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谋天下-第3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天子再来一次突然袭击,他这把老骨头可未必还能应对的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将天子的精力拉回来,让天子专心于推动吏治改革,也就没心思去考虑那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了。

    “宣!”

    让王锡爵松了口气的是,天子总算还没忘了今天的正事,仔细看完手中的奏本之后,沉吟片刻,便转手递给了身旁的王安,开口道。

    “老臣启陛下,以臣执掌内阁,辅弼中枢数年,蒙先帝今上不弃,屡询老臣以国论政体,臣呕心沥血,思之再三,以为国政以为重者,惟吏之一字尔,吏明则政清,政清则通达,朝廷和安,百姓沐圣恩而安四业,又以吏之所治,在于制度,先太祖皇帝定鼎中原,定朝廷法制,以朝廷初建,规制不全,而成祖皇帝设内阁,补中枢,以平朝局,历代先帝增补至今,令朝廷冗员过甚,各衙门所属重叠,相互推诿,权责不清,而内阁虽居调和之地,却力有不逮,阁部相互争斗,或内阁权重于六部,或六部无视于内阁,此皆非常事也!

    故臣上定国清吏疏,以三议奏陛下,其一,重新厘清各衙门权责,裁撤冗员,精简部门,其二,重内阁轻六部,准以内阁监察六部行为,内阁调和朝政,居中枢之要,无有监察督导之权,难以辅弼君上,安稳朝局,其三,整顿士风,肃清吏治,由吏部,都察院合并启动大计,核定在职官员考评,记录在案,以备后选,如此方能安府四体,以佐圣政,朝局各安,伏惟陛下圣裁!”

    托朱常洛屡次申斥的福,朝廷如今的奏疏都简明扼要,因为早知道今天要当众宣读,所以王锡爵也写的尽量简单清晰,没过片刻便读完了。

    只是这奏疏刚刚读完,就在群臣当中引起了一阵阵的议论,老首辅的这手笔,果真是大啊!

    三条建议,鞭鞭见血,一字一句都打在要害之处,怪不得以天子和元辅之力,都要准备如此之久。

    且不说别的,单是厘清各衙门权责这一条,就犯了朝廷大大的忌讳。

    要知道,朝堂之上的衙门发展到现在,的确有很严重的部门重叠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并非是空穴来风,一则是处于大明朝相互制衡的原则,二则是因为这种设置,让官员们有了互相推诿的空间。

    而一旦将权责彻底厘清,很多事情就会变得透明化,而官场当中,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是不能透明化的。

    更何况,厘清权责,就意味着要从某些衙门当中剥离出一部分权力给另一个衙门,这可是实打实的从身上割肉,这老首辅,还真是不怕被举朝排斥吗……

 第七百一十一章:

    可以说,王锡爵的这个提议,其实就是优化版的考成法。

    考成法是针对于人,定量定时的将政务划分到官员的手中,完不成就要受到处罚,而王锡爵的这个方案是针对于部门,同样是通过厘清权责,将所属的政务清晰的划分到各个衙门的手里,进而避免出现各个衙门相互推诿,导致政务停滞的情况。

    而且和考成法相比,王锡爵的方案虽然需要更长的时间见效,但是却是一个可以长期实施的制度,而考成法则是张居正处于改革时期而实施的一种类似于战时政策的方针,并不具有长期实施的基础。

    当然,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推动朝廷政务的效率,不过张居正的考成法更加严苛,一旦官员不符合标准,立刻罢黜换人,而王锡爵的方案则是将政务分归衙门,就算是出了差错,也不会全责怪到一个人头上,而是由全体衙门担责任,当然,正印官肯定是责任最大的,这样一来,就提高了容错率,比考成法更加极有可操作性。

    但是要厘清各衙门的权责,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中牵扯到方方面面不说,还牵涉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关于政务的监督问题,大明自太祖皇帝废宰相之后,六部便成为了名义上的最高衙门,而官员的考核转迁,历来是由吏部全权掌管。

    每三年一次大计,每六年一次京察,皆是由吏部主持,对于官员的考核评定,吏部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详细标准。

    而如此庞大数量的官员,全部由吏部来进行考选,自然不可能一一查断官员平常的政务处理,所以吏部的解决方法很简单,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就是所谓的政绩。

    若是大计当中,针对地方正印官的考核,视钱粮,人口,刑名,赋役这样的硬性标准而定,各项都符合标准的为中等,有一到二项不符合标准但是不严重的为中下,有一项特别严重或多项不符合标准的为下等,有一到二项比其他地方出色者为中上,多项皆高于其他地方或有一项极为出彩者为上等。

    依据最后评定的结果来铨选官员,省去了吏部的不少工夫,但是要是按照王锡爵的改革来的话,这种考选之法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厘清权责,代表着要按照处置政务的优劣来评定官员,若非如此的话,那么厘清权责也就毫无意义。

    但是朝廷各个衙门一年当中要处理无数件政务,出错的也为数不少,如果按照政务处理的优劣来作为评定官员的一项标准的话,固然会提升政务处理的效率,让官员更加小心,但是如此一来,考评官员的难度将大大增加,也会变得更为复杂。

    当然,针对这种情况,王锡爵肯定早有考虑,改革是一套环环相扣的政策,单一的政策改革其实并不能称之为改革。

    所以他的第二条方案当中,便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重内阁而轻六部,以内阁调和朝局,监察各部院行为,说白了就是加强内阁的权力和地位,使内阁能够直接参与到六部,更直接的说是吏部的考选当中。

    因为如果按照王锡爵的方案改革,那么考选的难度大大增加,就并非吏部一个部门可以负担的起来的事情,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内阁来共同主持。

    并且在王锡爵的设想当中,内阁调和朝局,自然应该是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有了内阁和吏部的共同主持,再复杂的考选也可以应对的过来。

    当然,如此一来,又会产生一点新的问题,那就是监察权力的划分问题,要知道,朝廷有自成一体的监察体系,那便是以都察院为首的科道言官一脉。

    内阁出面监察六部行为,事实上是侵犯了都察院的权力,而都察院是出了名的不好惹,在朝廷当中,谁要是招惹了他们,将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疯狂弹劾。

    所以在第三条方案当中,王锡爵特意给出了安抚之意,将以往通篇由吏部主持的京察和大计,改变为由都察院共同参与监督,如此一来,足可以抵消内阁侵占都察院权力的影响。

    毕竟对于大多数的言官来说,相对于都察院掌握的权力有多大,他们可能更看重自己仕途的升迁,往年的时候,御史虽然同样有风闻奏事之权,可以随时随地弹劾吏部,但是若能真正参与到考选当中,必然会纠察出更多的黑幕,而对于御史们来说,弹劾别人就是政绩,唯有弹劾,才是他们升迁的根本。

    应当说,王锡爵的这份方案当中,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尽量在改革的基础上,做到了利益均沾,如果说有谁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的话。

    那无疑是六部尤其是吏部了,六部其实还好,这么多年以来,内阁插手六部政务的事情其实并不少,但是吏部就惨了。

    最最核心的官员考选权力,不仅被内阁横插了一杠子,还被都察院插了一手,简直是把他们当成了肥肉来宰。

    若是真的这么办的话,那么吏部从此之后,恐怕要对内阁马首是瞻,别再提什么六部之首了。

    这也是王锡爵一直以来,坚持要对付孙丕扬的原因所在。

    其实说来也巧合,这些日子以来,从吏治改革到现在的提拔徐光启,都是天子在幕后操纵,但是出来背锅的却永远是王锡爵。

    所有人都以为,是这位老首辅说服了天子,让天子配合他的改革政策,但是这一次却反了过来,反而是王锡爵借了朱常洛的势。

    从一开始,坚持要对孙丕扬出手的就是这位老首辅,只不过因为他的身份限制,直接出手对付吏部尚书的话,很容易升级成内阁和六部的斗争。

    毕竟吏部六部之首的名头不是白来的,大明朝的历史上,也有吏部尚书强势过内阁阁臣的时候。

    而天子出手,就更加合适,也更不容易引人怀疑,新帝登基要将吏部握在手中,哪怕是为了整饬吏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会引起朝臣的过激反应。

    所以最后在大朝会上出面弹劾孙丕扬的是杨涟,群臣也以为是天子要出手对付孙丕扬,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直立主要对付孙丕扬的会是王锡爵

    ps:下一章稍晚一点,大家谅解

 第七百一十二章:雄起的孙尚书

    既然这件事情最关乎吏部的利益,所以理所当然的是,所有人在短暂的议论之后,目光都落在了吏部尚书孙丕扬的身上。

    身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天官,理论上来说,孙尚书具有和内阁抬杠的资格,如今首辅老大人已经亮出了战旗,便可以视作是内阁对吏部大举进攻的信号。

    阁部之争,也是大明朝由来已久的内部矛盾之一,主要的斗争对象就是内阁和六部,更准确的说是六部之首的吏部。

    前几任的吏部尚书,陆光祖大人,孙鑨大人,个个都雄心勃勃,想要让吏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明第一衙门,所以呕心沥血,一点点从内阁的手中夺回了主动权,只可惜孙鑨一着棋差,惹怒了皇帝,被打发回了老家,这才有了孙丕扬的上位。

    而这第二位孙尚书上任之后,对于内阁一直是持保守态度,基本上维持在井水不犯河水的水平,但是似乎所有人都忘了,只要内阁和六部依然存在,阁部之争就存在。

    吏部退让了许久,这次内阁首先亮起战旗,这位一向以和为贵的孙尚书,是会继续退让下去呢?还是会奋起反抗,维持吏部在外朝执牛耳的地位呢?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老首辅的这封奏疏,涉及到了吏部的核心权力,若是吏部再继续退让下去的话,恐怕以后真的就要屈居于内阁之下了。

    无论是实质上,还是名义上都是!

    “陛下明鉴,臣以为,元辅大人此疏殊为不妥!”

    孙尚书在众人灼灼的目光当中,沉吟了半晌,最终轻轻的吐了口气,上前一步,认真的开口道。

    一群跟在孙尚书身后的吏部官员们心里也松了口气,虽说他们不觉得有可能,但是若是尚书大人再退的话,他们恐怕走出去都没脸见人了。

    不过孙丕扬的这番态度,却是顿时叫王锡爵大皱眉头,目光也变得深邃起来,沉声道。

    “有何不妥,孙尚书不妨明言!”

    与此同时,其他的内阁大学士,此刻无论内部派别如何,都不约而同的纷纷站到了王锡爵身旁,文官有一个最大的习惯,就是容易抱团。

    身份决定立场,内阁当中平时或许互有争斗,但是在阁部之争上,他们作为阁臣的身份就决定他们必须和王锡爵共同出面。

    更何况,如果真的能做到王锡爵所说的东西的话,内阁在朝中的地位无疑会再度飙升,内阁权重,便是他们这些内阁辅臣权重!

    “元辅之疏中有言,国政以为重者,惟吏之一字尔,吏治之重,乃朝政之首,吏治若不清明,则朝政不畅,百姓不安,故吏治一道,历来为圣君所重也!

    老夫对元辅所言吏治之重,并无异议,然内阁之设,本为皇帝顾问,以备垂询,所谓调和朝政,居中枢之要,实则大谬,中枢之要在六部,都察院,何在内阁?

    内阁掌票拟,有预闻机要之权,辅弼圣君之力,然老夫尝闻之,我朝之前,所谓宰相之权便为预闻机要,批答奏疏,施政监察,总揽朝政。

    先内阁既已掌预闻机要之权,仍觊觎施政监察之要,岂非欲再为宰辅?

    先太祖皇帝废中书而重六部,以六部为朝廷之首,此乃祖制,老夫不知何时,竟有重内阁而轻六部之言论堂而皇之于君上之前,敢问元辅,意欲再现中书之制不成?”

    在所有人的印象当中,孙丕扬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见人都是笑眯眯的,身为吏部尚书,却从没有以往那些天官尚书的威严气息,平素在朝政当中更是低调的很。

    甚至在一些棘手的官员任命上面,他也很少固执己见,大多数时候会卖朝中大佬的面子,一副与人为善的样子。

    却让人忘了,无论他外表再和善,这位也是正经八百的吏部尚书,外朝百官之首!

    一番话说的不紧不慢,甚至脸上还带着惯常的笑意,但是这几句话却是忍不住叫一干大佬们不寒而栗。

    什么叫杀人不见血,什么叫诛心之言,听听这番话就知道!

    当初太祖皇帝废中书,罢宰相,曾经有一句祖训流传下来。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虽然没有人觉得,凭这么一句话,皇帝会真的将朝臣论以极刑,但是先太祖皇帝的铁律摆在面前,无人敢去触动。

    孙丕扬说王锡爵有意再为宰辅,这话可谓是彻底撕破了脸皮!

    当然,既然是内阁首先出手,那么肯定也做好了和吏部撕破脸皮的准备,但是事实上,此时此刻,一干大佬,不仅仅是内阁的阁臣,还有六部七卿,心中都是诧异和意外居多。

    诧异的是,以孙丕扬的性格,竟然会这么明刀明枪的反驳王锡爵,而且说得这么不客气,这可不像他的性格啊

    至于意外,则是因为,在今天之前,几乎在场的诸位大佬都明里暗里的和王锡爵有所接触,内阁阁臣自不必说,早就结成了攻守同盟。

    其他的几个部院大佬,也都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了来自内阁的善意,老大人甚至透出了意思,如果在此次吏治整肃当中,这些大佬们不从中作梗的话,回适当的分润一部分好处出来。

    能混到大佬级别的都是人精,自然听得出来,元辅老大人透出这种意思,已经代表他心中有不低的胜算,甚至不大在乎他们的立场。

    不然的话,就算不亲自前来,也至少会给出更加具体诱人的条件,而这份自信,毫无疑问是落在吏部的身上的。

    大佬们不难想到,先前的大朝会之上,天子指使人出面弹劾孙丕扬,这桩案子到现在都未曾开审,孙尚书为求自保,定会做出让步,只是要看让步到何种地步罢了。

    如果单看元辅老大人自信的模样的话,只怕孙尚书那面团性子,怕是要让步到毫无底线了。

    但是偏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似乎永远在与人为善的孙尚书,这次就意外的给了所有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难不成,这吏治整肃尚未开始,吏部和内阁就要先斗上一场吗?89

 第七百一十三章:握刀子的人

    事实上,孙丕扬的这一番话,最感到震惊的莫过于王锡爵了。

    因为眼前的状况,的确是他始料未及的状况,按照原本的安排来说,如今的孙丕扬已经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虽然他没有亲自操刀对付孙丕扬的计划。

    但是他对于事情的进度却是关心的很,作为当朝首辅,王锡爵总有自己的消息来源。

    天子出手的确不同凡响,杨涟弹劾文选司郎中蒋时鑫徇私舞弊,收受贿赂,刻意打压平安府知府沈宏,并不是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