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顾盼生辉-第2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收其利。”
  夏侯惇被夸赞了一回,连忙恭手道:“陛下夸赞了,臣也只是奉命行事。”
  曹盼道:“此功就连阿爹也再三称赞,叔叔就不必过谦了。不过依朕所见,这开荒垦地,兴修水利之事,还是要继续。”
  墨问已经出列附和道:“陛下圣明。臣以为,江东之地,尤其当兴水利。长江之流,今岁平和而无事,然不将长江之水引之导之,若以遇狂风暴雨,流离失所者,百姓也。”
  “这么说,你已经有了章程?”曹盼听着墨问之言,立刻反问了一句,墨问道:“非臣一人之功也。阿瑶当年随陛下至南郡,本为造船之事,但在观察江东的船时,也注意看了长江之流,对长江的河流有所记忆,故绘制了百流图。臣这些年也让其他的师兄弟前往长江勘查,略有所得。”
  说到这里,墨问即把他那早就准备好的图给曹盼拿了出来,胡本与静姝非常识趣的上前将那张图打开,所谓百流图,不过是统称罢了,何止是百流。
  曹盼大致看了看,结合记忆中的地理位轩与图上的流支相对,再看上面墨问标记着的要修建河坝的地方,“依你之见,你之意是要让谁主持这场水利大修?”
  墨问一听乐了,碰到一个知你的明主就是这样,闻弦而知雅意,墨问与曹盼作一揖道:“臣举荐一人,邓艾!”
  一听这名字曹盼就觉得有些耳熟,一时半会儿的却想不起是什么人。曹盼道:“为何举荐此人?”
  “陛下,邓艾此人,是臣无意中发觉的。”向来只做事很少说话的墨瑶在此时开口,曹盼意示他说下去。
  “邓艾本是义阳棘阳人,武皇帝得荆州时,曾令荆州百姓北迁,邓区随其母、族人,迁到当南为屯田。臣是在两年前一次勘查当南的水利时发现的他,邓区喜欢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臣虽对军事知之甚少,多少还是懂一点。与他相谈几回,便发现此有才。陛下拿下江东之后,曾命卢前往东南一带进行屯田,臣带了邓区一道去,邓区自陈县、项县一直巡视到寿春,随后提出了两项建议,臣听之觉得十分有理。”
  “且说来听听。”故事的始末听完了,重头戏也该上了。
  “邓区言之,第一,开凿河渠,兴修水利,以便灌溉农田,提高农田产量和疏通漕运;第二,在淮北、淮南实行大规模的军屯。这是《济河论》,为其所著,请陛下过目。”墨瑶继续给曹盼加一记重记,将一份论述与曹盼呈上。
  曹盼打开一看,细细地读完,连叫了三声好,“你们都看看。”
  便将那份《济河论》递给了其他人,墨问已经看过了,便不再看,余下的人,由周不疑而始,一个个都看了,看完之后,夏侯惇这位过来人也连中点头道:“此人有才,陛下尽可用之。”
  墨瑶迟疑了半响,曹盼一眼就看到了,问道:“怎么,墨尚书?”
  “回陛下,邓艾一腔才学不能施展,皆因他有顽疾。”墨瑶如此地提起。
  “是何顽疾?”曹盼问之,墨瑶答道:“口吃。”
  曹盼道:“朕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顽疾,口吃而已,说话不利落,只要会写字也成。能为大魏办事的人,什么样都是极好的。”
  满是不在乎的口气,墨瑶连忙与曹盼作一揖,“谢陛下。”
  “朕以为,今日召邓艾见见,诸卿谁愿与朕一道?”曹盼是想亲眼见一见这位写出这样利国利民之大事之人,故一刻不想耽搁。
  “臣也想见一见。”周不疑与夏侯惇异口同声地说,墨问与墨瑶后了一点道:“臣也随陛下一道。”
  “如此,去传邓艾入宫。邓艾如今在何处?”要传人了,曹盼也才想起来都没问人在哪儿,要传,往哪儿传?
  “回陛下,邓艾在臣的家中。”墨瑶回答了曹盼,曹盼与胡本吩咐道:“去一趟墨尚书府上,代朕请邓艾邓先生入宫。”
  “诺。”胡本但听曹盼吩咐,岂敢停留,应声地赶紧的去。
  崔琰等有其他事要办的,自然是先行告退了。曹盼赞了墨瑶一句,“不错,只看这份东西可见邓艾是个人才。”
  墨瑶是难得被曹盼夸赞一句,脸上浮现了红云而道:“只是因缘巧合遇上了而已。”
  听着墨问真是想捉住他的双肩问一问,你那嘴是什么嘴,就不能说几句好听的话让曹盼听一听?难得曹盼夸上他一句,他是傻瓜?还不会趁机表表态?
  “你急,不如你帮他说。”墨问那点心思,曹盼还能看不出来,直接地怼了墨问一句,墨问嘴角抽抽地道:“陛下难得夸奖墨尚书一回,臣只是觉得墨尚书该有所表示。”
  “呵呵……”曹盼呵呵这么一句,直接让墨问汗毛耸立,曹盼道:“墨家子弟与法家子弟可有接触?”
  提起法家,墨问想到了曹盼一登基就说要修法的事,曹盼也直言道:“修法之事,并无多大进展,不符合朕的要求。”
  说到曹盼的要求,墨问道:“陛下以为,新法当如何?”
  “德主刑辅,专尚仕义,慎刑恤典,简明扼要。”曹盼将自己的要求道来,周不疑道:“若如此,臣有一人举荐。”
  曹盼一听意示周不疑说来,周不疑道:“莫誉。”
  一听这名字,曹盼想了想并无印象道:“朕从未听说过此人。”
  “这是此次考入太学的学员之一,臣几次去过太学,发觉此人对法家之事如属家珍,行文字里之间亦透着正法典之意。”周不疑说着继续道:“另还有两个人,陛下或者可以去看一看。”
  曹盼道:“他们此次要参加科考吗?”
  “臣看了太学中的名单,太学之学子皆已报名。”皆已,这样的局面,恰恰就是曹盼想要的,曹盼点头道:“如此甚好。科考在即,你这个主考官多费心了。”
  周不疑作一揖而应,胡本已经回来了,引着一个青年走了进来,一入而作一揖,“草,草民,邓,邓艾,拜,拜,见,陛,陛下。”
  曹盼抬手道:“免礼。说话不便,朕允你以笔代答。”
  并无半分嫌弃之意,听得青年邓艾心下大喜,忙道:“谢,谢,陛下!”
  “与邓郎君取纸笔墨砚来。”曹盼一吩咐,静姝立刻端着东西上前去。邓艾再拜谢之,曹盼问道:“江东之地,以鄱阳湖为界,今与蜀汉两分,江东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然临长江之水,有利有弊。你这一份《济河论》朕瞧着不错,但是还差了点。”
  曹盼说到差了点,墨问与墨瑶都看向曹盼,虽然早些年曹盼也攻过水利之事,然江东之事,地势江流,样样都不是曹盼所熟悉的,曹盼觉得差了什么?
  “朕以为,兴修水利,要于灾里卫民保田,不仅仅是水灾,连旱灾也一样。”曹盼这般地说,夏侯惇一下子就明白了,“陛下要是兴建水坝。”
  曹盼点头道:“正是。”
  那头的邓艾已经眼冒精光地看向曹盼,在纸上挥笔如洒,曹盼干脆地走了下去,看着邓艾都写了什么,一看而笑了,“不错,修一个水坝,水涨时既可收长江之水,旱时又能将长江之水供于长江河流之水田。”
  邓艾一个劲地点头,曹盼将邓艾写的字条递给了夏侯惇看,兴修水利之事,夏侯惇是老行家了,看完了邓艾写的内容,指出了几个问题,邓艾又一一的写下回答。
  期间曹盼也同样提了些问题,邓艾的回答让曹修与夏侯惇都甚是满意,故曹盼道:“若此事交由你去办,你能办好?”
  完全懵住的邓艾半响没反应过来,还是夏侯惇道:“怎么,不敢?”
  被激了一记的邓艾挺直了背道:“邓,邓艾,万,万,死,不辞。”
  “墨尚书,即日起,邓艾入你工部,尽快将兴修长江水坝之事落实了,赶在入冬前开工,用最快的速度办好此事。”既然人得用,曹盼立刻一表示要用。
  墨问刚要应下此事,没想到邓艾却作一揖,“陛,陛下,且,且慢。”
  夏侯惇听着他说话甚是费力,连忙地道:“你有什么要说的直接写出来,我看你写得比你说的还快。”
  一番打趣,但无恶意,邓艾作一揖,赶紧的要把自己的意思表明出来,静姝在一旁将纸条给曹盼递了上去。
  “你要参加科考,真真经经的出仕?”曹盼瞧着并没有责怪之意,邓艾点头,让曹盼继续看下去。
  “草民因口吃而被人所弃,纵满腹经纶亦不受重任,今陛下开科考而选才,草民愿以身作侧,让天下人都看到,陛下用人唯才,以科考而选才,天下有才者,投报无门者,从此,都不必再受世族之轻慢,怀才不遇而终。”曹盼将邓艾在上面写的内容读了出来,邓艾与曹盼点了点头。
  因口吃这个缺陷,邓艾不知受了多少白眼,此一生,他以为自己是不可能再出头了,然而他从不放弃,从前没有,如今更没有。
  没想到,终于让他等到了这一天,因墨瑶而起,却不只因墨瑶,曹盼开科举而考,不以出身而取才,凡有能者皆可参加,只要通过了科考,鱼跃龙门,他们也可以站在朝堂之上,为自己,为天下人,做他们想做的事。
  曹盼勾起一抹笑容道:“朕许了。不过,兴修长江水坝之事刻不容缓,科考要参加,这份方案你也要拿出来。”
  “是!”这一个是字,邓艾应得分外的利落。
  “科考,大魏朝举国而兴之科考,将由此开始。朕,愿天下有才之人,皆能一展才华,不负一腔才志。”这是曹盼怀着的最大的希望,科考,不仅是郎君,当然还有女郎……
  一些人没有人注意到,但是考试的日子渐近,总会发现的。
  作者有话要说:  小包子终于是出来了!
  如果,作者渣说,这个月依然完结不了,会不会被打死?
  总觉得作者渣坑自己……泪目


第357章 司马懿出手
  即要科考,而以设贡院,在太学建成之后,曹盼就让工部将贡院建了出来,那占据了洛阳城一大片空地的新建之处,因着曹盼以私库而建之,未成之时,这么一大片的地,谁都不知道曹盼弄来要做什么,建成之后,曹盼让人请钟繇题了贡院二字,装匾挂上。
  当时还是有人没明白这个贡院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直到随着曹盼定下的秋收之后科考的日子临近,门下省发布诏令。
  “各地学子入洛阳,科考之日定于九月初三,于贡院开考,连考三日,考题由主考官当场宣布。”
  好,贡院,终于是明白这贡院是做什么用的,贡者,《礼记·曲礼》有载:五官致贡曰享。
  贡院,倒是很是能说明曹盼此时的心境,以考试选天下有才者而为其,为大魏所用。
  世族们,虽然不太喜欢曹盼改此取官之制,然而面对天下浩浩荡荡赶往洛阳参考的人,世族们当然不愿意世族之荣华被人取代,而荣华是从何而来,自然是朝廷。
  朝中他们谁居于高位,得到的权势越大,于家族名声愈显,曹盼既然要改选官之制,加之她这些年对于世族明显的抑制,想要让家中的后辈出仕,单以举荐是不成了,曹盼还会派人去核查,查查下来,所谓孝廉、茂才、察廉、光禄。那不像从前那样,只要有人举荐就行了。
  吏部的人对于察举者,反复以之审查,那些只是虚有其名的人,哪怕有人举荐,那也直接叫曹盼给否了,证据确凿下的驳回,直叫世族们有苦难言。
  而今曹盼既然要兴科举,好,那他们就从科举而入仕,难道他们世族会比不上那些寒门子弟。
  因此,各世族也是在摩拳擦掌的准备着,当从家中的女郎中听闻,她们也要参加科考时,一直以来他们都觉得有什么东西被遗忘,这下明白过来了。
  女郎,女郎怎么也能参加科考,出仕为官?
  男女同殿为臣,那要生多少的是非?曹盼之前用了郭夫人、蔡琰、崔今,好吧,这三个女人都不是简单的人,曹盼让她们入三省那就入吧,但是,这不等于满朝的臣子已经接受了女官。
  如同曹盼这个女帝,要不是曹盼有兵在手,世族们斗不过她,谁会愿意她当这个女帝。
  女官,若是让女官成为常态,这就是完全要乱套的节奏。
  “陛下,臣等以为,兴科举之事,男女有别,且自古以来,男主外,女主内,若以男女同考,徒惹非言,请陛下三思,令女郎不得参加科考。”陈群一马当先的对此事表示反对。
  郭夫人出列道:“陈侍郎,敢问一句,古往今来,哪部律法,哪条律令,哪个圣人规定了女子不能出仕为官?”
  这个话题就绕回到了当初曹盼被定为魏王世女,乃登基为帝时的争执。
  “至于所谓的男女有别,徒惹非言。君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陈侍郎不知此言何意?同殿为臣,皆为陛下,为百姓尽忠,男的女的,不过是视其有能无能罢了,连自己的眼睛都管不住的人,有资格站在这大殿之上?”郭夫人很少说话,但她一番质问之言,直接把陈群堵得半死。
  司马懿出列道:“若女子亦可出仕为官,何人教儿育女,何人掌管家事?先人所云,男主外,女主内,朝事关乎天下,家事亦关乎天下。”
  “据末所知,各家夫人掌管家事,不过是与府中下人吩咐下去罢了,并未亲历亲为。崔侯爷出仕多年,敢问墨侍中,府中之事,难道出过乱子?”
  夫妻同殿为臣者,莫过于墨问与崔今了,崔今这个沥阳侯,早在曹盼为尚书令之时就已经入中门省,之后曹盼登基,更是直接得了中书侍郎,于政事堂行走。中书侍郎,那可是正四品的官位。司马末那么一问,直接是把司马懿的问题问了出来。
  墨问这个过来人的话,总不会比他们这些只是猜测的人更可信。
  “家中之事,自有仆人管束,夫人出仕,于问而言,并无任何影响。诸位多虑了。”墨问自然是力证的,“而且,家中之事,岂分内外,为人父母者,教导子女非一人之事,为母有责,为父更有责。更莫提家中的柴米油盐诸多之事,臣以为,治家如治国,若是连家都治不好,只会一味将家中诸事交给夫人的人,娶妻得贤还罢了,若不然,必为家中之祸。”
  墨问说的是真心话,然而只怕听进去的人没有几个。
  司马懿道:“墨侍中对于崔侯爷行走政事堂之事,半分怨恨皆无?”
  “于司马侍郎眼中,问是个不能容人之人?容问多一句嘴,问娶夫人之时,夫人已经是侯爵,然彼时之问,不过一介白身。有赖武皇帝主持婚礼,问才得以出任太守之职。”墨问毫不避讳地提起昔日他的出身地位皆在崔今之下。
  “墨侍中有容乃大。”司马懿低头垂目地说,司马末道:“世间之人,皆是有容乃大,非一人而已。”
  一语双关的话,司马懿看了司马末一眼,再道:“女主可出仕,女子与男子一般?”
  司马末问道:“谓之一般,是指何?”
  “取才之规矩。”司马懿问,这个问题司马末答了没用,曹盼出声道:“是。一如太学考试一般,难道司马侍郎没有看到参加太学考试所取之女郎成绩如何?”
  成绩曹盼都叫人张贴出去了,说不知道就是骗人的,司马懿垂拱道:“是臣一时忘了。”
  曹盼不经意地道:“那便记牢了。朕先时就说过,朕用人唯才是举,所谓唯才,只看才能,不论出身,更不管性别。朕只要那能为朕抚民安国,平定天下之人。大魏缺才,诸位心里有数,朕其实不明白你们为什么对女子出仕一事如此介怀,难道朕不是给你们更多的机会?”
  “素有巾帼不让须眉之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