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儿不为奴-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城墙上,周士相站在垛口默默的看着下面正在干活的俘虏,宋襄公在听完几个手下有关工程进度的汇报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后走到周士相身边禀道:“千户,过不了今晚,这豁口就能堵上了,到时,清军就拿咱们没有办法了。”说完,又迟疑片刻,道:“连日驱役,俘虏固然死不足惜,城中百姓却也是遭了无枉之灾,料想死伤者众多……”
  “宋先生不必说这个。”
  周士相收回视线,摆了摆手,缓缓面向宋襄公,开口道:“若死一人可救十人,死百人可救万人,损一家可救十户,损百家可救万户,那就无甚惋惜的。”
  “可城中百姓毕竟死里逃生,我军如此役使他们,难免有暴虐之嫌,千户大人是不是……”
  宋襄公知事已至此,为保太平军上下,只能不顾人力而为,可毕竟读书人出身,心中还是存了几分仁心,想着是不是能够劝周士相几句,稍稍体恤下新会残余百姓,可不等他话说完,周士相却是再次打断他,冷冷道:“新会百姓早该死了,我周士相也早该死了,自他们亲人惨死那日,这城中百姓便无独活之理。今日驱使他们,不过是让他们赎罪而矣,先前我却是有妇人之仁,可今日之局面事关生死,不牺牲他们便得牺牲全营,谁轻谁重,先生当知。”


第160章 守城
  新会扼守广州南大门,距离广州城又是极近,太平军占据新会必然会引来广州清军倾巢出动,为防太平军进军香山途中遭遇清军拦截,前日军议时,周士相已与诸将说得明白,就在这新会城与广州清军一较高低。当日,他清军能够凭借新会的坚城击退西宁王李定国的数万大军,今日,太平军亦可凭此坚城击退广州城的清军重兵。
  诸将对此均无异议,不论识兵与否,都知凭城坚守绝对要比和清军野战来得更有把握些。太平军没有骑兵,各营又多是新卒,比不得广州清军精锐,更何况广州的汉军旗还有骑兵,倘若不能凭借新会城击退清军,清军是必会在太平军进军香山时予以进攻,届时,只怕凶多吉少。
  葛正、葛义兄弟等人想得却是自罗定起兵以来一直穷于奔跑,说是转进为全营寻块根据之地,但走了这么久,香山县还是未到,既然今日能够一举占了这新会城,倒不如就将这新会作为根据之地,如此,也能让他们这些昔日的“山大王”一尝官老爷的威风。
  有城就有百姓,有百姓自然就有上贡,大伙提着脑袋跟周秀才拼命,图得不就是这一天嘛。难得周秀才不弃新会城,大伙就豁出去和鞑子拼了,胜了,从今往后新会方圆都是太平军的天下,败了,碗大一块疤,所谓人生在世谁无世,就看死后鸟多大了。
  拼了,拼了,鞑子也是一个脑袋,一根吊,老子也不比他们少对卵,来就来,看是你的吊硬还是爷的硬!
  ……
  城头上太平军忙于准备攻城器械时,城内同样也是一片繁忙。奉太平军千户周士相和总务钱粮官宋襄公之令,绍兴师爷廖瑞祥受命出任新会知县,拿着他的前任清知县黄之正留下的大印发布了数张榜文,在宋襄公派出的一队保安队员的协助下,将城中残余的百姓全部动员起来,无论老弱病残亦或妇人,全部组织起来参与新会城防务。
  新会城自经历去年清军食城之灾后,原本近八万的人口只剩不到两千人,年初李定国大军解围后,满清新任广东总督李率泰为掩饰清军大规模屠城食人丑事,下令广州府及邻近府县相继迁了一批百姓于新会城,再加上新会附近乡下的穷苦百姓贪图城中无主之屋而入城,使得新会人口恢复至万人,内中倒是有数百从广州城来的富户,太平军入城后,因震虏营在百户葛正的带领下发了凶性,这帮富户便多是遭了兵灾,破家灭门不在少数。
  为抢在广州清军到达之前修补被炸毁的城墙,周士相下令将俘虏的清军及城中差役、青壮尽数充为苦力,以不顾人力的代价抢修城墙,如此一来,便使得城中青壮男子多半到了城墙工地。廖瑞祥受命出任新会知县后,便苦于青壮男子太少,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下令老弱妇孺尽数充军,和太平军后营残余妇孺一起为守城准备食物和相应器材。
  廖瑞祥师爷出身,擅于俗物,虽然年纪大了,但各项事务倒也安排得紧紧有条,使得太平军前营不必抽调人手充于后勤,此举让宋襄公颇是夸赞,在周士相面前特意为廖瑞祥美言数句,周士相高兴之下下令赏了廖瑞祥二十两白银。
  得了二十两白银之赏,廖知县干得更加是卖力,他知道太平军实行的公库制度,所有缴获抢掠所得一律要充公,事后再由公库统一分发,他虽受命出任知县,但是却并无定他的俸禄,仍是和别人一样吃的定粮,因此陡得二十两银子,顿时叫他欢喜不已。他本就是因“反诗”而入狱待死的罪囚,若不是太平军恐怕早就人头落地,现在不仅能活命,还能当官,又能拿银子,如此好事,岂不叫他肝脑涂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而矣。
  新会全城总动员时,周士相也没闲下来,不时上城巡视,又或是与诸将商议守城事务,他知道逃出去的清军肯定会向广州报告新会失守消息,广州那边也定会在第一时间派兵马抢夺新会,不然,这新会城就会跟把刀子似的顶在广州清军的咽喉上,使他们食难下咽。换作自己,也定是要倾尽全力夺回新会的,要不然,也不需太平军有其他举动,只需派员西下联络李定国,广东局面就要瞬间改观了。
  守城事务,以震虏营守东门,雄威营守西门,虎捷营守南门,陷阵营守北门,近卫营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增补各门。另外,又以后营保安队为主扩编保安团员千人,扩编保安团来源主要为城中青壮和清军绿营俘虏,只待城墙修补完毕就可将人充于其中。保安团由宋襄公掌握,作为后营的武装力量,一方面保证后营安危,另一方面则会同知县衙门维持城中秩序。
  太平军攻陷坚城,大败清军,全营上下皆是士气高昂,虽有圭峰山后营折损惨重,但死伤多为老弱妇孺,一定程度上使得太平军卸下了不小包袱,故虽然将士多心有伤痛,但对于领军者而言,难免有轻松之感。周士相不是圣人,对死去的人,他固然是痛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活人还要向前看,如此一来,没了后营这块大包袱,太平军的机动和战斗能力便可以大大提高,这让他坚守新会击退清军的念头提了不少底气。
  守城,必有粮食,无粮则危。
  太平军肯定不可能像清军一样杀人为食,因此必须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全军,不然,一旦断粮,则全军必危。好在,粮食这一块,新会城中甚多,去年李定国围城时,城中清军本就没有断粮,战后李率泰进城后查看,城中余粮仍可供清军食用半年。如此多的粮食,再加上这几月又相继运来一批,便是没有太平军自己从各地搜刮来的粮食,也足够保证太平军在新会坚守半年以上。
  坚守半年是周士相的底线,不过他不认为清军有能力围困新会城长达半年,因为通过俘虏招供及对沿途清军兵力的估计,广东的清军总体力量似乎并不怎么强大,保守估计,广州平、靖二藩能够派出的兵马绝不会超过万人。超过万人,则势必要调其他府县兵来,若调其他府县兵,则广东境内明军不可能不有所查觉,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周士相料想尚可喜和耿继茂是不可能采取的,因为他们若这样做了,最后的结果即便是他们拿下了新会城,届时恐怕除了广州,广东其他的府县都要在明军手中了。
  当务之急,联络各地明军力量很是必要,因此周士相给张英送去了命令,让他想尽办法将新会的局面传到各地,且无论如何也要派人到高州去一秬,不管李定国此时到底在不在广东,又是否和孙可望正在明争暗斗,也一定要让他知道他苦苦围了一年无功而返的新会城此时已经被太平军夺取。
  历史上的此时,孙可望和李定国正处于翻脸当口,故周士相不敢将广东局面全盘颠覆的希望放在李定国身上,他只能尽力,至于李定国是不是能抓住这个机会再次率大军来攻广东,那就是老天爷的事了。
  李定国这块不抱希望,广东境内其余的明军力量却是有可能争取一下的,不指望他们来新会和太平军一起坚守,也可以争取他们能够对当面清军发起进攻以牵制清军力量,从而让新会城受到的压力减小。争取的对象,周士相重点放在了凌海将军陈奇策身上,另外还派人到附近收纳招取明军残兵,以充实守城力量。
  从潮州调到新会的那300多绿营兵都是水师出身,周士相入城后一时没顾得上他们,也对他们的忠心抱有疑问,故而让他们也充当苦力,待城墙修补完毕后再行安排。


第161章 局面
  清廷委任的新会知县黄之正在太平军破城之后在县衙纵火自焚,所幸火势只在后堂烧起,并未蔓延整个县衙,其后进入县衙的虎捷营军士搜寻出历年来由北京、广州等处发来的塘报、公文。
  结合塘报公文内容,加之俘虏招供及沿途侦察,周士相在其所画的粤省舆图上分注敌我双方势力,以红点代表明军,以黑点代表清军,随后召诸将军议。
  地图上,代表明军的红点和代表清军的黑点数量并无多大误差,甚至红点的数量还在黑点之上,只不过明军所处的地区都是偏远山区和沿海地区,而清军则占了粤省的精华地区,其中广州和潮汕地区尽是黑点,相较之下,明军所控制的人力和物资资源是远远不能及的。
  “东安韦应登、总兵叶标部,韶州清远山王翰部,钦州龙门岛邓耀部各有兵数百至数千不等。”
  “宁藩镇国将军朱统部,海北道周腾凤部,石城县漳平伯周金汤部,阳江县海陵岛有参将李常荣,另外恩平县有虎贲将军王兴部,南海上川山、下川山则有凌海将军陈奇策部,各部同样兵员、素质不等,但均有水师配署,故清军奈何不得。”
  “这些明军和义师均归永历朝大学士郭之奇,两广总督连城壁提调,另外高州还有四府巡抚张孝起,不过张孝起此人无谋,高州那边指望不得,现下能够借助的力量重在钦、雷、廉三州,其中凌海将军陈奇策刚重创清军,可以援引,另外海陵岛参将李常荣部离我们最近,若引他直入九江口,可牵制清军广东水师,清军水师若被击溃,则我军可越江直渡香山。”
  “绿营俘虏招供,新会附近山区有不少明军活动,这些人都是年初西宁王退兵时来不及退走留下的,有西宁王的兵,也有其他明军义师,当初我等随胡老大下山攻打新会时,也曾险些退不回来。”
  说到这,宋襄公停顿了下来,脸上露出伤感之情,显是想到了故去的胡全,葛正等人见了也均是黯然神伤。
  正了脸色,宋襄公收起伤感,继续说道:“千户大人已派人去联络这些溃兵,这些溃兵虽鱼龙混杂,但内中却是有不少一心复明的好汉子,还有不少都曾是各镇的精兵,任由他们散落在各地不加招抚,时日一久只怕不是成匪便是真正消亡了,故而若能招纳他们入我太平军,则势必能壮大我军力量,也能让这些汉子重燃希望和鞑子一较高下。”
  待宋襄公说完,周士相起身道:“联络溃兵和各地明军的事情已派人去做,眼下咱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击败广州清军的进攻,唯有如此,这些溃兵才会来投奔咱们,那些心系大明,不愿做满州奴才的汉家男儿也会来投奔咱们!即便咱们不能击败清军,也得死死钉在这里……哪怕是死,也要死在这新会城!”
  周士相说得斩钉截铁,诸将也均知新会一战关系太平军生死存亡,当下也无二话,轰然应是,性子粗得更是操起清军的女性长辈来。
  局面分析得已是尽周士相最大的能力,也是分析得极为详尽,求人不如求己,从罗定起兵以来,周士相一直坚信这一点,因此他放弃了西去投奔李定国的念头,改由借胡全之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局面,说一千道一万,自个的命得由自个掌握,就是死也得由自己决定怎么死!
  对外的一切都已安排好,城中的“人和”也在太平军一方,有坚城依靠,有全营上下一心死战,周士相已下决心,就在新会城和尚可喜、耿继茂一争高下。
  ……
  太平军建制,20兵为一伍,五伍为一队,五队为一营,另配20伙兵,故一营兵为520人,现有雄威、虎捷、震虏、陷阵、近卫五营。
  经圭峰山一战,各营均有死伤,经补充绿营俘虏,现全员满编营为近卫、陷阵、虎捷,雄威和震虏二营则各缺员数十,如此一来,太平军前营五大营战兵总兵力不到2500之数。
  以2500兵守卫新会城,兵力肯定不虞,况各营新兵和俘虏人数占了过半,又多无训练,战斗力堪虞。另外,新入营的俘虏忠心也存疑,太平军保持强势,这些俘虏不敢异动,若太平军势弱,则难免有反戈之举。杀旗兵之举虽可暂时稳住人心,但真到生死关头,此举能让多少绿营俘虏惦量反戈后清军是否会放过他们,确是疑问。毕竟,人头就要落地时,哪怕明知是一根活命的稻草,还是有不少人伸手去抓的。
  周士相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对潜在的危险进行预防,能不能让俘虏归心,能不能让新兵变成老兵,说一千道一万都没用,实打实的干上一仗才最实在。能不能坚守住新会,就看能不能打退清军的第一次进攻,胜了,什么危险都不存在,败了,又谈什么危险。
  兵力短缺便要由武器来弥补,新会城的十几门红夷大将军炮和数十门大小铜炮成了周士相的决胜筹码。
  太平军中会操炮的只有几十人,为此,周士相按下了杀俘的念头,在城墙修补完毕后,一百多镶蓝旗汉军被驱赶到了城上,就在这些汉军以为太平军要杀害他们时,周士相给了他们选择,要么为太平军效力操炮,要么自己从城上跳下去。
  结果没有出乎任何人意料,所有的汉军都选择了为太平军效力操炮,一个犹豫的都没有。为了保险起见,每门炮周士相又配了两个刀手,这些刀手的任务只有一个,监督这些汉军是否出工不出力,若是发现汉军们放空炮,那就直接砍死了事。
  有几十门大炮在手,太平军上下对能守住新会更多了几分信心。其它武器方面,也充足得很,赖城中清军所赐,太平军又得火铳250杆、大杆子鸟枪16杆,另外还有制式长刀72把、长矛1362根、弓箭460把,箭枝近6000根,铁甲8具,棉甲180幅。
  五大营的武器都已配备到位,铁甲被发给了各级军官,棉甲也全部发给了震虏营,这样一来,葛正的震虏营就成了太平军唯一一个全营配甲的战兵营。
  弓箭虽多,但太平军能射箭的兵不多,最后挑了100名绿营兵充为箭手,将近卫营的弓伍扩为箭队,作为一支机动力量待命。城中搜刮的战马倒是不多,只有20多匹,这些战马被分给了朱二的骑兵队,饶是如此,骑兵队也才几十人,根本当不得一支独立战力使用,更休提和可能出现的汉军旗骑兵对阵了。


第162章 攻守(一)
  鉴于东门直面广州城,又是太平军爆破之处,且去年由云龙、吴进忠守新会城也是主守东门,故周士相又调了两队近卫兵给葛正,另要廖瑞祥组织300名新会青壮协守。
  由于西门被清军堵死,又直面谭江,清军由此夺城的可能性最低,周士相便让西门守将雄威营百户邵九公又抽了一队兵往东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