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5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大人须知,晋王李定国和顺王李来亨从前都是流贼出身,其余如巩昌王、建昌王,出身亦是如此。齐王手下那些大将,更有出身清军者,但现如今,又有哪个敢轻视他们半分?”说完,顿了一顿,“此间无有外人,方才那种话说了便就算了,若是叫有心人听了,只怕也是麻烦。”
  “是,是,抚台大人教训的是。”
  王庭心中一凛,头皮发麻,暗骂自己当真是嘴快了,你管他李成栋还是金声恒从前干过什么,如今齐王都定了基调,你再说他们不好,岂不是和齐王唱反调么。
  和太平军大帅、大明朝的齐王殿下唱反调,有什么下场,王庭可是清楚的很。赣州、吉安被屠的那些人,张朝璘、佟凤彩、柳同春等人可是当着他的面被活活肢解弃尸的。
  李之粹岔过此事,又问了王庭纪念馆修建的事情,陈胜在边上听了几句,忽的很关切的问道:“抚台大人,齐王将朝廷这帮子官员组织来我南昌参观己亥大屠杀纪念馆,是单纯让他们知道当年的惨案,还是有别个什么意思,末将实在是愚钝,还请二位大人透露一二。”
  王庭摇了摇头,道:“当无别的意思,我看齐王就是想让朝廷那帮官员们看看我南昌城的里里外外,让他们看一看己亥年清军的暴行,看一看清铁蹄践踏过的芸芸众生。”
  李之粹却是早想到什么,想开口说一说,但转念一想,没有开口。
  “难道二位大人就没能猜出点别的意思?”陈胜总觉这事不是那么简单,否则,哪至于这么劳师动众,把大小九卿主事以上官员拉到各省来一一参观。
  李之粹摇了摇头,王庭没有多想,这时,有人来报,说是朝廷的队伍到了。
  “噢,来了!”
  李之粹笑着挥了挥手,示意一众文武去随他接朝廷官员团。他虽是江西巡抚,一省大员,不过来的也不乏高官,且还是被锦衣卫护送来的,所以他可不敢摆巡抚大人的架子。毕竟,他是降官,表现得恭谨些,总没有坏处。
  ……
  来南昌的这批官员来自吏部、礼部、工部和太常寺、大理寺、都察院几个衙门,共126人。他们由锦衣亲军护送,从南京登船,逆流而上,先至安庆,后至九江,然后由九江前来南昌。
  按照计划,这是第一批,随后还有第二批,第三批,等到大小九卿衙门官员参观过后,还有国子监和南京武备学堂,江南陆军大学及大学堂、各省中学堂学子前来。所需耗费一律由大都督府开支,地方不必承担,只需提供食住即可。
  各地大屠杀纪念馆由地方承担三成,余下七成也都是由大都督府拨付。由此也能看出,周士相对于此事的重视。
  首批到达南昌的这批官员由大学士丁之相带领,护送的锦衣亲军则是由南镇千户潘学忠带领。
  “参见丁大学士!”
  李之粹领着一众江西文武上前向丁之相见礼,丁之相摆了摆手,一脸正色道:“本官是代表朝廷,代表齐王殿下前来南昌祭奠己亥大屠杀枉死军民的,故虚礼什么的就不要了,也不要摆什么接风宴。在南昌这几天,随行官员一律同吃同住,饮食方面以清淡为主。现在,就领我们前往纪念馆吧。”
  李之粹等人一愣,这位丁大学士这么雷厉风行?


第1158章 要明白,如何去复仇!
  刚经舟船车马劳顿的朝廷官员们一听丁大学士现在就要带他们去纪念馆,不少人面露苦色,可看到四周那些冷眼看着他们,名为护送,实为押送的亲军番子,这心里的怨意立马随风飘散。
  尤其是那南镇千户潘学忠,站在那里都不需要有所动作,便让一众官员们背心发凉。无它,这潘学忠如今在南都官绅眼中,十足是个要人命的存在。但凡进了他的南镇大牢,就没见活着出来的。用“酷吏”二字已不足以形容这位南镇千户,南都城中,不少人将其与武周时期的来俊臣相提并论。
  听说这潘学忠在南镇设计了不少酷刑,其中尤以“铲头会”、“刷洗”、“抽肠”三种最是惨无人道。
  “铲头会”,乃是将五至十名囚犯推入预先挖好的坑中,用土埋至颈项,只把脑袋露出地面。然后,刽子手用特制板斧排将砍去,往往一板斧下去,便有数个人头落地。
  “刷洗”和“抽肠”相比“铲头会”更加叫人毛骨悚然。前者是将犯人全身赤裸地绑在一张特制的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往犯人身上浇。顿时,犯人被开水烫得皮开肉绽。接着,行刑的刽子手,手持铁刷,在犯人烫烂的身体上用力刷去皮肉,直至露出白骨。
  后者则是将犯人剥去衣服,高吊在特制的架子上,刽子手用铁钩从屁眼处伸进犯人体内,将其肠子钩出,再将肠子的一端系在石头上,旋即松手,此时“尸起肠出”,犯人便被活活地刳肠而死。
  这三种刑法堂而皇之的写在南镇的“刑牌”上,连具体实施办法都一一写明,如何不叫人毛骨耸然。据闻潘学忠审犯人时,直接将那刑牌扔与犯人自己看,然后让他自选一种。如此残暴之人,天知道齐王为何重用,以致官不聊生,很多官员夜里如果听到南镇二字,都会吓得从床上掉下。
  这等酷吏瘟神,从前官员们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现在却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还一路和他们同行,叫人如何不惧不怕。
  不过,官员们对自己的畏惧,潘学忠却是浑然不觉,只饶有兴趣的盯着江西一众文武,南镇养成的习惯让他看这帮文武的眼神中,不自觉的带了些阴冷。
  李之粹不知道丁之相是真的雷厉风行,还是装腔作势,所以试探性的提出大学士领众人远来辛苦,还是先去驿馆休息一晚,让他代表江西文武稍尽地主之谊,待明日再去纪念馆也不迟。
  许是知道李之粹和身后这帮官员出身不同,且在江西政绩颇是出色,很得齐王殿下信重,所以丁之相倒没有横眉一跳,摆大学士的架子“训斥”这位巡抚大人几句,而是委婉表示行程紧张,齐王那里又再三吩咐不可叨唠地方,所以还是赶紧办正事要紧。
  “如此,那下官这就陪大学士前往纪念馆。”
  李之粹点了点头,恭敬的请丁之相上马车。
  其余官员人等也在亲军的护送下一一登车。护卫的队伍除了亲军外,多了江西保安总队的兵丁,指挥使陈胜亲自负责,以免出了什么纰漏。要是朝廷大学士带队的使团在他治下出了什么事,那他可就倒霉倒大发了。不过陈胜上前和潘学忠打招呼时,想和这位亲军千户拉拉关系,却被对方直接无视,弄得十分尴尬。
  从前官员都习惯坐轿,不过本朝新立,气象革新,齐王殿下当先表率不坐轿,故而下面官员大多效仿,坐轿的已经不多。只那些上了年纪的,朝廷体恤,才允坐轿。这也是应有之意,历朝历代开国之始,坐马车的远比坐轿子的多。
  众人从章江门入城,巡抚衙门就修在章江门后,学院、学府、按察、布政等衙门围绕巡抚衙门分建,大体仍是从前格局。
  金声恒、王得仁反清失败,满州兵奉贝勒谭泰命在南昌屠城,十几年下来,这南昌城中依稀可见当年屠城痕迹,城中人口经十几年时间,至今也不到十万之众,而当初,南昌城中却有六十余万人。
  “中央官”们经过城门时,可以清晰的看到章江门城墙下的砖门都是黑的。不是那种普通的黑,而是透着可怖的黑。有江西官员低声告诉“中央官”们,这段城墙是被鲜血染红后才发黑的,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恢复原状。
  真正是血染为之一红,岁月使之一黑。
  接到大都督府公文要江西着手调查统计省内遭受清军屠杀受害百姓人数时,李之粹便一直关心这件事。就昨天,他还抽空看了不少资料,所以在马车上便为丁之丁简单介绍了几句章江门的情况。
  据他说,当日仅在章江门一带,便有三万余百姓被清军屠杀怠尽。很多百姓被清军赶上城墙,然后勒令下跳,伏尸无数,故现在南昌城中的百姓将章江门称为“跳城门”。
  “清军围城初始,城外便死伤了十几万百姓,都是清军从附近府县抓来的汉人,主要是为他们挖掘壕沟。另有数万妇人被清军掳走,同营者迭嬲无昼夜。城破之后,那些妇人连同城中妇人一同被发卖,活下来的并不多……初步统计,己亥年,仅南昌城中遇难百姓多达68万余,城外怕不低于此数。此后数年,南昌左近各府,都是十室九空,现在也是罕无人烟……”
  丁之相只默默听着,自始至终未说一句话。马车依旧前行着,穿过南昌城,直到东湖。东湖是南昌城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三座小岛,俗称百花洲。东湖书院、东湖书画会、江西贡院便建在湖泊两侧。己亥南昌大屠杀纪念馆就修建在东湖北侧,原文昌宫所在。
  “丁大学士,到了!”
  抵达东湖后,众官员先后下车。在李之粹等江西文武陪同下,丁之相领着126名“中央官”步行至纪念馆。
  虽然一路劳顿,精神身体都是疲倦不堪,不过行走在东湖岸边,一众“中央官”们多少还是有些神清气爽,毕竟此地乃是南昌有名的盛地,自古人文荟萃。走在湖畔,竟是能感受到此地的文气。
  大屠杀纪念馆占地很大,是原先文昌宫的三倍有余。为了建造这座纪念馆,江西方面可是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甚至拆除了原文昌宫边上的火神庙,这才凑足了所需的木料。
  纪念馆前,约有二百多人分列两道,神情凝重的看着过来的队伍。
  “李大人,他们是什么人?”
  丁之相注意到了这些人大多都是青年,二十几岁的模样,有男有女,且统一穿着白色孝服,不由奇怪,问李之粹他们是什么人。
  李之粹忙道:“回大学士话,这些都是当年己亥屠杀遇难者后人,以及幸存者,他们不少人都是被父母藏起来,甚至躲在粪坑中,方逃过一劫的。”
  跟上来的右布政王庭插话道:“接到大都督府公文后,巡抚大人便要下官着手调查己亥惨案,经数月察访,才找到这些幸存者后人。”说完,顿了一顿,压低声音又道:“他们有一些可能是鞑子的后代。”
  “鞑子的后代?”
  丁之相眉头一挑:这是从何说起的?
  王庭解释道,当初南昌城内城外有十几万妇人被清军掳去,往往一个八旗兵能分十几个汉女,他们糟蹋过这些妇人后,或杀害,或发卖,只有少数幸运儿能被带回京。而这些被八旗兵糟蹋的汉女,就有不少人被发卖时已经怀孕,因为种种原因,她们将这些禽兽的孩子生了下来。
  李之粹叹道:“甲申之前,鞑子四次入寇,便常做此事,称之为给咱们汉人换种。甲申之后,朝廷一败涂地,这种事便更多了。”
  “给咱们汉人换种?”丁之相冷冷一笑:“却不知将来到底谁给谁换种呢。”
  王庭担心丁大学士会因为那些青年当中有鞑子后人而不满,不过丁之相却不介意此事,他道:“他们的母亲肯定不会视自己的骨肉为鞑子,所以他们现在说的是汉话,用的是汉名,便是汉人,我们不能区别对待他们。他们,也是受害者。”
  李之粹和王庭忙点头道:“大学士说的是。”
  “这件事,说一千道一万,他们都是不幸的,是我们这些为官者无能,才让他们的母亲遭了那么大的耻辱。所以我们要警醒,如果我们再不有所作为,将来,我们的民族还会被人扬言要换种,我们这些当官的,也同样逃不脱被换种的命运。
  国家一旦残破,百姓也好,官员也好,哪一个能逃得了异族的屠刀?……殿下为什么要各地修建大屠杀纪念馆,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当官的,让天下百姓都知道,鞑子对我们汉人到底做了什么!……只有让百姓们都知道鞑子对我们做过什么,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对鞑子也做什么,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圣人云,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圣人的教诲,我们总要听吧。所以纪念大屠杀不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觉得自己可怜,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怎么样去复仇!”


第1159章 谁是元凶
  在李之粹等人的陪同下,丁之相特意接见了这些己亥惨案幸存者及其后人。
  这也是定武元年以来,首位朝廷重臣出面接见慰问当年清军屠杀受害人,由此开了先例。
  此前,从无有过。
  对这些幸存者及遇难者后人,李之粹了解的并不多,故由王庭为丁大学士介绍了站在前面的几人。
  王庭指着一个二十多岁,面色悲愤又带着些许紧张的青年,对丁之相说道:“他叫李泽茂,当年清兵破城时,其父母将他藏在地窖之中。后来清兵将其父母抓住,拷问藏银,因害怕清兵发现儿子藏在地窖之中,他父母便死活不肯松口,最后被清兵剖肚而死。他在地窖中整整躲了九天,就靠雨水和窖中藏着的两袋干面、南瓜才活了下来。”
  “大人,鞑子杀了我爹娘,杀光了整条街的人,请大人一定要为我报仇!”
  看到布政大人对面前的官员这么恭敬,李泽茂知道对方一定是朝廷里的大官,所以他跪在了丁之相面前,请求对方为他报仇。
  “你起来。”
  丁之相将李泽茂扶起,对他摇了摇头,道:“你错了,你不应该请求我为你报仇,也不应该将报仇的希望放在别人身上,你应当自己去报仇……鞑子杀了你的爹娘,也杀了很多人的爹娘,如果他们都和你一样,只想着求别人替他报仇,那最后大家都报不了仇。所以你如果真的想报仇,就自己去报。鞑子怎么杀的你爹娘,你就怎么杀他们便是。当年的凶手可能不在了,可他们的后人却在,那些人便是你复仇的对象。”
  李泽茂听明白了:“那……那我怎么去报仇?”
  “当兵,杀敌。”
  丁之相拍了拍李泽茂的肩膀,微一点头从对方身前走过,目光落在一个看着只有十七八岁的少女身上。
  “这个女孩当年只有三岁,他的父亲和兄长都被清军杀害,其母不甘受辱,咬舌自尽。她还有两个姐姐,一个跳井自杀,一个则被清军掳了去。”
  说到这,王庭顿了顿,“这姑娘是被她姐姐带在身边的,后来她姐姐和她被清军发卖到了安庆。这么多年,一直是她姐姐养大她的,不过我们找到她们时,她姐姐已经去世了。”
  丁之相暗叹一声,走到这少女面前,和声问她:“你姓什么?”
  少女将头稍稍抬了一点,低声道:“回大人话,我姓王。”
  丁之相默默点头,没有再问,因为他知道这少女经历过什么,对她的每一次询问,都是一次伤害。
  两百多当年幸存者和遇难者后人穿着白衣,肃穆的站立在那。人群一片寂静,不远处,是纪念馆门前的广场,青石铺就,却什么也没有。
  走的近了,才能发现那地上一块块青石上面都密密麻麻的刻着无数人名。整个广场只有中间一列是空白,供人通行,其余都是名字,血淋淋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着曾经南昌城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南都来的“中央官”们从幸存者面前走过时,有人悲痛,有人同情,有人愤怒,可也有人心中没有一点波澜。仿佛这座城市从前发生的事,是再平常不过般。
  吏科给事中郑中磊便是人群中难得冷静之人,他从那些幸存者面前经过时,还特意打量起来他们的相貌,最后,他被一个好像傻子一样的青年吸引住了。
  那个青年的确是傻子,他张着嘴,傻呼呼的看着边上的人,看着从他面前经过一群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