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媒崔姑姑-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世君说道:“就这么过了?”
  阿杏点着头,似乎对此十分笃定
  因着阿杏这句话,崔世君书也看不下去了,她靠在榻上,转头望着窗外,屋外淫雨霏霏,小小的一方院落,白墙黛瓦,看来看去,始终只能看到巴掌大小的天地。
  中午,崔世君陪同崔老姑姑用饭,老姑姑病着,只用了几口参汤,饭菜一口没动,崔世君看着日渐消瘦的老人,也无心再吃下去。
  午后,外面的风雨住了,寒气更重一层,崔世君喊来阿香,叫她收拾崔海正和徐氏的大衣裳,送去徐家,两家隔得近,要不了多久,阿香送完衣裳刚回崔家,就见崔福家的进来回话,她道:“老侯爷的小厮火华来了。”
  崔世君懒得起身去前院,横竖火华也是常来崔家,她道:“你带他进来问话。”
  崔福家的去了,不一会儿,她带着火华过来,那火华背着一个背篓,里面满满一篓红梅,他进屋后先向崔世君打了一个千儿,满脸堆笑的说道:“姑姑,新春大吉。”
  崔世君笑眯眯的给他一个红封,笑道:“问你们老侯爷好。”
  火华收下她给的红封,又解下装着红梅的背篓,说道:“这是我们老侯爷叫我带给姑姑的。”
  原本霍云要请崔世君去清华山赏梅,前几日天冷,梅花陆续绽放,谁知昨日下了一场骤雨,梅花吹落不少,近几日又将阴雨连绵,为免到时只剩些枝头残花,老侯爷打发火华特意给她送来一篓红梅。
  红艳冷香的梅花精神抖擞,崔世君心头一暖,客套的话不必多说,她笑道:“我收下了,替我多谢你们老侯爷。”
  霍云足足送来一篓红梅,不到片刻,暗香盈室,崔世君当即取来一支把玩,又命阿杏找来土定瓶插梅。
  阿杏满屋子找了一个遍,抱出几个形状不一的土定瓶,一旁的火华见她只把梅花插进瓶里就完了,也不讲究搭配,忍不住亲自动手,还一边做,一边教导阿杏。
  阿杏好奇的问道:“你一个小哥儿,还会插花呢?”
  火华回道:“老侯爷雅致至极,我在他身边待了这么多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几分皮毛。”
  不大一会儿,他把梅花一一插好,素色的瓶子配着红梅分外好看,崔世君端看半晌,笑着夸道:“果然不愧是老侯爷带出来的人,是比阿杏刚才插得好看多了呢。”
  火华笑道:“能得姑姑一句夸赞,我也辜负老侯爷□□一场。”
  崔世君指着最好看的一瓶梅花,对阿杏说道:“这一瓶留在老姑姑屋里。”
  她又指着几瓶,分别送给崔海正,崔世安并徐氏等人,最后剩下一瓶,崔世君叫阿杏送到自己房中。
  分完梅花,崔世君复又坐下来,她问火华:“你们老侯爷还好么?”
  火华回道:“老侯爷很好,他说了,正月十五是晴日,姑姑要是得闲儿,就来清华山,他备了好酒,请姑姑品酒赏花。”
  崔世君算了日子,并无大事,便道:“你回去告诉老侯爷,就说我一定准时到。”
  火华还要赶着出城,他送完信儿,便告辞离了崔家。
  到了上灯时分,崔海正和徐氏在徐家用完晚饭方才回来,他二人先来到崔老姑姑的院子,崔世君看到他爹神情微醺,眼角带着笑意,心情似是不错。
  “老姑姑呢,今日还好么?”徐氏问道。
  崔世君说起老姑姑吃药用饭,徐氏见跟往日一样,便打起帘子,她刚进里屋,就闻到一股梅香,随后看到案上放着一瓶红梅,徐氏不禁称赞道:“好俊的梅花。”
  崔世君笑道:“宁国老侯爷差人送了一篓梅花,我叫阿杏插瓶装好,各个屋子里都送了一瓶,太太屋里也有,这天寒地动的时季,也就能看看梅花了。”
  那崔海正原本笑容满脸,听到霍云的名字,从鼻子里冷冷的哼了一声,扭头不理崔世君,徐氏尴尬的看着崔世君,一时也不知该说些甚么。
  崔老姑姑寿宴,宁国老侯爷私下到崔家来贺寿,徐氏是事后才得知的,崔海正不喜宁国侯府,对此颇有微词,暗地里对崔世君诸多抱怨。
  徐氏一个当继母的,夹在中间好生为难,她也曾劝过崔海正几回,可惜崔海正不肯听劝,对着他家大女儿从来没个好脸色。
  屋里变得沉寂,崔世君不以为意,她在崔老姑姑屋里留了一日,此时徐氏回来了,她便道:“太太回来了,那我便先回屋了。”
  “哎,去吧。”外面又在下雨,徐氏叫阿杏打着灯笼,送她到门口,她瞧了里屋一眼,悄悄对崔世君说道:“老爷晚上多喝了两盅酒,你不要与他一般见识。”
  崔世君一笑,她道:“我爹的性子我还能不知道么,屋外风大,太太快些进去罢。”
  徐氏不再多言,她转头对阿杏说道:“好生送你们姑娘回屋。”
  崔世君朝着她挥了挥手,扶着阿杏的手走出院子,她还没走远,就听见从里面传来崔海正气恼的声音:“你看看,她何曾把我放在眼里呢,分明叫她远着霍家,当面答应得很好,背着我们还是和霍家来往。”
  “老爷,老姑姑还在呢,你就少说两句罢。”徐氏低声劝道。
  崔世君默默驻足,静静的听着崔海正对她的数落。
  “姑娘。”阿杏望着她家姑娘,灯笼的烛光惨淡昏暗,照得姑娘的脸色一片腊黄,她看了心头一阵泛酸,姑娘还要怎么做,才能合老爷的心意呢。
  一阵冷风吹来,崔世君裹紧披风,她淡淡说道:“走吧。”
  阿杏忍着泪,为她打着灯笼照亮前路。


第85章 
  正月十五; 是小元宵的生辰,前一日; 崔世君已打发崔福夫妇去毕家探望崔世雅,顺带给小元宵送去生辰贺礼; 一套新做的衣袍,一双鞋袜,并加一盒荣桂斋的点心。
  晨起,崔世君推窗往外看,正好阿杏端着洗漱水进屋,她笑嘻嘻的说道:“姑娘; 你放心罢,我看过了,今日必定是个晴日无疑呢!”
  说着,她往插着红梅的土定瓶里注了两碗清水; 并扭头问道:“姑娘,你要穿甚么衣裳,戴甚么发簪呢?”
  “就跟昨日一样便好。”崔世君说道。
  阿杏气鼓鼓的说道:“年前新裁的秋色缎织大袄儿还一回没上身呢,等天气暖和了,又该收起来了。”
  崔世君笑道:“前几日下雨; 上山的路上必定泥泞难走; 那袄儿的颜色不耐脏; 没得弄脏了可惜。”
  说着; 她催阿杏赶紧伺候她梳洗; 阿杏劝了两句她不听; 也只得照做。
  待到崔世君穿戴整齐走出院子时,迎面见到崔福提着两个红灯笼来了,崔福朝她问了一声安,说道:“元宵佳节,姑娘门口也挂两盏灯应应景儿。”
  说罢,他搭着梯子挂灯笼,崔世君主仆站在旁边观望,红灯笼是崔福亲手糊的,阿杏说道:“福叔做得灯笼比街上卖得还要好看。”
  崔世君笑着对阿杏说道:“福叔手巧,兔儿灯,莲花灯也会做,先头的太太还在世时,每年元宵节就会领着我们姊妹们去看灯,还不到过节,我们就开始缠着福叔做花灯。”
  正在挂灯的福叔想起往事也笑了,他回头对崔世君说道:“大姑娘记不记得有一年看灯,险些把三姑娘弄丢了?”
  “怎么不记得?”崔世君说道:“那年看灯的人格外多,世雅只有三岁,和我们走失了,吓得太太六神无主,生怕我和世柔再丢了,所幸后来找到她了。”
  旧事重提,她嘴上说得轻描淡写,阿杏却听得一阵后怕,她道:“听说每年元宵看灯,就会有拐子趁机偷走好人家的孩子,等风声过了,再悄悄运到外地卖掉。”
  崔福经得事多,他把灯笼挂好,爬下梯子对阿杏说道:“可不是,前几年咱们巷子里王家的孩子不就是丢了么。”
  阿杏听了好奇,她问:“那后来是如何找到三姑娘的?”
  “三姑娘倒不是遇着拐子,是看灯的人太多,和太太姑娘们冲散了。”崔福记得清楚,他看了崔世君一眼,说道:“丢了三姑娘后,还是大姑娘沉得住气,她先把太太和三姑娘送回家,又告诉老爷,老爷那时在衙门当差,街面的巡捕也颇认得几个,赶紧四处找人,最后还是大姑娘先找到呢。”
  崔世君忍不住一笑,说道:“我找到她时,她正在一个卖元宵的摊子上吃元宵,摊主夫妇看到她一个人,话也说不清楚,猜测是谁家走丢的孩子,于是留下她,要是家人没来找,就准备送去衙门的。”
  灯笼挂好了,崔福和崔世君她们一同往前院走,一路走来,家里挂了不少红通通的灯笼,崔福笑道:“后来姑娘们长大了,就很少再玩灯,昨日我去毕家,还给小元宵带了一盏猴儿灯呢。”
  崔世君一想,停下脚步,她问崔福:“还有多的花灯么?”
  “多做了一盏猴儿灯,就在屋里呢。”崔福说道。
  崔世君说道:“等会儿去清华观,把猴儿灯一并带去,送给老侯爷过节。”
  崔福回道:“是。”
  吩咐过后,崔世君扭身和阿杏来到老姑姑的院子,她刚进门,就见阿春掀帘出来,手里端着痰盒,她道:“老姑姑醒了,正在用早饭呢。”
  崔世君见此,进了里屋,只见崔老姑姑靠坐在床头,在她面前放着炕桌,上面放着一碗小米粥,三五碟配菜,另有炖好的一盅鸡蛋。
  伺候她用饭是徐氏,她见了崔世君,脸上挂着笑容,说道:“大姑娘来了,老姑姑今日的胃口倒好呢。”
  崔世君走近一看,粥碗已经见底,配菜也各样动了几口,只有炖好的鸡蛋一口没动,不过比起前些日子已经好多了,她笑道:“我看老姑姑脸上的颜色也好了不少。”
  崔老姑姑笑道:“大约是天气一晴,我这身子也就好了,早上崔福来送灯笼,我还留他说了半日话呢。”
  说着,她转头对徐氏说道:“你去忙吧,叫君儿陪我说说话。”
  徐氏称是,她收走残羹剩饭,自留她们祖孙说话。
  待到屋里只剩她二人,崔老姑姑握住崔世君的手,说道:“你这是要外出?”
  “嗯。”崔世君没有瞒着崔老姑姑,她道:“老侯爷邀我到清华观去赏梅。”
  崔老姑姑看了看她的穿戴,不满的摇摇头,说道:“穿得太素净了,姑娘家打扮得鲜艳一些才好看,你上回那件猩猩毡的斗篷就很好。”
  崔老姑姑催她回去换衣裳,崔世君拗不过老姑姑,只好叫阿杏去取斗篷,过后,崔老姑姑又嫌她头上的簪环旧了,从床头暗格里摸出一个匣子,崔世君打开一看,满满一匣子全是首饰,有些款式虽说老旧,不过其中并不乏做工精细的东西。
  崔老姑姑脸上带着一丝得意,她道:“这是我年轻时穿戴的,后来老了戴不了,攒了这么多年,平日舍不得拿出来,你挑几件拿去戴。”
  崔世君受宠若惊,她笑道:“这是你老人家的心爱之物,我可不能夺你所爱。”
  大抵全天下的妇人都是一样,首饰就跟自己的命根子似的,崔世君以前就知道崔老姑姑有这么一匣子的首饰,她还曾故意开玩笑来找老姑姑借戴,饶是老姑姑那么疼爱她,轻易也不肯把首饰借出来。
  “快挑吧,这些东西我日后带不进土里,你挑剩下的,我再分给世柔和世雅。”崔老姑姑说道。
  崔世君心知她不挑两件,老姑姑必定不会乐意,于是挑了一对翡翠玉镯,一支点翠嵌蓝宝石簪子,崔老姑姑见此,从隔层找出一对金镶珠翠耳坠,说道:“你长得白净,这对耳坠配你最好。”
  说着,立时就要逼崔世君换上,崔世君不得不对着镜子换下自己的耳铛,稍时,阿杏抱着那件斗篷进屋了,崔老姑姑越发来了兴致,她指着崔世君说道:“给你们姑娘重新梳个发髻,这发髻太老气了,我一个老人家都看不习惯。”
  阿杏也跟着老姑姑起哄,她放下手里的斗篷,转身跑出去找人,“我去叫阿月来,她梳得发髻最别致。”
  这丫头跟人来疯似的,喊都喊不住,气得崔世君笑骂两句,说道:“越大越没规矩,赶明儿叫福婶重新教她学规矩。”
  很快,阿杏带着阿月来了,这两人得了老姑姑的令,一个给崔世君梳头,另一个给崔世君换上衣裳,不到半日,崔世君身上焕然一新,崔老姑姑细细的看了一遍,笑着点头说道:“很好,就该这样穿戴才是。”
  能让老姑姑欢喜,也不枉崔世君折腾半日,她笑着恭维:“老姑姑会打扮人,我还有得学呢!”
  崔老姑姑望着眼前的孩子,她拍了拍身边的位置,说道:“到老姑姑这里来。”
  崔世君打发阿杏和阿月出去守着,她挨着老姑姑坐下,笑道:“老姑姑?”
  “好孩子,你从小我就没看错你。“崔老姑姑慈爱的看了她半日,过了许久,忽然叹了一口气,说道:“当年你爹退了你的亲事,要强留你在崔家,我真后悔没有拦着他。”
  “老姑姑,好好儿的你为何提起这些陈年旧事了。“崔世君不忍心叫崔老姑姑自责,她道:“是我自己情愿留在家里,爹爹病着,你身子又不大好,安哥儿还是个小孩子,我纵然嫁出去了,也不能安心呀。”
  崔老姑姑摇了摇头,眼神里带了一丝疼惜,她道:“孩子,我还是那句话,你要是累了,就辞了这官媒的差事。”
  她出的这个主意,固然对不起崔家,只是崔老姑姑实在心疼她,她道:“你为崔家做得够多了,趁着还有几年青春,找个合心合意的人就嫁了罢。”
  崔世君眼皮微微下垂,她没有回老姑姑的话,老姑姑毕竟是个过来人,她道:“你的心思,我能猜出几分,我只对你说一句,日后不要让自己悔恨。”
  为了让老姑姑安心,崔世君握着她的手,说道:“老姑姑,你放心,我要是有一日累了,一定会放下崔家的担子。”
  崔老姑姑这才点心,她向窗外看了看,说道:“时辰不早了,你不是和老侯爷有约么,快些去吧。”
  崔世君不舍得松开崔老姑姑的手,她老人家难得有一日精神好,要不是和霍云有约在先,她真想多陪老姑姑说说话。
  外头的阿杏已经来催了两遍,再不出门恐要迟了,崔世君松开老姑姑的手,说道:“老姑姑,我先去了,晚上等我回来一起吃元宵。”
  “去吧,路上当心。”崔老姑姑目送她,走到门口的崔世君回头,望了一眼坐在床上的老人,轻轻扬起嘴唇,只要有老姑姑在一日,心里似乎就有十足的底气。


第86章 
  元宵节来清华观烧香祈福的人不少; 虽说离长安城有些路程; 只因先皇曾在此处清修,因此每逢初一十五; 山下便会聚起庙会; 今日恰逢元宵节; 祈福的香客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庶民百姓; 都来了不少。
  崔世君上山后; 先到正殿敬香; 守着香火的小道童看到她,先上前问了一声好,崔世君问道:“你师父呢?”
  小道童说道:“武平候夫人来上香,师父在配殿同她说话; 我这便去请他?”
  崔世君连忙喊住他; 那武平候夫人她也认得,要是知道她来清华观了; 少不得要过去请安; 是以崔世君说道:“你师父既然有客; 我就不打搅他了,你代我向他问好。”
  小道童见此; 止住脚步; 四下无人; 崔世君把小道童叫到跟前; 问道:“我向你打听一件事; 老侯爷在观里这些时日,候府可有打发人上山?”
  “怎么没有?”这小道童日日在前殿看守香火,再没人比他清楚了,他道:“去年腊月,宁国候来了两回,说是接他回府过年,可是老侯爷没见他。”
  想了一下,小道童又道:“不过,候府打发下人来送的各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