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木图笑道:“尚书大人有所不知,我们是满蒙特别行动队,我们这一队的任务便是专门接应张尚书和浙军弟兄。”
  “满蒙特别行动队?”
  这个很是奇怪的名称让张煌言和一干浙军将领听着都是一头雾水。
  张煌言不解道:“何为满蒙特别行动队?”
  那木图笑道:“我等从前都是满蒙鞑子,尔今又用这个身份潜入江南左活动,故而大帅说我们是深入敌后的利剑,因此以满蒙特别行动队称之。”


第721章 一颗心凉个彻底
  满蒙特别行动队是江西御史李之粹所上“以清军服色顺流而下,扬言赣省援军入江宁”之策的落实,不过周士相派出的并非伪清军,而是实打实的满蒙大鞑子,目的也不是袭取南京,而是破袭南直隶,夺取安庆。
  延平王在南京大败的消息已由军情司在江南的情报人员通过间道传到南昌,与此同时安庆方面也传来消息,清安亲王岳乐在得知郑军南京大败后,即领北方数省绿营兵搭乘安庆水营的船只赶往南京。安庆则交给了固山额真巴尤布达什统带3000河南绿营负责。
  郑军的大败让周士相不得不召集诸将紧急军议。兵官董常清建议北伐军主力当立即从江西饶州向徽州进攻,尔后经宁国府、太平府直趋南京城下,抢在顺治大军赶到之前强攻南京。
  董常清认为只要夺下南京,便可以南京为据,接着出兵攻占镇江,整合江南反清力量,和顺治大军隔江对峙。若清军渡江,则以主力与清军决战。若胜,清军必将一蹶不振,无力再战;若败,北伐军则退守南京,和清军一样坚守不出,同时从广西、湖南两个野战军团抽调主力镇从江西来援。这样有南京坚城可依,又有援军可至,清军困顿城下,时间一久,必成劳师,到时内外夹击,鞑虏授首之期不远矣。
  董常清这个提议很有冒险精神,甚至有可能一举擒杀鞑酋顺治,所以诸将听着很是心动,然而一个现实难题却摆在了众人面前。宁国、太平府一带多是丘陵地区,不便大军行军,南京以西更是如此,千余人的兵马能轻易通过,可几万人的大军连同辎重、民夫却是难以迅速通过,更无法在南京西面展开。
  南京又是坚城,城内清军刚刚打败郑军,士气高涨,不可能再跟郑军兵临城下般一样惶恐,直以为末日将至。另外岳乐又从安庆带了北方数省绿营兵去了南京,所以保守估计南京城内的守军兵力恐怕也要比北伐军多,再加上清军缴获了郑军大量火炮军械,使得太平军攻城难度陡增。万一攻城不下,北伐军岂不成了孤军,成了劳师,重蹈郑军大败覆撤?
  李之粹和桂永智坚决反对董常清的冒险之策,他们认为自古下南京必先夺其上游,而南京上游两座重镇九江和安庆是兵家必争之地。只有取得安庆和九江的控制权,才能考虑攻打下游的南京,否则易被夹击。
  桂永智甚至劝说周士相不要着急攻打南京,而是当稳固江西,东面图取闽浙、西面则占领湖南全境,配合忠贞营打下武昌,彻底收复湖广,然后集中兵力打进贵州,一举解决云贵的多尼和吴三桂兵团,这样便可以整合粤、桂、闽、浙、滇、黔、鄂、湘八省地盘,和清廷隔江对峙,缓图缓取,以一路军收复四川,占领汉中收复陕甘;一路军从上游下江南,这样清廷首尾难顾,顾东便失西,顾西便失东。东西两路无论哪路得手,对清廷都是致命打击。
  江南为财赋重地,陕甘则为精兵产地,桂永智之策,便是逼迫清廷二选其一,无论选择保哪个,或是丢了哪个,清廷在北方的统治都会被动摇。只是此策施行起来,耗时日久,没有三两年时间根本无法办到,且还要担心中途有什么变故,尤其是被困在云贵的清军毕竟是清廷最大的一支重兵集团,满蒙八旗有足两万人,吴三桂部下也是精兵强将,真要打云贵,势必一场恶战。
  以太平军现有的实力,便是能够成功歼灭云贵清军,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到周士相无法承受,等到舔完了伤口,恐怕满清那边也能回过气来。且最重要的是,若采纳桂永智之策,则战争的主动权在一开始便将转入清军之手,因为鞑酋顺治已经御驾亲征,又有南京大胜,所以顺治是不可能坐视太平军稳固江西,谋取闽浙,任由多尼大军被困西南而不管不问。
  几乎可以肯定,顺治在抵达江南之后,肯定会向江西进军,趁着击败郑军的风头迫使周士相集中主力与他决战,而周士相则必须迎战,因为他不能放弃江西。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出发,江西都不能轻弃,要不然军心会动摇,那些投诚归附的降将降官也会动摇,就如当年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之后,降闯的明朝官员和将领几乎全部反叛一样。
  同时,放弃江西,太平军亦将失去战略纵深,广东将直面清军压力,又将回到清军大举攻入西南时的局面。那时,周士相决定西征广西,为的就是防止西南清军攻入两广。更要命的是,若周士相决定在江西和顺治展开一场会战,肯定要调动湖南和广西的野战军团主力,如此势必削弱湘黔、桂黔防线力量,西南清军压力大减,很有可能趁机突破封锁,到时两支清军重兵前后夹击,太平军的日子可不好过,一个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战争的主动权,周士相是万万不会拱手让出的,他必须采取攻势,牵制搅乱清军,更要夺取南京,这不仅仅是因为南京近在咫尺,而是因为收复南京的政治意义极大,对于人心的影响大到无复可加地步。一旦南京被明军光复,不说太平军内的那些降官降将,就是清廷内部那些汉官汉将,恐怕都要重新审度一下天下大势。到时不是周士相担心内部不稳,而是鞑酋顺治得考虑一下攘外同时如何安内了。
  自二世为人那日,周士相便一直筹谋捡取南京国姓兵败果实,今日这果子就在眼前,虽说这果子上现在满是尖剌,可只要咬牙伸手去摘,忍着巨痛总能摘下,所以他如何肯放弃。
  周士相拍板而定,南京必须夺取,会议的主题不再是打不打南京,而是怎么打南京!
  军部官郭雄取出地图,给出了军部的参谋意见。军部参谋一致认为,唯有走长江水路才能有攻占南京的机会,但这个机会已经由原先的七成变成了现在的五成。军部降低攻占南京成功性的机率原因便是清安亲王岳乐带往南京的援军。
  郭雄给出了具体数据,如果走徽州、宁国、太平这条陆路,主力四镇全部抵达的话,最快也得20天,这还得排除中途会遭到地方清军的拦截,及建立在南京清军如傻子般缩在城中不出,任由太平军大摇大摆的向南京城下进发。若南京清军出城拦截,占据地利,那么军部对于能不能击退清军,抢在鞑酋大军赶到前抵达南京城下不抱乐观。
  另外,走陆路的话,对北伐军的后勤也是个极大的考验。毕竟周士相下了严令,北伐军不得抢掠百姓粮草,这就使得军部的后勤压力大增,北伐军离南京越近,就意味着粮草运输线越长。在纯靠人力运送粮草的情况下,保证前线粮草供应,显然是个代价极大,也极其困难的工程。
  “走水路,拿下安庆!”
  周士相下了决心,陆路太慢,不可测的风险又太大,那就走水路。延平王逆风而上,他便顺风而下。
  可诸将听到大帅这不容置疑的命令,却是面面相觑,走水路是快,也稳当,能够一次将兵马粮草都运上,可问题是太平军哪来的水师?
  九江有原清军的水营,不过在九江总兵陈元逃跑后,九江水营也一轰而散,葛义接管九江后只收编了几十条船和数百清军水师,短期内根本别想建成一支属于太平军的长江水师。
  没有水师,如何夺取安庆?那安庆可是在江对面啊!
  诸将都是困惑,李之粹却是眼睛一亮,问道:“大帅莫不是想收编鄱阳湖那帮水匪?”
  太平军北上攻取赣州后,鄱阳湖水匪便联兵起事,称十八家,声势很响,各家各寨大小兵丁也有一两万人,主事者称天下复明大元帅,比周士相这个唐监国册封的征虏大将军、兵马大都督都要威风,下面总督巡抚封了一大帮,这个王那个公的好不热闹。不过太平军攻陷南昌、饶州、九江以后,这些以复明为旗帜的水匪却不来降,也不派员和太平军联络,只在湖中快活。太平军这边忙于攻占江西各府县,一时也没顾得上这些人。
  李之粹以为大帅是想收编鄱阳湖水匪,尔后让这些水匪入江去攻打安庆的清军水营,如此太平军便能由水路攻打南京,不想周士相却是摇头道:“一帮水匪有什么大用,指着他们肯效命,黄花菜都凉了。”
  “那大帅的意思是?”李之粹不解了,不收编那些水匪,从哪弄水师来。
  周士相对诸人道,军情司探知兵部尚书张煌言正带着原定西侯张名振部水师在江南左各府活动,这支浙军水师虽然不及郑军强大,但也是一支实力不弱的水师力量,若能和他们取得联络,让浙军袭取安庆,尔后配合太平军沿江攻打南京,那这水路自然是畅通无阻的。
  诸将对于浙军了解不多,周士相便要郭雄将军情司送来的有关浙军活动情况和实力简单说了下,听说浙军就在宁国、芜湖一带活动,诸将顿时热议起来,倘若浙军真肯配合太平军夺取安庆,那攻打南京可就有很大把握了。正热议时,军情司却有急报送来,周士相打开一看,一颗心顿时凉了个彻底,信中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浙军在铜陵自相瓦解,兵部尚书张煌言率残部弃了海船上岸奔英霍山区去了。


第722章 拿出你们的威风来!
  浙军的自行瓦解一下就断了周士相走长江的心思,没有浙军的配合帮助,靠九江投降的那几百清军水师和几十条船就想夺下有水陆清兵合守的安庆,然后把北伐军的四个主力镇运到南京去无疑痴人说梦。
  只恨延平王撤得太快,倘若他仍在镇江一带,周士相无论如何也要和他取得联络,让他知道上游的江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郑军庞大的船队横在镇江不走,太平军就是走陆路打南京,路上再怎么耽搁也是浑然不惧鞑酋大军的。因为只要有郑军横在江上,鞑酋大军就得望江兴叹,进不了南京城。
  没了顺治大军的威胁,周士相就能从容解决南京的清军,毕竟他有着攻克南京的杀手锏——前世那支太平军在史书上留下了以棺材爆破法攻取石头城的成功战例,他不需创新,自需照搬就行。爆破技术在铁毅的主持和改进下,现在已经成了太平军的破城法宝。城门薄弱就以药包爆,城门坚固厚实就穴地爆破,如新会城、柳州城那般一举炸塌城墙。只要火药足够,这个时代再坚固的城门,再固若金汤的城池都将成为太平军的囊中之物。
  只可惜,现在的问题不是南京能不能拿下的问题,而是怎么去南京的问题。
  浙军的瓦解让太平军诸将都是沉默,原先听说郑军兵败南京,厅内诸将大多幸灾乐祸,因为延平王可是几次拒绝和太平军合作,潮惠之战如此,拥立唐王也是如此,当年晋王东征广东时更是如此,这使得延平王给太平军将领的印象很差,不少人认为郑延平私心太重,这次发动北上入江之役,恐怕是有自立之心,至少也是有不愿奉唐王为尊,另起炉灶的念头。若郑延平能和太平军联兵北上,一从江口入,一从江西入,水陆合进,清军就是长十个脑袋也不挡不住。只可惜,郑延平太过自信,自恃水师天下第一,有兵十余万,结果却落个惨败而归的下场。而对浙军及那位大帅常挂在嘴上,与“岭南三忠”相提并论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太平军上下却是敬佩的,同时也很同情。
  有关浙军的情报几乎是公开的,明军知道,清军更知道。浙军成分很复杂,兵员主要是沿海的渔民和农夫,还有商贩、手艺人、戏子……总之三教九流无一不全。虽为浙军,但军中也有很多人来自南直隶,甚至河南、山东。这些人在参加浙军之前都不是大明的军人,但他们却凭着一腔热血投奔浙军,追随定西后张名振和兵部尚书张煌言和鞑子血战到底。
  然而浙军一直被清军压迫在舟山群岛,钱粮紧张,武器更是缺少,连肚子都吃不饱,自然谈不上什么训练了,所以每每和清军战斗,浙军都是败多胜少。即便如此,浙军上下仍是咬牙坚持,哪怕基地舟山被清军所占,他们仍然在张煌言的带领下退到金厦继续和清军作战,宁死也不降,这一次随郑军入长江,更是为全军先锋。仁人志士,汉家英儿这些词语用在参加浙军坚持抗清的那些大明普通人身上,最是合适不过,他们实为天下抗清人士之楷模、之表率,应为汉家子孙千秋万代所诵扬,所铭记!
  “延平王撤退时难道没通知张尚书?浙军好歹也有上万人马,又占了那么多地盘,就这么自己瓦解了?”李之粹有些难以相信,他身为清廷的江西监察御史,自有途径知道郑军大举入江后浙军在江南左各府取得的战果,所以很难相信浙军就这么自崩了。
  周士相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情报,但显然郑延平抛弃了张煌言,否则何以有浙军在铜陵自行瓦解一事发生。除了对前途绝望和士气极端低迷,周士相想不到有什么理由可以让在江南左取得巨大成就的浙军一夜崩溃。军情司的情报上写的明白,浙军是在没有和清军发生任何战斗,甚至都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瓦解的。
  董常清在惠州“头不顶清天,脚不踏清地”时便闻张苍水大名,这时不由哀叹一声:“苍水公带着残兵去英霍山区,怕是凶险了。”
  “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
  默念了一首从他人处听来的张煌言诗作,董常清忽的跪倒在周士相面前,恳切求道:“望大帅速发兵救援苍水公,要不然苍水公必落入清军之手!”
  李之粹眉头大皱:“救浙军?怎么救?我们连江北都过不去,怎么去英霍山区救张苍水?”
  “张尚书为国为民,乃我汉家之英雄,本帅如何能不救他!”周士相起身环顾众将,尔后对李之粹道:“谁说江北我们过不去?不但江北我们能去得,南京城亦能去得!”
  “怎么去!”诸将不约而同问道。
  周士相没有说话,而是将视线落在了苏纳脸上。
  “大帅?”苏纳怔住,不知道大帅看自己是什么意思。
  桂永智做了几十年幕僚师爷,自有一颗玲珑心,见状,若有所悟,道:“大帅莫不是想让军中的满蒙将士摸过去?”
  “不是摸过去,是名正言顺,大摇大摆的过去!”
  周士相的计划很简单,太平军主力自然是过不了江的,但是军中那些满州兵和蒙古兵却是能去的,因为他们只要换上清军的衣服,就是活脱脱的满蒙大兵!
  周士相迅速做出安排,命将北伐军中的满州兵和蒙古兵调出来,组建满蒙特别行动队。满蒙特别行动队的任务除了援救张煌言的浙军残部,将他们接应出来外,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破坏、破坏、再破坏!
  清朝的府县衙门、军营、驿站、粮草运输线、地方投鞑士绅、清军传讯驿兵…只要是涉及清朝地方官府统治和清军的人、物、机构,都是满蒙特别行动队的目标。
  利用满蒙大兵的身份,利用满蒙大鞑子在清朝地方官员和绿营心中的威风,利用那些官员和士兵对大鞑子的畏惧之心,利用这个时代通讯手段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