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5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129章 百战精兵
  周士相猜想的没错,仪封的唐三水现在成了开封的救命稻草,因为开封方圆百里之内,除了唐三水带来的江南右军,再无其它兵马存在。河南本地营兵的精锐,大多被鳌拜带到了西边。面对渡河不成,全军前来开封拼命的忠贞营,河南巡抚贾汉复果断派人前往仪封,希望江南右军能够撤入开封,参与开封保卫战。
  阴差阳错成了死顶忠贞营“冤大头”的唐三水当然是巴不得赶紧撤到开封去。仪封城修得再坚固,也不可能和省城开封相比。有高大的城墙依托,他这颗心才能定当。他可没有狂妄到以为自己这不到万人的兵马能够让忠贞营寸步难行,望城兴叹。
  只是,唐三水却另有打算,不想这么平白的就答应贾汉复。要他去开封可以,贾汉复总得有所表示。他这也是两头打狼了,既得了太平军的好处,又想着从清朝头上再敲敲竹杠。
  “提督大人千里来援,这等盛情让开封上下感激涕零,只是河南之地糜烂以久,城中军储大多叫鳌拜大人搜罗了去,仓促间,抚台大人怕是也筹不出这笔数目。”
  代表河南巡抚贾汉复前来仪封的使者是开封知府朱大洪,这人是崇祯六年的进士,和当时山东巡抚、后来在浙江金华抗清殉国的朱大典是同宗兄弟。
  唐三水开出的数目太大,竟是要整整三十万两白银,换作从前,不说举河南一省之力,就是开封一府也能凑出来,只是现在,历年积储早已散为军资,开封城内的府库和河南巡抚的藩库空的只有老鼠,哪还有这么多钱。
  朱大洪心下诽议,都道这库恩布是沙场名将,是先帝破格提拔入旗的满州名将,却不想此人竟然贪财到如此地步,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节骨眼。这开封要丢了,能有你库恩布的好,你库恩布又从哪里捞钱去。
  心里骂着库恩布的娘,面上却还是可怜巴巴,一脸为难,没办法,谁让开封现在只能指望江南右军了呢。
  一听没钱,唐三水不乐意了,当着朱大洪面立时就发作了,很是不满道:“怎么,鳌拜要钱就有,我库恩布要钱就没有?你们河南就这么两眼看人吗?”
  闻言,朱大洪不由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位江南右军的提督大人来,对方的口气显然是将自己和鳌拜大人相提并论了。
  “朱知府最好搞清楚,我家提督大人可是先帝赐抬满州正黄旗出身,不是寻常的汉军和绿营。”贾大也是一脸气愤,好像受了什么奇耻大辱。
  宋钱这边直接骂起来了:“他娘的,我等和大寇们打生打死,要你们些银子怎么了!……不给钱也行,你们自个和大寇们去打!大人,左右这仪封咱们也守不住,不如回凤阳去,开封爱谁守谁守去,反正咱江南右军不趟这混水!”
  “对,回凤阳去!”贾大不迭附合起来,“咱弟兄们的命既然人家不放在眼里,何苦还要往人家屁股上去贴……三十万,少一个子都不行!”
  “使不得,使不得!”
  朱大洪急坏了,这江南右军要是摞挑子跑了,抚台大人还不把他给活剥了。只是这笔钱数目确是太大,他做不了主,于是便对唐三水道:“提督稍安勿燥,要不,下官回去和抚台大人再商议商议?”
  “不是本官贪财,实是将士们不容易啊。你以为这三十万两银是本官要的么,非也,非也,本官这是要给将士们的啊!……朱知府有所不知,我麾下这些儿郎苦得很,苦得很哪……”
  唐三水很体谅朱大洪,让他现在就回去和贾汉复商议。他才不信贾汉复拿不出这三十万两银子来,他没有,开封城里的士绅总有吧?这帮子阔佬,这会不拿钱出来,难不成还把钱带进棺材去么。开封真要被忠贞营给破了,他们恐怕连棺材本都保不住。
  朱大洪自然是顺着唐三水的话说,唐三水让于成龙和朱大洪一起去开封。
  于成龙这人,虽然“大义凛然”,对大清忠诚无比,但也不是不知好歹,不知变通的人。江南右军的情形他看在眼里,而且江南右军是客军,千里迢迢的来替你河南守城,河南不意思一下能说得过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于成龙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可谓是理解通透。当初他任合肥知县时,便是用的这个办法才将人心焕散的合肥绿营重新聚拢起来镇乱了境内的反清乱民。
  路上,于成龙想着如何劝谏河南巡抚贾汉复以开封安危为重,不要在惜金银,免得寒了江南右军全体将士的心。不过贾汉复听了朱大洪的回报后,却是爽快的答应了此事,并且让朱大洪马上召集城内士绅商议“筹饷”的事。
  事情如此顺利,于成龙自是高兴万分,觉得贾巡抚不愧是朝廷疆臣,知道事情轻重缓急。
  其实贾汉复原先也很担心,毕竟江南右军是客军,明崇祯以来,天下兵马军纪败坏,而最坏者便是客军,便是大清也是如此。十多年来,各地发生的屠城惨案有很多便是客军所为,原因就是这些客军非是本乡人,对于祸害当地自然心中无有顾虑。所以江南右军要是一文钱不要,就痛快答应入开封,贾汉复估计还真不敢放下心来。万一江南右军在城中大抢特抢,祸害士绅百姓,那他这河南巡抚怎么跟朝廷交待,又怎么跟正在率军和吴三桂叛军苦战的鳌拜交待。
  现在对方开了口,虽然数目比较大,超过了贾汉复的承受能力。但咬咬牙,想办法让那些士绅捐饷,也不是拿不出来。若是舍了银子,保住城中百姓,无疑是桩善政,且还能得到一支精兵守城,这买卖怎么算都是划算的。
  至于朱大洪禀称的那库恩布将自己视作为鳌拜等同的大人物,贾汉复听了却只是一笑了事,不当一回事。
  库恩布不过是汉人抬旗,现在又只是个江南右提督,哪里能和正宗满州出身,朝廷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的鳌拜相比。就算他这次立下大功,朝廷升他做直隶总督,在贾汉复看来,也是远远不能和鳌拜相比的。
  相对应的,贾汉复对库恩布的观感下降了不少,总觉此人有些小人得志,不知天高地厚。这种人,现在是用得着,不过将来,肯定会倒大霉。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有一点,贾汉复却是很欣赏,那就是库恩布还是言必信,行必果的。
  得了开封凑来的三十万两白银后,唐三水立即率部放弃仪封,全军退入开封。临走前,于成龙倒是建议将仪封县城一把火焚了,将城中的百姓余粮都抢光,将他们赶到乡下去,让忠贞营连座空城都得不到,这样他们就不能以仪封为立足之地西攻开封,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解开封的压力。
  唐三水却以城内居民何其无辜,要遭此大难为由没有采纳于成龙的建议。于成龙事后也觉羞愧,要是提督大人真采纳他的办法,这仪封的两万多百姓可就真要家破人亡了。
  四月天,天气还不算太热。
  开封城头上,巡抚贾汉复领着一众官员已经等了半个时辰,终于看到了远处江南右军大队人马的到来。
  “抚台大人,江南右军来了!”
  城上的官员和士绅们都很激动,虽然为了这支江南右军他们舍了血本,但能有这样一支精兵前来助守开封,怎么也是值得的。这些日子来,有关江南右军和其提督库恩布大人的事迹,早在城中流传开了。早前很多不知道江南右军事迹的官绅们现在对江南右军都是刮目相看,试想,连太平贼寇都奈之不得的兵马,又怎会败在忠贞流寇手中。
  开封无危,无危矣。
  贾汉复亲自带着总兵苏养元等人下城。视线中,江南右军军容整齐,将士个个精神饱满。当最先开到城下的江南右军被城内官绅看得清楚时,瞬间就是唏嘘一片。
  原来最先开到城下的竟然是两千满蒙骑兵,高头大马,明盔厚甲,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江南右军竟然有满蒙骑兵,城中官绅对于守住开封信心更是大增。
  只是这些满蒙大兵对于城中官绅一点也不礼貌,反而高傲的很,领头的将领看到河南巡抚贾汉复也不下马行礼,而是径直打马进城,看他们一眼都不曾。有些性急的满蒙大兵见着有不开眼,因为人群拥挤而挡着道的士绅,也是二话不说,甩手就拿鞭子抽。一边抽,还一边用士绅们听不懂的满蒙话在那叫骂哄笑,真是跋扈无比。
  只不过,满蒙大兵们越是这样,越是跋扈,开封官绅脸上的笑容就越灿烂。甚至连被无视的巡抚贾汉复也未因为遭到无礼对待而勃然生怒,反而挼着胡须不住对身边的官员们称赞。
  不将汉官汉人放在眼里,这才是真满蒙大兵!
  相较起来,因为鳌拜的约束,进入河南以后对河南地方还算礼待的八旗禁旅似乎不太像满蒙大兵了。至少,和河南官绅心目中的满蒙大兵形象差距很大。
  近万人的江南右军分步骑、辎重走了整整一个时辰,方全军入城。城上城下许多官绅始终站在那里观看。先前的满蒙大兵让他们心惊胆战,让他们寒毛倒竖,让他们充满信心,后面的汉军绿营同样也没让他们失望。
  等到江南右军最后一面旗帜进了城后,很多士绅才情不自禁的吐了口长气。
  总兵苏养元一直目不转睛看着这支远道而来,现在成为开封守城主力的江南右军,心头很是感慨,他对贾汉复道:“大人,看到这兵,方知道什么才是强兵劲卒,这库恩布如何练得这些兵马,依末将看,可是一点也不比鳌拜大人的八旗禁旅差……”
  “不差,不差。”
  贾汉复哈哈一笑,三十万两银子没有白给。笑声中,江南右军的提督库恩布领着一众大将前来。和部下满蒙大兵的无礼不同,库恩布倒是知礼的很,一脸笑容,看着颇是可亲。
  “见过贾抚台!”
  唐三水是江南右提督,官阶品级不比贾汉复的河南巡抚低,所以自是不可能执下属礼。
  贾汉复很是热情的上前拉过唐三水,在一众官绅百姓的注目下,昂首入城。为了安定城中居民之心,贾汉复特意下令朱大洪组织士绅百姓到城门观看江南右军入城,现在看来,效果十分的好。
  江南右军跋扈是跋扈了些,不过军纪却也严明,并没有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会像其它客军一样在城中扰民。这就让贾汉复面上更有光,在给鳌拜的书信中,他还特意夸赞了江南右军,称之为百战精兵。


第1130章 太子人选
  南京眼下没有“内廷”一说,不过却设有司礼监。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就是当年主动前往夔东游说十三家攻打重庆的太监潘应龙。
  潘应龙原先就是永历朝廷的司礼秉笔,早年曾在京中御马监当过差。算起来,崇祯朝的大太监高起潜还是他的义父。不过和义父高起潜比起来,潘应龙身上多了高所不具备的民族气节,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定武帝于南京登基后,周士相才让他担任了司礼监掌印。
  不过潘应龙这个司礼掌印太监和他的前辈相比,却是名不符实的很。
  明制,内阁票拟,司礼批红,内外制衡,遂有内外廷之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廷的权力甚至还重于外廷,由此产生了许多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
  崇祯帝登基之后,虽诛杀魏忠贤,大办逆案,并且裁撤厂卫,使得内廷再也不能和外朝相抗衡,但直至崇祯帝吊死煤山,内廷都依旧存在,只不过权力不如从前那般大。其间王承恩和高起潜二人,也曾权重一时。
  两世为人的周士相虽然对阉人并无歧视,但却也不喜阉人干政,也不想再看到南京的皇城里充斥大量太监,所以即便是不得不重设了几个内廷衙门,也恢复了司礼监这个内廷二十四衙门之首,但是和从前相比,“内廷”这个说法已经再也无人提及了。
  定武朝廷的军政大权一直是由周士相的齐王府掌控,现在则是由大都督府统一号令。内阁首辅郭之奇都没有什么大的权力,况潘应龙这个司礼掌印呢。单说权力的话,就是几年前被杀的永历朝司礼太监庞天寿都比潘的权力大得多。
  毕竟,那时候朝廷的大小事务永历还能说上话,哪怕被孙可望视为傀儡那几年,永历帝在大多数明军将士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这就使得永历多少还有些威信,连带着庞天寿这个司礼太监也能“狐假虎威”。
  然而到了定武帝这边,除了南京城里没有权力,只会发牢骚的文官们,军队当中,这位天子的影响力少得可怜。若说有的话,也就王兴、朱统、郭登第那帮早年作为“盟友”身份加入太平军的将领。但叫这些人起兵反对周士相,只怕他们也有心无力。至于周士相的嫡系,想给他黄袍加身的可不单单是一个香山侯蒋和。
  十天前,周士相向朝廷上疏,奏请恢复大都督府。定武帝明知不批这道奏疏,周士相也依旧会恢复大都督府,但因为南都的事还是气不过将这道奏疏压了下来。奏疏被压下来后,周士相倒好,也不再上疏为自己恢复大都督府、整军北伐的目的辩解,更没有发动周党上疏支持,而是直接把事情给办了。
  潘应龙听说镇江那边已经挂起了大都督府的牌子,原先齐王府和太平军军部的人员都到大都督府办公了。各地的公文现在也一律送到了镇江大都督府,大都督府那边看过之后,才会摘抄送到南都内阁。并且送来的这些公文下面,都注上了大都督府的处置意见。这把内阁首辅郭之奇气得够呛,因为这种行径和从前内阁的“票拟”权力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说从今以后,内阁可以不要了,那大都督府直接就是内阁了?要这样,内阁还要了做什么?不如罢了了事。
  军队那边,周士相的动作也大,听说要新建五个军,搞什么五大都督各司一战区。种种规划,包括五大都督人选全是周士相一手操办,南都这边连问都不能问。再结合顾炎武搞出来的公揭风潮、锦衣卫到处抓捕这次风潮中出力的科道官员,潘应龙很担心,周士相是不是北虏未灭就要篡明自代。
  若真那样,潘应龙能做的也只是尽力争取保住定武帝的性命。要是周士相要弑君,那潘应龙逼不得也只能再次联络忠贞营勤王了。他和洪部院谈过此事,洪部院的意思是再观望观望,若周士相真的走上孙可望的老路,他们这些忠于大明的臣子也只能和他分道扬镳了。
  首辅郭之奇两天前亲自去镇江质问周士相究竟想干什么,这不但但是郭之奇自己的意思,也是定武帝的意思。
  自连城壁被迫离开南京前往安徽督办军务“病死”任上后,定武帝的身子骨也是一天不如一天。这几个月,外界疯传天子借染病为由罢朝是对周士相的无声反抗。可潘应龙却很清楚,事情并不是如外界所想,而是天子真的病了。
  从上个月开始,定武帝的视力便越来越不好了。在文村时,定武帝虽然视力也不好,但多少还能视物,现在,却是很难了。
  外朝最近发生的事,定武帝都知道,他曾想上朝,也曾想亲自去镇江问问周士相究竟要干什么,但都被郭之奇和潘应龙拦了下来。洪育鳌和兵部尚书张煌言也不想皇帝去镇江,因为若是皇帝和周士相当面发生冲突,那事情就没有挽回之地了。
  张煌言不相信周士相会篡位,但现在发生的事情,无一不在表明周士相在加强自身权力,把控军队和朝堂。江南三大案已经快把江南士绅扫荡了一半,他还不停手,又借江南暴乱发起镇反,并且镇反现在向着朝堂蔓延,每天都有官员被抓入南镇大牢中,生死不知。故而,饶是张煌言再怎么相信周士相,现在也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