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3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时候,新完成的几台原始蒸汽机雏形,就得以派上了用场,因为没有沿河利用水力的需要。因此,具体的铸造工场可以放在便于封锁和隐藏消息的深山老林里。

    虽然以现有的功率,用来加工需要整体成型的大件产品,还有些技术难题,但是已经可以用来锻打,组合成鳞甲、山纹和锁子甲、链甲背心,以及明光、鸟锤甲所需的组合小片,

    改了压模之后,对付区区最大不过寸,质地更软一些的钱币模型,却也是不成问题的。

    因为我采用的不是后世那种,用机械力的轧辊一次性整板成形的做法,而是采取流水线式单体压制的做法。

    经过转换机构的传导,将数千斤铁毡的锥尖,最终冲钻在硬模中不足半寸的钱坯上,很容易就压制出我所需要的花纹和样式来,

    因此,这批的铸币从成色和分量上,看起来与南朝历代发行的钱币,基本大同小异,只是因为冲压成型的缘故,质地更硬一些,光泽度也更好一些。

    这样,我就有了足够的货币储备,去对付各种经济和民生领域的状况,其中四种成色的铜币和小银宝,主要是提供给本地经济体系内的流通需要。

    配给制和凭票代卷,终究是没法完全取代正常的经济生活中,正规货币的使用,特别是在与外界保持足够交流的情况下。

    而大银宝和两种规格的金元,则是用来在南方的岭外地区,套卖各种所需的物资和原料。以及对外交易的保证金。

    毕竟,政治军事层面上的明枪暗箭好对付,但是来自经济领域的渗透和无形的软刀子,却不是那么容易防范了的。

    广府同样也有许多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利益集团,却是因为长期垄断和把持了南方的额海陆贸易和中外交通往来,所行成的历史渊源,体现在台面上就是各种地方财团和世家门阀。

    正所谓资本的天性都是逐利的,而且并不随人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他们相互之间的立场和利益取向千差万别,这才没有能够行成足够的合力,但在朝堂上依旧有自己的诉求和代理人。

    相比之下,我搞起来的那点南北货物走私,以及淮东现有的多级供需体系,实在不值得一提。就算是婆罗洲——夷州的商团联合,也依旧年轻的很。

    北伐失利之后,许多人的投资也因此落了空而损失惨重,为了谋求止亏补损的渠道,并不是没有人动过淮东,这片朝廷掌控下北方飞地的心思。

    虽然通过目前战时为名的军管制度,最大限度的压缩日常经济循环的需求,可以有效的将他们影响和渗透,给防堵在外。

    但军管的了一时,却管不了一世的,为日后长治久安计,一个可以掌控而架构健康,运做良好,能够抵御相应风险的经济循环体系,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虽然我还可以用刀剑代表的武力手段,或是地方政权初步成型的权威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种东西同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却不是轻易可以随便使用的。

    用的多了也很容易损害到自身的信用和威望。实在没办法的话,我也只能诸害取其轻的,引入相对亲善的势力,比如阿姐陈夫人和宁总管背后的浙东系,或是颜公密切相关的海商们,或是龙雀园陆氏的故旧。

    让他们相互擎制和竞争,来确保本家婆罗洲——夷州体系的主导地位,避免经济命脉上沦手他人。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87章 决意6

    (全本小说网,。)

    随着我向益都前进,又有更多的消息汇聚过来。其中包括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淮东置制副使王贵负责的西南战线,在邙炀山以南,单州的单父县境内,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败战。

    当时,前军新补充完成的第五营,外加一个防戍营,正在邙炀山一侧的缓冲地带执行,某种例行的驱逐和扫荡任务。

    却遇到了大规模逃亡过来的流民潮,遂分出一部人马加以收拢和引导,让他们转道去徐州,

    却未料到这是北朝的淮西节度使杨可世,因势利导所设的一个陷阱,

    因此,分出来的这部人马在很近的距离内,遭到了藏在流民潮中的北兵突袭,结果火力列阵的优势,都还没能发挥出来,就被突入近身,陷入了肉搏的苦战之中。

    而那些惊骇的四散奔逃的流民,也成了冲击扰乱本阵的遮护,一时之间分不清楚那些事流民哪些是敌人,只能就地结阵一并加以击杀。

    而暂时无暇援护陷入苦战的那部人马,然后尾随在流民潮后的北朝骑兵,也乘势发起突击,

    最终从萧县白土镇赶过来的猎骑营,结果是就地待援的第五营已经损失过半,而协同的防戍营被整建制的击溃,丢失了一半以上的装备器械,

    虽然这个损失对本军现有的规模来说,已经并不影响大举了,但是前军第五营的正将董平、副将李政皆战死,只剩下备将刘厚在继续指挥战斗。到了正将这个级别的战没,在军中却是已经不多见了,也好似颇为震动的。

    因此,事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痛定思痛的追究相应失职与临阵对应不力,却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和争端。

    赵隆负责的军法系统,坚持追究相应将官节外生枝,超出职责作为导致损失的责任,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但是陆务观领导下的各级参佐系统,则不少人都为之求情,主张人死为大,既然已经战死了就不宜再做追执。

    而作为前军统制兼战线指挥的王贵,则主动避嫌不做表态。

    最终捅到了主持军中日常的副帅辛稼轩那里,却又被置留了下来,决定等我回去裁断。

    相比之下,

    另一个好消息就是,第一批真正意义上脱产的吏务短训班成员,已经正式学成结业了。

    这一批结业的生员大概三百多人,从成员结构和比例上说,还是相当具有针对性的:

    最主要的核心,还是我带出来的罗藩子弟和婆罗洲的国人,实际上他们在南方追随我的时候,就已经参与各种事务和行业管理的经历,因此转换了职责和角色后,上收起来也比别人要快一些;

    然后才是润州——江宁背景的生员,这些地方文风鼎盛而民间的学识基础,普遍高过江南的其他地方,征募起来也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多。因为大多数人的晋身之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被岭外涌来的各种背景人士,给抢占了。。

    其次是徐州人,因为作为淮北道的首府兼青徐镇的治所,这里已经数十年不闻兵戈了,因此民间的文化底蕴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在那十几万强制迁徙到淮东的人口中,挑选出一些有潜力的对象来,作为多数人激励和榜样,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和手段。

    以及少量的郓州人士,却是来自奖赏性的特批出身名额,郓州的文风不算鼎盛,但是象征性的选出十几个身家清白,而粗通文墨的年轻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青兖六州治下的人,则一个都没有。而且这些生员的具体要求是,社会关系简单,足够年轻且有一定文字基础就够了。

    目前,已然经过镇抚府下六行在内的人事系统选调和支派,充实到各个基层岗位上实习去了。

    这也是镇抚府建章立制后的一个硬性规定,任何政务系统的正任职位,必须有在基层服务一定年限,的相应强制前提,同时也是考核和升迁的优先条件。

    这也算是新生未久的淮东体制下,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人。虽然他们还要面对各种新生事物的挑战,以及传统残余的影响和惯性。但总算是一个好的开端和。

    当然了,在此之前因为各级官吏,几乎都是外来选派,或是从收拢流民中选拔有所专长和学识之人,本乡本土的反而因为某种缘故,没有几个。

    因此,这也造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某种名为“不接地气”的普遍问题。在粗暴简单的军管之下,尚且还没有显露出什么问题。

    但不代表这种战时的特殊体质,就能这么天长地久的延续下去了。

    故而,建立一套通过学习和工作,自社会底层逐级向上爬的上进通道,就是任何一个有所发展前景的政权,所必须完成的事情。

    这一批人选,多少还有潜在的人为行政干涉的结果,而后面几批选入的生员,则重点已经转移到各大劳役营和矿山工场里去,通过集体制度下足够大的人口基数,来培养和选拔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将成为日后的主流。

    而另外留有少量保荐入学的名额,则作为在各级主官手中的某种便宜手段和福利。但也要因此承担相应的连带干系。

    如今,

    我所留下的联校体制,正在利用没有大战事的间隙,抓紧时间对六个直属兵马使,以及前沿的济、兖、徐、恽,三个州兵马使和一个州团练使所属的,大多数新选、新晋中下级军官和老士官,进行逐一批次的轮训和再教育。

    这也是我留下的几个重中之重的要务之一,哪怕为此有所削弱前线的战斗力和指挥效能,也在所不惜。

    一切草创的初期,是实践和检验各种规划与构想的最好时机,而当一切都因循成立时间长了之后,就不是那么容易再改弦更张了。

    正所谓船小好调头,相比同时代的那些城邦小国,体量过大的东方古国,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求新革变的声音和努力,但是在规模更加庞大的传统势力和既得利益阶层面前,各种改变现状的努力和探索,总是很容易遭到扼杀和干扰,最终不得不伴随着政治上的失势,而最终破灭与流产的。

    但是对我来说,淮北这一隅的优势和好处,虽然需要筚路蓝缕的重新建设和经营,但也在于是在相对干净纸面上重新作画,施展起我的抱负和理想、规划来,可以尽可能减少擎制和干扰,更加随心所欲的多。当然,这一切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才能见到效果和成就的。

    比如那些大兴而起的场矿工坊,产生经济效益和满足民生需求,解决就业安置问题还在其次。

    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足够数量的初级产业工人,作为日后扩张军队潜在预备役。因为产业工人在生产生活中,养成协调与配合,对于纪律与集体的认知,却不是传统农民大众,可以相提并论的。

    此外,就是某种社会实验。

    我正在淮东尝试的,所谓的生产建设兵团的东西,在南朝其实不算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无论是唐人拓殖海外的早期,所组织的武装屯垦团,或是大梁沿袭至今的屯边制度,都可以找到部分原型和端倪。

    我不过是在这些既成的基础上,结合后世的成功经验,推陈出新的产物,其根本核心,是通过集体组织的劳动规划和科学的分工协作,来充分利用和挖掘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提高生产效率的加成。

    进而在交公的份额之外,产生和积累相应的剩余产品,在用这些剩余产出,在内部的流通交换中,产生更多的价值,进而用这些增加的价值,在团体内供养起一批适龄的青壮年,维持脱产半脱产方式的中短期军事基础训练,作为后备的预选兵役来源。

    一旦有需要的话,就可以像近代国家一样的,获得更高的动员效率和更大范围暴兵的来源。

    将小农经济下四散在乡野里的,零散户口青壮征集起来,承当兵役和徭役的耗费与效率,与将整个工场矿山,国营农场的公认,重新组织和武装起来的效率,根本不能与日而喻。

    这也是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下,我所能找到的最好方案了。哪怕为此牺牲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作为应有的代价。7(全本小说网,。,;手机阅读,m。

 第588章 决意7

    (全本小说网,。)

    回程的道路走的很快,也很方便。

    作为淮东治下的为数不多的几条主干道,都是用沙石灰浆,多层硬化过的复合路面,因此载重的马车走起来,颇为稳妥。

    沿途的田野和山林里,到处都不乏正在忙碌劳作的身影。

    得益于南边淮河水灾,和西面的战火不断,造成无数人流离失所,而纷纷涌入邻近海州等地的缘故和关系。

    因此原本青州南线相对单调乏味,甚至有些荒凉孤寂的景象,随着视野中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安置聚落和用木栅围起来的临时据点,以及在原址上重建的新移民村邑,而已经不复存在了。

    而在我离开时,还是各种翻开的新鲜泥土,被暴露在空气中,而引来成群飞鸟逐食的田地里,却已经重新种满了矮小的灰绿作物从列。

    两淮作为南北交汇的缓冲过渡之地,在作物种类和环境气候适应性上,显然远比其他地方更加丰富而多产的多。

    无论是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还是棉花、油菜,都可以在这里很好的生长而共存着。

    因此,只要肯舍得投入肥力和人工,在几条河谷流域的传统农业区,大约十几万倾的新旧熟地上,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流套种,想要取得两年三获或是一年两获,却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不过相应不足的是,传统的青、淄、潍、密各州,低产出的山地和丘陵,也是不少的,因此,多少影响了垦荒开拓的上限和潜力。

    不过,随着西向开辟的郓州——徐州战线的稳固和加强,从济州到兖州再到徐州境内,黄淮大平原的东端,所谓南四湖流域的传统农耕产区,也被逐步利用和恢复起来之后,相应的担忧和顾虑,也就被从容化解了。

    要知道,徐州作为老牌藩镇青徐镇,的基本盘兼核心腹地,最盛时可是供给和喂养了了,本州境内数十万的居民百姓,而在这纷乱的天下大势中,营造出堪称偏安一隅的数代乱世乐土假象。

    毕竟,除掉四战之地的天然地理弱势之外,徐州本地的条件实在好的不能再好。相对普遍干燥苦寒的北地,这里气候温宜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对于江南来说,又是四季分明而雨热同期。

    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还有传统的运河干道和支流四布境内,而提供了水陆转运的极大便利。同时运河也为周边的农业开发,带来充足的灌溉水源与局部气候的调节。

    虽然,徐州的基本格局已经在北伐中,被长时间的往复拉锯给打个稀巴烂,而令几乎每寸土地,都浸渍了无数将士的鲜血与汗水。

    但是人口被屠戮和征用光了,地面上的东西和财货都被抢光了,建筑也被烧光拆毁成一地废墟,但是唯独脚下的土地和矿藏,却是没有办法彻底毁弃掉的。

    反而一些因为过度开发,而地力下降的土地,因为在战火中,吸收了太多的血肉与尸骸,又覆盖了各种灰烬,而变得更加肥沃丰饶起来。

    根据故青徐镇田土户册上的记录,这片贯穿三州条状的区域内可复耕地,至少比淮东六州现已开发和恢复的田土,全数加起来还要多上倍半有余。

    这还不包括那些寄附在豪强权贵名下,而不用编列入册的隐户匿田。而在理论上,这一切现在都成了我领导下的淮东置制使,所支配和掌握的公有财产了。

    正所谓投奔的人多了,就要愁集体安置和经营的土地不足,产出不够用;而外围的地占多了,又要愁开发利用的具体人力不足了。这是一种快乐而积极向上的,烦恼与困扰的循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