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桀宋-第3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形势对于宋国真是越来越危急了。

    宋国固然是一家独大,疆域幅员辽阔,带甲百万,但是以一国之力,可架不住秦、赵、楚、韩、魏五国的联合进攻,而且宋国失势之下,难保北面的齐国和燕国不会出兵南下,下来分一杯羹!

    天下皆抗宋!桀宋

 第0603章 奇袭郢都

    王上息怒!”群臣山呼道。(全本小说网,https://。)

    宋王偃虽然极为生气,火冒三丈,但是还没有到失去理智的地步,故而他很快就冷静下来,坐回王位上,扫视了陛台下的大臣们一眼,沉声道:“诸卿,今秦、赵、韩、魏四国之兵来势汹汹,虽暂无进攻之举,然窥视之意昭然若揭!夫牵一发而动全身,吾宋国当如何应对?”

    子干一向都不是主战派,这一回见到宋国吃瘪,宋王偃又是如此的生气,不由得站出来道:“王上,臣以为应当与楚国议和!此番危机,全因攻楚之战而起,王上没有答应楚人乞和的事情,执意破楚,这才招致今时今日之乱。”

    “子干,汝是在说寡人的不对吗?”宋王偃颇为不满地道。

    攻楚之战若是错误的,就是在打宋王偃的脸!还是啪啪响的那一种!

    原本宋王偃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好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实在出人意料。天下列国现在都以宋国为最大之威胁,能事宋便事宋,不能事宋便抗宋!

    似韩魏两国,原本是宋国的马前卒,三国联军破楚军于垂沙,前一刻还好好的并肩作战呢,下一秒便翻脸不认人,大打出手了!

    其实韩国与魏国这么干,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宋国的国势已经如日中天,一家独大,若是再任凭宋军破楚,乘胜扩大战果的话,楚国这个国家能不能存在不好说,但是宋国必将更为强大!现在的宋国已经足以令列国战栗了,如果宋国再灭楚,或者是攻略楚国的大部分疆土,那么天下列国可能以后都无法再抵抗得住宋国的进攻了。

    楚国让大家很讨厌,但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唇亡齿寒的道理诸王还是明白的。

    “臣不敢!”子干作揖道,“王上,切不可意气用事。我宋国固然强大,但以宋国这一国之力,可敌秦、楚、赵、韩、魏五国之力否?不可!列国之所忌惮者,无非是我宋国破楚,据其地,有其民,拥其利。”

    “既然如此,臣请王上派人出使郢都,同意宋楚两国议和之事。同时再派遣使者到新郑、大梁,质询韩王魏王何以合围我宋军于垂沙!如此,秦、赵之军,将不战自退也!”

    闻言,宋王偃黑着脸道:“子干,你说的这些寡人都知道。但之前的攻楚之战不是白费了吗?寡人岂能白白便宜了韩魏两国,为他人做嫁衣?”

    说到底,宋王偃还是极度不甘心的。

    这时,已经知道宋王偃的心思的邹衍出列道:“王上,你若不愿善罢甘休,并非不可。”

    “噢,汝有何妙策?”

    “秦、赵、韩、魏之军未必真的敢进犯我宋地!先说秦国,秦国鞭长莫及,陈兵十万于井陉同韩军进行军事演习,恐于道路阻塞,又有秦惠文王时的桑丘之败,故而秦军绝不敢在中原擅自动兵!更何况,秦宋两国并不接壤,击宋,对秦国来说毫无裨益!”

    “善。”

    “再者是赵国。赵国一向是韬光养晦,不参与中原之战事的!赵国经过赵王雍的胡服骑射,国力大涨,灭林胡、娄烦,辟地千里,而置雁门、代、云中三郡,近些年来又对中山国屡屡动兵。臣想,以赵王雍的精明,在没有完全消灭中山国的残余势力之前,赵国是不敢轻易挑战我们宋国的!”

    “善!”

    “还有就是韩国与魏国!韩魏两国同病相怜,皆在大国之间摇摆,左右逢源。此番合围我在楚地之宋军,除了有唇亡齿寒之感,惧我宋国之威势外,恐怕还有瓜分邓、叶、垂丘等数十座城邑的心思!韩、魏为利也,绝不敢与我宋国死磕到底!韩魏亦是死磕不起的!”

    闻言,宋王偃恍然大悟道:“噢!邹衍,照你这么说,吾宋国可虑者就一个楚国?”

    “正是!”

    邹衍回答道:“臣听闻楚人正在郢都厉兵秣马,国中但凡十三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之男丁,不论出身,自楚王熊槐以下之人都需要到军中服役!楚人死国之心,昭然若揭!”

    宋王偃眯着眼睛道:“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在即,楚人会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个不足为奇。既然秦、赵、韩、魏四国不敢轻易用兵,但又陈兵于我宋国之边境,威胁宋地,那么寡人便无法倾国之力攻楚。”

    “此一战,必须速战速决!不能给列国任何的反应之机!”

    群臣闻言,都不由得面面相觑。

    苏秦出声道:“不知道王上打算如何行事?”

    “寡人欲遣一支数万人的虎贲军,沿着淮水而下,至楚国郢都之漳水,长途奔袭,直破郢都!此举甚为冒险,不知汝等谁敢为将?”

    宋王偃此言一出,顿时让在场的将领都噤若寒蝉,三缄其口起来。

    宋王偃此举,何止是危险啊,简直是九死一生,异想天开的!

    数万大军乘大船南下,至漳水{楚国腹地}长途奔袭,其目的还是攻克楚国的都城郢都,这可能吗?不可能啊!

    用屁股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当年的孙武,能做到“千里破楚、五战入郢”的传奇事迹,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孙子!更何况,宋王偃的这个战略构想,还是沿着水路南下,奇袭郢都的。

    要知道,当年的吴军攻楚,乃是水陆并进,五战而全胜,这才得以一举捣破郢都,灭了楚国的。

    当时的郢都之军尽出,已经在五战中全军覆没了,而各地的楚国军民都还没反应过来。现在却不一样,楚王熊槐被激起了反抗之心,勒令全国上下之男丁保家卫国,聚于郢都一线,厉兵秣马。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郢都可能都已经聚集了数十万的兵力!虽然说这些“兵”都是乌合之众,都是刚刚拿起武器的农夫,战斗力十分不堪,可是蚁多还能咬死象呢!

    若是被拖在郢都这个泥沼中,脚都拔不起来,估计只有等死的份儿了。

    宋王偃的这个战略构想是中心开花,一举捣破楚国的国都,覆灭楚国。实在是大胆而又新奇的,若不是宋王偃的言行举止并无异状,朝堂上的大臣们还以为他们的王已经疯了,丧心病狂!

    更新最快{的新八一中文网{m。o}m

 第0604章 无勇者乎

    “不可!万万不可啊大王!”子干赶紧跳出来劝阻道,“奇袭郢都,无异于往火坑里跳!送死之举!王上岂能拿我大宋士卒的性命开玩笑?”

    “寡人是认真的!”

    宋王偃瞪着眼睛道:“破楚之事,势在必行!若是郢都不破,我宋军不战自退的话,那么之前吾等所作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前功尽弃!我们大宋的儿郎们的血,不能白流!奇袭郢都,甚是冒险,但并非不无可能!”

    闻言,子干哭丧着脸道:“王上!三思啊!欲破郢都,谈何容易?当年的孙子千里破楚,五战五胜,方可入郢,而今王上异想天开,欲毕其功于一役,一战破郢都!便是孙武在世都无可能呀!”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全本小说网,https://。)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

    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

    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

    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吴楚战略决战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敌国创造了可乘之机。

    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

    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

    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

    为此,它首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

    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到头来栽了大跟斗。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

    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

    唐、蔡两国虽是蕞尔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

    进抵淮汭{今安徽凤台附近,一说今河南潢州西北}后舍舟登陆,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

    取得“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战略效果。这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

    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

    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

    吴军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

    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

    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

    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楚军主力在柏举决战遭重创后狼狈向西溃逃。吴军及时实施战略追击,尾随不舍。终于在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追及楚军。

    吴军“因敌制胜”,用“半济击”的战法,再度给渡河逃命中的楚军以沉重的打击。吴军继续追击,至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追及正在埋锅造饭的楚囊瓦军残部,大破之。并与由息{今河南息县西南}回救的楚军沈尹戍部遭遇。经过反复激烈的拼杀,楚军又被战败,主将沈尹戍伤重身亡。

    至此,楚军全线崩溃,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完全暴露在吴军面前。吴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于十一月二十九,一举攻陷郢都。楚昭王凄凄惨惨,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往随国{今湖北随州}。

    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结。至于吴军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纵暴郢都,内讧迭起,在秦楚联军的反击下,军事、政治均陷于被动,最后被迫退回吴国,那已是后事了。用孙武自己的话来说,这便是“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

    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十分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

    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

    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

    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