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5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时之间,本来因为国内局面好转而士气振发的明军,再次陷入低迷。林天擎接济的粮草和药材也快耗尽,明军再次陷入缺医少食,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境地。
  发现明军染役之后,缅甸人以为有机可趁,派兵洗劫了一处明军家属营地,导致五百多明军家口被杀害。事件发生后,晋王怒不可遏,亲自带领精兵1200人和战象三只夜袭缅军五瓜口河大营,斩敌两千多。只可惜缅军在撤走之时纵火焚营,使得明军缴获很少,甚至都无法补充损耗。
  此战之后,缅甸方面再也不敢和明军接触,缅王深深意识到,无论他的兵马多少倍于明军,都无法将他们消灭,反而不断损兵折将,再这样下去,他的威信就会荡然无存,毕竟他是靠着弑兄登上王位。因此,缅王下令,毁掉所有通往王城的桥梁,并且将境内所有汉人都处决掉,以此永绝后患。他是铁了心的让明军在缅甸得不到一粒米,得不到一棵药,活活饿死、病死在边境。
  ……
  五瓜口河之战的胜利没能解决明军的内忧外患,每天病死的人越来越多,营地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都在焚烧尸体。
  当初明军初至孟马时,晋王手下有五千多兵,巩昌王白文选有三千多兵,后来赶来会合的吴三省也有两千多兵,另外还有一千多追随晋王的云南土司兵,加上其他流散的明军散兵,一度多达一万五千余人,随军的家口也有七千多。
  可现在,整个明军只剩不到五千人,余下的要么战死,要么病死,要么就离营向吴军投降。随军家口也只剩四千多人,她们的丈夫或儿子多是大西军出身的陕西子弟,追随晋王将近二十年,早已是和晋王融为一体,根本不可能离开晋王。
  面对军中这个危局,吴三省和赵得胜等将领认为不能再等下去,应当马上和贵州太平军联系,两家从南北两面共同打进云南。要不然再这样干等下去,只怕病死的人会越来越多。
  巩昌王白文选不同意吴三省他们的意见,因为军中现在能动的将士太少,并且缺少武器和粮草。若是现在主动向云南发起进攻,只会和从前几次一样,被关隘所阻,那样损失更大。
  晋王也不赞成出兵,他认为林天擎肯定会投降,大伙再咬牙坚持,肯定能有回国的一天。
  “等,等到什么时候!难道要等到弟兄们都死光不成!”
  总兵张国用跪在晋王李定国面前,请求他能带着他们打回云南。晋王很痛苦,他知道将士们的苦,他也苦,可云南的吴军不是缅甸人,倘若真好打的话,他何以还在这边外流落,让儿郎们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再等三天,三天之后,如果边门还不开,那就打吧。”
  巩昌王叹了口气,张国用和赵得胜他们虽是自己的部下,可当初就曾抛弃过他想要降清,因此他很担心这些人会不会脱离晋王和他。与其如此,不如带着他们碰碰运气。再这样下去,真是人心崩散了。
  诸将都要豁出去,晋王无奈,只能答应下来。他知道白文选已经帮自己争取,也是帮大家伙争取了这三天时间。如果三天后,边门还是未开的话,他也只能孤注一掷了。眼下,贵州的太平军远水救不了近火,他们想要自救,也只能咬牙强攻边门了。
  诸将散去后,晋王心里难过,自从磨盘山之役领着将士们出边后,他心中就一直有愧疚之情。看着那么多子弟跟着自己死在异国他乡,纵是再铁石心肠的汉子,总会肝肠寸断。也正因为这愧疚之情和对国事的绝望,晋王才在壮年之际,病倒在这异域。如今,强撑着他的就是要带着这些子弟回国的信念。
  白文选知道晋王心中的苦,他拉着晋王出营散心。一路上,想说什么,却是什么也说不出。
  密林中,见不到星空,四野永远都是黑漆漆的一片,能够听到的除了营中小声的哭泣,就是那如鬼叫般的鸟声。
  晋王和巩昌王就那么站在一块高坡上,看着这茫茫四野。二人心中说不出的压抑。
  坡下,突然有声音传来,却是几个将士抬着一具用树皮裹着的尸体正缓慢、吃力的向前挪动着。
  晋王知道树皮里裹着的肯定是刚刚病死的士卒,他心中一阵酸苦,一行眼泪顺眶而下。
  “殿下。”
  白文选喉咙咽了一咽,眼睛被泪水蒙住。
  坡下,那几个将士仍在使劲的拖拽战友的尸体,他们长期营养不良,瘦得不成人形,平常非不得已都不愿多走动。可现在,他们却不顾一切的用力拖拽着。他们想送自己的好弟兄最后一程。
  焚尸的空地上满是草木灰,整整一大块泥土都是黑的,和周围的草地形成了鲜明对比。
  头顶上空,好像在一片黑布上开了一个洞般,露出点点星空。
  将战友的尸体平放在地上后,几个将士不顾疲惫,喘着粗气去捡拾干柴。一根根的捡过来,然后一根根的架起来。半个时辰后,累得几乎脱力的他们,才将战友的尸体放在了木柴上面。
  “二牛,俺们要烧了啊!”
  一个将士颤抖的点起火把,望着木堆上一动不动的二牛,红着眼睛点了火。
  火焰从最下面的干草开始燃烧,一点点的蔓延开,最终整个空地都是火光。
  火光中,是被焚烧的二牛;火光旁,是已经哭不出泪水兄弟。
  “二牛,你放心,俺们会将你的骨捡起来,带回榆林老家的!”
  “我们一定会带你回家的!”
  几个二牛生前最好的兄弟已然是中年人,他们不再年轻,岁月磨去了他们的青春和年少,却磨不去他们对兄弟的情谊。
  他们一起为了求活而反抗,他们一起为了杀鞑而血战,他们一起为了归乡而挣扎。现在,他们一起送最好的兄弟离开这个吃人的世间。
  坡上,晋王和巩昌王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那是陕西汉子最沧桑的声音。无论他们痛快还是痛苦,他们最爱唱的乡音。
  “喝完酒来撒泡尿,老陕的汉子爱美娇。我的小呀金莲儿啊,爱美娇,哎,爱美娇……”


第1144章 你我父子战个痛快
  三天,对于边外明军所有人,都是一种煎熬。
  晋王虽然不赞成攻打云南,因为这样做最大的可能是一如从前败北。晋王是真的怕了,但他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怕跟随自己多年的弟兄一个个倒在国门,一个个倒在他的眼前。
  然而,晋王无法阻止部下们强烈的回国欲望,他能做的只能是尽自己的主帅之责,尽力部署好也许是他这一生最后一次亲自指挥的攻事。
  三天后,没有好消息传来。
  望着聚集在帐外的诸将,晋王仰天长叹,下达了进军命令。
  吴三省和张国用他们已经将各自人马聚集到了打洛,所有还能动的男人,哪怕是家属中的老人和小孩,都被动员起来。
  这是一次绝死的冲击,上万人从边外的各处密林中走出,沿着一条条羊肠小道向着北方——故国所在前进。
  男人们走在前面,拿着武器,女人孩子们跟在后面,没有什么辎重,因为他们本来就什么都没有。
  明军的战马大多被宰食,余下的也是瘦弱不堪。人都没有吃的了,又哪里有东西给马吃。每天光靠喂草料,再好的战马也会瘦得不成样。这些战马现在只能被用来驼负明军不多的粮食,以及被作为粮食。
  整支队伍唯一看着还算“威风”的就是那三头战象了,这也是硕果仅存的三只战象了。衡州大战,这些战象立下了赫赫功劳,如今,却只剩下最后的三只。
  如果不是队伍中那一面面军旗,和士兵手中的刀剑火铳,整支明军看起来更像是逃难的流民,而不是一支军队。
  那些因为染疫而不能随晋王北上的士卒们,默默的或躺、或倚靠在茅草屋边。他们定定的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从眼前消失,看到队伍中无数回眸的眼睛。
  晋王出发前不顾巩昌王等人的劝阻,执意来到了这些被隔离的染疫将士面前,他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但最终,他什么也没说,默默转身一步步的向前。突然,他回过头,对着这些垂死的将士喊道:“孤若不死,一定会回来带你们回家!”
  回家!
  这是所有人的信念,也是支撑他们活着的力量。
  他们要回家,哪怕死,他们也要死在故国的土地上。
  很多士兵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却没有人当他们疯了,因为他们的身上背着战友的骨灰。
  他们不仅自己要回家,也要带战友回家。
  队伍的最后是几面长长的招魂幡,活着的人相信,有了这些招魂幡的指引,死去的亲人和战友的魂魄才会跟着他们走,不致在这异国他乡迷路,成为孤魂野鬼。
  回家的路注定不是坦途,回家的希望又是那么的渺茫。
  纵是做好了以死相搏的准备,纵是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将士们却和他们的主帅一样压抑。
  没有人乐观,两年多了,这边境的一道道关卡就如铜墙铁臂般,隔绝了他们归国的道路。
  可是,也没人消极,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只要晋王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会毅无反顾的向前冲去。
  晋王在做着最后的努力,进军边境途中,一拨又一拨的信使穿梭在茫茫密林之中。他们带去了晋王写给边境吴军守将的信,也带去了写给云南巡抚林天擎的信。可是一无结果。
  煎熬之后,明军终于抵达了距离打洛最近的木棉州,那里有一条通往昆明的官道。
  一年前,晋王曾经率兵至此欲打进云南救回朱由榔,可是收到的却是朱由榔命他退兵的旨意,同时还有朱由榔对各地土司们的宣告,他李定国不是忠臣,而是逆贼!
  那一次,晋王真正绝望,也再一次病倒。若不是后来知道南都已经被太平军光复的消息,恐怕,这位英雄已经陨落在异国他乡。
  在决定发起强攻前,晋王让吴三省派人最后一次进城,劝降也好,哀求也好。晋王希望这些吴军能看在同是汉人的份上,放他们归国。
  驻守的吴军将领是云南巡抚林天擎的亲信,对于李定国入边的请求,他有过动摇,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他没有接到林天擎的命令。
  “殿下,打吧!”
  吴三省咬牙请战,没有退路了,他要亲自带人冲关。哪怕战死,他也要死在冲锋的道路上。
  “殿下,下令吧!”
  张国用、赵得胜、刘进忠、许大川等将领也一起请战。
  数千明军将士都在注视着晋王殿下的王旗,等侯着殿下的命令。
  巩昌王白文选走到晋王身边,低声道:“殿下,没有奇迹了。”
  “是啊,没有奇迹。”
  晋王微微闭目,睁眼之后,全军得到了进攻的命令。
  “杀!”
  为了激励士气,吴三省竟然冲在最前面。堂堂大将,此时竟是要做敢死队一员。
  “杀!回国!”
  数千明军将士一起发出呼吼,向着高大的城墙冲去。城上的吴军在慌乱之后,摆开了迎战的架势。
  一张张弓弩、一杆杆火铳、一门门火炮对准了冲锋过来的明军,只待一声令下,便将收割一条条人命。
  “嗣兴,替我披甲!”
  在世子李嗣兴的帮助下,晋王披上了当年阵斩尼堪时所穿的铁甲。
  “父亲,儿子与您一起!”
  李嗣兴持刀站在了父亲的面前,他是世子,但更是明军的一员,也是一员优秀的将领。
  “好,你我父子今日战个痛快!”
  晋王哈哈一笑,手中的长刀出鞘,对着亲卫们喝了一声:“随我杀进城去!”
  “我等与殿下同生共死,但现在,还不是殿下上阵的时候!”
  一众追随晋王多年的亲卫们默契的挡住了晋王的前路。
  晋王知道他们的心意,他感到一股暖意,可他却喝令亲卫们让开。
  晋王有种强烈的感觉,这一仗将是他此生所打的最后一仗,所以,他要亲自上阵,就如当年他亲自跃马将尼堪斩于马下一般。
  白文选知道李定国要做什么,他没有劝阻,而是和李定国一样,决心亲自上阵。


第1145章 千秋李晋王
  李定国的亲卫队长黄孟泽却怎么也不愿带人退开,他跪在李定国的面前,说晋王要过去,便从他的尸体上踏过。
  晋王举刀,刀却最终没有落下。
  “你们为何不让孤去,为何不让孤去!难道将士们的命不是命,孤的命就是命了吗!难道将士们想回国,孤就不想吗!退开,让孤过去!今日孤要带着将士们回国,哪怕死了,孤都要带着他们的鬼魂回国,回到他们的家乡!”
  晋王心意已决,或者说死意已决。他一脚踢开黄孟泽,可黄孟泽眨眼间又抱住了他。
  “等我们死光了,殿下再上也不迟!”
  黄孟泽说着就要起身,带着部下去攻城。可是边上的巩昌王白文选和世子李嗣兴却突然失声道:“城门怎么开了?!”
  城门开了?
  晋王和黄孟泽等亲卫都是一惊,不约而同看向木棉州城。果然,方才紧闭的城门不知何时洞开,原先密布于城上的吴军也悄然不见。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正在冲锋的明军将士们也都呆住了,前面的人下意识的止住脚步,因为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后面的人却不知发生了什么,仍在朝前涌,导致明军队列一片混乱。等到弄明白究竟发生什么事后,数千明军都是张大了嘴巴,呆呆的看着城门。
  城门怎么就开了?
  “这,发生了什么事?”
  晋王的双手在发抖,声音也在发颤,他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景像。
  难道这世间真的有奇迹?
  李嗣兴没有多想,激动的一下跳了起来,叫道:“父亲,他们放我们回国了!”
  白文选心中却在忐忑,等到发现城中冲出来的不是吴军的骑兵,而是几十骑穿着赤红军服的骑兵后,他猛的一激灵,旋即大喜过望,对晋王兴奋的喊道:“是太平军,殿下,是太平军!”
  ……
  从城中出来的正是太平军新五军的总镇卢光祖,和他一同过来的还有勒统武。
  得知昆明已经易帜,巡抚林天擎身死后,本就不忍对李定国部动手的木棉州守将立时命令部下放下武器,放太平军进城。
  知道城外明军正在准备进攻木棉州城,邵九公吓了一跳,忙让卢光祖和勒统武赶紧出城和晋王取得联络。
  “晋王麾下的将士们,云南已经易帜反正了,你们可以回国了!”
  “我是勒统武,弟兄们,云南反正了,大伙可以回国了!”
  卢光祖和勒统武纵马在明军阵前大声呼喊,很快消息传遍整个明军,也传到了晋王的耳中。
  “巩殿下,看来这世间还是有奇迹的!”
  晋王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高兴,他如何能不激动,如何能不高兴。这一刻,许许多多的将士不会再枉死在这国门,他们终于能够踏上故土了!
  上天,终是给他李定国留下了一线生机;上天,也终于没有再辜负李定国,这位汉人的大英雄。
  白文选也是激动连连,甚至在部下们面前落下了热泪。看到巩昌王殿下如此,许多明军将领都是热泪盈眶。
  所有的明军将士都在欢呼,后方的家属们则是嚎啕大哭,这一次,她们不是为亲人而哭,而是为活着而哭,为能归国而哭。
  城内的吴军在邵九公的命令下,将储存的粮食拿了出来,搜罗了城中所有的铁锅,为明军将士们提供他们归国之后的第一顿饭。
  这一顿,流落边外长达两年多的明军将士终于能够安安心心的吃一顿饭,一顿饱饭。
  看到那些因为缺医少食而瘦弱憔悴的晋王部将士,邵九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