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神话-第2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靠人去制约皇帝的权力,是完全行不通的,先师教给臣的办法,就是只能靠律法来制约限制皇帝的权力。律法大约皇权,皇帝也必须准守律法!
  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改变一种观念,就是这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社稷国家也不属于皇帝一个人;皇帝不是天下的所有者,而仅仅是领导者,是领袖!”
  “你……”包括李隆基、被孙六请来的太子李亨,以及十几名大唐文武大臣这时都瞪大了眼睛,片刻之后,李隆基大声道:“你大逆不道!”(未完待续。)


第八十六章 不灭的王朝(下)

  “……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改变一种观念,这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社稷国家也不属于皇帝一个人;皇帝不是天下的所有者,而仅仅是领导者,是领袖!”
  “你……”包括李隆基、被孙六请来的太子李亨,以及十几名大唐文武大臣这时都瞪大了眼睛,片刻之后,李隆基大声道:“你大逆不道!”
  萧去病现在所说,其实连他长期以来心中所想,他和李倓相互探讨的一成都不到,就引发这么大的反应。
  萧去病当然不会把自己所有的思想,所有的主张事先通通说出来。很多的理论、主张,即使是后世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但假若在当世不切合现实情况,或者切合现实但没有对应的执行力,那就是谬误。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一位疑似穿越者——王莽。
  前车之鉴,萧去病自然不会学王莽,他现在说出一个大致的主张,便是试探,便是打预防针,先看看反应。
  目前看来,反应好像有点激烈,但或许是因为话没讲明白,于是萧去病决定先把道理讲明白,把逻辑捋顺。
  他看了一眼李倓,很虔诚很激动嘛,萧去病笑着道:“陛下为何要反应如此激烈,臣的这句话正是为了皇帝好,也是为大唐好啊!
  陛下你想,还有各位大臣细思,皇帝富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所有的东西,包括土地,包括房产,甚至很多人的性命,从某些理论上来说,都是皇帝的。
  可皇帝只有一个人,他难道真的就能将天下所有的土地握在手中吗?他难道真的就能随意将人处死吗?譬如在万里之外,大唐将士打下一个国家。皇帝难道真的就能将这片新纳入大唐版图的土地,像一块宝玉,一颗珍珠那样,收入自己的囊中?
  显然是不能!
  所以。既然皇帝也只是占了一个名义,而实际上却并不能真的做到,那何不舍弃这个虚名,而换取更多实际的利益呢?”
  李隆基一时没有说话,早已投靠萧去病的礼部尚书达奚珣十分配合地问道:“什么实际利益。这样做的好处,请兰陵王试言之。”
  萧去病道:“首先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便是能鼓励天下的人,创造更多的财富。如果我们宣布,天下乃是天下人所共有,每个人所拥有的土地,财产,个人性命,都得到大唐朝廷的依法保护——大唐皇帝和朝廷其实并不会损失一丝一毫,因为反正皇帝实际上也不可能真的占有这些。肆意掠夺这些。
  那这样一来,财产和性命都得到大唐律法的保护,所有人就会想,只要自己不犯法,无论创造了多少财富,都不会被抢走,只要不作奸犯科,就谁也不能将他们治罪,每个都都特别放心,那每个人还不拼命做事。创造更多的财富,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好?”
  达奚珣笑道:“可事实上,对于绝多数人,一百个人种的九十八个人。他们的财富和性命也都得到了保护,并没有人会随意抢夺他们啊?”
  “话虽如此,可毕竟还是有少数人会被抢夺,没有被律法确定下来,心里总觉得不放心啊,总觉得这天下不是自己。没有主人的意识,不会主动守护这天下。”
  萧去病不大的声音缓缓响起:“下面是第二个好处,有了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这个名义,就会让人生出主人意识,譬如之前天下都是皇帝一人的,那么天下出了问题,乱臣贼子造反,外敌入侵等,在大多数人看来,就会认为,这是皇帝的事,这是两个人争天下,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很多人就会漠不关心。
  但有了主人意识之后,天下之人就会认为,这是危害我的天下,就会和皇帝同仇敌忾,主动帮助皇帝抵抗叛乱还有外敌入侵,主动维护皇帝的统治!
  皇帝并没失去什么,依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最大的利益,只是给了天下之人一个名义,一个保证,就能让天下之人归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回到君臣共治上来,之前是什么?之前是皇帝愿意君臣共治,这才能够君臣共治,譬如太宗时期,譬如开元时期;但若是皇帝不愿意君臣共治,则大臣就只能劝谏,劝谏了不听大臣就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朝政一点点变坏。
  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名义上,这天下是皇帝一人的,好比有人要烧自己的房子,别人只能劝,不能阻止是一个道理。
  现在则不同,天下是天下人的,大臣就有了名义和皇帝君臣共治,而不是之前那样只能依靠皇帝的赐予才有共治权,我就有名义将君臣共治这一条写入律法,千秋万代传下去!
  除此之外,这个国家获得的好处就更多了,有这个这个名义和保证之后,更加可以调动大唐对外扩张的积极性,之前是为皇帝征战,收获的是皇帝的赏赐,现在是大唐,为自己征战,收获的是自己的利益;
  再有,还能使经济变得更好,更能使所有人更加热爱这个大唐这个国家,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更多的还是爱自己的宗族,所有的人,对大唐会有更多的认同感,大唐也会拥有更大凝聚力!”
  萧去病的话一下戛然而止,因为他发现包括李隆基在内,很多人的眼中已经开始出现蚊香圈,一片的茫然,只有达奚珣一副若有所得的样子,而李倓则是眼睛发亮,很想说话却又只能忍着的样子。
  沉默了片刻,李隆基这才道:“这就是你的理想,你主张的,能够让大唐成为不灭的王朝,千秋万代传下去的办法?
  说来说去,就是要限制君权,可君权神授,自古之理也,皇帝若有过错,上天也必定降下征兆,以为警告。
  君权共治自然是很好,可若是凡事都争执不下。又当如何?皇帝为天子,却不能最后拿主意,让大臣争来争去,最后这天下岂不乱了套?”
  萧去病微微一笑。心说跟我争,我可是有一整套的理论知识的,无论是后世种花家的民~主~集~中~制,还是西方的三~权~分~立,还有他们的来历。优缺点,我的笔记本电脑里都有较为详细的资料,随便搬出一成的内容,就足够把你们说晕。
  “臣也同意君权神授,所以臣才想办法让李氏永为天子啊,但董仲舒那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则完全是狗屁不通。董仲舒不过一凡人而已,这些都是他杜撰出来的,而臣,无论哪方面都要比他强强上一百倍!
  譬如蝗灾的原因,大唐驿报早就解释得非常清楚了。都是自然规律,跟皇帝做没做错事没有一点关系,而且从逻辑上根本说不通,大唐驿报上举了很多例子,不必赘述了。”
  萧去病看了众人一眼:“至于问题会发生争执,那一切就都按律法来啊,皇帝相比所有大臣来说,还是拥有最高的权利啊,但大多数事情,皇帝并不能一言而决。而必须商量着来。
  而且怎么会乱了套?臣的意思不过是强制一定要君臣共治而已,请问陛下,贞观时期君臣共治,朝政可乱了套。开元时期可乱了套?”
  “你……”李隆基脸涨微红,一时无语,李隆基不笨,完全听懂了,就是舍弃一个实际做不到的虚名,换取天下人对大唐的认同。如此一来确实能让臣子和百姓更爱这个国家。貌似李氏政权也确实能更受到爱戴,千秋万代传下去。
  可话虽如此,在这个改变之前,全天下都是皇帝的,比如所有的土地,虽然皇帝不可能都独占了,但只要哪一天皇帝想要哪块土地了,那块土地上的人就必须乖乖献出来;
  但是改变之后,在想这样却不能了,皇权平白丧失这么一大块,总是不舒服;再有君臣共治也是,以前是皇帝想共治就共治,想任性就任性,以后就是再也不能任性了!
  虽然这萧去病说起来是为了李唐皇权好,而且朕也不能再做皇帝了,可是心里总觉得非常的不爽啊!
  众人则是一脸疑惑,道理好像是这个道理,可总觉得就是不那么对。总之,长期以来都说皇帝是天子,富有天下总不会有错;可兰陵王这个办法,这套理论貌似又对大臣,对天下百姓都有好处,而且目前这种情境,也不是他们能讨论的,所以干脆不说话。
  萧去病再次拱手行礼,道:“陛下,臣之心思已向陛下表明,臣之心可昭日月,心心念念只是为了能让大唐一直强盛下去。臣还有臣的妻子,儿女后代,能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度,过得幸福开心。陛下的疑问可尽去否?”
  李隆基这才一下反应过来,回到了眼前的现实——萧去病这可是在带兵逼宫,他长叹了一口气道:“朕现在相信你没有篡逆之心,可是你有没想过,你这么做,会不会反倒把天下弄得大乱?再者,你想过没有,你要做的这些事情,会有多少困难?你就坚信,你做的这些,一定会使得大唐变成你想的那个样子?”
  萧去病和李倓对望一笑,略有些激动道:“因为我深爱这个国家,深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比热爱这传承数千年的汉家文明;因为自我读书认字起,我的师父(祖国、长辈、老师)就把我教育成了一个这样的人。
  我坚信,大唐一定能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无论困难再多再大,亦余心之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
  李隆基微微点头,扫了萧去病萧去病一眼,却见他刚才微有动情的英挺面目,此刻两只眼睛却突然放出逼人的光来,目光锐利得有如实质,让人不敢对视,心里也是悚然一惊。
  这萧去病不但有满腔的理想,更有雷霆手段,杀伐果断,也绝不会手软,这可是一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主。
  李隆基最后的眼光落在了太子李亨身上,这看起来比他还要大二十岁,头发苍白的太子,此刻虽然一脸肃穆,但身体却轻微的颤抖,一双眼睛从未有过的有神,却是怎么也难掩内心的兴奋——这个傻孩子,真以为萧去病会将大权交你手上吗?
  这江山就交到建宁王和萧去病手上吧,但愿这萧去病果真是赤子之心未变,果真能将大唐变成他所说的那样吧。
  朕当了四十年多年天子,也确实早就倦政了,只要建宁王和兰陵王不缺朕的奉养,朕就索性放手好了,就看这大唐江山,在你们两人手上,会变成什么样子也罢!
  想到这,李隆基也不再啰嗦,他环视了众人一圈,咳嗽两声,朗声道:“朕在位四十二年,倦于政事,元子亨,睿哲聪明,恪慎克孝,才备文武,量吞海岳,应天顺人。付之神器,佥曰宜然,宜令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建宁王至纯至孝,英明神武,与诸孙有异,且为国立下大功,当为皇太子。
  今皇帝受命,天下大事,皆决于皇帝及皇太子,朕心顿如释负,将凝神静虑,偃息大庭也。”
  一番话说完,大唐两代天子的交接就已完成,连同第三代皇帝的名位也一同定了下来,在回到紫宸殿写好内禅诏书,盖上玉玺之后,内禅正式生效,连同萧去病李倓在内,在场十几名文武大臣同时对着李亨山呼拜倒:“万岁,万岁,万万岁!”
  于是乎,便在长安城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中,大唐大唐第七位皇帝新鲜出炉,李亨连同他的贴身宦官李静忠(李辅国)激动兴奋得直哆嗦。
  即位之后,便是大肆封赏,李亨病态的脸上因为兴奋满面红光,眼睛发亮,声音颤抖的开始封官,李倓为皇太子,天下兵马大元帅;萧去病封为燕王,原有职位不变外,又封范阳平卢节度使,河北道采访使;杨国忠的职位空出来了,李亨也没什么心腹,问了萧去病的意思,于是封李岘为中书令右相;韦见素仍为左相,柏欣和杨南放了出来,仍为左右飞龙军使;李晟为羽林大将军……
  李亨兴奋异常,一群保住了官位的文武高官欣喜连连,李隆基和杨贵妃坐在后面,看着这一切,只是冷冷一笑。(未完待续。)


第八十七章 自以为是

  大唐天宝十三年九月十六。
  一轮红日冉冉从东方升起,洒下无限光芒,照在雄伟壮阔长安城中,一夜的混乱景象总算过去。
  昨夜飞龙禁军和天策骑兵,在李晟、柏欣、杨南的带领四处抓捕杨国忠一党,接管长安城防,弹压金吾卫,天武军,查抄杨国忠,以及五杨的家产,动静响了半个晚上,连带着长安城内两百万士绅百姓也震惊得半宿没睡,
  然后天亮之后,坊门打开,所有的人就都睁着一双兔子也似的红眼睛,见人就问昨晚之事,却是一夜之间,大唐已换了皇帝,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李隆基的尊号)退位,太子李亨登基!
  局势变化的太快,让所有人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当告示贴出来,飞龙禁军、天策骑兵、还有京兆府、长安万年两县的衙役挨个里坊宣告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种极其不真实的感觉,呆愣愣地嘴巴张得老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轻飘飘一句话,这就换皇帝了?开什么玩笑!
  然后消息很快就被确认,卯时末刻,长安城内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各地使节,都被叫到含元殿参加登基大典,之后又到太庙祭祀,长安百姓这才终于确信了这个事实,但仍旧感觉说不出的不可思议。
  “太上皇之前还被气得晕过去了,怎么突然就同意禅位了呢?”
  “这兰陵王……现在是燕王了,竟然真的将如此惊天大事做成了……可他到底怎么做的?”
  “你们还不知道?那燕王可是神仙弟子,半夜的时候他突然背生双翼一下飞了起来。从天而降飞入大明宫……然后带着天策骑兵一路杀到太上皇面前……太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哪见过这个呀……”
  “燕王如此英雄。这天下莫不是要改姓了……太上皇现在怎么样了……”
  “胡说八道,太上皇是倦于政事,这才传位太子,如何就受到胁迫,被囚禁了……”
  直到李隆基在李亨、李倓、萧去病的陪同下,不走夹城而走丹凤门从大明宫来到兴庆宫,并在兴庆宫接见了长安百姓,各种谣言才渐渐止息。人心开始安定下来。
  再之后,两百万长安百姓的注意力,就被杨国忠一党的抄家给吸引了,五千多万缗的财货,金银珍宝,简直把人的眼睛都晃花了,一个个大骂杨国忠祸国殃民,罪该千刀万剐。
  可没想到的时候,杨国忠极其一干心腹,却只判了一个个斩刑。仗势欺人,气焰嚣张的五杨(铦、锜及韩、秦、虢三夫人家)只判了一个抄家人却没事。倒让很多长安百姓大失所望。
  然而不久后,安禄山、田乾真、高秀岩、张通儒等幽州叛军头目被押到长安,在丹凤门广场被凌迟处死,活剐了三千六百多刀。
  这一天,整个长安城可谓是万人空巷,一大半的人都跑去观刑,争抢生吃安胖子的肉,还有人做起了生意,一片安禄山的碎肉,竟然被最高卖到五百个银币,倒让一些市井混混发了一笔大财!
  不管怎么说,这个祸乱大唐江山的妖星,罪魁祸首总算是遭受到了应有的审判和惩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