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桀宋-第3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干是子偃的堂弟,子斐是子偃的儿子,这二人都是皇帝陛下最为亲近的人,他们可以这样畅所欲言,但是群臣却还是有所顾忌的,毕竟子偃的威望太甚了!

    看着一侧三缄其口的丞相鹖冠子,子偃不由得出声道:“鹖冠子,你怎么看?”

    “陛下,臣赞同子干大人的观点,人殉必须废止。但是子斐公子说的不无道理,陛下乃是人皇,他日驾崩,到了阴间,还需要有人服侍才可。”

    鹖冠子还真是一个老滑头,两不得罪。

    子偃蹙眉道:“说说你的看法。”

    “帝国一直都在鼓励生育,发展生产,若无人口,便无兵源,便无足够的劳动力。如何支持帝国继续开疆拓土,扫灭蛮夷,完成陛下‘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宋土’的志向呢?”

    鹖冠子说道:“所以,臣以为,人殉制度必须废止。民间现在还有这种陋习,那些死去的公卿大夫也有不少人都还在用人殉葬的,这是不人道的!而陛下百年之后,必须要有人在阴间服侍,这怎么办呢?臣以为,这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东西替代。”

    “什么东西?”

    “陶俑!”

    “帝国可以根据将士、黎庶、妃嫔、大臣的样貌,烧制大量的陶俑,陪葬于帝陵!陶俑有灵,可助陛下在阴间依旧能称王称帝,至高无上!”

    “善!”

    子偃左思右想,还是觉得这个法子不错。毕竟,秦兵马俑,亦是古代中国一大文化物质遗产!

    “子干。”

    “臣在!”

    “烧制陶俑的事情便交给你了。朕命你全权负责此事,召集天下之工匠,一应人力物力,但有所需,可以上奏牍给朕。”

    “诺!”

    但子偃还是决口不提废除人殉制度的事情!

 第0723章 跪舔

    在弗栗恃会战之后,子昂又率军西进,包围了孔雀王朝的国都华氏城。(全本小说网,https://。)

    公元前288年十月初,瓶头王宾头沙罗率领20万人马在华氏城下,与宋帝国的远征军展开决战。

    子昂所率的军队不足八万人,但是胜在兵戈犀利,士气高涨,故而子昂在见识到印度人的兵马多么不堪一击之后,当即挺进华氏城,兵临城下。

    宾头沙罗算是一位杰出的君主,眼前的这个宋军方阵,看上去是无解的。

    不过他不信邪,无数次战役的胜利,孔雀王朝这些年来,在他的领导之下,不断开疆拓土,遮蔽了宾头沙罗的双眼,让他自认为孔雀王朝已经天下无敌了。

    他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ālābo海的广大领域。宾头沙罗自恃文治武功世间无人可及,故而根本不将这些兵临城下的敌人放在眼里!

    看着对面出现了一位头戴王冠,衣着华丽,气质不凡的中年人,子昂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指着那个中年人道:“这是何人?”

    军中有随行的商旅,这些商旅常年奔走,足迹遍及天下,可谓是见多识广。

    值得一提的是,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很大提高。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非常普遍。农产品种类增多,农业占有显著优势。灌溉事业也发展起来,各地开凿了沟渠、水井和池塘。

    手工业也有发展,出现了一些以棉纺织品著称的地区。同中国、两河流域、埃及等地有较活跃的贸易关系。造船、建筑、雕刻等业也有进展。

    其中一名商旅道:“大都护,看此人的穿戴,应该是孔雀王朝的国王,宾头沙罗。”

    “宾头沙罗?”

    子昂又找来了一名已经投降的孔雀王朝的将领询问,确认了对方的确是宾头沙罗之后,他不禁大喜过望。

    “哈哈!真是太好了!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还以为这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不是敌人太顽强,而是孔雀王朝的控制的疆土实在是太过幅员辽阔了!这一下,若是能击杀宾头沙罗,我宋军必能势如破竹,迫使各地的印度人望风披靡的!”

    擒贼先擒王,这个道理子昂自然是懂的。

    战斗一打响,宾头沙罗就命令前沿的三千多头战象冲击过去。

    孔雀王朝的战象大概有九千头,是世界上拥有战象数量最多的国家。战象就好似古代的坦克一般,无坚不摧,其可怕的破坏力让人叹为观止!

    孔雀王朝的军队对战宋军是屡战屡败,连上一回的弗栗恃会战,孔雀王朝军的四千多头战象都失败了。

    不过宾头沙罗吸取了教训,认为弗栗恃会战之所以会败北,是因为地形的缘故,当时的道路泥泞不堪,战象附近的轻步兵跟不上战象的速度,这才被宋人钻了空子!

    而在华氏城下,阳光明媚,晴空万里,道路结实而一马平川,那是很适合战象的冲击。

    看见对面的印度的圆阵里,被摆到前方的战象,子昂嗤笑了一声道:“印度人还真是异想天开呀。若是没有霹雳炮,或许我还会对他们的战象忌惮三分,但是陛下送过来的一千门霹雳炮,可是全部到位了!我何惧之有?”

    看着眼前的这一马平川的地形,真的很适合骑兵的纵横驰骋。而因为边境线的道路崎岖难行的缘故,远征军这一回带来的战马并不多,这让子昂颇为遗憾。

    若是有大量的骑兵在这里,焉能有印度人的战象的用武之地?

    “杀!”

    “冲啊!”

    随着子昂的发号施令,在左侧的骑兵部队顿时冲击了过去。

    “宋人这是要故伎重演吗?”看着来势汹汹的宋军铁骑,魔笛愣了一下,随后请命,率一部重甲步兵去阻击。

    兵贵神速。

    在左翼的军队展开激战的时候,宾头沙罗又命令战象部队出击,整整三千多头战象,气势汹汹地扑向了宋军方阵那里。

    子昂浑然不惧,对一侧的白羽道:“白羽!”

    “末将在!”

    “你率三万锐士从右翼包抄过去,等霹雳炮震撼了印度人的战象之后,趁机掩杀!”

    “诺!”

    战象部队,并不是无可匹敌的。

    望着眼前扑过来的战象,子昂打手一挥,顿时,从宋军的方阵中散开了一个空地,摆出了整整一千门的霹雳炮!

    那是什么东西?

    看见那些铁疙瘩,宾头沙罗以及在场的孔雀王朝的将领都是一头雾水的,这难道是敌人的秘密武器吗?

    “开炮!”

    “轰隆隆!……”

    霹雳炮的引线被点燃之后,瞬间蹿起,一颗又一颗的炮弹带着火光和硝烟,划破长空,落到了对面的战象部队的队伍中。

    一霎那,bàozhà的声音如惊雷一般,震撼了这片旷野!

    炮弹落到地上,炸裂开来,其弹片不足以对战象造成什么致命的伤害,但是也使得原本的驯服的战象在这一刻发狂了,到处乱跑,迷失了方向。

    “这是什么东西?”

    “啊!是末日到来了吗?”

    初一见到这霹雳炮,这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的场景,还有霹雳炮所产生的巨大的破坏力,在场的印度人都被震撼了。

    “跑啊!”

    “这是上天降下的神雷!上天要惩罚我们呀!”

    被吓坏了的印度士兵赶紧丢下了手里的武器,开始争先恐后地往华氏城里跑,不管其长官杀了几个逃兵,如何呼喝,孔雀王朝军的溃败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霹雳炮这东西,实在是太吓人了!

    子昂大喜过望,挥着剑道:“弟兄们,跟我冲啊!”

    “杀!”

    拥有霹雳炮这种犀利的武器的宋军,瞬间就完全占据了上风。随后,那20万的孔雀王朝军全线崩溃,四散而逃。

    子昂没有管这些逃兵,而是带着军队,一路追杀,进入华氏城。

    兵败如山倒,宾头沙罗眼见己方军队的溃败之势已经无可挽回,赶紧逃回了华氏城,但是为时已晚,因为追击过来的宋军长驱直入,奔入了城内。

    宋帝国本土的将士还好,令行禁止,没有那么暴戾,可是跟随着宋军的土著人和百越人,还有一些已经投降宋军的印度当地的仆从军,表现得极为残暴,他们见人就杀,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把一些奢华的建筑都烧毁了。

    宾头沙罗是好样的,眼见无力回天,敌军已经攻入自己的宫殿,不禁上了一座高台里,点火zifén而死!

    过了一个上午,华氏城内的战斗和sāoluàn基本上已经停止。一些孔雀王朝的王公贵族都被羁押起来,关到了宫殿的一侧,等候子昂的发落。

    看着这些瑟瑟发抖,又向自己献媚的印度的王公贵族们,子昂有些哭笑不得。

    其中,有那么几个贪生怕死的印度王公贵族,竟然还想过来跪舔子昂,是真的跪舔,他们就匍匐在地上,捧起了子昂的脚,脱下了他的靴子,舔了舔他的脚趾头,表示虔诚。

    子昂对此表示很无语,不过他知道,这是印度人的一种理解。呃,据说这些印度人吃饭是用手抓的,方便的时候还是拿着手指擦的,想到这里,子昂真的是不寒而栗……

    “尊敬的将军阁下,请让我们赞美你!哦,你是上天降下的救世主,你帮助我们赶跑了摩揭陀人的残暴的统治,消灭了黑暗的瓶头王!将军,我们赞美你,现在,请接受我们对你的效忠吧!我哈巴克愿意以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起誓,一辈子效忠你,效忠于帝国,不离不弃,有违此誓,让我不得好死,受万箭穿心之苦而死!”

    现在跪舔子昂的这个家伙的脸皮,真是厚如城墙,绕是子昂经历过许多的大风大浪,阅历丰富,都有些受不了。

    不过一想到子偃的吩咐,要接纳这些印度的王公贵族,才能更好地笼络人心,更好地统治印度,在远征中,还能大大的减少己方的伤亡,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在此后大半年的时间内,子昂通过怀柔的政策,收买人心,得到了印度上层的王公贵族的支持,而后,又继续南征北战,相继拿下了许多印度人的城池土地。

    许多城池,都是自己归降的。

    而且在战争中,子昂还雇佣了当地大量的印度人,让他们去冲锋陷阵,而自己所要给的,只是从瓶头王的国库里的金银财宝。

    很快,宋帝国的远征军便扫平了整个孔雀王朝的疆土,将天命玄鸟的旌旗插满了大半个印度。

    不过,整个南亚次大陆还没统一{事实上孔雀王朝并没有统一整个印度,宋军只是得到了孔雀王朝的疆域而已},子昂在不久之后,又起兵进攻剩下的不服王化的印度人。

 第0724章 献俘礼

    “哦,这些就是印度土著啊?看上去真丑陋!皮肤黝黑,鼻子还这么尖,一看就是短命之象啊!”

    在朝歌的街头上,看着被押往沙丘宫的印度人的战俘,两侧的老百姓不由得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起来。(全本小说网,https://。)

    印度人的相貌看上去的确颇为怪异,朝歌的老百姓地处中原,平日里他们见到的,都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球”的华夏人,胡人不是没见过,可是北方的匈奴人,南方的百越人与他们的样貌都差不多,就是身材有点差距。

    至于白种人,那个存在于传说中,有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见过。

    但是印度人,那个模样看上去真是怪怪的。

    若是在子偃看来的话,印度人的长相应该更偏向于ālābo人和欧洲人。

    印度人的主要族源就是雅利安人{非希特勒鼓吹的雅利安人,这才是最早的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源自伊朗高原东北部的一支白人种族。雅利安人主要有三支迁徙路线——东南、向西、向西北。

    往东南的就是进入南亚,并成功击败了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古典意义上的印度,并延续下来成为现在的印度主源{四个种姓中前三个种姓都是来自雅利安人}。

    而向西的就是波斯人,波斯人雄霸西亚长达近千年,中间影响力最弱的时候也不过是在和罗马拉锯,ālābo人兴起后吸收了大量原波斯的人口、文化。

    而向西北的一支则成为了最广泛的欧洲人——包括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希腊人、罗马人、哥特人、高卢人等几乎所有我们耳熟能详的种族。所以印度人和ālābo人、欧洲人的长相相近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异族人为何会被羁押到朝歌?”

    “哦,你说这个呀。据说南方军团已经凯旋归来,这些都是印度孔雀王朝的战俘!陛下要用这几百个战俘举行献俘大礼呢!”

    “献俘大礼?”

    “嘿!这都不知道,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没文化的,多读点书吧!”那个年轻人颇为志得意满地道,“告诉你,这个献俘大礼,早在周武王之时就有的。”

    “其大概有五个步骤,其一祭于郊,献俘于天。其二燎于周庙,杀罚俘虏以祭先祖。其三封绌诸侯。其四献俘于周庙,告伐纣代商事于列祖、上天。其五祭祀百神!”

    “嘘!”年轻人身边的同伴拉了他一把,低声道,“慎言!何以为纣?官府已经明文告示了,凡议论子辛,当称呼帝辛,而不可为纣王!”

    “咳咳,好吧。反正献俘礼是很郑重的仪式,古来有之,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征战,或者是征讨蛮夷,凯旋归来之后,都会或多或少地举行献俘礼的。”

    献俘礼,这是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一种战争的礼仪。

    得胜之师归来后,国君则要在宗庙、太学和社举行一系列礼仪活动告以胜利,在告庙祭社的同时奉还庙主社主。祭社活动中,常杀俘虏献于社。

    晋侯灭偪阳,“以偪阳子归,献于武宫”。

    “授馘”是献俘礼的一个环节,就是将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献于宗庙,用来统计生俘若干、杀死若干,以告于庙。

    献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诸侯向天子献捷献俘,天子“亲受而劳之”,并且常常举行典礼对诸侯颁布册命和给予赏赐。向天子献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诸侯奉王命伐四夷而有功;二是献俘者必须是诸侯或诸侯国的天子“命卿”。

    如果不符合条件者即使献俘,周天子也可以驳回不接受。

    献俘于庙后就是“饮至”和“大赏”。《左传·桓公二年》载:“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其中“饮至”、“舍爵”,就是国君安排酒席,和群臣宴饮并行慰劳之事。

    “策勋”就是将有功者书于简策,以示表彰,还要遍赏有功者,是为“大赏”。

    如果军队作战失败,败军回国时就要用“凶礼”,正所谓“以凶礼哀邦国之忧”。最典型的莫过于着丧服的“哭师”之礼!

    秦穆公迎接殽之战后被晋人释放的三帅等俘虏时,“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因为士卒散失、士气低落,故败军回国时不“振旅”。“不振旅”也就是战败的代名词,欲至就曾说过:“韩之战,惠公不振旅”。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一方面是诸侯兼并;另一方面,华夏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斗争也逐渐加剧。

    在新的战争背景下,战争礼也呈现出新的面貌,总的表现就是:在部分保留西周的形式和精神的条件下有所衰落。

    子偃想要耀武扬威,借此以震慑宵小,获取帝国子民的荣誉感,献俘礼是必不可少的。

    在献俘礼结束后,如何治理原本孔雀王朝的地盘,又成了子偃与群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