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言一出,堂中众人皆是一震,吴三桂更是惊得合不拢下巴!
  十四和硕公主乃是太宗庶妃奇垒氏所生,太宗有子11人,女儿14人,这个十四和硕公主便是太宗的最小女儿,亦是当今天子的同父异母妹!
  被此消息惊得着实心跳的李国翰忍不住算了下,十四公主生于崇德六年,到今年才13岁,皇上把她嫁给吴应熊,吴应熊不就成了皇上的亲妹夫?皇上不就成了吴应熊的大舅哥?!
  再一想,吴三桂作为吴应熊的父亲,儿子娶了公主,当今天子是他大舅哥,那吴三桂就等于跟皇上及其爱新觉罗氏结成了亲家,从此以后,吴氏一家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不等众人消化这个天子赐婚的大好事,额尔吉又给了吴三桂另一个惊喜,皇帝除赐婚外,还授吴应熊为三等精奇尼哈番。
  三等精奇尼哈番是满洲的爵位,等同汉爵的子爵,虽说吴应熊将来是要承袭吴三桂的平西王爵,但这个三等精奇尼哈番是满洲只给旗人的爵位,非大功者不授,如此来看,顺治皇帝对这个妹夫还是十分的看重。
  吴三桂此时已是激动得难以言表,喉咙几次上咽,终是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额尔吉知他心中激动,待吴三桂心情平复后,这才将早就备好的册封吴应熊为三等精奇尼哈番的诏书拿出,吴三桂自然又是三跪九磕,高呼皇恩浩荡。
  大事办完,额尔吉便与吴三桂、李国翰说些闲话,大抵是询问平川战事详细过程,顺便将京中一些事务择些无关紧要的说上一二。
  那边,吴三桂早就使人备下酒菜,这边时辰一到,吴三桂便请额尔吉入席。李国翰等人自然也一同陪席。
  席间,镶红旗章京尹得才提到广东平、靖二藩,出于都是汉人藩王的考虑,吴三桂自然也随口向额尔吉打探起广东战事。
  平、靖二藩的事情额尔吉知之并不多,毕竟他只是吏部右侍郎,非是兵部堂官,只说了些塘抄上的事情。塘抄上的消息吴三桂都知道,当下也失了兴趣,不再多问,毕竟他和尚可喜、耿继茂也尿不到一个壶中。
  酒过三巡,额尔吉突然想起一事,忙道:“先前王爷问我广东的战事,下官倒是忘了一事未说。”
  “噢?”
  吴三桂手一定,筷子停在半空。李国翰他们也都放下酒杯,侧耳来听。
  额尔吉又回想了下,方道:“上月广东总督衙门有公文发往京中,说是境内有一号太平军的贼兵窃占了新会城,这伙贼兵得了新会坚城,又得城中火炮相助,以致官兵攻之不克。李率泰欲使朝廷拨银同佛郎机人购炮,一部增助广州城,一部发往军中以压制新会贼兵炮器。”
  新会?太平军?
  广东南部有一佛郎机人居住小城名为澳门,前明工部曾与澳门佛郎机人大量购买红夷炮,故而吴三桂对此倒不稀奇。李定国十万大军攻打新会近一年不克,此事也是天下皆知,倒是那号太平军的贼兵能够占了李定国大军攻之不克的新会城,想来应不是广东总督李率泰所言窃居那般简单。
  广东离汉中两千里远,又是平、靖二藩的地盘,吴三桂才懒得关心那新会城于广州有什么厉害关系,随口和额尔吉说了些佛郎机人红夷炮威力不错的闲话,便不再提这事。
  吴三桂不关心,李国翰他们也没什么兴趣多打听,再者额尔吉也只是听闻,具体新会发生了什么,他又如何知道,问他也是白问。
  酒席撤下后,李国翰说道听说南明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问额尔吉朝廷对于他们有什么安排。
  这个问题才是眼下汉中诸将关心的大事,也是吴三桂关心的头等大事。李国翰起了头,他虽是面色不变,但心下却是紧张起来。
  额尔吉道:“平西王爷和定西将军这边,皇上并没有什么指示,想来是考虑二位刚刚底定四川,眼下将士辛苦,正是休整之机,不当再使平西王和定西将军南征。”
  闻言,诸将心口一松,底定四川固然是大功,可各部也是伤亡惨重,就是平西王吴三桂部下也是损失惨重,当年他带入关的辽东老卒如今都是十不存一二。朝廷真要让他们再率部出川攻打孙可望和李定国,恐怕他们连重庆都走不到。更加要命的是,四川经这十多年战事下来,境内早就民生凋零,根本无法再承担大军辎重粮草。若是朝廷要吴三桂出川,仅是粮草这一块就能活活把他们拖死。现在额尔吉说皇帝没这个安排,众人自然都是松了口气。


第216章 三入长江(上)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轻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张煌言《八月辞故里》
  ……
  东南。
  十一月,鲁王麾下大将张名振,监军兵部侍郎张煌言会合郑成功部甘辉、陈六收复舟山。明军入城后,发现城中只余百姓六户。清军屠城前,舟山城百姓黄册1。8万余,人丁9万众。
  张名振少时刚直豪爽,颇有谋略,心怀壮志。游历京师,东厂太监曹化淳引为上宾,与东林党关系甚密。崇祯末,以副将任台州石浦游击。弘光元年夏,南京、杭州相继失守,时南京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起兵拥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张名振以兵赴。鲁王败退入海后,张名振一直随侍扈从。后舟山失陷,鲁王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郑成功为隆武政权的坚定支持者,不满鲁王监国后同隆武政权的对立而冷淡,但念鲁王是明朝宗室还是以礼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门。
  鲁王居于金门后,张名振率部留舟山待机。鲁监国三年(永历元年),又迎鲁王还浙东。次年,联合阮进,讨伐奉隆武年号之舟山总兵黄斌卿,黄被阮进沉海灭之,张迎鲁王正式驻跸舟山。此后和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希图收复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
  此番乃明军第三次收复舟山,也是清军对舟山的第三次屠城。自鲁王朱以海进驻舟山以来,沿海心怀明室的百姓大量逃至舟山,加上随鲁王出海的明军将越王,舟山人口一度众多,以致岛上粮食根本不够百姓食用。
  清军三次攻占舟山,每占一次便行屠城,前后三次,死于屠刀下的舟山百姓多达四十万众。这一回是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江之机突然渡海袭击,清军进城后逢人便杀,清将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结果当清军杀到舟山岛上刘家岙时,才听到了公鸡的叫声停止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
  清军屠城后便行撤退,明军收复得不过是一座空城,一座堆满尸体的空城。在海风的吹浸下,死难百姓的尸臭味弥漫整个舟山岛。
  ……
  兵部侍郎张煌言在舟山城破之际并未留在岛上,也未随张名振攻打松江,而是前往厦门请求郑成功派兵援助。得知舟山城破后,张煌言心急如焚,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郑成功方派部将甘辉、陈六率5000水师官兵往援舟山。
  待甘辉和陈六率领的水师抵达舟山后,张名振已先前率部收复舟山。张煌言惦记舟山百姓死活,结果一踏上舟山的土地,鼻间便嗅到令人作呕的异味,瞬间便知道岛上发生何事,不禁双手握拳,青筋突起,不胜愤慨。
  弘光元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杭州等城。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二十五岁的举人张煌言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当时,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率众集会于府城隍庙,张煌言毅然参加,倡议勤王,集师举义。并奉表到天台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授翰林修撰。后清军破钱塘,张煌言便随鲁王逃至浙闽沿海,入据舟山。
  隆武元年(伪清顺治三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乘虚突破钱塘江,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南明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在金华殉国。
  钱塘江防线被清军突破后,鲁王朱以海不得已在石浦守将张名振的护卫下自台州出海到达舟山。闻听鲁王逃到舟山,张煌言随即赶回鄞县故里,与老父、继母、妻儿子女诀别,毅然踏上追随鲁王一行的道路。
  鲁王本欲在舟山立足,然而舟山总兵、隆武帝所封肃虏侯黄斌卿却拒绝接纳鲁王一行,没办法鲁王只得逃往福建长垣。不久,鲁王去厦门依托郑成功,张名振留舟山待机。待局势稍定后,被鲁王授予右佥都御史的张煌言立即重返浙东与舟山地区,和张名振一起组织招募义军,积极筹划进军长江的战役。
  永历七年(伪清顺治十年)秋,张名振、张煌言统军乘船由福建北上,九月到达长江口。当地百姓纷纷响应,清江宁巡抚周国佐不得不亲自带领军队赶赴上海。张名振和张煌言统率明军屯驻于崇明岛一带的三尖沙、稗沙、平洋等处,安营扎寨,积极联络内地的复明势力,并没有立即发动长江战役。
  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正月,几乎是和李定国在广东发起新会战役同时,张名振、张煌言率明军乘船分批进入长江口,冲过清军江防汛地到达镇江瓜州。明军在金山上岸,缴获清军防江大炮十位和火药、钱粮等物。张名振、张煌言、总兵刘孔昭又带领五百名军士登金山寺,朝东南方向遥祭明孝陵,题诗寄慨,泣下沾襟: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望里真。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
  王师枹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纛龙津。
  张名振部海师在镇江停留了两三天,清江南总督马国柱同驻南京的满、汉官员会商后,紧急派提督管效忠领兵由浦口、增援仪真、瓜州;阿思哈哈番尼堪领兵由龙潭救镇江。
  明军在清军到达之前,回舟东下。三月初六日,张部明军四五百号在扬州府属吕四场登岸,击败防守清军,缴获大河营守备印。这就是初入长江之役。
  ……
  简单扼要的描述一下张名振和张煌言在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其中三入长江之役对日后战局起到重要作用。
  岳公武穆、于公忠肃、张公苍水的墓地皆在西湖,故称“西湖三杰”!
  我想每一个熟知历史的汉家儿郎都不会忘记三公!


第217章 阿母
  三月二十九日,张名振、张煌言率水师六百余艘战船再入长江,顺风溯流而上,过京口(镇江境内),直抵仪真,在仪真城外江中焚毁满清盐船数百艘。消息传到江宁,清江南总督马国柱急忙调兵遣将,对深入长江的明朝海师进行拦击。张名振等人在仪真停留的时间很短就返航东下,撤回崇明一带的沙屿稗沙、平洋等处,此次入江是为二入长江之役。
  五月十八日,张名振因兵员、饷银不足,难以支撑其部继续抗清,遂由张煌言统兵舟山,其亲自南下浙江温州买米七船,又到福建厦门面见郑成功,要求郑氏提供兵员、火药、器械等物资以供张部坚持斗争。时正与满清福建当局“和谈”的郑成功为了加大谈判筹码,答应张名振的请求,派忠靖伯陈辉统水兵五千、陆兵一万、大船近百艘北上支援。
  郑成功的支持让张名振认为不虚此行,回舟北返。九月初六,张名振部进抵上海县城下,清朝上海知县吓得瘫痪于地,城中百姓喧传张军乃“王者之师”,纷纷响应,或击杀清军兵卒,或恐吓清朝官员,或围攻衙门。一时之间,上海有为明军收复之危险。清江宁巡抚周国佐在接到松江府的急报后,立即火速领兵来援,以屠城相威胁上海百姓,这才稳定了上海局势。无法得到上海百姓内应的张名振被迫率部撤返。
  自上海退兵后,张名振和张煌言合计后认为当再率军进入长江,这一次不再是仅入江口,而是直入江宁,以打击清廷在江南的统治,瓦解人心。十二月,二张等率军乘船四百余艘溯江而上,十八日由三江营驶过焦山,直抵南京郊外的燕子矶。
  突然出现在南京城外江面上的明军水师战船吓得城中清朝官员惊呼“咫尺江宁,势甚披猖”。满清两江总督马国柱、提督管效忠为防明军围困江宁,动摇清廷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亲自指挥驻守南京的满、汉兵丁出城截杀明军。
  自随鲁王兴军抗清以来,不论是张名振还是张煌言都精于水战而弱于步战,尤其二人麾下兵马陆战实力更远远弱于清军,又无骑军佐应,因此虽凭水师之利震动南京,但在实力远强于他们的清军打击下,二张无法在江面上持久下去,更无法在岸上立足。
  有鉴于无法在陆上击败清军,又受制于粮草补给,张名振、张煌言在南京城外江面上仅停留数日便再次率舟师缓缓东下退出长江。虽说这次攻入长江和前两次一样都没有对清军造成一定杀伤,更没有攻府夺县,但对清廷的震动却是极大,也使沿海抗清力量和江南士绅认识到明军水师对清廷的威胁之重。
  事实上张名振和张煌言筹划的三入长江之役的真实目的除了试探清军在江南的防卫力量,还在于联络长江两岸反清复明人士,另外也想呼应正在攻打广东的李定国和在湖南和清军僵持的孙可望,以图达到联络东西,会师长江,恢复大江南北的宏伟计划。
  第一次进入长江时,张名振便派人密会原弘光朝礼部尚书钱谦益、鲁监国所封仁武伯姚志卓、鲁监国政权都察院左都御史加督师大学士衔李之椿,除将鲁监国治下抗清局面加以告之外,另外请求他们能够提供一定钱粮支持。随后的二入长江和三入长江,张煌言更是说服张名振,亲自化装成游方道士秘密会见原南明兵部侍郎张仲符、明宗室朱周、原兵部职方司主事贺王盛、生员睦本等一大批复明志士。
  以钱谦益为首的原明朝一部分士绅一直在清统治区内秘密从事复明活动,在西南永历朝廷和东南海上水师之间搭桥的主要策划人就钱谦益和姚志卓。张煌言更知道永历朝廷大学士文安之一直同钱谦益有书信往来,姚志卓更是亲自从贵州带回永历朝廷和秦王孙可望的大批文书。正是因为钱谦虚益和姚志卓的支持,张名振和张煌言才能够畅通无阻的三入长江全身而还。
  对于钱谦益所筹划的联络东西、会师长江的方案,张煌言是打内心深处极力赞同的,早在永历三年(伪清顺治六年),钱谦益就给门生时任就历朝廷留守桂林大学士瞿式耜的密信中就提出中兴之基业,关键就是顺江而下夺取江南,将南都控制在手。
  二入长江张煌言秘密去见钱谦益时,钱便将用兵比作为弈棋,他对张煌言说道:“人之当局如弈棋然,楸枰小技,可以喻大。在今日有全着,有要着,有急着,善弈者视势之所急而善救之。今之急着,即要着也;今之要着,即全着也。夫天下要害必争之地,不过数四,中原根本自在江南。长、淮、汴京,莫非都会,则宣移楚南诸勋重兵全力以恢荆、襄,上扼汉沔,下撼武昌,大江以南在吾指顾之间。江南既定,财赋渐充,根本已固,然后移荆、汴之锋扫清河朔。高皇帝定鼎金陵,大兵北指,庚申帝遁归漠北,此已事之成效也。”
  又说:“王师亟先北下洞庭,别无反顾支缀。但得一入长江,将处处必多响集,……我得以完固根本,养精蓄锐,恢楚恢江,克复京阙,天心既转,人谋允臧。”
  这个以收复长江中下游为重点的战略方针,钱谦益称之为“楸枰三局”。
  李定国在衡阳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大败这支由北京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