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钱先生不是已经后悔了吗?可怜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还四处奔走呼号,也真难为他了。既有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唉……”冒辟疆长叹了一声,跌坐在床上,他面容瘦削,鬓角已出现了白发,忽的不知怎的又烦燥起来,一把拽过脑后的辫子,恨声说道:“满洲衣帽满洲头,满面威风满面羞。满眼于戈满眼泪,满腔忠愤满腔愁。这可恶的辫子,拖在脑后,不三不四的,真恨不得一刀剪了去!”
  “冒郎,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你这辫子一剪不要紧,府里上下老小数十口人可就要遭殃了。”
  董小宛惊的脸都白了,丈夫真要把辫子剪了,那大祸立时便至。
  “我便是怕这个,要不然,如何还留这辫子。”
  冒辟疆很是苦闷,看着那辫子无比生厌,心下一股郁火不得泄。在床头坐了片刻,他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知道自己终归是书生意气,几十万清军都入了西南,清廷的塘报天天说清军占了哪里哪里,败了多少明军,可见,这天下怕是复明再是无望,这辫子恐怕此生都是割不去了。
  可叹,冒辟疆前些时日听说广东那边大败清军,广东全省光复时还高兴得和几个友人痛饮一番,各自畅论明军何时光复东南,不想这才几个月,这局势又天翻地覆了。唉,为何大明如此多灾多难,为何每每有中兴之机,最后总是叫人空欢喜一场!
  知丈夫心烦,董小宛见天色已晚,便欲劝丈夫早点歇息,毕竟才大病一场,外面又天寒地冻的,可不能再病了。
  冒辟疆微微点头,不欲小宛再为他担心什么,夫妻二人正铺床时,外面却传来敲门声。
  这么晚了谁还会来访?
  冒辟疆和董小宛都是一怔,冒家老仆去开了门,只听门口说了几句话,随后那老仆便将来人带了过来。
  “老爷、夫人,这人说是老爷复社故人,特来拜访老爷。”
  “复社故人?……你引客人去客厅奉茶,我稍后就来。”
  闻言,冒辟疆很是激动,小宛虽想丈夫早点休息,可来人是复社中人,丈夫断然是要见的。她身为女眷不便见客,便替丈夫稍作整理衣冠,然后叮嘱不要谈得太晚,便先行上床为丈夫暖被窝。
  自回老家后,冒辟疆还未曾见过复社故人来访,因此这会心中很是激动,往客厅去见时心中猜测会是哪位复社故人来访,可至客厅见了来人模样,却是脸生的很,不由怔在那里,一时想不起来人是复社哪位才子。
  “阁下是?”
  冒辟疆确定自己从未见过来人,对来人不免有些警惕。
  来人是个三十左右的中年男子,看着颇是富态,不过怎么看也不像是复社的才子。
  “久闻冒公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来人哈哈一笑,上前冲冒辟疆施了一礼。
  “不敢。”
  冒辟疆一边还礼,一边再次打量来人,目光之中困惑之意更重。
  见状,那来人也不兜圈子,笑道:“冒公子也不必猜测,其实在下并非复社中人,而是另有身份。”
  “另有身份?”
  冒辟疆眉头微皱,吃不准来人到底是谁,又所来何事。
  来人收起笑容,正色道:“久闻冒公子和南都钱宗伯关系颇浅,故在下冒昧来访,只为冒公子能够从中搭线,为在下引见钱宗伯。”
  一听对方是求自己为他引见钱谦益,冒辟疆心中警意更盛,不及多想便脱口回绝:“我与钱宗伯不熟,你找错人了。”
  来人摇了摇头,道:“不熟?未必吧。在下听说公子妾侍董小宛和钱宗伯的如夫人柳如是可是好姐妹。”
  “你到底什么人,有何事要见钱宗伯?”冒辟疆脸色有些难看。
  来人笑了笑,轻声说了四个字:“在下明人。”
  明人?
  冒辟疆定在那里,隐隐觉得来人身份很是不凡。
  “准确的说,在下乃广东兴平伯属军情总旗官曹大正,此来求见冒公子,只为冒公子能为我家伯爷与钱宗伯搭上话。”


第553章 天寒地冻
  一场暴雪将整个京师变成了白色世界。
  今年的雪下的比往年都大,四九城的人都说长这么大,还没见过京师下这么大的雪。
  大雪纷飞之下,顺天府的运尸车来来回回的进出着城门。车上,都是被冻死的乞丐,也有来京告御状却没有门路,盘缠也用光的可怜人,无名无姓的也不知是打哪流过来的。运尸的那帮人也是尸体见多了,见怪不怪,一路埋怨的赶着马车出城,然后便将这些尸体往乱葬岗那么一抛,也不管有没有野狗会来啃尸便急急赶回去。没办法,这天寒地冻的,衙门给的钱又少,谁个愿意为这些冻死的倒霉鬼刨个坑让他们入土呢。这要是回去的迟了,说不得衙门里那帮人又要扣他们的钱了。
  屋外寒气逼人,百姓们或窝在被窝,或烤着炭火,谁也不愿意出去遭罪。偶有串门的邻居也会打趣说刚在外面撒了泡尿,结果尿还没落地呢就被冻住。这事,当然是个笑话,没人会信。
  说起来,北京城中最倒霉的不是那些被冻死的乞丐,也不是那些运尸的人,而是负责收各家粪便及扫街道的那些卫工。这天实在太冷了,各家粪便还好收些,那街道上的马粪、牛粪冻得跟铁砣砣似的,怎么铲都铲不动。一天活干下来,卫工们从脖子到脚冻得都没了知觉,那手更是冻得跟个冰块似的,两耳朵更是早感觉不在了。
  要不是家里娃嗷嗷待哺,卫工们哪个愿意干这要命的差事。有年纪大的这会都想着大明朝的好了,那会北京城的下水道可是四通八达,官府定期派人检修疏通,百姓们花些钱将下水道和自家接起来,粪便便直接冲进了管道,哪里用得着现在这般天天拎着净桶等人来收。街道上牛马车也管得严,不像现在这般没个规矩。一天车马下来,好好的个大街就成了粪街,臭不可闻。天冷些还罢了,这天要干些,再刮上大风,四九城就成了臭城。靠街的屋子哪家不被粪便涂了一墙,说起来都晦气。
  风雪中,几个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却仍被冻的发抖的卫工正一铲子一铲子的将冻结成冰砣的牛马粪往车上扔。不远处,几十个卫工拿着各式工具正在清扫街道上的积雪。这雪下的实在是大,前头刚扫完,后头就又落下一层来。
  “我说老赵,照你这么说,崇祯爷那会不就没咱什么事了么?”
  “怎就没咱们事了?不过比现在轻松些而矣,也不那么脏,至少出门不用担心一脚踩在屎上。”
  “这才多少年?满打满算不过十六年,怎的京城就成这样了。”
  “这地下现成的管道,衙门就不能派人通一通,像这样哪行,好歹也是天子脚下啊。”
  “通通?现在衙门的人可不是明朝那会懂的多,这下面的管道都堵了,想疏通干净可不是小事,上头那些老爷们谁肯干这事,又谁懂这事?……唉,说起来,要崇祯十七年京师大瘟,死了好几十万人那会起,北京城就从来没有干净过。”
  “你们可知道,那满洲人啊早年在关外时,都是用小便洗脸的,就他们这德性进了咱汉人的花花江山,又能干净到哪?”(作者注:《鞑靼飘流记》有记,满人以小便洗脸,非杜撰。)
  “那倒是,这京城最脏的就属那帮旗人住的地方了,反正我是打死也不去给他们打扫的。脏累不说,还老挨骂,那些旗人一个个眼睛长在天上,好像咱汉人天生就是给他们打骂的贱役。他娘的,这帮龟儿子拉出来的屎都比咱汉人的臭。”
  “行了,都少说几句吧,赶紧把这积雪和牛马粪清掉,要不然上面老爷又要说咱们偷懒了。”
  带班的工头见这帮人越说越不像话,出声制止了他们,一个个嘴上没个把门的,这种话能说,要不要命了?
  工头发了话,一众卫工们自然不敢再说,一个个埋着头继续干活。
  雪下的越来越大,北风呼啸,这人面对面都听不清对方说什么了。可就这鬼天气,五城兵马司的那帮人却在风雪中出现,吆喝将正清扫积雪的卫工和有急事出城的百姓们赶到一边。
  一众卫工们正纳闷五城兵马司的这帮大爷吃错了什么药,大冷天的还跑出来值岗,却听远处皇城那边有蹄声传来,随后便见一大队骑兵护着几辆马车正赶过来。
  “跪下,都跪下!”
  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一边喝喊着,一边拿长矛去敲那些还傻站着的卫工们。
  “军爷,这哪个王公大臣天寒地冻的还要出城啊?”有胆子大的闲汉就问了。
  “问那么多干什么,闭嘴!”
  兵马司的人可没什么好心情理会这闲汉,你说这皇上也真是的,大冷的天你不在宫中好好呆着抱着皇后娘娘温存,起什么性去什么西山啊。
  沿着皇城一路过来都有五城兵马司的人在维持秩序,百姓、卫工和闲杂人等在皇帝车队经过时都已跪在地上。没有一个敢将头抬起来,在寒风肆虐下,人们的表情都是麻木的,偶尔有人忍不住抬头想看一眼,却马上就被一直盯着他们的兵马司的人狠狠教训。
  皇帝的车驾就这么从皇城一路向着城门行去,所到之处皆是跪了一地的百姓。最终,皇帝的车驾出了城,直奔西山而去。
  坐在有暖炉的马车里,顺治的心情和这外面的天气一样天寒地冻。
  年轻的天子现在什么都不顺。宫里,爱妃董鄂的病情越来越重;宫外,西南再也没有捷报传来,反而是湖南和湖北纷纷向京师告急。
  年轻的天子实在是想不通,广东的贼秀才怎的就不去云南勤他的朝廷和皇帝,反而带兵把湖南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年轻的天子实在是想不明白,所以他决定去西山。在那里,或许玉林禅师能为他解惑。


第554章 人心算个什么东西
  西山慈善寺一间不起眼的厢房中,新科状元徐元文和同榜探花叶方霭各自捧着手暖围炉而坐。二人皆是昆山人,说的家乡的吴音,听着颇是悦耳。
  叶方霭是昨天傍晚和徐元文一同随圣驾来西山的,这会皇帝正在玉林通绣大和尚那听佛释经,他二人便在此侯召。闲来无事,又是新科状元公和探花郎,且还是同乡,这说着自然而然说到了家乡。
  “朝廷在西南用兵颇费钱粮,广东、两湖又遭兵灾,廷议要在江南多行催收,以解国库支用不足。不知状元公对此有何看法?”
  叶方霭忽的说到前日才下发的圣旨,旨意上要江南各地对士绅大户征收较前明还要为重的钱粮赋税,以支撑西南战事和京师八旗给用,称催科。叶方霭和徐元文都是昆山大户人家子弟,催科旨意一到,可想他两家定然要被勒催钱粮,事关自家利益,自然关切。
  徐元文笑着摇了摇头:“唤我姓名便可,称什么状元公,难道你还要我一口一个探花郎叫你么?”
  闻言,叶方霭也笑了起来,称呼随之便改了,“那请问徐兄对朝廷催科江南有何看法?”
  “要说看法,确是有些。”徐元文道。
  “愿闻其详。”叶方霭作俯首恭听状。
  徐元文示意对方不必如此,微一思虑道:“叶兄可知《五人墓碑记》?”
  “《五人墓碑记》?西铭公所作那篇?”
  叶方霭愣了下,不明白徐元文怎的忽说起这复社创始人张浦作做文章来。身为江南士人,叶方霭自然知道西铭公那篇鼎鼎有名的《五人墓碑记》,文中所述之事也是大致清楚过程。
  天启六年,京师派来锦衣卫在苏州巡抚衙门宣读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的诏书,在场的有巡抚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和北京来的缇骑张应龙、文之炳等人。突然,衙门口聚集大量百姓,紧接着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人要求拜见江苏巡抚毛一鹭及巡按御史徐吉,说是要替百姓请愿请求释放周顺昌。
  抓捕周顺昌的行动是京师来的锦衣卫奉皇帝诏书进行的,是圣命,苏州官员无人敢违抗圣旨释放周顺昌,因此,诸生的要求遭到拒绝。在争论中,办差的锦衣卫指责诸生聚集百姓前来是要阻挠办案,诸生及百姓则大骂锦衣卫假传圣旨乱抓人。于是双方发生冲突,紧接着就大打出手,场面顿时失去控制,民变暴发。京师来的两名锦衣卫被打死,多人受伤。
  巡抚毛一鹭和巡按御史徐吉站在朝廷一方,在事件中也受到了冲击,毛一鹭躲到厕所里才得以幸免。知府寇慎和县令陈文瑞则站在诸生一方,没有受到冲击。事件发生后,皇帝震怒,苏州遂有五名义士被官府捉拿问斩。后创办复社的娄东二张之一西铭公张溥亲自为五人作碑记,一时广为传诵。
  当然,此事也可理解为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网罗遍天下,以残暴手段镇压东林党人。天启六年,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曾任吏部主事、文选员外郎的周顺昌,结果激起苏州市民的义愤,爆发了反抗宦官统治的斗争。在此次斗争中,有五位义士被阉党杀害,事后复社领袖、东林党人张溥亲自为五人做墓碑记。
  事情很清楚,叶方霭却不明白这件事和江南催科有什么关系。
  徐元文问他道:“那五人为何而死?”
  叶方霭道:“百姓激于义愤反抗阉党迫害忠良而矣。”
  闻言,徐元文却摇了摇头,道:“当初,我也是这么认为,可后来舅父却对我说,此事另有文章。我不解,便问舅父到底有什么文章,经他说后却是如梦方醒,原来这事真的有不足为人道之处。”
  叶方霭是越听越糊涂,百姓激于阉党迫害忠良而愤起抗争,此事江南士绅人人传诵,怎的徐元文的舅舅顾炎武说这事还有不足为人道之处?
  “首先,魏忠贤为何要抓周顺昌?”
  “魏阉行事,要何理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矣。”
  “要这么说也对,问题是魏忠贤抓周顺昌,并不是抓苏州百姓,更不是抓那五义士,这些人为什么要和诸生一起反抗呢?而且,抓人的是天启皇帝下的圣旨,来的又是缇骑锦衣卫,这和百姓有什么关系?百姓难道真是激于义愤,自动聚集到衙门要和官府抗争不成?”
  “徐兄的意思是?”
  “这不是我的意思,而是我舅父的意思。我舅父对我说,百姓并非激于义愤,因为这件事和百姓的利益根本没有关系,他们不可能为一个不相识的官员和官府对抗的。而能聚集这么多人,激起如此大的民变,这背后乃是有人组织,有人指使,不然,百姓吃饱撑的冒着杀头的危险和官府抗争?”
  听后,叶方霭愣在那里,细细琢磨徐元文所说,渐渐也是品出点不对来。是啊,若不是有人指使鼓动,百姓怎的就能聚集起那么多人,又怎的知道官府里来了缇骑要抓周顺昌呢。
  “我先前听了也觉不可思议,后将西铭公的文章反复再读,这才发现西铭公早在文中将事实道明了。叶兄可记得文中有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这句?”
  “是有这么句话。”
  “吾社是什么?便是复社前身应社也!“行为士先者”,说的是应社骨干杨廷枢和文震亨等人充当这次行动的骨干,杨廷枢是应社元老,地位仅次于张溥和张采,文震亨和他的哥哥文震孟都是一时俊杰,也是复社的中坚,文氏兄弟的曾祖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文家在苏州极有势力。另外上书要求厚葬五人,以旌其所为的是东林党人;请于当道,要求厚葬五人的是太仆寺卿吴因之,翰林修编文震孟和姚希孟。文震孟和姚希孟都是东林党人和复社成员,也都是朝廷大员,两人还担任过崇祯皇帝的日讲老师,姚希孟是文震孟的外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