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家的绝户饭,将自个卖到他乡给别人做老婆。那几年,董母活得真是担惊受怕,直到儿子考上秀才,董母才终是将压在心头十多年的心事放下,也算是扬眉吐气,敢直着腰身在董家族人面前大声说话了。这一切,只因为儿子考上了秀才,考上了大明朝廷的功名。董母念着大明的好,儿子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可没叫人去剔发替异族卖力,因此她坚定的站在儿子身边,选择和儿子一样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
  在母亲的力劝之下,董常清终是踏上了十年未踏过的陆地,在乡人的掩护下前往惠州投军,这一路无惊无险,顺顺利利就到了惠州,且成功投了军。不想惠州总兵胡启立却对这个在家乡名声很大的生员并不重视,一点也没有重才之心,只随意打发董常清在军中做个文书,负责钱粮来往的计支。
  这文书但是识字的就能做,甚至于店铺的伙计也能当得,胡启立如此安排忒是叫人寒心。不过董常清却不嫌,也没有因此心生怨意,反而将职事做得很认真。后来潮州清军进攻惠州,董常清便跟着送粮的队伍到了陆丰城。在城头,他看到了潮州兵是如何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看到城中的惠州军是如何胆怯畏战,再之后,他看到了潮州清军又是如何望风而逃,又如何被追着一路逃奔潮州的,这一切只因为那支从广州来的太平军,那支斩了尚可喜,杀了哈哈木,屠了满城的太平军。
  清简亲王率领大军前后攻了陆丰三次,危急时候,董常清不顾自己文弱之身也上城助战,他不知如何拿刀杀人,却知将城下的大石往城上搬。石头很重,董常清力气却不大,抱着走在城道上很是吃力,走不得两三步便要停下歇歇喘会气,可便是这样,他也始终咬牙坚持着,直到将石块搬上城头,转头再下去帮。看到伤兵他也能上前和民夫一块帮着抬,一开始,他见不得血,吐过几次,再后来却是习惯了。
  第二镇的旅校于世忠无意看到了生员打扮的董常清,当时很是惊讶,他还从没见过一个读书人和民夫青壮一样在那使劲干活,一点不嫌累不嫌脏。于世忠找惠州军官问了董常清,军中有长宁人立时便将董常清不戴清朝天,不踏清朝地的事迹告知,于世忠大为佩服,认定这人有大材,便将其引荐给镇将铁毅。
  铁毅自己不识字,但知道自家大帅是个秀才,所以他便很敬重秀才,和董常清交谈几句后见其应对自如,也无寻常读书人见自己时的卑微,偶尔还能就战事说几句颇为针对的看法,心下自然起了欣赏,便要他在镇中参谋。
  蒙古佐领阿勒塔领着手下娃娃在城外烤马肉喝酒唱歌,城上太平军没一个当回事,董常清看了后却沉思开来,第二天便找到铁毅,提议派人出城和蒙古人交换军马。
  铁毅很惊讶,蒙古人有马能杀了吃,怎会和太平军交换米面。董常清却道那马肉其实是吃不得的,煮不烂也消化不了,若长期食用,势必积在腹中不得排出,最终活活胀死。《本草纲目》中写得很清楚,马肉有毒,气味臭,无法排,故而蒙古人轻易是不吃马肉的,除非是逼入绝境。显然,城外的蒙古人是到了绝境了,要不然他们不会杀马来吃。这陷入绝境的人但能有吃的,便不会在乎其他,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若是有选择,他们是不会甘心被活活胀死的。
  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铁毅同意了此事,结果被董常清说中了,蒙古人真的愿意拿战马交换米面,哪怕交换条件被克扣到极点,对方仍是咬牙认下来了。
  做了两次米面换战马的交易后,董常清又大胆提出趁势劝降蒙古兵,有了上一次的成功,铁毅自然不会反对。董常清自请出城,为了让自己更像个劝降的使者,他请人赶制了明朝官员的服饰,穿在身上便出了城。结果一番言语下来,蒙古佐领阿勒塔果然愿降,让太平军平空得了三四百蒙古兵外加几百战马,让铁毅乐得合不拢嘴,直赞董常清乃神人也。
  周士相要铁毅将董常清资料报去时,铁毅顺便将董常清的一句话带了过去,这话便是“鞑兵已陷绝境,不妨以心战攻之,许以虏酋一人死而活全军,鞑兵为求活必杀虏酋,则伯爷不费吹灰之力可得数千鞑兵效命!”


第454章 取舍
  蒙古为鞑,满州为虏(奴)。
  董常清这话显然是劝周士相趁清军粮绝,军心不稳时派人劝降,而允这些蒙古兵投降的条件则是济度人头。若劝降成功,则不仅可立即解决这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战事,也可让太平军一下猛添数千蒙古兵,令得太平军骑兵无论是规模还是力量都迅速膨胀壮大起来。
  骑兵和水师一直是周士相的心头病,水师那边虽建了水营,可短时间内却没法形成战斗力,若不是有郑成魁相助,甚至于这次大规模的海运都不能成功。而郑成魁是陈奇策的部将,并非他周士相的部将,所以哪一天要是郑成魁部离开太平军,太平军的水营还是不可能独当一面使用,成为一支可以决定战事的水上力量。
  水师的发展和营建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建立的,也绝不是仅仅将船造出来,招募些水手打出旗帜就能派出去打仗的。若这样也行,清军就不必大规模招降明军水师,更不可能连海上的盗寇也要拉拢招安,如前广东水师总兵梁标相就是海上巨盗,尚可喜为了拉拢他对付明军的水师,许出的条件十分优厚,甚至在其接连被明军水师重创还委以重任,要什么给什么,只为对方能够替他对抗明军的水师。可最后,梁标相却是在水师大营被太平军焚毁后拍拍屁股领着残部就出了海,至今也不知在哪儿快活,把个平南王气得险些昏死过去,真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他连派去抓梁标相的兵都没有。
  尚可喜不是不知如梁标相这种海上大寇眼中只有利,没有义,打起仗来也是保存实力根本不肯出全力,畏头畏尾的靠不住,可尚可喜却依旧要拉拢这种盗寇,只因他不可能打造出自己的水师。同样的事情如今也应在周士相身上,不过周士相比尚可喜要好,强大的明军水师是他的友军,而不是敌人,所以他有时间慢慢发展水师,而不是和尚可喜一样招揽无法制衡、无法预料的海盗组建水师。
  水师这一块,周士相有时间等,也不着急,至少十年以内,可以预见太平军的主要战场仍将是陆地。强大的海军固然是周士相所期盼的,但他更知道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骑兵这一块,同样也是短板。成立骑兵旅时,是以原骑兵营残余百余兵加上苏纳手下满州兵为骨干,调入平南和靖南藩下、绿营的一些降兵这才勉强成立了一旅,内中真正有能称之为骑兵的不会超过五百。成军以来,骑兵旅虽然加大了训练量,可是让那些并不会骑马的士兵短期内就成为马上精兵,显然是无法做到的。在对抗清军骑兵的几次战斗,太平军的骑兵明显落了下风。
  苏纳在黄冈岭的一战,以八百多骑兵对战四百多蒙古兵,却折了百余兵被迫后撤;北山村一战,骑兵旅全旅出动,虽将蒙古兵击退,可斩杀不过两百余人,自身伤亡却有四百多;邵成国率部配合第二镇于世忠部驱逐监视陆丰4个牛录蒙古兵时,骑兵的表现也不佳,若不是于世忠按戚家军战法训练出来的那旅兵表现英雄,恐怕都不能逐走蒙古兵;济度大军攻陆丰时,邵成国为了牵制清军,率部猛攻济度中军,被分兵出来的蒙古骑兵拦住,双方一个对冲,邵成国部就伤亡一半,阵亡足有六百余人。
  现在骑兵旅3个营都打残,北线苏纳手下还有300多人,南线邵成国手下也只剩500多人,加一块不过一营编制。而据来降的归德总兵刘忠和南阳总兵张超交待,碣石卫的蒙古骑兵有3000到3500之间,满州前营锋残兵百余,外加济度的卫队和满州将校手下的戈什哈亲兵,约摸不到千人。就算不计满州兵,光是这三千多蒙古骑兵在战场上摆开来也能重创太平军,况还有那些满州兵。
  这一仗周士相打得就是困,活活困死清军,活活饿死清军,在清军还有口气前,他是绝不会冒险攻打碣石卫的。他给各部下了严令,绝不许出一兵一卒,他也是打定主意要困饿死那几千满州兵和蒙古兵,不要俘虏。
  现在南线成功劝降了一个蒙古佐领加几百蒙古兵触动了周士相,他慎重考虑了董常清的意见,觉得此策大好,若能让那些蒙古兵集体投降,对于太平军的助力相当大。
  解决济度以后,周士相有两个选择,一是西进广西解西南之危,将永历从云南救到广东,从而可以取代李定国成为拥明的主导,将大明旗帜继续打下去;二是不管西南战事,也不管永历,径直从潮州北上攻打福建、浙江,配合郑成功的南京之役。
  两个选择说不得谁更好一些,北攻闽浙固然可以趁清军兵力空虚长驱直入,若一切顺利,应当能和郑军会师南京城下,若是有可能,还能捡郑军的漏。周士相不知他所记得的国姓爷入长江其实是有两次,今年是第一次,却在舟山遇台风损失惨重被迫撤军,明年才是国姓爷真正入长江险些夺取南京的时间。
  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周士相当然是希望能去南京捡郑成功的漏,若南京从太平军手中恢复,他周士相的大名将远超李定国、郑成功,成为南明的擎天之柱,为天下复明人士所仰望,所拥戴,所支持。可与之对等的却是西南数省的沦陷,是大明天子的逃国,是晋王李定国的落寞,是无数大西军将士的绝望。
  若仅仅如此,周士相还不担心,没了朱由榔,他还有唐王。永历不肯与大明同殉,唐王却能!隆武殉了国,绍武殉了国,最后一任唐王同样在台山坚持抗清,他哪里也没去,始终呆在广东。周士相相信,他真要推唐王监国,在永历弃国的前提下,天下拥明势力不可能反对。他担心的是如何面对平定了西南的数十万清军转向东南。


第455章 时间
  清军入滇兵马分三路,又有信郡王多尼所率满蒙大军为统,算上随军民夫的话,总兵力不下三十余万,乃是满清的最大机动兵团,也是最为精锐的一支兵团。其中原为明朝边军的甘陕绿营更是强将倍出,如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进宝四人便是其中翘楚人物。
  若西南如原本时空一样,那么清军不但全数占领云贵,也将获得不下十万之众的大西军降兵,如此一来,西南清军总兵力就将达到四十万众。若周士相选择北攻浙闽,坐视西南败亡,即便太平军如有神助般突破福建、浙江进抵南京城下,也只是一支面临几十万清军四面合围的孤军,老巢广东也将在旦夕之间被广西方向来攻的清军占领。
  太平军虽降兵众多,可广东子弟依旧占了四成,降兵中的汉军家眷也都在广州,广东若是丢失,对于太平军的军心而言无疑是重创,甚至于能就此瓦解这支依靠强力形成的军队。
  北攻浙闽显然不可取,周士相绝不能坐视西南被灭,哪怕永历依旧弃国,他也要保住李定国,让晋王牵制西南清军,从而让太平军有更多时间发展,也让他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被迫做出决定。
  要想相助李定国,太平军就必须入广西打击从湖南过来的赵布泰那路清军,迫使广西清军线国安、全节等部无法与另外两路清军合师,打乱洪承畴的三路入滇方案,减轻李定国主力所受压力,尽最大程度消灭或削弱左路清军。
  若有可能,太平军还要进入贵州截断入滇清军粮道,哪怕断不了他们粮道,也要让入滇清军无法专心对付李定国,从而能让战事无限期拖下去。完全依靠粮草外来输送的入滇清军不可能在云南和李定国做持久战,届时只能退兵。这样一来,右路的吴三桂部还是被李定国牵制住,中路的罗托部也只能在湖南和贵州驻防,腾不出手对付左路广东方向过来的太平军。而太平军能够入贵州,前提就是重创了左路清军,夺取广西。
  顺治诏谕对多尼有明确交待,前方三路大军进展顺利,多尼的满蒙大军方能南下捡果子,前方战事不顺,多尼的大军多半不敢轻易出动,毕竟广东这边可是折了一个简亲王济度。万一多尼再叫太平军给折了,恐怕这回不是顺治一个人要嚷着划江而治,而是清廷上下一齐叫嚷划江而治了。
  不过时间上,出兵广西直接阻击赵布泰已经来不及了,唐三水送来的消息表明,赵布泰三月初已率部南下入广西,不出意外,此时的赵布泰已经和线国安会师,左路清军入贵州的时间也就在这几天。济度这边还在负隅顽抗,等待已经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达素援军,周士相最乐观的估计,解决济度还需七八天时间。
  等到收拾完济度,太平军也没法立即西进广西,周士相必须马上整合降军,还要将潮州和惠州完全占领,将这两府全部纳入太平军的地盘,推行建村设乡,整合两府人力和钱粮资源为太平军所用。
  在此过程中,惠州总兵胡启立和其手下的将领肯定是一个障碍,毕竟周士相在三江口时将惠州许给他们,本质上胡启立就是惠州的土皇帝,现在要这个土皇帝把地盘让出来,乖乖接受太平军的领导,人家肯定不会心甘情愿。周士相已经做好预案,若是胡启立不识相,便武力解决他。他已经没有时间浪费在这些降将身上了,必须在最短时间整合好潮州和惠州,且在潮州要驻扎重兵,建立防线,从而使得西进广西时老巢不会遭到清军进攻。
  清军进广东,只有两条路走,一条便是经福建入潮州,另一条则是经江西赣州入韶州,因此在潮州建立防线是很有必要的。对韶州方面,倒是不需屯重兵监视,因为刚刚升为韶州总兵的唐三水实在是个可人,和周士相那真是英雄惜英雄。周士相败给济度,唐英雄怕是能趁火打劫,现在嘛,唐英雄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跟大清朝廷要来更多好处吧,毕竟眼下唐英雄已是大清在广东的最高官员了,大清得指着他坚守韶州,不让太平军从此方向北上湖南呢。
  整合潮州和惠州地盘,解决降将降军后,周士相也要给刚刚大战的太平军休整时间,另外还要放随军民夫回乡耕种,不能因为战事耽搁耕种,要不然夏粮就收不上来了。没了粮食,太平军还打个吊仗。
  周士相虽然是必须入广西作战,可他也不能白去,永历朝廷必须给他个名义才能让他勤王。亲王就是这个名义,郭之奇已经回昆明,能不能替周士相争取这个亲王的名义,就看永历朝廷是否识大局了。倘若清军三路压境,朱由榔还舍不得一个亲王封号,那这天子也当真是白瞎了。
  周士相的底线是若朝廷不肯封他为亲王,也必须晋为郡王,同时由周士相节制在广东的所有明军,国公侯爷都必须服从他周士相的指挥,两广总督连城壁等广东大员也要接受周士相的领导。对于不肯接受指挥的明军,周士相将毫不犹豫调兵予以镇压,直打到对方愿意服从为止。周士相不介意砍两个侯爷脑袋震摄一下这些小军阀们,若是他不能整合广东明军力量,这些军阀在后方便是一颗颗定时炸弹,太平军在广西战事不顺,天知道有没有利欲熏心的会打广州的主意。毕竟这帮人虽然一直坚持抗清,可在西南败亡以后也是大部分降了清。
  整合地盘,归拢力量,恢复春耕都需要时间,快则三个月,慢则半年。太平军也要扩军,现有四个镇根本无法应付大规模的战事,周士相决定战后立即扩军,将太平军从四镇扩到八镇,四镇驻防广东本土,四镇为机动兵力,也是入广西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