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丰碑杨门-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府库里存的钱财,在被你大肆的抚恤和赏赐过后,几乎消耗一空。

    不仅如此,我还向南国钱行支取了不少。

    由此可见,把希望都堆在商人身上,一旦出现了什么搏动,对于四府的打击就是毁灭性的。”

    杨七突然想说一句,我有足够的办法能让四府的商业繁荣起来。

    不过,话到了嘴边,就被他咽下去了。

    杨七有办法让四府繁荣起来,甚至在他活着的时候,可以做到不征一分一毫的税赋。

    可是,这不代表他的继任者也能做到这一点。

    换作是以前,杨七或许不会在意这种事儿。

    可是,自从小宗卫出生,初醒又怀上了孩子以后,杨七多多少少就为后代想一想了。

    征不征赋税,这对杨七对四府之地的统治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遍地都是封建王朝,大家都在征赋税。

    杨七征税,百姓也不会说什么。

    杨七觉得这不是一个大问题,也不想跟寇准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所以他摆了摆手,道:“你如今是四府协领,有关于税赋的事宜,就由你负责。

    我的要求很简单,你核定一个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减半征收。”

    寇准站起身,躬身向杨七施了一礼。

    陈耀和陈江陵也一起起身施礼。

    他们这一礼,是代替百姓施的。

    杨七让他们坐下,说道:“说人口的问题吧。我问大宋要十万百姓的事情,大宋已经答应了。但是,人在黄河河畔,怎么迁移过来,人家不管,所以只能我们想办法。

    把人从黄河河畔迁移过来,无非耗费一些钱粮。

    大宋官家抠门,不愿意出。

    那我们出。

    这件事,就由陈江陵负责。

    这一批人,以后就安置在西夏府,由你管理了。”

    陈江陵显得有些惊喜,最近他这个光杆司令头发都快瞅白了,如今,终于不用再当光杆司令了。

    “臣一定尽心竭力把这件事办好。”

    寇准在这个时候,眯着眼插话,“陈兄,既然要做,那么就干脆做彻底一点。”

    “怎么讲?”

    陈江陵茫然。

    杨七和陈耀也饶有兴致的看向了寇准。

    寇准冷冷的道:“今岁黄河泛滥,黄河边上可是有不少灾民。与其让这些灾民在黄河河畔被贪官祸祸,不如全部带回来。

    到时候你去接人的时候,就放出话去。凡是愿意跟你过来的,每一户给一百亩的良田。

    反正咱们有的是地,他们有多少人,咱们都吃的下。”

    “嘶~”

    陈江陵和陈耀倒吸了一口气。

    暗叹寇准的狠辣。

    杨七愕然的看着寇准,他完全没想到,真心投靠了他的寇准,挖墙脚这么狠。

    “就这么办!”

    杨七当即拍板,一锤定音。

    陈江陵面色潮红的道:“虎侯、寇协领放心,我陈江陵一定会弄更多的人回来。”

    杨七点点,“如此,西夏府的人口应该能充实一些。不过,还不够。四府境内,继续张榜,鼓励生育。多生一个孩子,发十两银子。男女不限。”

    寇准张了张嘴,想反对。

    历朝历代都有鼓励生育的时候。

    毕竟,每一次朝代更替以后,死了那么多人,总的鼓励生育,尽快的填充人口。

    可是像杨七这种直接发钱的,却没有。

    寇准可以想象,一旦这一条政令一出,四府境内的新生儿,将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增长。

    不过最后寇准还是忍住了。

    他本来想提醒杨七,人口过度的增长四府之地未必容得下。

    可是,他突然想到了杨七抢地盘的本事和速度。

    他心里有种怪异的感觉,他觉得,有可能四府百姓新生儿的降临速度,比不上杨七抢地盘的速度。

    见没有人反对,杨七就开始议下一项。

    “这充实官员的问题,确实有些难办……”

    虽然杨七广建学府、书院、私塾等培育读书人,可是这个培育的过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目前,考进大同书院的学子,不到三百人。

    这还是近一年积累下来的。

    就这三百人,全部拉出去当官,也堵不住四府境内的缺口。

    不说别的,就单单是现在的大同府知府、东晟府知府,两地的主脑官员,目前还处在空缺的状态。

    原本杨七还觉得自己麾下人才济济的。

    现在才发现,他麾下缺人缺的厉害。

    杨七下意识的看向寇准,寇准也耸了耸肩,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没办法,西北的军汉足够多,读书人却很少。

    四府境内,凡是有点儿本事,能当官的,如今都被寇准征调到了府衙的。

    即便如此,还不够。

    “能不能想办法从大宋弄点?”

    杨七提议。

    寇准眉头紧皱,说道:“能弄到是能弄到,可是你也知道,进来的有八成都是别人安插的人手。这些人一旦多了,四府之地就不好管了。”

    杨七沉吟了片刻,说道:“试一试,一股脑的全部堆到东晟府和西夏府去。不管他们存折什么心思,都往死里用。榨干了他们的利用价值,等咱们的人手培育出来了,就踢开他们。”

    寇准主动揽下了此事,“这件事就交给我吧。”

    四府的政事处理完了,杨七开始说一些军务上的事儿。

    “我准备重新建立晋军,人数五万,驻扎在东晟府。”

    打仗的时候,人总是觉得不够用。

    所以,杨七准备再次扩充军队人数。

    这个提议刚说出来,寇准就立马反对,“不行,东晟、西夏两府境内的人口本来就是新安置的,地广人稀的,耕种都不够用,就更别提再征兵了。

    经过了两次大战,复兴、大同两府的青壮也被消耗的七七八八了。

    再征兵,两府境内的青壮就抽调空了。”

    陈耀在一旁突然开口道:“也不是不行,可以效仿唐朝的府兵制度。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如此,在碰到大战的时候,能够轻易的召集出一支大军;无战事的时候,也不用担心耕种。”

    “不妥不妥……”

    寇准没有说话,陈江陵率先开口。

    “虎侯之前订立的新的兵役制度,远比府兵制度更稳妥。这才是真正的藏兵于民,只需要五年,一旦大战临近,我们就能汇聚出一倍的兵力。

    虎侯麾下的兵马目前有十六万,也就是说,五年以后,逢大战,就能汇聚起,三十万左右的兵力。”

    杨七郑重道:“东晟府必须有人镇守。我不希望,再有类似大同府被偷袭的事情发生。”

    寇准反问道:“铁骑军不能兼顾吗?”

    杨七摇头,“铁骑军是我精心打造的精锐,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对付强敌的。”

    陈耀再一次开口,道:“不如,府兵制和新兵役制度共用,你们觉得如何?”

    杨七愣了愣,点头道:“那就一起并用吧。”

    敲定了四府境内的一切政务,四人又凑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其他的事物的细节。

    临走的时候,杨七拍着陈耀的肩膀道:“丰城暂时划拨的复兴府,以后就由你担任复兴府知府。复兴府的一切政务,在寇准的治理下,皆步入了正轨,不像其他三府那么忙碌。刚好适合你。”

    陈耀激动的道:“多谢大人。”

    杨七又对寇准道:“你协领四府,顺便兼顾一下东晟府。”

    寇准点点头,“明白。”

    杨七最后对陈江陵道:“你不会止步于此的。”

    相比于寇准和陈耀的升迁,杨七给陈江陵的是一个承诺。

    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但是以杨七今时今日的地位,他的承诺,说价值万金也不为过。

    而陈江陵,要的就是杨七的承诺。

    以他如今的在杨七麾下的地位,迁来迁去,顶多也是一个知府,很难再进一步。

    他心里很清楚,他是不可能代替寇准在杨七心中的位置的。

    所以,他需要一个未来。

    杨七也给了他一个未来。

    辞别了寇准三人,杨七就踏着月色,回到了府里。

    时间已经到了三更天了。

    府里的人都睡下了。

    杨七没有去打扰曹琳和初醒,他让人给他准备了被褥,自己在书房里睡了。

    ……

    翌日,清晨。

    杨七起身以后,简单的吃过了一些早膳。

    到了书房内处理了一些政务,就听到了如梦说陈耀求见。

    杨七一脸疑惑的让人带陈耀进来。

    昨夜,已经跟陈耀聊过了政务。

    陈耀今日一大早,赶早的入府,难道是因为昨夜的事情,还有什么问题?

    陈耀在如梦带领下,进入到了杨七的书房。

    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捧着一个黑漆盒子。

 第0615章 南国通宝

    (全本小说网,HTTPS://。)

    “什么东西?”

    当陈耀在杨七注目下,把黑漆盒子摆放在他面前的案几上的时候,杨七疑惑的问。//全本小说网,HTTPS://。)//

    陈耀打了一个哑谜,笑嘻嘻的说道:“您瞧瞧就知道了。”

    杨七狐疑的掀开了黑漆盒子的一角,打开盒子以后,就看到盒子正中静静的躺着三个圆坨坨。

    浑圆、透亮、有光泽。

    暗黄、银色、金黄。

    “铸造出来了?”

    杨七随手捻起了那枚金黄色的钱币,把玩了一下,惊讶的问。

    陈耀点了点头,笑道:“今早的时候,南国钱行丰城分行的管事,派人送到了下官手上。下官拿到了以后,立马给您送了过来。”

    杨七仔细的观察着三枚钱币。

    金、银、铜各一枚。

    铜币和金币、银币有明显的差异。

    铜币呈现方孔状,镜片大小。

    正面铭刻着方方正正的‘南国通宝’四个大字,背面光秃秃的,并没有字。

    有人或许奇怪,杨七为何会把这铜币铸造成方孔状,为何不和金银币一样,铸造成浑圆呢?

    这恰恰就是我们老祖宗的只会体现。

    似清末、民国时期铸造的浑圆的铜币,明显有些舍本逐末了。

    当然了,那是时代的产物。

    当时的人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可是,月亮圆了,未必是好事。

    虽然从外观上看,方孔状的铜币没有浑圆状的铜币好看。

    但是论实用性,方孔状的铜币远超出浑圆状铜币百倍。

    浑圆状的铜币,并不便于携带。

    经常会有遗失的事情发生。

    在用的时候也不方便,一枚一枚的数,多了,就容易丢三落四。

    方孔状的铜币就不一样了,携带的时候,即便是没有荷包,也能用一根草绳串起来,就能够轻易的提走,还不容易遗失。

    在交易的时候,虽然也是一枚一枚的数,但是却不会丢三落四。

    只要用绳子串着,输多少都不会丢。

    至于银币和金币的为何没铸造成方孔状,那也是有说道的。

    银币和金币代表的面值比较大。

    就像是后世的五十块面值和一百块面值一样。

    其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它们会被好好的保管。

    而其交易的数量和次数,会比铜币少很多。

    铸造发行的数量也相对会少一些。

    所以,对于它们的铸造,自然是更精美美观为主。

    最重要的是,杨七这么做,等于是直接把金银和货币画上了等号。

    这么做,将会大大的减弱铜币消耗量。

    也就是说,当金银币面世以后,那些喜欢囤钱的土财主们,再也不会大批量的囤积铜钱了。

    他们会选择面值更高、数量少、更精美的金银币囤积。

    在后世的时候,杨七在许许多多的史书上,经常会看到历朝历代在面对铜的问题上,都会出现紧缺。

    这也错误的引导了许许多多的史学家们嚷嚷着中国缺铜。

    但是,中国真的缺吗?

    从夏商周,一直到秦朝,历经几千年。人们一直以青铜器为主,从兵器、烹饪器具、乐器一直到最小的金属制品,大多沿用的都是铜。

    而其后的朝代,铜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历朝历代的货币,都以铜钱为主。

    如此大规模,广泛的应用之下,依然又持续了上千年。

    中国,真的缺铜吗?

    其实,中国并不缺。

    之所以出现短缺,并不是铜的产量问题。

    原因有两点。

    其一,殉葬。

    殉葬是一个中国的传统。

    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而殉葬掩埋的铜就数不胜数。

    往往,一个坟里面,就埋下一个矿。

    这并不是夸大,而是事实。

    诸如夏商周秦时期,诸侯、天子等墓穴,殉葬用的九成就是青铜器。

    更有甚者,连棺椁都是铜的。

    往后的朝代虽然没夏商周秦时期那么夸张,但是铜器也占有极大的比重。

    其二,藏富。

    铜币是古代的主流货币,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

    中国人骨子里喜欢藏富,讲究才不露白。

    这就导致了古代的许多土豪,喜欢把钱埋在土里。

    而且还不是一家,有钱的人家,有一家算一家,基本上都有这个怪癖。

    让人觉得哭笑不得的是,有很多财富,埋到了地下以后,就再也难以重见天日。

    或者是老子死的时候来不及跟儿子说;或者是有灾难发生,导致了土豪们把钱埋了以后,就带着家人们逃难,再也没回来。

    等等。

    总而言之,财富就这么被埋在地下,让人给遗忘了。

    有人或许会质疑,质疑说举的这些例子太片面,太单个,远远不能代表大多数人。

    不错,这确实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例。

    可是,给它们一个个的加上几千年的年限,那就不是个例了。

    而是很多。

    所以说,中国并不缺铜。

    只是因为它的特殊意义,而被大规模的隐藏。

    杨七发行金银币,就是为了避免这种弊端继续被延续下去。

    明明货币的种类很多,干嘛又要跟铜死磕下去。

    留着造炮多好……

    咳咳。

    言归正传。

    南国钱行铸造的金币和银币,除了颜色不同外,其他的几乎一模一样。

    正面铭刻着‘南国通宝’,背面却不是光秃秃的,而是一座山。

    唯有熟悉的人,才晓得这座山,就是杨七命名的忠义山。

    在设计钱币初期的时候,杨七曾经有过许多的设想。

    想过套用后世的钱币的花纹、想过龙头、想过长城等等

    甚至,杨七还想过用自己的头像。

    但是,到最后,都被他否决了。

    杨七发现,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他永远无法忘怀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就一定是忠义山。

    如今的忠义山,已经被坟头填满了。

    十几万的人,埋葬在忠义山。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死,是为了国为了家。

    可是,只有杨七自己心里清楚,这些人,都是因为他才死的。

    为了他一个念想,为了他一己私欲。

    杨七希望世人能够记住他们。

    随手捻起了银币,杨七轻轻一吹,放在了耳边。

    并没有听到熟悉的轻吟声,这让杨七很失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