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5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来相迎田川的是闽亲王郑袭派来的代表郑全,此人也是郑芝龙的堂弟。
  “十三叔!”
  田川这是第二次再见郑全,上一次还是十二年前。朱之瑜和郑全点了点头,以示客气,随后二人联同随从便被郑全带到了齐王大帐。


第1172章 郑芝龙必须死
  “田川见过齐王殿下!”
  因为从小到大都在倭国居住的原因,田川的举止已经完全倭人化,若非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很难让人想象他竟然是曾经大明海上巨寇郑芝龙的儿子。
  “老朽朱之瑜拜见齐王殿下!”
  “二位快快请起!”
  周士相连忙阻止欲要行礼的田川和朱之瑜,尤其是后者,不但是年近六旬老人,更是传奇人物,周士相如何敢受他一拜。
  朱之瑜是贡士出身,但却从来没有做过明朝的官。崇祯十一年的时候,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地方荐于礼部,然而朱之瑜见世道日坏,国是日非,官为钱得,政以贿出,流民四起,不愿出仕,只在家乡专注学问。
  甲申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朱之瑜时年四十五岁。不久,福王朱由崧即位于南京,改元弘光。时江南总兵方国安推荐朱之瑜,并奉皇帝诏命征召他,但朱之瑜仍不肯就任。弘光元年正月,朝廷又下令征召朱之瑜,他仍不就任。弘光帝和隆武帝相继死后,朱之瑜见国家危急,这才铤身而出赴日本筹饷,想借日本援兵资助舟山守将、兵部左侍郎王栩,以恢复中原。
  由于日本实行海禁,不许外人停留,朱之瑜无功而返。永历四年,朱之瑜再次飘浮东海去日本,不料被清兵发现。清寇白刃合围,逼他髡发投降,但他誓死不降,清兵被他的义烈所感动,偷偷驾舟将他送回舟山。
  次年,朱之瑜又去日本,后由日本到安南。当他正要起程返回舟山时,舟山和四明山寨都被清兵攻陷。鲁王走避厦门,于永历八年降诏徵召五十五岁的朱之瑜。不过因朱之瑜东西飘泊,住处不定,玺书辗转两年后才到他手中。朱之瑜接到诏书,想立即转赴思明返回舟山,但苦无交通工具,困于安南。只得先回复鲁王一封信,陈述他历年海外经营、筹资觅饷的苦心。
  急于早日回国尽忠报效的朱之瑜,终于在永历十一年等来了日本船,准备乘舟渡海归国。不料在二月遭安南供役之难,被羁五十余日。
  安南权臣郑柞知道朱之瑜是大明有名学者,便留住他,拜他官爵,迫他行臣子跪拜礼,朱之瑜直立不肯跪。差官举杖画一“拜”字于沙上,朱之瑜乃借其杖加一个“不”字于“拜”字之上。郑柞大怒,当着朱之瑜的面,杀了许多人威吓他,朱之瑜始终没有屈节,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郑柞见状,只得放过朱之瑜。随后未过多久,安南遭到太平军的远征军攻击,安南军队屡战屡败,最终和太平军签订丧权辱国的。
  条约规定安南方面必须释放被囚的明朝官民,当时远征军都督赵自强一心只想救出公主一行,并不知道朱之瑜就在安南。安南方面却以为明军是要他们释放所有被囚明朝官绅,所以将朱之瑜也给放了。
  被释放的朱之瑜因为没有官身,太平军方面也不知道他的存在,所以并未对其加以重视。朱之瑜也因为对太平军不知底细,一心只想去金厦相助鲁王,所以也没有选择去广东,而是搭乘了一艘商船前往金厦。
  朱之瑜回到思明后,时值郑成功和张煌言会师北伐,他欣然从军。北伐军收复瓜州,攻克镇江等役,朱之瑜都亲历行阵。北伐军一度进军顺利,收复四府二州二十四县,直抵南京城郊,兵威震动东南。
  然而由于郑成功目光短浅,盲目屯兵南京坚城之下,贻误战机,且律兵不严。致使北伐军在南京城外被击败,郑成功转而退往福建沿海,后行师海上。张煌言部浙军也在清军的围剿下崩溃,后被从江西赶到的太平军相救。
  郑军撤兵时,朱之瑜和郑成功失去联络,在江南躲了几天后,听到的到处都是北伐军被清军歼灭的消息,甚至传闻张煌言也叫清军抓获。朱之瑜绝望之下,认为复明无望,但又誓死不肯剃发降清,遂在友人帮助下凄沧渡日,发誓永不回到故国。
  朱之瑜东渡日本后,却因日本施行锁国政策,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未能获准登岸,困守舟中。日本学者安东守约闻朱之瑜到来,以手书向朱之瑜问学,执弟子礼。安东守约等人为其在日定居奔走,后郑芝龙次子田川知道此事后,出力帮助朱之瑜游说日本幕府,终于使幕府破了40多年国禁,得以在长崎租屋定居,结果长达十多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虽然在日本定居下来,不再海上漂泊,但对于故国,朱之瑜始终是放不下心的,可一想到故国如今沦于满鞑胆膻之手,他就悲愤莫名。
  原是想从此终老异国,将对故国的思念永远深藏在心中,却不曾想,故国此时已经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南都光复的消息是田川亲自告诉朱之瑜的,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朱之瑜激动的来到长琦海边,向着大海对面遥遥磕首,同时迫切想回到故国。为此,朱之瑜驱逐满州,救回乃父为由劝说田川与他一起归国效力。
  一直以来,田川对于父亲郑芝龙被满清囚禁亦是十分担心,他屡屡相助大哥郑森讨伐清军,却屡屡失败。现在大兄已经病死军中,郑家基业全盘被朝廷大军收编,他再呆在日本已经失去为家族谋利的意义。唯今之计,若想救回父亲,则必须借助明国朝廷大军,否则,千难万难。
  最终,田川接受了朱之瑜的劝说,写信给自己已经被大明朝廷封为闽亲王的弟弟郑袭,请他向明国权臣齐王殿下转达他欲回国效命之心。很快,海对面就有回信,弟弟郑袭告诉自己这位同父异母的二哥,大明齐王殿下十分欢迎他回国效力。
  田川当即带着在日本的郑氏族人和招募的千余浪人武士与朱之瑜一起踏上归国之路。在海上飘泊了半个月后,终是抵达长江口。
  在上岸之前,朱之瑜特意穿上了自己多年没有穿过的故国服饰,在见到眼前这位年轻英武的齐王殿下后,他很是唏嘘。曾几何时,国姓爷也是这般英姿勃发的屹立在世人面前,只可惜英雄已逝。
  周士相亲自出面接见田川和朱之瑜,不仅仅是对他们从海外归来的肯定,更是想通过他们了解日本国的情况,为今后的征倭做准备。
  在为田川和朱之瑜设宴接风之后,周士相并未食言,授田川为总兵衔,所部编为东海水师陆战一团。拜朱之瑜为随军参赞,负责和日本国及诸海外国的联络事宜。
  得知齐王大军将在两天后启程北上,攻击辽东后,田川和朱之瑜不甚激动。
  待他二人退下之后,新二军的军长苏纳皱着眉头上前低声说道:“大帅,这个田川是郑芝龙的儿子,他回国参加北伐恐怕不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救他父亲。若是郑芝龙被救出来,恐怕水师那边会有很大的麻烦。”
  “新安侯所言甚是,郑芝龙一代枭雄,如今虎落平阳,不得不趴着,但若让他重入大海,恐怕水师有变。”
  出任大都督府幕僚副官的董常清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如今水师分为东海水师和长江水师、南海水师三部,但论实力,无疑东海水师最强,拥有的战船和兵将也是最多,长江水师和南海水师加在一起,都不足东海水师三分之一。
  这次北上作战,便是以东海水师为主力,长江水师只是负责物资运输和配合作战。而东海水师是以原郑军水师改编而来,统帅郑鸣俊叔侄更是郑芝龙的晚辈,郑氏族人在东海水师基本占了军官的八成,如果郑芝龙被救出来,那么东海水师到底听谁的,他们还姓不姓周?
  依郑芝龙的秉性,有朝一日若得自由身,恐怕就不会甘于人后了。东海水师一旦易手,对太平军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单凭水师,郑芝龙不可能影响到大局,可是却能让周士相为未来定下的海外战略泡汤。没有强大的海军,周士相再有超前的意识和眼光,再有多么坚决的毅力和决心,终是无法付诸实施。
  “大帅,郑芝龙绝对是个麻烦,是不是派人做掉他?”苏纳眼光颇冷。
  董常清点了点头:“这件事可以交给军情司办,张大使在北京有人手。”
  “郑芝龙不能死在我们手中,那样会寒了人心的。这世上,没有多少秘密会永远不为人知的。”
  周士相摇头拒绝了苏纳和董常清的提议,郑氏水军对他十分重要,但这不意味着他就必须亲自动手解决掉郑芝龙。
  “郑芝龙死在清廷手中,才是最符合我们利益的。”周士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董常清不以为然:“清廷若要杀郑芝龙,早就杀了,也不至于留他到现在。”
  “是啊,大帅,鞑子不会杀郑芝龙的,还是让军情司动手吧。”苏纳附和董常清的意见,他不认为清廷会杀郑芝龙。
  “这倒未必。”周士相轻笑一声,“顾炎武有个外甥中了清廷的状元,郑芝龙的事就着落在他身上了。”
  董常清略有些惊讶道:“大帅是说昆山那个徐元文?此人是中了清廷状元不假,但据属下所知,他现在不过是个词臣,人微言轻,如何能决定郑芝龙的生死。”
  “有些时候,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只需要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行。这句话也不一定需要大人物来说,小人物同样可以。”
  周士相笑了笑,郑芝龙必须要死,这一点没有商量。现在就看那个徐元文会不会为自己后路考虑,会不会听他舅舅顾炎武的话了。


第1173章 两宫太后
  北京现在有三个太后,一个是太皇太后布木布泰,另两个分别是母后皇太后和圣母皇太后。
  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太皇太后布木布泰的侄孙女,圣母皇太后则是小皇帝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出身汉军八大家之一的正蓝旗佟家。
  顺治死时只有24岁,他众多嫔妃也都年轻,博尔济吉特和顺治年纪相同,也只有24岁;佟佳氏比顺治小一岁,今年才23岁。两个女人如此年轻,却被并尊为两宫太后,也是世间少有之事。
  鞑子小皇帝玄烨过完年已经9岁,因为年纪尚小,无法亲政,所以朝政大权都由他的祖母和辅政大臣们操持,玄烨除了每天到朝堂上坐上片刻,其余时间都在宫里进学。
  以前顺治在时,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选了老师讲课,不过现在三阿哥玄烨成了大清朝的皇帝,他的老师便成了帝师。按照从前明朝的规矩,太皇太后布木布泰亲自选了顺治十五年的进士陈廷敬、熊履赐和状元徐元文为孙儿的帝师,教授汉文。又让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担任小皇帝的满蒙语言老师,以免小皇帝长大之后不通满蒙文字。
  除了这四个人,上月底,玄烨生母佟佳氏又推荐了武英殿大学士傅以渐为小皇帝老师。
  这个傅以渐十分了得,山东人,乃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状元,顺治十五年就为内阁大学士。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因为顺治染病,两个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结果三天之内全部处理完毕,让顺治十分惊讶。布木布泰也听闻过此事,所以佟佳一说,她便同意了。
  这天,小皇帝退朝,按例给两宫太后请安。母后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人,十分崇信喇嘛教。圣母皇太后佟佳氏原先倒不怎么信佛,不过丈夫死后,她也信起佛来,并且在博尔济吉特的影响下,对喇嘛教也是痴迷的很。
  玄烨过来请安时,两个年轻的太后正跟一个喇嘛僧对面坐着,讲经说法,谈得非常起劲。
  坤宁宫的管事太监,从前顺治身边的贴身赵全见皇帝来了,忙给两位太后禀了一声音。
  佟佳笑着招呼儿子过来,对他道:“皇帝来得正好,你也来听听师傅的说法。”说着就把玄烨搂入怀中,一面抚弄他的脖子,一面静听喇嘛僧讲道。
  博尔济吉特和玄烨的关系不是很亲,又见他被生母搂着,自不便再对玄烨有什么亲热举动。
  听了那喇嘛僧讲了几句,玄烨有些不耐烦的抬起头,对生母佟佳氏道:“母后,这位师傅想必肚子饿了,传旨御厨房赐斋罢。”
  闻言,那喇嘛僧自是知道皇帝不愿意听自己说法,很是知趣的谢恩出宫。
  博尔济吉特和佟佳自不会因为皇帝的举止有所不快,吩咐宫女端上点心。
  “皇帝,今儿朝会议了什么?”博尔济吉特将一块点心递到了玄烨手中。
  “议南朝的事呢。”玄烨伸手接过点心,捏了一块递进嘴中。
  “听说南朝要发兵来打咱们,也不知鳌拜能不能把他们给挡住。”
  佟佳氏一脸忧心,虽然深居宫中,但身为太后,外面的事情她又如何不知。自打她哥哥佟国纲随战死在南边,丈夫又因为亲征失败回来郁郁寡欢导致染花驾崩以后,佟佳氏就十分担心这大清终有一天守不住关内的花花江山。真要是让汉人重新得了势,她娘儿俩难道还能活么。
  博尔济吉特也很担心,但她没有将这担心表露在脸上,因为她怕小皇帝会因此而害怕。
  玄烨咽下嘴中的点心,摇头道:“母后不用担心,南朝这会打不过来。索尼他们说,南朝那个贼秀才点了兵马,要学孙可望一样篡了朱明的江山呢。”
  “真的吗?”佟佳氏有些激动,“真若如此,可真是上天保佑我们大清了。”
  “等儿臣长大了,一定跟父皇一样,也御驾亲征,将南都那个汉蛮子秀才捉给母后,让母后打他的手板心,要还不解恨,就拿鞭子抽他的屁股。”玄烨噘着小嘴,打手板心和抽屁股是他能想到的最恶毒的手段了。
  佟佳氏和博尔济吉特都被小皇帝的童言逗笑,笑声之余却都是神伤,当初她们的丈夫若不是执意亲征,恐怕也不至于英年早逝,留下她们孤儿寡母。
  玄烨想到一事,忙擦了擦嘴,道:“对了,母后,儿臣有一件事情,要说与你们听呢。”
  “皇帝想说什么?”博尔济吉特微笑的看着玄烨。
  “这几天经筵讲官进讲的是,儿臣听着倒很喜欢。徐师傅讲的要比熊师傅和陈师傅讲得好听。”
  “皇帝能够喜欢读书,是好事,我们听了可高兴着呢。”佟佳氏笑道。
  博尔济吉特却道:“皇帝喜欢念书,是好,只是别太认真了,身子也要紧。咱们又不比百姓人家,靠着这个要应科第,不过认得几个汉字,能瞧瞧章奏罢了。”
  “母后教训的是!”
  玄烨点了点头,顿了一顿,又道:“儿臣听那徐师傅说起中原的主子,从古到今,最好不过就要算着唐尧虞舜。那唐尧的好处,就在和睦九族的人,九族都和睦了,然后化及百官,化及万国,天下没一个人不被他的恩,没一个人不服他的治。儿臣现做着中原主子,想就学那唐尧的法子,先把九族的人和睦起来。母后瞧好不好?”
  听儿子如此懂事,佟佳氏不由点头称许:“一家子人,原是要和气。你既然肯效法尧舜,那便去做好了。”
  “九族和睦是不错,不过皇帝得记着,满蒙子弟才是我们大清根本,可不能主次颠倒了,要不然,却是祸事。”
  佟佳氏是汉军正蓝旗的人,严格意义上不属满州人,博尔济吉特却是蒙古人,大清国策满蒙一家,可不是满汉一家,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以提醒小皇帝国家根本所在。
  佟佳氏对博尔济吉特所言有些不满,但对方是太皇太后的侄孙女,又是儿子的嫡母,现在朝廷也非常需要蒙古人的帮助,故而就是不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