,摘盔卸甲,他们一行人都穿着普通的衣服,扮做了商旅模样,就是一路上为了避免麻烦,否则以雍王刘胤的身份,若被沿途的官吏知晓了,迎来送往,刘胤如何还能加快行程。

这一路之上倒是全无阻碍,但没想到回到了洛阳城,竟然受到了拦阻,阿坚情急之下,报出了刘胤的名号,那城门令居然睬也不睬,还以为他们是假冒者,出言恐吓,气得阿坚差点就要动手打人了。

就在此时,司隶校尉关彝突然地到来,看到这边发生状况,沉声地喝问起来。那城门令一脸的谄笑道:“启禀校尉大人,卑职在此截获冒充雍王的贼人,正欲将其擒拿之后献给大人……”

城门令洋洋自得,还以为关彝会夸赞他几句,但没想到关彝竟然丝毫不理会他,大步流星地赶到了刘胤的马前,拜道:“卑职参见雍王,不知雍王大驾回京,有失远迎,还请雍王恕罪。”

那城门令顿时是目瞪口呆,雍王?他真的是雍王?他彻底地懵了,真恨自己瞎了一双狗眼,雍王本尊出现在了面前,他竟然敢出言喝斥。

“扑通”一声,城门令跪倒在了地上,双股战战,抖若筛糠,早吓得是魂不附体,口中直呼:“雍王饶命!雍王饶命!”

这等蝼蚁般的小人物,刘胤自然懒得与他计较,他归心似箭,只对关彝道了一声再会,便乘马进了城。

倒是阿坚在后面多瞧了他几眼,冷笑一声:“敢拦雍王的驾,估计从今天起,你就可以名扬天下了。”

城门令汗如浆出,磕头如捣蒜,再抬头时,阿坚早已是不知所踪,不过关彝看向他的眼神,是凌厉无比……

至于关彝如何处置那个城门令,刘胤并不关心,他现在的心思,全放在了回到安平王府去。

安平王府坐落在开阳门内大街,从谷门进城的话,还是要穿过几乎大半个洛阳城,不过这么一段短短的距离,对于已经是走过万里之遥的刘胤来说,只不过是须臾一瞬。

他在洛阳城中,并没有减低多少的速度,依然是快马而行,很快就已经抵达了开阳门内大街。

安平王府的门口庄严而肃目,白色的灯笼悬挂在府门口,黑白两色的挽布将门口“安平王府”那四个金字给遮住了,人人尽着孝衣,哭声悲悲切切。

刘胤的头脑瞬间轰地就炸了,他一路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