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后的三国-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我要回去救父亲——”罗袭从地上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向永安方向扑了过去。

老管家一把将他拉住,泣道:“少爷,你万万不能回去!莫忘了老爷的嘱托啊!”

罗袭僵在了那儿,他想起了父亲临前交待的话,摸了摸胸口,父亲亲笔书写的血书就藏在他的胸口**之中,这无异成为了父亲的绝笔。

“袭儿,记住!不管有任何困难,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务必将它送到成都去!”罗宪坚定凝重的声音此刻又在罗袭的耳边响起,罗袭泪流满面,跪伏于地,放声痛哭。

老管家不住地劝慰于他,但他同样也是泪水纵横。

罗袭哭了一会儿,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如果父亲真的已经遇难的话,那么自己就必须要完成他的遗愿,也只有这样,才能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罗袭痛定思痛,朝着永安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毅然决然地跨上了马背,打马如飞,向着成都方向急驰而去。

┄┄┄┄┄┄┄┄┄┄┄┄┄┄┄┄┄┄┄┄┄┄┄┄┄┄┄┄┄┄┄┄┄┄┄┄

成都周围方圆三十里的的地区都是虎步营和虎骑营的防区,由于虎步虎骑归属安西将军刘胤统辖,所以这些地方自然成为了刘胤的辖区。刘胤担任拱卫京师的重任以来,自然也不敢有半分懈怠,每日亲自带兵巡视,亲力亲为。

“大哥,你也太小心了吧,这儿可是成都,距离前线远的很呢。”张乐对此不以为然,不过他每日依然跟在刘胤的身边,从未擅离。

刘胤呵呵一笑,道:“还记得邓艾一事否?”

“这个……”张乐不禁是为之语塞,如果不是刘胤在阴平道挡住邓艾,恐怕邓艾已经要攻到成都了。

刘胤微笑着道:“乐弟,这行军打仗不比查案破案,你初转军职,还得需好好研读兵法才行,常备而不懈,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张乐嘟囔了一句,道:“我可没有你的劲头,白天操练累个半死,晚上还要挑灯夜读,每天三更了都还不睡觉。”

刘胤微微一笑,的确,他每天晚上都有挑灯夜读至少两三个时辰,现在成为领军大将,刘胤这才感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他如饥似渴地通读古今兵法,春秋战国时代的孙子吴起鬼谷子,到当代诸葛亮曹操的兵书,无一例外地成为刘胤的案头简牍,多的越多,刘胤才觉得自己欠缺的更多。刘胤觉得自己完全是跟时间在赛跑,因为时局的发展已经不再容许他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这些兵法奥意。

不过还好,刘胤身边有邓艾这样一位兵法大家,遇到疑难之处,有邓艾来做一番解释,刘胤便可以消化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了,能有这么一位资历高深而且不用花钱的老师,刘胤的兵法水平可以称得上是一日千里。

不过刘胤深知理论是一回事,实战又是一回事,历史上的赵括兵书比谁读得都好,但打起仗来却是一败涂地,当然还有那位被诸葛亮斩首了的马谡,也是一位死读兵法的典范。想真正提高自己的兵法水平,唯有在实战中才会有机会。

“大哥,此番吴兵来援,形势可是一片大好。”赵卓在右边道。

几天前,邓良刚刚派人传回了吴主孙休已答允出兵救援的消息,据称吴将陆抗将率三万吴军从永安入境,直赴阆中。消息传来,朝廷上下,一片欢欣鼓舞。

虽然还有些微弱的声音质疑陆抗会不会走当年刘备入川的老路,请神容易送神难,但这些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了蜀人的喜悦之中。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吴人可是蜀汉的同盟,是值得信赖的盟友,更何况唇亡齿寒,益州失守对吴国而言,没有半分的好处。至于陆抗是不是想学刘备,所有的人都付之一笑,现在的形势与当年刘备入川与大不相同,陆抗除非是脑袋进水了,才会来偷袭益州。

但刘胤却不这样认为,乘火打劫落井下石历来是吴人的传统,当年关羽在樊城大捷水淹七军,惊得连曹操都有迁都的打算,东吴在这个时候干了什么好事?理应说孙刘既为联盟,关羽在樊城大胜,孙权应当立刻是配合进军,直指曹操所占据的徐淮,狠狠地给曹操一记右勾拳,曹操必定是顾此失彼,如果刘备在这个时候能乘势进军关陇,曹操的根基就会动摇,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也许就不会再存在了。

当然,这只是假设,就算是真正三路出兵,想要灭掉曹操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不过如此一来,曹操肯定要头疼了,就算曹操实力再强横,应付三线作战,定然也是困难重重。

但这个时候孙权却干了一件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乘着关羽北伐荆州空虚的机会,从背后狠狠地捅了一刀,不但夺取了荆州,而且还杀害了关羽父子,让维持了十几年的孙刘联盟顷刻间土崩瓦解。

估计曹操听到这个消息,笑得都直不了腰了。夷陵之战虽然是东吴取胜,但真正的赢家,无疑却是曹魏,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曹魏轻而易举地就获得了天下大势的领先地位,其后几十年任凭蜀吴如何蹦哒,都无法撼动曹魏的地位,三国归晋,与其说是大势所趋,倒不如说是败在蜀吴自己的手中。

虽然说孙刘在荆州问题上始终有矛盾,但也并非不可调和,更何况刘备一方已经做出了退让,将湘水以东的荆州三个郡划归了孙权,但孙权的私心作崇,一心想要鲸吞掉整个的荆州,根本就没有看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见小利而忘大义,东吴夺得了荆州,但却失去了问鼎中原的机会。

当背信弃义成为一种传统之后,吴人几乎没有什么廉耻心,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就如同是一只贪婪的野兽,只要逮住任何机会,就会不顾一切地冲上去。现在的益州,在他们的眼中,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如果不从中分一杯羹的话,连他们自己都觉得寝食难安。

至于这种行为的后果,至今仍为得到荆州而沾沾自喜的东吴人根本就不会去考虑,或者说他们早已选择性地忽视了,并不是每个政治家都是雄才大略具有大局观的,他们估且只能称之为政客,投机钻营,唯利是图,只要有那怕是一成的机会,他们也敢投下十成的赌注来搏这一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胤轻轻地长叹了一声。

就在此时,东面一骑快马飞驰而来,直冲向蜀军设立的关卡,马速极快,勒都勒不住,直接就将守关卡的士兵给撞到了。

“他娘的,什么鸟人,敢来这儿撒野,活得不耐烦了吧。”张乐是勃然大怒,便欲上前教训一下这个狂妄之徒。

第190章惊人消息

还没等张乐到跟前,马背上的人已经是摇摇晃晃,再也无法坚持得住,一头从马上栽了下来。

张乐不禁愣住了,这是神马情况?先前以为敢冲关的定然是权贵门阀之人,现在看那冲卡之人不过方及弱冠,脸色苍白,气息奄奄,浑身上下沾满了尘土,显然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这时刘胤和赵卓也赶了上来,看到那少年的模样,刘胤立刻吩咐兵士取过一些水来,给那少年喂下,半晌才悠悠转醒,那少年打量着陌生的这几个人,虚弱地道:“敢问这儿离成都还有多远?”

刘胤道:“这儿便是成都东郊,离成都还有十里路程,小兄弟走得如此急,可是到成都有要事去办?”

“我要见天子——”那少年挣扎着想爬起来,但虚弱的身体似乎有些不听使唤。

张乐笑了,道:“天子那是你想见就能见得着的,看你一介布衣,恐怕连宫门都进不去。”

刘胤看那少年并非是在开玩笑,便问道:“你是何人?又有何事要去见天子?”

那少年打量了一下刘胤诸人,皆是一身官服,看其品秩亦是不低,便道:“在下乃是永安都督罗宪之子罗袭,奉家父之命前往朝廷面见天子,有要事禀报。”

“你便是罗宪之子?”刘胤悚然一惊,追问道:“永安都督罗宪何在?永安城现在是何状况?”

罗袭凄然地摇摇头,道:“我也不知道,只是我父命我在永安之西的新竹镇等候消息,如果每日午时他派人来表示永安一切安好,如果没有派人来,父亲便命我立刻上京,将书信呈于天子。”

刘胤只觉得心头一凉,他已经预感到了永安那边出了大事,急急地道:“书信何在?取来我看!”

罗袭下意识地捂了一下胸口,父亲交待的是要面呈天子,可没说随随便便找个人就行,何况他还不知道刘胤的真实身份,自然不愿意将书信拿出来。

刘胤这才注意地自己有些情急了,赶忙解释道:“我乃安西将军刘胤,负责京师戎卫,既然罗宪都督有书信报到朝廷,须得我亲自查看一下,如果确有紧急情况,才能面呈给陛下,罗公子无司职在身,想要见到天子很难。”

罗袭在一路上也在想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见到天子,听刘胤如此说了,便从怀中将那团锦锻取了出来,交给了刘胤。

刘胤打开一看,整个人都惊呆了,这分明就是一封血书,是罗宪用他的鲜血写成的,上面斑斑点点,触目惊心,再看内容,刘胤更是当即石化了。

信上所书:“臣宪言:臣戎守永安以来,内外之敌,秋毫未犯,然陛下准吴人入境,恐有引狼入室之嫌。吴人性狡,见利忘义,素无信用,近来更是磨刀霍霍,意图染指西川。臣虽有疑虑,但苦无凭据,阆中危急,更不容臣细细辨查,臣思量许久,决意以血作书,托子罗袭奉上,陛下如见此书,便知吴人已叛永安已失而臣已离世,臣以一死以证吴人狼子野心,愿陛下防之以安社稷,臣即死于九泉亦可瞑目矣。臣罗宪绝笔。”

张乐见状,惊道:“大哥,何事如此惊讶?”

刘胤回过神来,沉重地道:“永安失守,罗宪都督生死未卜,很有可能已经殉国了。”

“什么?永安失守了?那岂不是吴国干的?”张乐也是吃惊不已,“大哥,还真的被你言中了,吴国这帮兔崽子,也太他娘不是东西了!”

刘胤顾不及多说,对罗袭道:“你先吃点东西,这一路上辛苦你了,稍后我便带你进宫,面见天子。”

刘胤最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虽然不清楚具体情况如何,但永安的失守已经是勿庸置疑了。吴军进入永安,发起偷袭之前,他们必定会封锁永安城的内外联系,这也是朝廷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永安陷落消息的原因。罗宪在这件事上的处理非常的果断,在事发之前,他已经派罗袭离开永安,并告诉罗袭,一旦他们之间的联系中断,那就代表永安那边已经出事了,让罗袭带着血书去向成都的朝廷报信,让朝廷提前获悉此事并做出防范。

这简直就是太重要了,吴人的目标,肯定不止只是一个永安城,他们攻陷永安之后,必定然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很可能会趁着蜀汉不注意的时候,偷袭成都。罗宪用自己的生命来证实吴人已叛的事实,为蜀汉朝廷应对这次危机提供了时间,否则真要被吴人攻到成都城下,那一切就都晚了。

刘胤的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感动,罗宪在判断到吴人有诈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舍身取义,慷然赴死,用自己的鲜血来擦亮蜀人的眼睛,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这已经不单单能用伟大来形容了,蜀中有如此之多的义士,何患汉之亡矣?

但永安的失守对蜀汉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一击,前有曹魏之虎,后有东吴豺狼,腹背受敌,整个益州的局势变得芨芨可危起来。

先前在朝堂之上,刘胤就对引援东吴存疑,认为东吴并不可靠,但在诸葛瞻为首的朝臣一致支持之下,右将军阎宇提出来的向东吴救援的计划获得了通过。

东吴的援兵倒是来了,但他们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打永安城,敲开了益州的东大门,永安城对蜀汉的意义无需再多说了,失去了永安,益州门户大开,整个东线无险可御,

更糟糕的是,江州都督撤裁之后,从永安到成都,这一路几乎是无兵可御,现在蜀国的主力,都压到了北线上,如果东吴军队长驱直入的话,定然是所向披靡,如此一来,就连成都恐怕也难保得住了。

刘胤忧心冲冲,带着罗袭直奔皇宫而去,现在蜀汉真的已经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必须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来,至于能不能渡过此次危机,刘胤的心中也没有半点底。

第191章难堪

永安失守的消息如一道晴天霹雳,把蜀汉朝廷上几乎所有的人都雷了一个外焦里嫩,原本还着期冀着东吴的援兵来抵御魏人的入侵,可一转眼的工夫,却变成了引狼入室,前院火还未熄,这后院的火又烧了起来,整个益州的形势急转直下,芨芨可危。

那些原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的人们顷刻间就懵了,这天下咋变成了这样,公理何在?道义何在?他们的三观,算是彻彻底底地给毁了。所谓的盟约,不过是一张废纸,所谓的盟友,不过是落井下石的小人,所谓的仁义道德,在利益的面前,变得一钱不值。

还有什么能比盟友的背叛更让人沮丧的事?这已经不是东吴的第一次背叛了,只不过是时间相隔的久远,人们习惯性地将它给遗忘了,这么多年来吴蜀的关系虽然谈不上有多好,但至少也不坏,但这一次东吴彻彻底底的背叛,让蜀人真正地都愤怒了,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整个成都,如炸了锅一般,谴责声,斥问声,不绝于耳。

刘禅显然也坐不住了,听到刘胤禀报这一消息,刘禅整个脑袋“嗡”地就炸了,刘禅再不谙政事,也清楚永安对于蜀汉有什么意义,永安的防御地位不下于剑阁,永安失守,整个益州东面的门户大开,在目前魏军大举来犯的情形下,东吴此举,无异于在刘禅的后背上插了一刀,刘禅的心哇凉哇凉的。

“阎宇,你不是向朕担保,吴人肯定不会背叛吗?现在……现在你做何解释?”刘禅愤怒地对阎宇是直呼其名。

阎宇跪伏于阶下,诚惶诚恐地道:“臣罪该万死,臣也未曾想到吴人竟然会背信弃义,做出如此人神共愤之事,臣叩请陛下责罚。”

刘禅重重地哼了一声,道:“朕正是听信你们之言,致使永安失守,罗爱卿更是枉送了性命,来人,将阎宇打入天牢,听候发落!”

阎宇悚然一惊,他万万也没想到刘禅的处罚竟然如此之重,惊得是目瞪口呆。

黄皓与阎宇素来交好,一看刘禅要重重治阎宇的罪,赶忙在刘禅耳边求情道:“陛下,姜宇也是无心之过,他的本意还是好的,只是谁也未想到吴人竟然如狡诈。何况现在大敌当前,正是用人之际,陛下何不让阎宇戴罪立功,驱逐吴人?”

刘禅向来对黄皓言听计从,听他如此一说,面色稍缓,道:“若非黄卿请求,朕定然要治你死罪!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赦,革除大将军的尊号,罚俸一年,命尔在军前戴罪立功。”

阎宇感激涕零地向黄皓投去一瞥,再次叩拜道:“臣谢陛下不杀之恩。”

刘胤在下面不禁是暗暗腹诽,刘禅这罚的,还真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阎宇的右大将军原本也就是一个称号,就如同镇军大将军、征西大将军一样,由资深者出任,名义上是大将军,但实际上职务和统领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该领一军还是领一军,该领一营还是领一营,阎宇被罚回原形,还是当右将军,其实也没有什么损失,至于罚俸一年,那就可扯淡了,都混到这个位置上了,还会在乎一年那两千石的俸禄吗?

刘胤对阎宇是素无好感的,蜀中诸将,多有气节,比如傅佥、罗宪这样敢慷然赴死的大将,比如宗预张翼这样不畏权贵的老将。但阎宇显然是一个另类,此人趋炎附势交好巴结于黄皓,又和新兴王刘恂走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