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藏真-第7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裕陵始建于乾隆八年,历时长达30年方告完工,耗费白银达180万两(这是当时标准)。

    据说仅仅乾隆皇帝所睡的金丝楠木的棺材,就是绝对的国宝,价值无法估算,当年单单把这这块巨大的木头,从云、南运送到北、京,就花费了十几万两银子。

    清王朝因为倒行逆施,最终覆灭以后,根据民国北洋政府和清王朝的协定,清朝陵墓全部由满族人驻守。

    但随着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满族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很多守灵的满族人,开始和匪盗勾结,大肆出卖地面陵墓上的珍宝。

    各庙宇所有铜制装潢如铜钉、铜字等全部被盗,继而各殿隔房、槛框、窗棂被拆卸一空。

    甚至连东陵陵树都遭到盗卖,上百年树龄的仪树和海树被盗伐一空,昔日群松蔽日、苍翠郁郁的青山,至1928年已变成秃山了。

    什么是仪树,什么是海树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但就是这些东陵里面的普通树木,也是价值不菲。

    在清朝;每建完一座陵寝;都要在陵寝周围和神道两旁,栽植大量的松树,这些树不仅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遮挡风沙的作用。

    而且还有突出皇陵威严;强化神秘气氛的作用,当然,最大的作用还是用来防盗,环境复杂了,修建在这里的陵墓自然就不太容易被人发现盗掘。

    所以,清东陵从孝陵起;到清朝灭亡;在二百多年间;在陵区之内形成了一片遮天蔽日的浩瀚森林。

    据当地老人讲;最粗的树两个人合抱不过来,这些树有仪树;海树之分。

    所谓仪树;就是凡栽在陵院内;砂山;后宝山以及神道两旁的树;都叫仪树。

    这些树成排成行;整齐有序;高低大小也基本一致;如同排列在大道两旁的仪仗队一样,所以叫仪树;尤其是各陵神道两旁的仪树最为壮观。

    孝陵神道每侧10行;其他陵为9行,各陵仪树在清朝都有准确记载;清东陵到光绪年间共有仪树169500棵。

    海树是仪树之外的树;既不分行;也不成排,如同原始森林一样;陵区之内多数是海树。

    海树初由人工栽植;后来自行滋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放眼望去一片树海;海树之名由此而来。

    海树到底有多少;没有准确记载。

    在清朝;国家对皇陵的仪树和海树严加保护;每年树木回干多少;补栽多少;成活多少;陵寝大臣都要向皇帝奏报。

    如因陵寝工程需要砍伐一些仪树;海树;也要提前向皇帝奏请;砍伐日期由钦天监选择。

    对于私进陵区;砍伐或烧毁树株的人;给予严厉处罚,对失职的护陵官员;给予降调;革职的处罚;甚至杀头。

    两百多年来;清王朝精心栽培起来的数以百万株的仪树;海树;在1925年左右;被直军;奉军砍伐殆尽;是一望无垠的树海变成了空荡荡的田野。

    建国后;成立了东陵林场和文保所;大力植树;才使东陵重新披上了绿装。

    溥仪对此也相当了解,但一个过气皇帝无法控制这些所谓的大清子民,只得作罢。

    所以,有了这些仪树和海树的保护,就算是驻守东陵的满人官员,都不可能挖开任何一座陵墓。

    在那个年代,匪盗多次勾结满族首领人员,偷偷侵入清东陵。

    到了孙殿英1927年盗墓之前,也不过是东陵地面上的所有珍宝,被盗窃一空。

    清东陵地宫在设计时就考虑盗墓问题,它有着完善的防御能力,普通满族守灵官兵和土匪强盗,绝对没有这个本事挖开地宫。

    只有其中一股强盗的运气很好,他们无意中找到一个入口,随即潜入盗掘了其中一个地宫。

    那是惠妃陵,也就是这伙人盗了惠妃陵,殉葬珠宝被洗劫一空,惠妃尸身弃置棺外。

    所以在孙殿英盗墓之前,清东陵地宫大体保存完整,殉葬的珍宝也大都埋在地下。

    当时将贪婪的目光盯在清东陵的各种力量众多,包括北洋军阀,地方军阀,外国佬,盗墓集团,土匪强盗,满族守灵大臣。

    遗憾的是有实力盗墓的人,比如军阀,老外所谓科考队,都畏惧国际法和全国舆论,不敢公然做这种事情。

    而土匪强盗,普通盗墓集团之流虽然有心想做,但却没这个能力。

    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孙殿英,而孙殿英之所以能够顺利盗掘了东陵里面的两座陵墓,也不是必然的。

    这一点从韩孔雀手中的庙道真言之中,就能够看出端倪,这本书出现在这里,应该是孙殿英留下的,从庙道这两个字上来看,应该是出自庙道会这个组织。(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零二章东陵大盗

    庙道会是一个江湖组织,虽然披着道门的外衣,不过却是下九流的盗墓贼一流,当然,说他是邪教也不为过,而孙殿英就是庙道会的一位翘楚。

    孙殿英因为儿童时期出过天花,脸上有几个麻点,而得外号“孙大麻子”。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年被满族人害死,家中由此一贫如洗,所以被迫自幼闯荡江湖,广结流氓恶棍、军警胥吏,还加入封建道门组织,成为恶势力的一个头头。

    而他加入的这个道门组织名叫庙道会,庙道会作为一个封建邪教,组建的初始就是为了敛财,可以说坑蒙拐骗的勾当全都做,也全都拿手,所有来钱快的事情,他们全都做。

    做的时间长了,自然就积累了一些经验,而这本庙道真言里面就记载了很多庙道会的前辈,挖坟掘墓的事情,里面有关于寻龙望气的风水之术,也有破除机关陷阱的机关学,这些可以说全是庙道会历代的先辈,用血换来的经验教训。

    而孙殿英,就是依靠这本庙道真言,找到了慈禧墓和乾隆墓。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而庙道真言也绝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翻着庙道真言,最后韩孔雀在上面看到了孙殿英的日记,上面详细记载了他盗掘东陵的整个过程。

    甚至记录了他得到大批宝藏之后的心态,最后,在庙道真言的后面,还附上了这里藏宝的清单,看着上面一件件宝物,就连韩孔雀也想好好藏起来,就不要说孙殿英了。

    孙殿英盗墓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钱。

    诚然孙殿英曾经打着政治旗号和所谓家仇,他说父亲被满人所害,所以有刻骨仇恨,这次是报仇。

    孙殿英还对士兵说,挖满清祖坟也是革命!

    其实这显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报父仇你可以去刺杀溥仪。说挖满清祖坟是革命,那为什么要把所有珍宝私吞呢?

    就算真挖了宝藏,也应该全部拿出来捐给国家。

    其实孙殿英就是看中了清东陵的宝物,当时他的部队仅剩数千人,一无地盘二无军饷,虽然表面上被蒋收编,实则非常危险。

    因为孙部实力太弱,如果蒋翻脸进攻,紧靠孙的几千残兵恐怕就是一触即溃。

    民**阀混战基本就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你不想被人吃,就不能做虾米和小鱼。

    显然,此时的孙殿英应该继续扩大部队的实力以自保,不然随时可能被人吃掉。

    可惜,扩军就需要钱,没钱怎么招兵买马,购买武器呢?

    当时河、北省并不富裕。遵、化更是河、北省的穷地方,仅靠孙殿英盘踞的遵、化一个穷县。怕是将全县拆碎了零卖也卖不到几个钱。

    更惨的是,孙殿英穷困潦倒,连部下军饷也发不出来,孙部官兵已经拖欠半年军饷!

    当时在军阀部队当兵,根本没有什么所谓主义,主张。总之,基本就是为钱,这些可怜的士兵在战场拼命,平时吃苦受罪,就是想得到一些军饷来养家。

    如果没钱谁给你卖命。部队恐怕马上就要哗变了。

    民国历史上很多军阀都死于部下的哗变,或者因为部下哗变被推翻,孙殿英部这群半土匪的部队更不会例外。

    孙殿英在当时走投无路的时候,要钱没有,要粮食也没有,四面都是敌人,部下因为拖欠军饷抱怨不断,几乎要兵变。

    就在这个时候,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这一切。

    一天,孙殿英几个部下汇报,抓住几个流窜的土匪,还缴获了几样古董。

    孙殿英命令把古董来过来给他过目,没想到这一看却吓了一大跳。

    孙殿英年轻时候也做过土匪,甚至也跟着庙道会的前辈盗过墓,不管是当土匪,还是盗墓,都必须认得财物,不然玩命弄来几件假珠宝,不就是大笑话吗?

    孙殿英当了几十年土匪,对珍宝颇有些鉴别的眼力。

    他一看这些古董明明是价值不菲的清朝大内珍宝,根本不是从普通地主或者富商家中抢来的那种低档货。

    吃惊之下,他把几个土匪带过来审问。

    几个土匪开始还胡言乱语,不肯说真话。

    孙殿英直截了当的拿手枪抵住其中一个人的头说:我现在数到三,你不说,就脑袋开花,我再问别人。如果你说假话,马上拉你出去点天灯(该方法为川湘一带土匪首创,在受害者的脑上钻个小洞,倒入灯油并点燃,可让受害者在极痛苦中被烧死。)。

    土匪当场吓得屁滚尿流,很快供述出真相。

    原来他们就是曾经参加盗掘惠妃陵墓的那个匪帮,这些古董就是陵墓中几件小的。

    因为当时盗掘的宝物太多,匪首将一些相对不值钱的东西,随手扔给了他们。

    听了这几个土匪的汇报,孙殿英眼睛都高兴的发红了。

    所谓不值钱的宝物已经如此珍贵,那值钱的又该如何?

    惠妃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皇妃而已,陪葬品尚且如此值钱,那么慈禧太后的又该如何?

    本来孙殿英已经走投无路,这不是老天送给他的财富吗?

    孙大喜过望,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立即派第八师师长谭温江,以围剿当地土匪马福田部为名,迅速包围清东陵,赶走了满族的守灵卫兵。

    为遮人耳目,孙殿英到处张贴布告,声称部队要搞军事演习,不允许老百姓随便出入清东陵,违者枪毙。

    同时他还恐吓老百姓,说东陵附近已经埋设了地雷,这样一来,老百姓哪还敢乱走。

    在封锁了东陵周边以后,孙殿英就开始有计划的盗墓行动。

    7月8日,孙殿英在军部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挖皇陵也是革命,是继承孙先生的遗志,为革命做出贡献的“正义”之举。

    至此,一场旷世罕见的盗宝事件,拉开了序幕。

    因为孙殿英也知道挖皇陵是千夫所指的事情,而且还会被各种势力惦记,所以必须在3;4天内完成。

    他将部队分成两股,一支部队奔向了慈禧定东陵,而另一支部队则奔向了乾隆裕陵。

    为什么不动其他陵墓,主要是孙殿英认为时间有限,必须选择最好的两个目标下手。

    他根据满族守灵大臣的报告,知道乾隆,慈禧,顺治是建设时间最长的陵墓,照常理来说随葬品应该最多,所以选这两个下手。

    可惜盗墓是一个技术活,更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才能完成,根本无法一蹴而就。

    孙殿英虽然有点经验,却也没什么盗掘帝陵的经验,他只是根据一些前辈隐约的记载,找到了两座陵墓的大体位置,却根本找不到地宫的入口。

    孙殿英派出大量士兵拿着铁锹,铁钎四处发掘,几乎将清东陵地表挖了一个遍,却一无所获。

    后来收拾残局的政府官员发现,清东陵内部到处都是挖掘的坑洞,完全是千疮百孔,这都是乱挖的结果。

    连续找了2天,孙殿英他们始终找不到地宫入口,这下把孙麻子急坏了。

    他命令将满族守灵大臣押过来,故技重施的用手枪指着他的头威胁,同时还许诺给他一大笔钱,让他说出地宫入口。

    这个大臣本来也不是什么好人,之前早就盗卖过很多珍宝,现在见枪口顶着脑门,自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孙殿英他们立即从大臣所说的地宫入口处下手,经过几小时艰苦挖掘,终于发现了入口的金刚墙。

    所谓金刚墙就是阻挡盗墓贼进入的石墙,也是地宫的最外围防御线。

    这道金刚墙由多层花岗石构成,石头与石头之间又用的是桐油糯米石灰浆粘固,内部还用钢铁加固,真可谓天衣无缝。

    孙殿英命令用铁锹砸,用硫酸浇,甚至开枪打,用集束手榴弹炸,这道坚固异常的墙都纹丝不动。

    实在没辙,孙殿英思索再三,下令用炸、药爆破。

    好在当时孙殿英部队里面还有不少炸、药,都是之前用来攻城用的。

    孙殿英的工兵们使用十几箱炸、药,连续爆破几次,终于将金刚墙炸出一个小洞。

    当时清东陵附近很多老百姓都听到这些爆炸声,不过他们以为是孙殿英部在演习开炮,也没有在意。

    炸出这个洞以后,一股多年**的浓重气味立即冲出来,最前面的工兵们闻到以后立即头晕目眩,有的还弯腰大口呕吐。

    后面的大队士兵基本都是农民出身,本来就很迷信的。

    之前有人说地宫里面全是机关,下去必死。

    有人还说乾隆爷死时杀了3000侍卫殉葬,让这些鬼兵守灵,一旦有人进入陵墓就夺其魂魄。

    现在看到工兵们这种样子,后面士兵都吓得争先恐后的向后狂奔,一边还大喊:不得了啦,放毒气了!不得了啦,有机关啊!

    此时,孙殿英为了怕部下侵吞珍宝,也亲自下到地宫里面。

    他看到官兵一窝蜂的跑出来,赶忙连开几枪拦住,同时大骂:什么他娘的毒气,都给老子下去。

    孙殿英经验丰富,自然知道这其实这不是毒气,只是因为陵墓封闭太久,陪葬物品缓慢**产生的一些气体,不会致人死亡的。

    那些工兵呕吐了一会也就没事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零三章虚实真假

    在孙殿英的督促下,官兵们一个个爬过被炸出的阴森森地洞,有一个小兵胆子小,爬过去的时候,还吓尿了裤子。

    本来孙殿英以为过了金刚墙以后,就是殉葬室了,却没想到面前又是一道汉白玉的大门。

    这个大门重达3吨,门上有万斤铜管扇,门后有顶门石。

    孙部官兵再次用尽办法,始终无法推开这扇大门,没办法只好再次爆破,又将大门炸出一个洞。

    等到进入大门以后,他们才发现其实无需使用蛮力,只需要用傍边暗藏的一个铁锁,先移开顶门石就行了。

    而这个汉白玉的大门,就是韩孔雀先前看到的那座,上面的破洞,却是孙殿英炸开了,后来他连这座大门也运到了这里,偷藏在了这荒漠当中。

    除了这一座汉白玉大门,另外他们又连续打开两扇同样的石门,才进入了地宫正室。

    可是,随后又出事了,在爬入最后一道石门时,最先爬入几个士兵突然大声喊救命,这又把后面高度警惕的官兵吓得半死!

    他们赶快过去打灯一看,发现几个士兵都落在半米深的水里面,有的已经站不起来,在水中打滚。

    一个士兵不觉又叫:是机关,快跑!

    孙殿英听到这个士兵的喊叫,上去就是一个耳光,骂道:再说逃跑枪毙了你,快把他们救上来。

    其实这也不是机关,只是因为地宫排水系统经过百年时间已经老化,内部出现大量积水而已。

    趟过这些积水,他们终于进入了乾隆和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