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藏真-第8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国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在墓顶上要垒土成坟、植树做标记,以示怀念、拜奠之意。

    帝王陵墓发展到明清时期,布局建筑形式趋向定式,封土都采取宝城、宝顶的形式。

    两朝30多个皇帝和上百个后妃的坟头,都为宝城宝顶,其建筑方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

    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墙,宛如一座小城,城墙称为“宝城”,高出的圆顶称为“宝顶”。

    这种宝城宝顶与前方的明楼构成一个整体,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效果。

    由于这座宝城被破坏的严重,加上后期有明显改造成了一座陵墓,所以韩孔雀在看到那两具棺木之后,就没有多想。

    此时他稍微探查周围的环境,就看出来了,这根本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座宝城。

    只不过后期有人改造了这座宝城,建成了现在的地宫,而这完全是因为这座宝城已经被掩埋在了地下。

    “看来我们要仔细计划一下了,如果这里真的是一座宝城,那么下面的陵墓,肯定比上面这座地宫要重要的多。”王教授道。

    这一点韩孔雀到是赞同,对第一座皇陵的科学发掘,而不是军阀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时的野蛮发掘,不能用炸药炸,胡挖乱挖,而是严格按考古程序来。

    勘探便是第一步,勘探的目的是找到通往地宫的隧道,有条不紊地在保持陵墓及墓内棺椁、古物完好的前提下进入玄宫。

    “就从这座宝城的中心挖一条探沟好了。”韩孔雀道。(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金刚墙

    偌大个皇陵,地宫入口究竟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韩孔雀毕竟是头一次发掘皇陵,心中无底,宝城宝顶应是地宫的中心,工作队在这里勘探并没有错。

    “挖探沟”先前他们都用过,这是田野考古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在不明情况、无法判断时,用探沟法试探着找,这样不易损坏文物。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古城镇、古村落、地下大面积的古文化层,才能用探沟法。

    而发掘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是很少用探沟法的,因为墓葬大都是一个“点”,用不着挖探沟。

    为什么在这里要用探沟法呢?这是因为韩孔雀发掘皇陵是头一回,他要小心,而之前则是因为这里已经有被挖掘出来的探沟,这也不是那些盗墓贼不专业,而是因为这里的地下地形复杂。

    而在这里,除了是因为小心之外,还因为韩孔雀发现,这地下的陵墓是如此庞大。

    由于墓室密封的很好,一时半会,韩孔雀也感知不出地宫的大门在什么位置,于是为慎重起见就使用了探沟法。

    按照工作队用绳子做出的标志,民工们一锹锹地铲出黄土,再把翻起的土小心地装入筐中运往远处。

    考古发掘不像筑堤、种田,每一锹土都要过目,说不定就在这土里能发现什么。

    韩孔雀知道,明代的这种黄陵,如果有宝城,那么原地上肯定不会只有宝城,肯定还有明楼、棱恩殿、棱恩门、左右廊庑、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而查看了一圈,在这里,韩孔雀也只发现了宝城和明楼。

    转了一圈。韩孔雀看到此时那些工作人员在王教授的指挥下,像扫雷般一块地皮一块地皮地搜索、探测。

    然而半个小时的勘察仍无所获,他们没有找到地宫入口的珠丝马迹。

    “这座宝城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容易些,所以我们的工作很麻烦。”也许是感觉到了韩孔雀的目光,王教授道。

    韩孔雀点头。这里这座地宫虽然是一座宝城,不是陵墓,但也不能随便毁坏,所以挖掘探沟也不能太随意。

    “你看,这座宝城好像被破坏过。”就在这个时候,王教授开口道。

    “嗯。”这种情况韩孔雀早就发现了:“不是简单的破坏,好像被大火烧过,而且不是烧过一次。”

    翻弄着挖掘探沟弄出来的泥土,韩孔雀直接说出自己的推断。

    “这样的情况应该算是正常。历史记载的,这座银安殿被破坏过几次,所以这银安殿地下留下了破坏的痕迹也不足为奇。”王教授道。

    “王教授,这边。”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作人员大声喊道。

    韩孔雀看了过去,露出一个笑容,他当然知道那边有个洞口。

    那边是宝城的一面城墙,就在这面城墙下面。发现了一个黑洞,而这个黑洞就是通往地下玄宫的道路。

    而韩孔雀提醒他们。也不过是动了几块砖头,就让那些人发现了。

    当然,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惊喜,工作队来到这里后,也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

    到了现在,他们的兴奋劲头也差不多消耗光了。所以韩孔雀想要给他们一点刺激。

    所以刚才,当一名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那名队员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

    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

    “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

    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

    “又是这玩意,是不是明代的古墓都喜欢这样做标记。”王教授惊讶的看着那个石条道。

    “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韩孔雀笑着确定道。

    果然未出他们所料,几个小时之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

    “这样的规格,绝对是明代皇陵的建筑规格,而且是标准规格。”王教授很快就下了结论。

    “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跟史书记载的明代皇陵建造方式相同,这应该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韩孔雀也开口道。

    “如果没错,当年皇帝的棺椁就是从这里入葬的。”

    “所以这隧道门三个字正对着这条隧道的中心部位。”

    小石碑的发现,增添了发掘人员的工作劲头,探沟进度加快。

    为了使发掘后出土的地宫文物能抢在一个不冷不热,气候又比较湿润的季节完成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发掘委员会决定增加机械化作业,从外面调来了一台卷扬机,又用了几个小矿车,安上小铁轨,这样出土的进度就快多了。

    正当发掘人员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劲头十足地挖掘时,一道难题又摆在他们面前:从隧道门一直探寻的砖隧道中断了。

    按理说顺着砖隧道应能找到入口,但隧道为什么到此中断了呢?

    要想解开这个疑团,还必须向里探寻。

    于是工作队决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开一条探沟。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向西开的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这便是较砖隧道更高一档次的“石隧道”。

    不久,在“隧道门”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个用城砖起券的大门。

    发掘人员没有将此门拆通,而是在韩孔雀的指点之下,另外开了一条直线通道,从这里向里掘进一丈的距离,就是通入地下玄宫的第二条隧道,也是最后一条隧道――“石隧道”。

    此处至玄宫前面金刚墙前皮的准确距离已经不远,此时整个开估队伍已经很累了,如果按部就班,今天就什么也发现不了。

    第二天,民工们主动做了个木套,把这块关键时刻给他们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护起来。

    这块石碑上面清楚地写着石碑距金刚墙的距离,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墙后便是地下玄宫,可以说找到了金刚墙,就是找到了地宫。

    如果小石碑记载准确,说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

    针对前段的发掘情况,决定加深探沟。

    又一个小时过去,一名民工一镐刨下去,传出钝器的撞击声。

    他用镐头轻轻刨开积土,一块石头露出来了。

    此石长一尺许,宽约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这块小石碑应该就是打开陵墓地下玄宫的钥匙,有了它,也就等于找到了地宫的坐标。

    找到了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

    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

    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碣、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确像是一个魁梧剽悍的金刚大力士把守着地下玄宫的大门。

    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

    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至此工作人员都松了一大口气,因为进入地宫已为时不远了。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金刚墙的发现及简报的介绍,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龙亭,想要一睹金刚墙的雄姿。

    敏感的新闻界立即做出反应,记者们手持采访本、照相机也随之拥来。

    “从现在就开始宣传,为之过早了点吧?”王教授有点不安,毕竟这座陵墓他不知道是谁的,而且他也不确定,下面就是一座皇陵。

    “不早,这样的一座古墓,正好需要大批学者前来验证,要不然只靠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证明这是谁的墓葬?”韩孔雀笑着道。

    韩孔雀一点也不担心下面是空墓,所以他才没有阻止张书记向外界通报了他们的发现。

    地下玄宫的破谜之时就在眼前,发掘人员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他们这些天的辛苦,总算有了结果。

    而此时他们也很紧张,紧张的是地宫深幽莫测,记载和传说中的林林总总实在恐怖。(未完待续……)

第一千二百九十一章拐钉钥匙

    在到达金刚墙之前,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发掘民工中流传,说什么陵内有飞刀、暗箭、毒气、陷阱之类,陷阱下栽着尖刀,上面盖着石条,下去的人一踩石条石条就翻,上面石条砸,下面尖刀戳,必死无疑。

    古墓当中的机关陷阱,就算没有一些传说,也肯定是存在的,这个更不用传说。

    不过,一座帝王墓的发掘,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样的陵墓被发现,可以说是危机与机遇并存的。

    从记载看,不管是西方的金字塔还是东方的大墓,有的确实埋有盗墓者的尸体,但这些盗墓者的死因,是由于墓中内在的力量冲击,还是外在力量所加害,尚没有弄清。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一些墓中也不鲜见,有的墓一打开,里边就有三四具盗墓者的尸体。

    但从多数尸体的形状、神态和墓葬的环境可以断定,大都是外来力量的侵袭所致。

    这座皇陵以前肯定没有被人盗掘过,现在里面到底里边是什么形状,有没有暗器机关,需要慎重对待,尤其应注意的是里边的气体。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质,可能要放些保护性的药剂,这些药剂和地宫的腐料气体相混和,很可能变成妨害人类的毒气。

    唐以后的诸家皇陵大都有暗箭、弓弩、毒气之说,但多数还是遭到了后人的洗劫。

    至于盗掘中这些暗箭、弓弩、毒气到底是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作用,官方史料中并无记载,只有一些野史叙说了盗墓者的详细盗墓经过和暗器的厉害,但尚不足为凭。

    传言和野史虽不可信,但单凭这座大陵距今已600多年。它本身就阴森可怕人。

    常言说:人死如虎,虎死如绵羊,老虎死了谁也不害怕,可是自家的亲人死后,亲属们还有些胆怯,何况一个大皇帝陵呢!

    民间的传闻、野史的记载、神秘的老者……构成了一个个谜团。在发掘人员心中滚动。

    虽然很多人都在担心,但韩孔雀却不认为有陷阱、暗器,这座陵墓建成已600多年,即使有这些防护设施,也恐怕早失灵了,就算没有失灵,经过了一次改造,也不知道能够保留下多少。

    但发掘这座帝王陵毕竟不是小事,还是慎重一点为佳。因为不管是谁修建陵墓,都不会不知道历代帝王陵墓多数被盗的事实,既如此,在陵墓的设计上不会不加以防范。

    关于毒气,说预先就放有毒气,那是夸大的传说,因为当时还不可能掌握化学的毒气。

    但地宫里的防腐等材料肯定不会少,光凭这大陵600多年的历史。里面的气体对人体多少会有些毒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毒气”。

    为稳定发掘现场情绪。王教授只得在发掘现场并告诫工作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做好妥善准备,以保证人身与文物的绝对安全。”

    而懂点医术的韩孔雀说的更加具体:“古墓有尸毒,你们必须注意。”

    自发现金刚墙,韩孔雀几乎是天天与发掘人员在一起。现场指导,而他的本事,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说的话,自然会被人重视。

    为具体防范进入地宫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险情况,王教授为工作队配备了防毒面具、马灯、矿井安全帽、胶皮手套、福尔马林等。

    并接受了政府部门安排的摄影师的意见,为躲过探沟内极不均匀的阳光,将打开金刚墙的时间选在晚上,以便更好的跟踪拍摄。

    下面就是金刚墙的拆除工作了,发掘人员都戴上防毒面具,两名工作队员提着马灯,顺梯子爬到圭形券门顶端,开始往外抽第一块重达24公斤的墙砖。

    由于砖没有用灰浆砌筑,故抽动并不费太大劲。

    这时,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眼睛死死盯着圭形门券最上面那块砖。

    砖抽出来了,里面并没有暗箭、乱石之类射出,只有一股难闻的气味从洞口“哧哧”的窜出,一直持续了好久。

    待洞里的气味排完后,大家又继续拆门券,拆到第15层时,洞口已有两米多高,这个时候韩孔雀宣布停止抽拆。

    为让洞里的有害气体彻底排出,发掘人员并没有立即进洞,而是晾了一天。

    为慎重起见,进洞之前,王教授让一民工到外面买来一条狗,想把它放进去试试,看有没有暗箭、陷阱、毒气之类。

    那个民工牵狗时,狗咬人,民工不敢牵。

    这看的韩孔雀哭笑不得,他只得劝王教授算了,说狗进去了反而会把里面的东西刨坏。

    狗没试成,王教授又让队员去买来一只大公鸡,这次韩孔雀也没有理由反对,人家这才是挖掘古墓的正常手段。

    而他之所以那么肯定里面没有危险,很明显不是普通人用的,他那算是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