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良辅和边上的御前太监赵德全察言观色,知道主子这是窝着一肚子火呢。
  “皇上,国朝入关定鼎以来,还未有过天子亲征事,再者御驾亲征兹事体大,关系方方面面,牵涉极广,非短时间内可以安排妥当,故臣以为皇上亲征之事可暂缓一缓,待臣工们将事情准备好后再议此事。”
  打破沉寂的是奉恩辅国公噶布喇,此人是太祖九子巴布泰之子,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顺治八年晋的辅国公爵位,今年已是50岁的人了,算起在太祖子孙中也是长寿的了。噶布喇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知道皇帝年轻,热血,做事易冲动,御驾亲征这个念头既然出来了,那强硬的说这事不行肯定是不行的,得变着法子说。比如先拖上一拖,等皇帝的热乎劲过了后,这事自然不了了之。又或南方战事有了新进展,多尼他们从云贵突出来,又或岳乐打通了湖广,那到时自然也不需要皇帝亲征。这做皇帝的,难道还能跟下面的臣工抢功不成。
  不想,听了这位堂兄的话,顺治却是气不打一处来,脱口便道:“怎的就不行了?当年多尔衮不是去打过大同吗!”
  这话说完,顺治就知道失言了,噶布喇是说本朝入关以来没有天子亲征事,他却搬出多尔衮打大同那件事来,这不是变相承认多尔衮是天子了么。
  自知失言的顺治猛的瞪了眼老哥哥噶布喇,噶布喇也没想到皇帝弟弟会失言,想到皇帝亲政后对多尔衮和两白旗的报复,心下不由有些不安,有些后悔自己不应该被鳌拜说动来趟这混水。
  群臣和众奴才们知道皇帝这是失言,也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多说一句。可他们不说话,顺治却想他们说,且不是要他们反对,而是要支持,可偏偏下面的臣子没人遂他的意。
  正僵持着,汉人老臣范文程哆嗦着柱着拐杖往前走了两步,尔后开口说道:“皇上,眼下我大清已有三位王爷在南方主持战事,亲王两个,郡王一个,各司其责,且战事并未有明显失利,何至于要皇上御驾亲征。”
  范文程是老臣,太宗皇帝身边最亲信的汉人,论对大清的功劳还在宁完我、鲍承先等人之上。朝堂之上一众汉官也是以他为首,所以他的意见便是汉官们的意见,显然,曾随太宗皇帝御驾亲征数次的范文程不认可顺治御驾亲征的念头。
  范文程的态度让顺治脸上阴晴变化,结合刚才索尼、鳌拜那帮奴才的模样,顺治隐隐想到这帮奴才为何会这样了。看着索尼他们的目光越发不善,吓得索尼把头埋得低低,怎么也不敢和主子对视。鳌拜说是巴图鲁勇士,尸山血海过来的,可这会也是感到害怕。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对视一眼,深感这事恐怕难办了,真要再坚持反对,恐怕主子那里有他们的好。
  那边,康亲王杰书想到索尼他们的嘱托,又见范文程都开口反对了,也不再犹豫,出列奏道:“皇上,朱由榔已经弃国出逃,他这一逃,朱明便失了大统,国内那些朱明兵马用不了多久便会自相崩溃,皇上心系宇内早定,想着天下早安,百姓早日安生,臣等亦是如此想。但眼下局面,朱明不日便要自行瓦解,皇上再御驾亲征,不免有些往他们脸上贴金了。”
  “广东周逆虽领军下了广西和湖广,但其军战线也拉的过长,我军随时可从贵州、广西进击,几十万大军挟灭国之势不是他太平寇能挡住的。故臣以为西南不日必会奏捷,皇上御架亲征大可不必。”敏郡王勒都也出列道。
  康亲王和敏郡王这么一说,满州宗室们立时就有了底气,大伙上前你一句我一句的纷纷劝谏起来,归结起来就一句话——皇上不能亲征。顺治的几个兄弟叶布舒他们也是苦口婆心规劝兄弟,天子者不可轻动,更不可列于危墙之下,御驾亲征不比其他,实在是国朝第一大事,能避免就避免。
  群臣一块反对天子亲征,顺治却是一点也听不下去,只觉自己脸上好像被扇了耳光般,做皇帝的一点威望也没有,这局面恍如当年济度在时那般。他是听的越来越恼,指望着索尼他们这帮奴才出面,可这帮家伙就是不动,气得牙“咯咯”响,终于爆发出来,怒声道:“大清的江山是打出来的,太祖太宗当年都是亲临阵前,如此才有我大清今日!现在朕要效仿太祖太宗,爱新觉罗家的子孙不是生于安乐窝中,长于妇人之手,而是应勇于战阵之上的!朕屡次对你们说,满州根本不可废,不可忘,朕御驾亲征不是游山玩水去的,而是要领着满州子弟却见识,去搏杀,去叫汉人们知道我满州子弟的本领没有荒废!是叫汉人们知道我满州子弟依旧是无敌的存在!
  ……你们倒好,一个个都来劝阻朕,找出那么多的理由来,你们不要以为朕不知道,朕知道!朕知道你们这是不想上战场,不想去搏杀,你们只想呆在京师享福,可你们不要忘了,你们享受的一切都是太祖太宗领着无数满州子弟搏杀回来的!想要保住这份家业,你们就得和你们的父辈一样去上战场,去流血流汗,要不然,天大的家业你们都保不住!”
  见弟弟发了火,臣工们吓得都不敢吱声,叶布舒硬着头皮道:“皇上,太祖太宗那会……”
  顺治却连话都不让他说,直接喝斥道:“怎么,四哥是想说朕没有亲征这个本事吗!想说朕差得太祖太宗远了吗!”
  “臣不敢!”
  叶布舒吓得连忙跪倒在地,众臣子也都吓得跪倒在地,笑话,谁有这个胆子敢说皇帝没本事?
  “不敢?”顺治怒极反笑,“不敢你们罗嗦什么!朕不是问你们同不同意朕亲征,朕亲征的主意已经拿定,亲征的旨意今日就要发布!有谁还反对朕的,站出来说,朕听着!”
  哪个敢站出来?
  鳌拜见机的快,一头拜倒,高声喊道:“奴才遵旨!”
  “奴才遵旨!”
  其他两黄旗的奴才见势不对也跟着上,索尼有些郁闷,嚷嚷着主子不能亲征的是鳌拜,喊着要拉人反对的也是鳌拜,这会他倒也先变了脸,把他们给拉下,真是一点义气也没有。
  两黄旗的人改为支持主子亲征,其余各旗也没人愿触顺治的霉头,于是在一片三呼声中,顺治亲征的事情终是通过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656章 诸王之中,唯杰书可用
  皇帝亲征可不比亲王、郡王出征,朝中要准备许多事情,头等大事便是要点选亲征的兵马,再次便是筹措大军所需粮草,尔后是地方支应,行军路线制定、各地督抚总兵联络事等。总之,亲征不是皇帝随口一说,大军就能立即出京的。
  接连数天廷议,最终定下在京禁旅八旗各营随驾,另征召外藩蒙军两万余人自口外进来供皇帝直接调遣,山东、河南、陕西、北直隶等地的绿营也都要调兵随驾。不过这些营兵先统一至南阳府集中,先归安亲王岳乐节制,等御驾到后再由御营统一指挥。
  那日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发了一通脾气后,顺治倒也没有再发火,点兵调将的事都是索尼他们在做,他也乐得清闲,先是在爱妃董鄂那呆了两天,看着日渐憔悴的爱妃很是不好受,平复伤感心情后又往太后那去了下。
  皇帝执意亲征,议政王公大臣会议又通过,向来自诩不干政的太后也不好硬压着不许,便只能再三叮嘱皇帝一番,余下的就是每日和苏嘛在佛祖前为儿子祈祷大捷归来了。太后不能不担心,皇帝虽然已经成人,可毕竟从未经过战阵,跟太祖太宗那会不同,算是自幼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这陡不丁的却要御驾亲征,太后能不担心么。
  为了让太后放心,也让老人家少担心,顺治特意将养在宫外的三阿哥玄烨接回宫中,要他和二阿哥福全天天陪着祖母,如此确也让太后少了些许担心。太后今年四十六了,虽保养很好,看着和三十许人一样,可毕竟是做了祖母的了,心性上也是渐渐朝着老人去的,所以天天见着孙子能不高兴,人一高兴,这身心自然都好。
  点兵调将的事情,索尼他们也办得差不多了,皇帝等着率领大军南下大展手脚,可京城里的满州八旗却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之中。广州设满城,哈哈木带走了那么多八旗子弟和家眷,结果广州城破,上万满州家眷叫太平寇给屠了个干净;简亲王济度南征,又葬送了两千多满州子弟;西南磨盘山一役,四五千满州子弟死在那荒山野岭之中。这两年下来,京里旗人十家有八家办丧缟素,这会信王爷还领着数万精锐在西南群山之中没有班师,皇帝又要御驾亲征,试问,在京八旗哪家不恐慌?可皇帝决定了的事,旗人们又能如何。
  也就两三天光景,热闹的京城变得一片萧瑟,那些男丁在禁旅的八旗家眷看着自己男人,真是越看越舍不得。禁旅八旗的满州兵将们也晓事,不再到处花天酒地,而是放值回来就呆在家中和老婆孩子一起。没了这些满州大爷的花销,京师里的窑子、酒楼、赌坊生意顿时大减,进进出出的反而是那些穷酸的汉官多了起来,惹得窑姐们大骂晦气。
  下面人怎么想,顺治管不着也不想管,只不断催促索尼他们动作快些,手脚麻利些,早日准备妥当。
  索尼他们也想快,可这事哪能快,点兵调将的事还好说,照册点名就是,可大军所需粮草可不是拿着花名册就能变出来的。一帮内大臣们这会算是干出苦水来了,好不容易把粮草的事情给解决了,回过头来却又叫起苦来。粮草是有了,可开拨银子还没下落呢?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满州子弟开拨要银子,外藩蒙古兵来替大清打仗,也得给好处,那帮汉军绿营同样也得给银子,要不然怎么指望他们卖命?这一次可是御驾亲征,不比寻常,索尼他们可不敢让下面闹出还没到敌境,反而先在自家地盘屠城洗劫的事,所以不管怎么着,这银子都得备下来,少一两都不成。
  主子什么都不管,奴才们累死也不能喊苦。索尼、鳌拜他们真是累得够呛,而那帮满州王公大臣们也是两手一摊,狗屁事也不问,左右是皇帝自个要亲征,又不是他们要去打仗。主子的事情,你们两黄旗的奴才不帮着料理,谁帮着干?
  康亲王杰书倒是一心要办事的,想着皇帝对自己的恩宠信重,于是他进宫准备再向皇帝进谏。他对顺治道:“臣以为自大清入关以来,明军便向来好内讧。当年左良玉东下南京,后来的唐、鲁对立,唐桂对立,再接着又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内讧,而每回明军内讧,我大清总能坐收渔人之利。”
  听了杰书的话,顺治微微点头,杰书说的不错,算起来要不是明军内部的一次次内讧分裂,大清想要坐稳汉人的江山还真是难的很。
  “说下去。”杰书的话让顺治中听,便示意他继续说。
  杰书见皇帝愿听自己的话,心中一喜,接着说道:“其实臣以为,现在南边的情形和当年一样,甚至还不如当年。金厦的郑氏海贼虽然遥奉永历为尊,实则各行其是。西南面的李定国是大西贼出身,其奉永历和孙可望奉永历怕也一样,未必就有多少忠心。而那广东周逆,看着是异军突起,兵强马壮,可却没有李定国那等地位,臣听说永历不过给此人封了个兴平伯,而南边伪明的郡王、国公侯爷却不知多少,因此周逆一个区区兴平伯,再是兵强马壮总是不能慑服其他伪明力量。且最重要的是,现在周逆兵强,李定国兵弱,而朱由榔这个伪主又弃国而逃,眼下伪明可是没了共主的,所以臣认为兵马更多的周逆怕是不会向李定国低头,时日一久,二人定然会生出间隙,到时恐怕又是个孙李内讧的下场。”
  闻言,顺治却摇头道:“多尼奏报说李定国叫吴三桂撵到了滇西,这周逆却拥两广,又实际占了湖广大半,地盘和李定国不相连,兵马又不归李定国管辖,二人恐难生间隙。”
  杰书笑道:“皇上放心好了,就是李定国和周逆闹不起来,这周逆内部也会闹。臣闻周逆太平寇中多降兵降将,那周逆真能放心用他们?如果不用,周逆又当如何处置这些降兵降将,稍有不慎,这些降将恐怕就会再生事端出来。而且就算周逆和李定国真的精诚合作,可现在朱明没了共主,那周逆难免会生拥立之心,到时他仗着兵马多重新拥一个皇帝出来,李定国这个朱由榔封的晋王会同意?”
  顺治听后,没有说话,但眼神却告诉杰书,他这话说到皇帝心头去了。
  杰书倍感鼓舞,接着道:“皇上,其实云南那边已不足为虑,朱由榔弃国跑到缅甸,李定国在滇西苟延残喘。大军入境,云南民生凋敝,粮食肯定不多,李定国要想在滇西站稳脚,就不得不从那些土司手中征粮,一次两次也不罢了,次数多了,那些土司还会甘愿被李定国欺压么?洪承畴奏报上说的明白,李定国可是在滇西对土司屡下毒手,屠城几次的。另外,李定国手下那帮将领和他困居滇西,这帮人本就是大西贼出身,共患难可以,共富贵却难。我大军压境,他们紧紧抱成一团,相互支持,轻易难以撼动,可要是没了我们的威胁,皇上认为他们会如何?”
  “你的意思是?”顺治做出沉思的模样。
  杰书道:“臣以为对西南应徐徐图之,而不可急躁。”
  顺治挑眉道:“如何做?”
  “对云南李定国那边,可使吴三桂暂缓进军,对土司多行安抚,对明军多行劝降,使李定国既得不到土司支持,又无法聚拢兵马,让他们自生自灭。”
  顺治微一沉吟,点头道:“此策可。”
  杰书又道:“对周逆那边,投诚过去的我大清官兵,朝廷不追究他们,无论文武,从前在大清何等职事,朝廷仍给他们保留着。只要他们愿意归来,原官升一级补用。”
  “对那帮叛贼还这么做,不是叫他们觉得朕好欺么?”顺治眼光闪烁,对此策有些不认可。
  杰书轻笑一声:“皇上觉得难受,那周逆会如何看这事?”
  顺治想了想,道:“如吃口苍蝇?”说完,又猛摇头:“这离间之计太过简单,朕觉得都儿戏,周逆如何会上当。”
  “这离间计看着是简单,一时半会也没有多大效果,可时间一久,总会有效果。而且重要的是,皇上御驾亲征率大军杀到,那帮叛将又该如何选择呢?到时,周逆是信重他们,还是防范他们?”
  顺治听后,久久无语,半响起身,对着旁边的吴良辅感慨一声:“诸王之中,唯杰书可用。”
  ……
  在杰书的进言下,顺治一连发布几道圣旨,先是表彰了平西王吴三桂、五省经略洪承畴、川陕总督李国英、四川巡抚高民瞻、广西提督线国安、广西巡抚程维新等人,湖广总督张长庚也被明令嘉奖,总之,凡是与明军战斗过的汉官汉将,不论是胜是负,都被顺治下旨勉励一番。同时下旨以塘报形式公告天下,大清对于败降投敌的官员既往不咎,家人也不牵连,但凡有悬涯勒马,重新来投的予以重用。
  同时,顺治又发了两道旨意,一道旨意是给长沙的义王孙可望,一道旨意是给和硕公主孔四贞和额驸孙延龄的。


第657章 大帅做天子!
  孙可望降清后,清廷原是准备在京师为其举行义王的册封典礼,但洪承畴却上书说当在长沙就地举行,这样能够迅速安抚孙可望之心,且能让那些南明将领知道大清对于来归之人的重视,同时利用孙可望来降大作舆论,将孙可望来降的政治价值发挥到最大。
  顺治准了洪承畴的折子,于是在长沙为孙可望举行了册封典礼。不过正当顺治要孙可望进京见驾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