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策行三国-第3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诸将散去,各自准备拔营。
  孙策留下沈友。吴郡已经基本安定,沈友将随他出征。考虑到袁绍随时都有可能南下,孙策分身乏术,他打算让沈友做副将。沈友欣然从命,又提请孙策,贺齐与祖郎不同,他的功业心比较重,而且贺家实力绝非祖郎这样的山贼可比,他可能会要求更多的编制,孙策应该把握大局,相机而定。
  说完了事情,沈友刚刚出帐,贺齐便来求见。孙策和郭嘉、庞统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笑了两声,然后又无奈地摇了摇头。
  贺齐进帐,向孙策拱手行礼。见郭嘉、庞统在侧,笑得诡异,贺齐不免有些惶恐。
  孙策咳嗽了一声:“公苗来见,有什么事?”
  贺齐收回心神,假咳了一声,拱手道:“承蒙将军器重,授齐方面之任,统兵取豫章,齐感激不尽,内心惶恐,故来向将军请计,请将军详言方略。”
  孙策笑眯眯地看着贺齐,暗自鄙视。这世家子弟就是虚伪啊,明明想要兵,嘴上却只字不提,还假模假式的请教方略。
  “公苗是说我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吗?”
  贺齐连忙躬身。“齐岂敢,不知将军此话从何说起。”
  “沙场征战,战机转瞬即逝,岂是谁能预先决定的?我将南线的战事托付给你,就是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你现在来问我方略,岂不是说我有眼无珠,看错了你,又或者是故意给了你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陷你于险地?”
  贺齐尴尬不已,连连摇手。“将军言重了,我绝无此意。我只是有些担心,想请将军支持。”
  “担心什么?兵力不足?”
  贺齐张了张嘴,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孙策单刀直入的说话方式让他很难适应。他来求见孙策就是想多要一些编制。投入孙策麾下后,孙策只给了他三百部曲的编制,这次出征,孙策又拨了两千人到他麾下听令。这两千人的确是精锐,但毕竟数量不多,他想多要一些编制。贺家有钱,养得起人,只要孙策允许,他随时可以再招募两千人。四千人在手,他就有把握拿下豫章。
  可是孙策一开始就把他堵死了。孙策对此非常敏感,他这时候提这个要求是不是合适?可是不提,他又没把握取胜。无奈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说道:“将军,豫章是大郡,人口比吴郡、会稽加起来还要多。豫章与丹阳毗邻,其中山贼互相沟通,兵力太少,恐怕不敷使用。齐并非贪多,只是担心误了将军大事。”
  孙策缓缓点头,但脸上的笑容却不见了。他严肃地看着贺齐,语重心长的说道:“公苗,你用兵谨慎,未雨绸缪,这当然是好事。如果可能,谁不想拥有更多的人马?但眼下情况复杂,吴会粗安,根基未固,不宜大举兴兵,否则消耗太大,难免有杀鸡取卵之嫌。”
  贺齐连忙解释道:“将军,你爱惜百姓,不愿横征暴敛,我非常赞同。我并非是想多请兵,只是希望将军能允许我自行募兵,不用将军拨付任何军饷、物资。”
  “我知道你贺家财力雄厚,养得起兵,可是别人怎么办?看着你贺公苗一人立功,他们能没有想法吗?还是说无须诸将配合,你贺公苗一人就能攻取豫章?你想募多少兵?一万,两万?”
  贺齐的额头沁出一层冷汗。他哑声道:“将军说笑了,贺家哪有这样的实力,能募两千人便心满意足。”
  孙策盯着贺齐看了一会,忽然笑了起来。“两千人就够了?”
  “两千人就够了。”
  “如果两千人就够的话,我让祖郎配合你。他麾下两千人可都是精锐,比新募来的强多了。公苗,征伐乃是国事,怎么能让你贺家出资呢。你的心意我领了,但公私还是要分清的,你说呢?”
  贺齐汗如浆出,躬身领命。


第878章 防微杜渐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祀是祭祀权,在讲究天命的时候,祭祀权其实就是政权的合法性。戎则是指兵权,一切政权都是建立在武力基础上的,政字就是一只拿着木棍的手指着象征国家的城邑,代表着征伐。
  军队是暴力,是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础。兵权向来只能掌握在最高领导者的手中,任何人企图染指兵权都是无法接受的。即使是在文化昌明的二十一世纪,哪怕是再民主的国度,也不会容忍私人拥有兵权。兵权一旦落入私人手中,分裂、内战几乎是必然的。
  周亚夫为什么必须死?因为军队听他的,不听皇帝的。
  孙策就是握有兵权的割据者,他岂能让这样的事在自己治下发生。他宁可发展得慢一点,宁可舍弃一些像贺齐这样的名将,也不会给他们世袭兵权的机会。给他们兵权容易,再想收回来就难了。除了个人的私心之外,他更清楚门阀世家的危害,让这些已经垄断了知识的门阀掌握武力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不管是对他还是对这些门阀。
  一个门阀的胜出,往往意味着无数门阀的消亡。
  孙策不仅拒绝了贺齐的要求,而且很严厉的警告了他。如果贺齐还抱着这样的思想不放,他就只能放弃这位名将了。
  贺齐嚅嚅而退。
  看着贺齐出了帐,孙策叹了一口气。他想了想,派人叫来林风,又给他增加了两千人。吴县是他的根基,绝对不容许有任何意外。林风和这三千精锐就是他的定海神针,即使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也要坚守住,等到他的驰援。
  大敌当前,他担心的却不是袁绍,而是吴会世家。豫州、荆州的世家蠢蠢欲动,谁又能保证吴会的世家不会趁机兴风作浪?有备无患,有重兵镇守,他们应该会清醒一些,不至于轻举妄动。
  两日后,孙策拔营,率部赶往曲阿。
  ……
  苍山。
  太史慈站在一块巨石上,俯视山谷。
  南方的冬天不像北方,气候依旧温暖湿润,山野间苍绿葱茏,除了颜色更深一些外,基本看不出一点萧索,即使是目光最锐利的鹰隼也会被这满山的绿色所迷惑,很难看清隐藏其中的敌人。
  但太史慈却一点也不担心,他查看了一番,从背上的箭囊里抽出四枝箭,一枝搭在弦上,三枝夹在掌心,拉开三石硬弓,拉弓放箭。四枝鸣镝箭发出厉啸,呼啸而去,分别射在四棵大树上,箭矢深入树干,箭羽震颤,箭杆上系着的铜铛发出脆响,在寂静的山谷间传出很远。
  脚步声响起,四队人马从不同的位置出现,奔向箭矢所射的位置。他们并没有进攻,却立下了阻击阵地,将出口堵得严严实实,就像扎起了一道密实的篱笆。每队人都不多,多的不过百人,少的只有二三十人,但阵势严整,分工清晰,衣甲整齐的刀盾手在低地立阵,披轻甲的弓弩手像猿猴一样爬上山坡,抢占制高点,居高临下,蓄势待发。
  太史慈在巨石上坐了下来,两个卫士提来两壶箭,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击鼓,最后一次劝降。”
  “喏。”卫士转身,摇动手中的彩旗,下达了命令。传令兵敲响了战鼓,牛皮大鼓雷鸣,雄浑的战鼓声在山谷中回荡,斗志激昂。
  “战!战!战!”近千名士卒齐声大呼,地动山摇。三声过后,又鸦雀无声,让人不免怀疑刚才那突然出现的吼声只是幻觉。因为目力所及,能看到的人马加起来最多三百人。
  卫士们长刀出鞘,弓弩上弦,警惕地注视着四周,脸上却看不出一些紧张,只有必胜的信心。
  跟着太史慈作战四五个月,大小百余战,他们已经对太史慈佩服得五体投地,凭着三百部曲、两百郡卒入山,不管是面对几百人的小股山贼还是面对上万人的宗贼,太史慈逢战必胜,从无败绩。对方人少的时候,他以多欺少。对方人多的时候,他以少胜多。怎么打怎么赢,而且人越打越多。
  想成为太史慈的部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部都尉的编制是两千人,现在已经有了一千八百多,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太史慈亲自挑选出来的,不仅要武艺好、身体强壮,而且要有家室,品格端正,有责任心。即使入编也不代表就一定能留下,如果训练不刻苦,达不到要求,或者作战时贪生怕死,随时都有可能被辞退。
  之所以从军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一旦入编,将士的家属就能分到三十亩土地,服役期间不用交田租,不用服徭役,受灾时官府优先抚衅,有余粮时官府优先采购,适龄子女还可以优先入学,这么好的条件不仅吸引了大批普通百姓,也对诱降山贼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太史慈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挑挑捡捡,组建起一支真正的精锐。
  有了这支精锐,太史慈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就将附近的山贼清剿得七七八八。现在被他围住的是最后一股宗贼,击败他们,他就可以提前实现对孙策的承诺。
  一通战鼓未罢,太史慈背后的山岭上突然响起一阵喊杀声,草木摇动,百余名山贼从山坡上冲了下来,直扑太史慈。与此同时,山谷间也涌出了大量裹着青黑色头巾的山贼,他们七嘴八舌的喊叫着,冲向太史慈所在的位置。
  “杀死太史慈,赏钱百万。”百步外山坡上,一个中年将领举起手中的长刀,厉声大喝,一杆大旗在他身后。
  “才百万?岂有此理。”太史慈哼了一声,抬手就是一箭。
  箭矢飞驰而去,那中年将领看了太史慈一眼,不屑一顾,推开想要掩护他的亲卫,夺过一面盾牌,护在面门。射箭百步,已经是极限,他相信自己手中的这面牌能够挡住太史慈的箭。他甚至想好了待会儿怎么取笑太史慈,一抹冷笑从嘴角绽放,露出一口黄牙。
  “噗!”羽箭洞穿了竹盾,又射中了他张开的嘴巴,从后脖颈透出。笑容凝固在中年将领的脸上,他向后退了一步,轰然倒地,从山坡上一路滚了下去。
  正在冲锋的山贼顿时大乱,纷纷收住脚步。
  抓住这个机会,太史慈下令攻击,拉开弓,一口气连射十余箭。


第879章 太史与贺齐
  山间道路崎岖,行走不便,即使是最擅长走山路的山贼也要留心脚下,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摔倒。太史慈的部下占据了有利地形,用弓弩进行射击,几乎不用挪窝,专心射击,又快又准。山贼们虽然也有弓弩,但他们自制的竹弓木弩无法和制式军械相比,又没有合适的队形,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坚持了很短的时间就被射杀数十人,剩下的人见取胜无望,落荒而逃。
  鼓声再起,太史慈身边的士卒开始追击,他们三五成群,刀盾手在前,弓弩手在后,刀盾手除了负责掩护,还负责清理落单的山贼。这些山贼大多已经吓破了胆,无心再战,只想逃跑。就算个别有勇气的也不是这些配合默契的士卒对手,不是被砍倒在地就是被弓弩射中。
  一通鼓罢,包围圈缩小了一圈。太史慈下令停止前进,抓紧时间调整阵型。这些并不需要他亲自负责,每个伍长、什长都知道应该怎么做。在这种地形作战,三五个人就能控制一个节点,视线之内也不过三五十人,屯长就是最高指挥官,旌旗战鼓的作用大打折扣,喊叫和手势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一刻钟后,准备就绪的战鼓声纷纷响起,太史慈再一次下达了进攻的命令。
  包围圈又一次缩小,虽然缓慢,却非常坚决。山贼们慌了,拼命突围,但四个出口都被堵住,虽然他们全力冲杀,却无法突破堵截,反倒暴露在弓弩手的面前。大部分人根本接触不到刀盾手就倒在了箭下,尸体重重叠叠,很快就在谷口堆起了一人高的尸墙,鲜血汇聚在一起,沿着山坡蜿蜒流淌。受伤未死的山贼发出绝望的哀嚎,哭喊着向同伴求援,希望有人能救他们一命。
  鼓声一通又一通,包围圈越来越小,倒下的山贼越来越多。当所有的山贼都被堵在一个百余步的山谷中时,山贼们绝望了,纷纷放下武器,跪地投降。几个宗帅失魂落魄在站在人群中,面如死灰。
  太史慈随即宣布了纳降的条件,杀死宗帅者可得田百亩,杀死小帅者可得田各数十亩不等。
  话音未落,几个宗帅就被人砍倒在地,连一个全尸都没有。不仅宗帅、小帅,但凡有点官职的山贼都被砍倒,连跪地投降的都没放过。至此为止,这股山贼算是彻底覆灭,剩下的全是一些乌合之众,只能任太史慈摆布。
  按照孙策的既定政策,战败而降的山贼一律不得留在原址,除了率部投降的将领可以保留数百人之外,其他的全部迁去屯田。太史慈将俘虏们带出山,加以甄别,分别安置。
  这时,虞翻赶到鄞县,传达了孙策的命令,让太史慈完成征剿山贼的任务后尽快北上。太史慈大喜,将手头的事交给虞翻,自己带着亲卫立刻出发。
  ……
  五日后,太史慈到达钱唐,在驿舍借宿时,遇到了贺齐。
  贺齐很意外。他对太史慈一直很关心。孙策见他第一面的时候,就将他与太史慈相提并论。无形中,他们已经成了竞争对手。他知道太史慈的任务,原本以为太史慈还在山里战斗,很可能无法在约定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任务。他是会稽人,又做过几任县长,太清楚这些山贼的底细了。不是无法击败,而是无法清除。太史慈一个外地人,又只有三百部曲可用,想在半年内完成任务是根本不可能的。
  贺齐主动请太史慈喝酒。太史慈也知道孙策对贺齐评价甚高,欣然赴约。这是两人第一次私下见面,开始难免有些拘谨,酒过三巡,心防稍减,又志趣相投,两人便说得热络起来,贺齐问起了太史慈的任务。太史慈也不隐瞒,将自己这半年时间的作战成果大致说了一遍。
  贺齐停杯,仔细打量着太史慈。他倒不是怀疑太史慈,而是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前后只用了五个月时间,太史慈转战于方圆百里的山中,所击辄破,而且每一战都是斩其酋帅。如果只是偶尔,贺齐自信也能做到,但每战如此,这就有点吓人了。
  “敢请子义详言。”贺齐正正衣冠,很庄重的拱手施礼。
  太史慈连忙放下酒杯还礼。了解了贺齐的疑惑后,他无声地笑了。他知道贺齐也是山地战的行家,而且精通练兵之道,麾下将士都是精锐,与普通人相比,他已经算是上高手。可是贺齐一直没有遇到真正有实力的对手,所以没能逼出他所有的潜力,离真正的巅峰还有一段距离。
  这就是高手和绝顶高手之间的距离。
  打个比方,贺齐就是几个月前的他,罕逢敌手,但也没遇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对手都太弱,随便打打都能赢。直到遇到祖郎,尤其是被祖郎堵在山寨里两天,眼睁睁地看着祖郎击杀了陈败、万秉等人,又重创了石坚,他才发现取胜变得无比艰难,必须要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还要付出无数的心血和耐心才有一线可能,即使如此,他要想赢得一次胜利也非常不容易。每天在生死的边缘上行走,对他来说不仅是体力上的考验,更是心理上的考验。
  那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他的进步比以前的十几年还要大。
  “公苗兄,欲成高手,天赋、努力、时运不可偏废,有天赋,不努力,只能小有成就,难登大雅之堂。没天赋,仅凭努力,也难窥殿堂之妙。既有天赋,又能努力,可出类拔萃矣矣,对手又难寻。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就很难全力以赴,纵有惊天绝技,也没有施展的机会。”
  贺齐笑道:“还请子义指点迷津。”
  太史慈沉吟片刻。“我渡江不足一年,大小百余战,特别是与祖郎交手的那两个月,受益良多。但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战,却是我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