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又微笑着想起那些如今正忙着做事的年轻人提出的那个小小的要求。

    这里是泰山之阳,是子墨子传道于禽子的泰山的阳,总要去看看才是。

    孙璞心想,自己何尝不想?当有一日自己爬到泰山山顶看朝阳日出的时候,他想,那时候,墨家道义的光辉,定已经如同朝阳金霞一样,铺满这泰山之阳、汶水之阴。

 第一百九十九章 夺军(上)

    汶水沿岸,泰山之南。全本小说网;HTTPS://。.COm;

    适坐镇博邑,统筹齐国和墨家之间的战事,多日以来好消息不断,适的心情极为轻松欢畅。

    魏国那边已经派来了使者,抵达了成阳,魏国和墨家之间缔结合约已成定局。

    鲁国派遣大夫犁鉏前往彭城,密商鲁侯禅让鱼台观鱼之事,其中就包括鲁国不可能再给齐军提供粮食的条件。

    齐国数万大军,挤在汶水、沂水、淄水之间的半山区,进退不得。莱芜的防御已经被加固,田庆数次试探攻击全部失败。

    临淄方向,齐公子剡也已经秘密派人和墨家接触,备说自己叔父的不是,看样子临淄的政变也已不远。

    正如孙璞等人期待着适能够战胜临淄军团一样,齐国太子剡也一样盼望着临淄军团全军覆灭,从而彻底瓦解自己弟弟和叔叔的势力,为自己政变成功铺平道路。

    现在,一条绞索已经伸向了田庆公子午的临淄军团,如今已然收紧。

    东线,莒城方向的齐军不敢乱动,墨家习流拥有在莒城附近直接登录的实力,一旦莒城大军出动,墨家的习流便可以直接攻破莒城。

    南线,鲁国的变化在即,公造冶率领的义师另一部分主力就在鲁国驻扎,随时可以骚扰临淄军团的后路。

    北线,汶水沿岸已经尽数在墨家的掌握之中,汶水之南的梁父也成为墨家卡在田庆大军嘴里的一根拔不出的刺。

    济水沿岸的土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魏韩联军已经放弃了出击反击墨家的想法,魏国和墨家媾和在即,楚国又在陈地发动了一次进攻,魏国更不敢动。

    如今墨家没有七寸,适推断了田庆所能做的任何举动。

    后勤方面,伴随着土改的进行和宿麦的收割,粮食对于墨家不是问题。

    而纵贯菏水、济水、泗水的补给线,齐临淄军团想要掐断需要在行军三四百里,这是不可能的。

    唯一有能力掐断补给线的魏国,现在自顾不暇。

    乐羊自刎,封地灵寿之兵尽归其孙乐池,中山国骑兵配合商人资助的雇佣步兵连战连捷;赵国在得到墨家济水一战的消息后,也完全放弃了和魏国媾和的想法,提出的条件也是魏国不可能接受的;楚国对于陈蔡势在必得,王子定独木难支;秦国吴起已然入秦,城重泉、洛阴,魏国四面受敌,这时候断不敢为了维护天下之“礼”而殉道、不惜被秦楚赵中山瓜分而去招惹墨家。

    现在留给田和之臣田庆的只有一条路,打下莱芜,从莱芜撤回临淄。

    但留给田庆这个人的路,似乎还有一条那就是等待天下诸侯调停从而保存实力。

    看上去墨家占据了齐国许多的城邑,但是实力并没有分散,而且不需要处处救火。

    反观田庆的临淄军团,需要分兵至少四万提防鲁国和公造冶部,担心被抄了后路。

    需要分兵一万把守粮道,提防墨家切断莒和大军之间的补给线。

    需要分兵提防梁父方向墨家突出部的主动攻击,需要分兵驻守剩余不多的城邑,以征集更多的粮草:临淄军团和梁父大夫的部队集中在几个邑之内,后勤根本无法支撑,只能尽可能地搜刮民众,若不然大军就要濒临溃散。

    这种情况下,看似墨家占据了齐国不少城邑,但是魏国方向一旦媾和,适这边就可以拿出至少三万到三万五千的士卒,和田庆来一场决战。

    而田庆,看似七万临淄大军再加上梁父、费地的士卒有将近十万,可真正能够用于机动野战、能够真正和适决战的也不过四五万人。

    适不急,他在等。

    魏国和墨家的媾和条约,那不是战争发动的时机,条约只是一张纸,随时可以撕毁。

    但若是魏国大梁方向的军团开始移动和楚交战,那么便证明魏国和墨家真正的媾和了,那时候便是他可以放心大胆地调动所有兵力打一场决战的时候。

    汶水沿岸那些土改墨者传来的消息,都是希望适能够在秋收之前解决掉临淄军团。

    适又何尝不是这样想?

    一则是这样可以让汶水一带的土改和基层组织建设更为顺利。

    二则一旦秋收,只怕田庆的军团又能支撑一段时间,而且天下局势风云多变,此时决战往往也就在三五日内分出胜负,适也不想再拖延下去,以免出现意外。

    但是他只能选择不急,用不急的姿态,逼着田庆急。

    适相信,田庆和田午一定会着急,尤其是土改的消息传出之后。

    因为土改意味着墨家似乎想要在汶水、济水扎根不走,而墨家的执政和建设能力天下有目共睹。

    换位思考一下,适觉得若自己是田庆,考虑到从泰莱山区之南、济水上游、齐国西南地区以及长城之南三十多个城邑、将近二十余万户口的民众都被墨家掌握,而且墨家又签发了诛不义令,只怕会寝食难安。

    …………

    适猜的一点没错,田庆和田午这一个多月当真是寝室难安,尤其是墨家传闻要签诛不义令的消息传来后更是如此。

    屠武城的目的,在战术上达成了,在战略上其实失败了。

    战术上,是为了拖延墨家公造冶部的追击速度,从而快速脱身。

    但在战略上,拖延公造冶部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地穿过鲁国,在适的大军反应过来之前返回莱芜,从而可以撤回临淄。

    但没想到的是,战术上公造冶部确实被拖延的,可是战略上北线的墨家却抢在他们前面攻占了莱芜,切断了临淄军团返回临淄的路。

    其实这个时间差,只有短短的五六天,但就是这五六天,彻底决定了临淄军团现在的困境。

    莱芜在手,退可回临淄、进可胁迫墨家不敢从北线攻临淄。

    莱芜在墨家,退不回去,也不敢乱动,四面被围。

    现在梁父也被墨家占据,那是是汶水之南的突出部。

    梁父的东北方向是莱芜,齐国大军实际上的位置,是在梁父以东、莱芜以南、沂水之西的狭小范围之内。

    看上去四面都很空旷,但是四面都不能有所作为。

    东线沂蒙山区,想要穿越并非不能,但是行动速度必慢。公造冶部却可以从鲁国直接插到沂水拦截,若是在山区被后面追赶的适部前后堵截,除了大败便无别的可能。

    北上莱芜,攻不攻的下善于守城的墨家占据的莱芜另说,传闻墨家的指挥所安在了博邑,博邑在泰山之南,距离梁父很近,一旦莱芜有险,墨家大军集结梁父插入临淄军团后路,攻莱芜又攻不下、梁父方向又可以插后路,到时候除了全军覆灭也没别的可能。

    西攻梁父,屁用没有。梁父在墨家手里,可攻可守。但若在齐军手里,既不能切断汶水运输线、又没有能力威胁到墨家补给重地的大野泽、无盐等地,还要分兵去守。

    南下,鲁国的态度不谈,武城被屠,费地没有落脚点。就算去到费地,下一步又能做什么?靠着思乡心切、毫无战心、恐惧瑟瑟、被墨家守城之术天下无双震撼了二十年的士卒孤注一掷去打沛县、彭城?

    泗上可还没总动员呢。

    武城屠杀的战略意义没有达成,莱芜不在自己手中,还惹了一身的骚,被墨家签发了诛不义令……这实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彻底陷入了死地。

    从临淄传来的消息,也是让田午大为不安。

    自己的堂兄面对诛不义令的问题时,给出的解决方法竟然是希望各国调停来救弟弟,这哪里是救?

    田午心想,墨家那群人死不旋踵、为行义不怕死不爱财、笃信自己的义不会动摇,指望各国调停?

    把事情闹大,天下皆知,墨家为了维护自己的义、自己言出必行的形象,自己不死也得死了!

    真要是指望各国调停,只怕一点转圜的余地都没有了。

    他心中不免有气,心想父慈子孝、兄弟悌爱、同姓同德,你居然非要我死?

    历史上他是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堂兄,但现在并未发生,不免就觉得自己冤屈的紧。

    自己的父亲也传来消息,说他最近心痛不止,这似乎是家传的疾病,田氏一族自上都有心痛的病,这位后来死于“讳疾忌医”的田午此时还年轻,可却也知道自己家族的一些事,心中更加担忧。

    自己不是太子。

    正牌的太子是自己的堂兄。

    自己是要靠政变上台的。

    但政变必须要在都城,一旦自己的父亲死了,自己的堂兄顺利上位,那么自己就算政变,也只怕没用。

    他的封地在潍水,他现在掌握的临淄军团是临淄人,一旦自己的堂兄上位,那么这军团的众人必然不会跟随他,而是会选择回家。

    大义不在手,难有作为。

    田庆之前反对快速返回临淄,那是以占据莱芜为基础的。

    莱芜若在手,不回临淄,那么堂兄就不敢政变,政变的话临淄军团数万立刻回师将其干掉,稳操胜券。

    可现在莱芜不在手,数万大军局促在百里之内,纵然临淄政变,又能怎么样?

    况且,现在看来,自己的堂兄如何需要政变?

    堂兄可是正牌太子,只要父亲一死,那就是名正言顺地上位。相反,自己的父亲想要为自己创造机会,要么多活几年,要么就要在临死之前拼了老命先发发动政变干掉太子……

 第二百章 夺军(中)

    被困于此地,田午所想的还是这些宫廷中勾心斗角之事。//全本小说网,HTTPS://。)//

    因为父亲的来信,对于解决墨家诛不义令的之事,只有一个解决办法:让田午快点回去继位,田和将要放弃君侯之位,反正心痛病难医,唯一能医的长桑君和其弟子都在泗上墨家,命已不久。

    既如此,还不如为家族传承考虑,让儿子继位。

    田午明白父亲的意思。

    田午现在是公子,公子可以被诛杀,但是国君不行。

    国君可以被杀、可以死于战阵,但却不能够被不是霸主、没有周天子授权的一个鞋匠之子这样的人物审判,那是对天下秩序的宣战,也是可以恳请周天子出面来压一下墨家的唯一办法。

    周天子现在就是个狗屎,没有诸侯把他当回事,但是需要的时候还是可以扯出来的。

    国君犯了错,不能杀,只能杀身边的人来代替。

    法理上,有资格审判之后杀侯爵的,尤其是有征伐之权的齐侯的人,只有周天子一人。周天子烹齐侯,齐人也只敢九世不忘而将怒火发泄到进言的小国身上。

    当年卫侯犯错,被晋文公审判,辩护被砍、替身被杀,但卫侯却安然无恙,田和觉得墨家不会连这个规矩都彻底打破。

    审判一侯国之君然后诛杀,那等同于墨家向天下宣告:我要当天子。

    这可比当年郑伯那一射、楚王那一问、晋文那一邀严重的多。

    但关键在于,怎么回去?

    孤身一人回去,肯定不行,临淄大军在外,他孤身一人回去,堂兄的势力极大,到时候诛杀他易如反掌。

    大义灭亲,是为大德。到时候真要是堂兄上位,正可以忍痛灭亲,将他交到墨家手中那也说不准:兄弟情义?尊卑秩序?从田和流放姜齐、公孙孙内乱被杀、项子牛兵变被灭族这一系列事之后,齐国已经没人看重这些东西了。

    更早一些,从齐桓时代的公子之争开始,贵族们已经自己打破了最能保护自己的礼法规矩和默默温情。

    田午明白,自己想要活着,必须回去,而且必须要带一定的精锐士兵回去。

    回去之后,二话不说,先政变杀堂兄,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最好是在堂兄欢迎自己回来的宴会上动手,拖下去可能有变。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田午只能再次求助田庆,但想要说服田庆,难之又难。

    他田午可以回去政变继位为君,以此来逼着墨家不敢执行死刑,可是田庆怎么办?

    到时候武城被屠的事,总要有个人负责,谁来负责?谁敢负责?

    田午不死,墨家肯定要抓一个替罪羊,一个足够分量的替罪羊给天下一个交代。

    诛不义令上的两个罪首都不死,那是不可能的。

    田庆没有别的路,唯一的路,就是击败墨家的主力,或是拖延到天下局势出现转机:比如魏韩联军干涉泗上,那或许是他活下去的唯一出路。

    两个人在武城的时候,利益一致:田午若能上位,田庆必得重用,双方一拍即合。

    可现在,两人在生死面前,利益已经出现了分歧。

    田午年纪还小,田庆在贵族阴谋中浸淫了那么久,不可能连这点问题都看不出来。

    田庆想拖。拖到天下有变、拖到明年、拖到墨家不得不退兵。

    田午想回去,一刻都不能等,不要说明年,便是冬天都不可能。

    他不会去,田剡上位,大义在手,临淄军团顾及在临淄的家人,不可能再听他的指挥:如今被困的这百里之地,不是他的封地,他没有基本盘。

    两人各怀鬼胎,但明面上,不可能把话说的那么透彻,必须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路线找一个合适的借口。

    军帐内,诸将环立,主帅田庆一脸为国之色,解释道:“公子,非是我不忧心国君、非是我不忧心国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心忧的正是国君和田氏社稷。”

    “若取赢邑莱芜,鞔之适最善守城,攻而不下,大军屯于坚城之下,墨家大军自梁父出,合而围之,我军必败。”

    “如今墨家已破长城、已得卢城、兵临历下。自历下至临淄,无险可守,均是良田阡陌,鞔之适之所以没有攻取临淄,是因为公子和庆手中的数万大军在这里啊。”

    “若是大军被歼,临淄城在,又有谁人可守?”

    这是他说的理由,这个理由也确实无法反驳。

    田午本来是想找田庆密谈此事,但田庆却敏锐地觉察到了危险,将秘会变为了一次“扩大会议”,召集众将,当着众人的面来把这件事公开。

    众将非是庸碌之人,田庆的话句句在理,他们自然认可田庆的想法,而且也确实如此。

    打莱芜,众将没有胆量,当年牛阑一战魏公子击那么善战,还是没打下来数千人的牛阑,现在墨家数万,怎么打莱芜?

    到时候莱芜打不下,后路又被抄,大军覆灭,临淄还守个屁?现在墨家不打临淄,还不是因为这数万机动兵团还在,不敢冒着后路被抄的风险去打临淄?

    田庆要的就是堂堂正正,要的就是众人都参与进来,以压制公子午的想法。

    这都是句句在理的话,当着众人的面,那些阴谋诡计贵族朝堂之事又不好明说,田庆便是要让众人逼着田午不得不同意他留在这里等待各国调停天下有变的战略。

    田午年纪还小,论及政治远不如田庆,被这一次“扩大会议”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他还是立刻反驳道:“那么依公之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