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2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胡德玉将一封奏本递给了周士相,周士相接过看后,眼泪脱眶而出。这奏本却是老将军的遗奏,上面对自己一生什么都没说,也未向朝廷请荫子侄,只说他死后,恳请朝廷将其所部归于周士相统领。
  合上奏本,周士相已是泪人,他没想到老将军竟早已安排一切。
  背后郑成魁低声道:“将军是在船厂发的病,一直不让我们告诉你,说是怕你知道后分心……”
  周士相听后,喉咙上下咽动,却是没有哭出声来,只默默的看着白发老人。不知过了多久,老将军突然睁开眼睛,紧紧盯着周士相,叫了一声:“勤王救天子!”尔后阖然闭眼,竟是就此去了。


第490章 狮子大开口的宗室
  凌海将军陈奇策的身后之事办得极其哀荣,因老将军身前并无多少家财,所以周士相拿出3000两银子交与陈奇策长子陈士邦,以用于丧事。与此同时,老将军的遗奏快马送往钦州,由钦州的总督衙门递呈昆明,想必朝廷收到老将军遗奏后会有相应荫赏下来。
  丧事结束后,按老将军生前心愿,其部水师正式改编为太平军的水师。周士相命吴远出任水师统制官,实授总兵衔;参将周胜及郑成魁出任水师副统制官,皆授副将衔。老将军的幕僚胡德玉出任肇庆知府,老将军长子陈士邦则出任新会知县,其余子弟周士相也都做了妥善安排,务求不让老将军部下有任何不满。
  因老将军事先安排,加上主要将领都愿意依靠越来越强大的太平军,故而肇庆及新会水师的接收整编进行得很是顺利。经清点统计,凌海将军所部共有可用于海战的福船78艘,斗舰、海鹘、走舸等船68艘,此外四百料战座船、四百料巡座船35艘、哨船、沙船等内河船只78艘,另尚有数十艘在建。水师官兵7850人,总兵以下将校52员。
  老将军的部下中,参将周胜和郑成魁在老将军尚在之时就曾进言接受太平军改编。前者和清军有灭门之仇,平生所愿便是杀进北京城灭他爱新觉罗全家,因此早想加入屡胜清军的太平军;后者则是在和周士相的合作中亲眼目睹了太平军是如何摧枯拉朽一步步壮大,又是如何全歼济度大军,故而亦有投靠之心。
  从前太平军没有崛起时,周胜和郑成魁跟着老将军在沿海抗清,虽然水师规模大,战斗力也强,也屡屡重创清军水师,可却因无陆战之力而无法在陆地立足,只能被清军赶到海外孤岛苦苦坚持。没有一块稳定的地盘,水师便没有固定粮饷来源,朝廷又早就不管他们这些水师,广东的总督衙门也开不出钱粮来,这便让广东各部水师难以维持。
  在上下川岛时,凌海将军部下水师将士因为无粮,甚至将战船改作渔船出海打鱼为生。那些时日,水师上下对于前途都是绝望,直到老将军毅然决然带领他们前往新会。自那以后,水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先是得了新会城立足,后又是取了肇庆。水师的战船越来越多,士卒也是越来越多,地盘也是越来越大,士兵们再也不会因为没有吃的而将战船开出去打鱼。
  这一切,都是怎么得来的,水师上下无不清楚,所以对于强大的太平军,他们打心眼里亲近且愿意加入的,毕竟这年头,只有加入强大的一方才能吃饱肚子,活下去。将领们或许还有其他心思,封功荫子,名扬千古什么,士兵们却是单纯,吃饱肚子再报仇,谁能带着他们报仇,他们就替谁卖命。
  新会之战时,吴远是记名总兵,占领肇庆后,老将军为他请功,朝廷来了旨意,实授吴远为广东水师总兵官,隶凌海将军属。
  吴远没有劝过老将军加入太平军,但也不反对此事,他是老将军当年收养的孤儿,跟着老将军二十多年,很大程度上将自己看作了老将军的私兵私将。若是老将军生前没有作安排,吴远或许也会考虑自立门户,毕竟接受别人指挥和自己独领一军,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太平军没有水师,今后很长时间也将继续依靠他,且自己又是朝廷实授的广东水师总兵官,所以从前老将军能从太平军得到的好处,今后他吴远一样也能得到,甚至得到的更多。可现在老将军已经作了安排,吴远便息了那份自立门户的心思,他也知道,若自己一心孤行,恐怕下面的人也不会答应,至少周胜和郑成魁说不定就会带着船直接跑周士相那里去。于其自家内讧分家,倒不如大家一块跟着周士相干,这样水师也能保持团结,将来周士相真要亏待他们,大伙也能拧着一条绳跟他干。
  胡德玉从前是台山知县,清军入广东后便投奔老将军,一直做着幕僚事。他是有气节的,要不然也不会风餐露宿的跟着水师天天在海上吃苦。他也没有权利之心,要有,当年只怕早早降了清,十多年下来,在清廷那边怎么也能做到知府,混得好的话,说不得也能捞个巡抚做做,何必跟着快要完蛋的朱明等死呢。
  胡德玉忠心大明,也一心为老将军谋划,所以当初老将军决定来解新会之围时,他也劝过,后来也为缴获的战利品和粮食等事和周士相的手下争过,所为却不是饱他胡德玉的私囊,而是为了老将军及其麾下的数千水师官兵。
  老将军的死让胡德玉很难过,但他知道眼下最要紧的是什么,老将军临死前都在想着勤王救天子,身为他的幕僚,又是大明的臣子,胡德玉便放下心中哀伤,竭力配合周士相整合水师,也欣然接受周士相所委的肇庆知府一职。哪怕他知道周士相并没有委任知府的权限,也依旧坦然受之,所虑不过是想尽早安定肇庆局面,筹备西征勤王事。
  水师整合完毕后,周士相又拨银8万两扩大肇庆造船厂的规模,命船厂在八月前尽量多打造沙船出来,又命郑成魁带一支船队先行沿柳江上溯至广西境内探寻水道,侦测水文,为太平军大举西进做好准备。
  肇庆除了老将军这一支力量外,还有一支力量,却是镇国将军朱统。镇国将军为武官正一品,郡王长子称王长子,次子以下则皆为镇国将军,再有子弟则为辅国将军。
  朱统是宁献王九世孙,清军入关以后,大多数宗室选择向清军投降,如当年在杭州投降的潞王朱常淓等人。朱统却坚决不向清军投降,自散家财募义勇抵抗清军,和在台山坚持抗清的唐王朱韦锷一样,都是至死不降的宗室典范。
  朱统自散家财坚持抗清的事迹让周士相很钦佩,可真正和这位镇国将军打交道,周士相却总觉得自己很吃亏。因为这位宗室实在是个异数,不论做什么事,他都不肯吃亏,精于计较好像个商人般。在和他商谈其部整编时,朱统表现出来可不是精明,而是近乎贪婪,或者说狮子大开口了。
  陈奇策的水师被周士相收纳后,朱统就知道太平军接管肇庆再所难免,他无法拒绝太平军对肇庆的接管,所以他精明的选择配合。左右他麾下不过三四千兵,能打的战兵实则只几百人,真要不配合,不用周士相动手,陈奇策的那些部下也能吃了他。
  实力弱小不代表朱统就甘心任由周士相摆布了,他摆出宗室的架子,开口就跟周士相要两镇兵建制。这两镇兵不但要周士相给人给钱给粮,还要给军械。
  周士相觉得朱统真是有些无耻了,可对方摆出一幅忠心为国的样子出来,且大摆宗室架子,他这兴平伯还真不好得罪于他,更不好用武力逼他就范,只能拿出耐心与对方好生商量。最终一番讨价还价下来,朱统满意的为自己争取了原本他就想好的条件——一个镇的建制。
  周士相给了朱统所部一镇建制,定编为太平军第八镇,除其所部四千兵外,又从水师擅陆战的兵座抽调了千余人,再加上郭之奇曾经在沿海招募的那两千义勇,总算是凑齐三个旅。又从第三镇和兵备讲习所抽了100个低级军官配到这个镇,命其驻防肇庆。
  肇庆的事情大致用了半个多月时间方理清,在这段时间,周士相相继给驻各地的明军将领发去请贴,请他们来肇庆协商勤王事。贴子一共发出20多份,回贴表示愿意来的却只7个人,其余不是说要等总督衙门命令,便是找借口推说不肯前来。而钦州的总督衙门和高州的四府巡抚那边却是连个回贴都没有。
  周士相很生气,他决定武力解决。


第491章 东勋英烈
  表态愿意前来广州参加军议共商勤王事的七人分别为,在肇庆西北开建活动的庆丰伯李光恩、在高州神电卫一带活动的威远侯郭登弟、在海陵岛活动的靖氛将军邓耀、在台山一带的虎贲将军王兴及海北道周腾凤、漳平伯周金汤,威定伯施尚义。
  周士相对广东境内各部明军了解并不甚多,东征前曾让军情司专门收集各部明军情况,又从熟悉广东情况的胡德玉那里了解,这才大致清楚广东明军分布力量及将领底细。
  李光恩原是东勋李成栋手下大将宝丰伯罗成耀的部下。梅岭战役后,成栋手下大将阎可义病死于南雄,自行开印视事的两广总督杜永和便与成栋义子南阳伯李元胤商量派罗成耀去接替阎可义抵挡清军。岂料罗成耀却不愿意去,大发牢骚说:“尔等俱安享受用,独苦我邪!且国公(李成栋)屡出,未能一逞,今以我去,能又何如?”
  在杜永和反复劝说给以重贿下,罗成耀才勉强赴任,自己驻于韶州,只派中军江起龙和李光恩等人守南雄。尚可喜和耿继茂率清军主力至广东后,一面派人侦探广东明军守备情况,一面散布消息说所部清军将在南安府内过年,休养士马。结果明军信以为真,纷纷懈怠,清军遂趋明军无备,翻越梅岭进入广东省境直奔南雄。
  清军攻城前,先派数十名间谍潜伏于城内,命他们除夕晚上放火焚烧鼓楼,然后趁明军慌乱救火之际打开文明门,清军主力随即冲入城内。明总兵杨杰等仓猝应战,被清军击败,杨杰和副将萧启等十余名将领被杀,总兵董垣信被活捉。守军马兵二百余名、步兵六千余名皆战死,城内居民被清军屠戮殆尽。攻占南雄之后,清廷所派广东巡抚李栖凤即入城据守。顺治七年正月初三日,尚可喜、耿继茂率领清军由南雄出发,初六日抵韶州府,宝丰伯罗成耀不思抵抗却带领兵将和道、府、县官一起南逃,结果清军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韶州。
  李光恩从南雄冒死突围,方捡回一条性命。突围后,因不耻罗成耀为人,便去投都督李元胤。时有大寇杨大甫被永历朝廷招安屯居梧州,常常劫掠行舟,杀戮往来军使抢夺贡物。李元胤上疏,请永历帝召杨大甫入见趁机诛杀。君臣饮酒之间,永历诘责杨大甫,杨大甫大怒之下竟想趁势劫持永历帝投清。一旁侍饮的马吉翔等人失声跑掉,李光恩却在后一脚把杨大甫踹个大马趴,把他逮住缢杀于船外。因此功深得李元胤信任,提为中军参将。
  罗成耀弃守韶州逃跑后,见清军占领广州,知时势已去便暗中约降清军,想为清军攻取肇庆立功,换取在清廷那边的前程。李元胤得知此事后,遂决心除此奸贼,因李光恩是罗成耀旧部,平时和罗成耀关系不错,便由李光恩出面相约罗成耀游船饮酒。舟泛中流,李光恩忽然把正在绳床上忽悠的罗成耀掀翻在地,以利刃一刀结果了这个叛贼。罗成耀部下大惊之时,李元胤出面持天子诏书,这才稳定众人。
  肇庆被清军攻占后,李元胤不忍心看到其义父反正来归的广东全省重新沦陷,又不愿意撤入庆国公陈邦傅控制的广西,更不愿违背义父之命向清军投降,便向永历请命自告奋勇前往高州、雷州聚拢义父残部同清军再决雄雌。结果顺治八年,李元胤在钦州防城联络旧部时被士兵王胜堂擒获,随后就被押送到广州。李光恩时在郁林联络其他成栋旧部,闻讯跺脚大哭。
  当时还没有承袭其父靖南王爵的耿继茂劝李元胤投降,结果李元胤坚决拒绝,耿继茂又要李元胤写信招降逃到琼州的杜永和部明军,李元胤却大义凛然地道:“事不成,已为辱国,乃欲败人事耶?”
  岂料几天后传来杜永和率部降清,李元胤痛哭流涕,日夜请死。因李元胤是李成栋之子,而广东境内尚有不少李成栋旧部,为免夜长梦多,耿继茂便下令将李元胤杀害,一同遇难的还有李成栋另一养子明安肃伯李建捷。
  行刑之前,李元胤只提了一个要求,便是让自己穿上大明朝服,耿继茂允之。元胤穿戴完毕后便向西南方向跪拜,尔后哭叹道:“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言毕,耿继茂不耐挥手,刽子手大刀落下。
  李元胤死时,永历朝廷已经接近于瓦解,从上到下是一片混乱。清军占领广州和桂林,形势固然危急,但在两广地区南明还有一些军队据守着残疆剩土,总兵力也远超清军,可是永历帝朱由榔生性懦弱无能,一有风吹草动便“起驾”逃难。他从梧州窜往南宁时,根本没有作留守地方的任何部署,像普通百姓一样只知逃命要紧。“移跸”后,梧州竟然“空城三月”,次年正月孔有德遣左翼前锋马骥接管梧州,二月命总兵马蛟麟镇守该地。跟随永历帝逃难的只是内阁大学士严起恒、锦衣卫马吉翔、太监庞天寿等少数官僚。由于撤退时的漫无组织,乱兵乘机劫掠,一些有心追随朝廷的官员也裹足不前。原先聚集于两广的朝廷和地方官员大有树倒猢狲散之势。除了镇西将军朱旻如在昭平县同清军格斗而死,被革职的朝臣汪皞投水自尽以外,其他未随驾的官员有的降清,有的窜入深山,有的剃发为僧。
  皇帝和朝廷如此,再加上旧主之子被杀,“东勋”李成栋旧部便相继降清,李光恩却没有投降,但他实对永历朝廷失望透顶,所以领着残部千余人逃至肇庆西北和广西交界的开建一带坚持抗清,对于永历朝廷委任的广东总督和四府巡抚之命也是不理会。


第492章 顺我者忠 逆我者奸
  这几年李广恩一直在开建一带活动,李定国二入广东时,永历朝廷封李广恩为庆丰伯,盼其能率兵响应定国。虽不愿听命永历朝廷,但李广恩却一直想着为旧主父子报仇,故欣然接受庆丰伯爵位,领其部出开建进攻肇庆清军,在文德一带斩清军百余人。
  李定国退军之后,李广恩部遭到清肇庆总兵许尔显重兵进剿,无奈退入山中。和广东其他地区明军一样,李广恩部也是缺医少粮,苦苦支撑,直到肇庆府城突被凌海将军陈奇策和镇国将军朱统所占,这才知道广东已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接到太平军使者送来的请贴后,李广恩很是犹豫,此贴直接写明广州军议为共商勤王事,而他却对永历朝廷失望透顶,恨不得那个无能的朱由榔早死早好。然其夫人赵氏却言今广东全省已复,朱明江山中兴有望,夫君当放下旧日成见,往广州参与军议,如此既能展心中抱负,又能为宁夏王父子报仇,总比困居开建山中要强。
  在夫人的劝说下,李广恩遂回贴表态愿往广州军议,其贴是紧随威远侯郭登第之后到周士相手中的。
  威远侯郭登第与已被永历朝廷封为淮国公的马宝都是宁夏固原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破隆德时,郭登第和马宝一同参加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入北京后,马宝因功升为老营副营总,而郭登第则在马宝手下任哨总。崇祯十七年山海关大战,李自成命马宝率骑兵从一片石夹击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军战马宝,酣战中,马宝中炮。见马宝中炮,郭登第忙下马去救,结果双双为清军俘获。后二人作为战俘随清军一起南下,又跟随李成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