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都市藏真-第9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闷声发大财。”韩孔雀看着船上的东西,笑了起来。

    “看来还是当海盗划算,也轻松。”想到他辛辛苦苦才从海底弄上来的金银币,哪有抢劫这伙沉船海盗来的收获大。

    想到这里,韩孔雀快步走向帆船的舱底,在古代,那些海上可是有着购买大量瓷器压舱底的习惯,就是不知道这条沉船之中,是不是也有着大量瓷器。

    韩孔雀之所以对这种船这么熟悉,自然是知道有这样的一条船出水,那就是阿拉伯的独桅三角帆船“巴图希塔姆”号。

    当时唐代的商人,将瓷器装上阿拉伯的独桅三角帆船“巴图希塔姆”号,然后出口到马来西亚等地。

    研究表明,这艘船可能是在东南亚海域遇暴风雨袭击后,撞到水下暗礁沉没的。

    6万件物品中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这些珍贵物品都是产自8世纪的中国陶瓷制品。

    找到这条沉船也算是一个传奇,起点是德国一座为建筑公司浇筑水泥柱的噪音刺耳的工厂,终点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竞标世界上最大宗的9世纪中国珍宝。

    这一旅程的主人就是47岁的德国人蒂尔曼。沃尔特法恩,他因在从东南亚海域打捞出一批价值连城的中国珍宝后,转眼变成超级巨富。

    当年,蒂尔曼。沃尔特法恩听一个印尼雇员讲了沉船故事,说船中可能有珍宝。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沃尔特法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对这条沉船产生了浓厚兴趣。

    后来,他拿上水下呼吸器,与那名印尼雇员一起到了印尼,此行不仅改变了沃尔特法恩的一生,还使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批古代文物浮出水面。

    沃尔特法恩后来告诉一家德国杂志说:“我潜水来到一片类似珊瑚礁的地方,事实上,它是个水下土墩,大小如同一座小山,不过这座‘小山’几乎是由数万件保存完好的陶瓷制品堆积成的。”

    沃尔特法恩讲的是他发现的三艘沉船中第二艘的经过,第三艘才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沉船,而这艘船简直称得上是个海底宝藏,里面的物品都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沃尔特法恩把这艘沉船称为“巴图希塔姆号”沉船,他共打捞起6万件文物,其中包括陶瓷酒壶、茶碗、刻有浮雕的金银餐具,所有的物品都有1200年的历史。

    这些珍贵文物都是中国9世纪的陶瓷制品,当时中国唐代的商人将中国瓷器装上阿拉伯商船,然后出口到马来西亚、印度以及现在的沙特。

    研究表明,这艘船可能是在穿越爪哇途中,遇上暴风雨,撞到印尼卡里马塔海峡的水下暗礁而沉没。

    考古学家表示,巴图希塔姆号沉船(这是沃尔特法恩给自己的海底发现起的名称)向人们展现了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在12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发展海上贸易。

    看着船底一摞一摞的三色陶瓷制品,韩孔雀苦笑起来,看来还真是让他猜着了,这条船还真的就跟“巴图希塔姆号”沉船一样,就连货物也差不多。

    沃尔特法恩从海底打捞上的物品中,有蓝黄白三种颜色的陶瓷制品、22个银盘和银杯、7个金盘和金杯。

    而这条船上的陶瓷制品,明显要比“巴图希塔姆号”沉船上多得多,其实从这条沉船的完整度来看,就可以猜到,这条船上的货物应该保存的很完整。

    毕竟沉船都那么完整,上面的货物自然就没有遭受太大的危险。(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绞胎碗

    除了三色陶瓷,船舱里还有各种金银器,金盘金杯什么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这些东西摆放在一些小型货架伤,密密麻麻的,在灯光之下散发出璀璨的金光。

    “看来这条船上的货物,要比巴图希塔姆号沉船上的货物还多啊!”韩孔雀收回目光,只能感叹。

    韩孔雀随手拿起一件三色陶瓷,翻过来,看了看碗底,果然,这个陶瓷碗的底部有留款。

    “敬宗皇帝元年整月十五,果然是唐代的。”韩孔雀记得巴图希塔姆号上也是这个时期的陶瓷。

    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那些珍贵的文物,现在被保存在新西兰一个安全措施十分严密的飞机修理库里。

    考古学家之所以认定这些物品具有1200年的历史,第一条线索是两个从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釉碗。

    这两个瓷釉碗底刻有“敬宗皇帝二年八月十六”的字样,根据计算,它们应该是在826年制造的。

    而这一批也是敬宗皇帝在位之时制造的,而且比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那一批还要早。

    敬宗元年,可比二年更有纪念意义,所以这一批瓷釉碗的价值应该更大。

    当然,要确定一批东西的准确年代,还需要其他方面。

    因为这一批瓷器不知道被那伙沉船海盗发现了多长时间,现在研究到了什么程度,所以韩孔雀也不能准确判定。

    不过,在这里,还有一些资料,韩孔雀翻了翻,果然找到了证据。

    这是一份鉴定分析,分析的是来自密封陶壶中的大茴香子和葡萄干混合物的残留物。

    这伙海盗之中的考古学家。在对这些残留物进行无线电碳分析后,结果发现它们的年代在680年至890年之间。

    除了这个证据,证明这一批文物是唐代的之外,他们还从这条船上发现了一面,已经被严重腐蚀的铜镜的文字,研究后发现。铜镜上的金属,曾于758年12月在中国杭城被提炼过“100次”。

    在鉴定分析的最后,有对这艘沉船进行化学分析的结果,这艘三十多米长的船,是用印度和非洲木材制造的。

    从而可以推断,这艘船当时正由阿拉伯和印度水手驾驶,打算从杭城返回某个阿拉伯国家,没想到途中遇到暴风雨,结果沉没在马来西亚北部。最终被这伙沉船海盗发现,打捞了出来。

    这艘船上的瓷器要比巴图希塔姆号上发现的更多,韩孔雀只是稍微计算了一下,就看到了不下十万的各种瓷器,加上金银器,还有不少的实用器,只是这么一艘船的收获,就极其惊人。这也就怪不得这伙沉船海盗,会连同这艘船都清理保存下来。

    “只是这么一艘船。就能够支撑起一家大型博物馆了。”韩孔雀有点羡慕的道。

    虽然这伙海盗不是好人,但韩孔雀还真没有理由黑吃黑,毕竟他不是太过无耻,总不能看到了好东西就想着据为己有。

    只是看这伙沉船海盗对这些东西的保护力度,韩孔雀就有点不好意思出手。

    “算了,只是这一条船。就肯定是经过了千辛万苦才会弄出这样,看他们这么热爱这些东西,我就当没见到吧!”韩孔雀打算仔细欣赏一下这些东西,过过眼瘾就算了。

    “这个碗怎么看着十分眼熟?”逛游了一圈,韩孔雀拿起一只三色碗。感觉好像在哪里见过。

    韩孔雀的记忆十分的好,如果他看到过,自然是能够记起来的,现在记不清楚,自然是没有特别注意,也许是无意当中看到过着听到过。

    “难道这是绞釉瓷?这些碗难道都是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绞胎碗?”想了一会儿,结合唐代的一些著名瓷器,韩孔雀很快就想到了这可能是什么?

    看着密密麻麻排列在藏市里面的碗、瓶、罐、盘,韩孔雀有点不知道怎么才好。

    此时韩孔雀已经想起来,这种碗他在什么地方见过,不是小地方,而是在几家世界知名拍卖行举办的拍卖会上。

    在几家世界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中,每年都会拍卖几件这样的绞胎碗,如果韩孔雀没有记错,应该跟这里的这些绞胎碗一模一样,甚至韩孔雀都要怀疑,那些碗,应该全都是出自这里。

    千年一见的唐代绞釉瓷——绞胎碗,可不是说假的,就是因为这种东西十分稀少,所以才会被顶级拍卖行追捧。

    在国内,唐代绞胎瓷器传世甚少,国内外公私博物馆藏品也了了无几,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更是稀见。

    改革开放至今,就国内有影响的刊物,所发表的有关这方面的介绍性文章也是屈指可数,因此,大家对它的认识肤浅也就不足为怪。

    近几年来,国内所有新出版的关于“中国陶瓷史”方面的著作在论述唐代陶瓷业时,都会不约而同的都写上两笔,简单介绍唐代绞胎瓷器,尽管着墨不多,显然学界都已经开始注意它,并且认识到了它的存在与价值。

    回顾近十年来伦敦佳士德、苏富比的拍卖,几乎每场都有一两件绞胎瓷器,均为小碗小碟小罐,而其成交价格,都在两三万英镑之间,可见国外市场对绞胎瓷器的认可与拥爱。

    如果这几家拍卖公司的拍品,全都来自这里,那么韩孔雀对这伙沉船海盗的收获,还是大大的低估了。

    当然,这里这么一船的瓷器,其价值,被他们这么运作,也应该能够突破天际。

    这种被国内推崇到千年一遇的极品三色瓷,居然在这里有几十万件,如果被人知道了,不知道他们该哭,还是该笑。

    看着这些瓷器,反正韩孔雀是笑了。

    有专家说,绞胎瓷器全世界存世十余件,也有专家说存世三十几件。

    由于作品的稀少,给研究带来许多障碍,以至于有些专家、行家一看到绞胎瓷器,不加思索的就认为是赝品。

    有些藏家却片面认为,其是宫廷御用传世甚少的陈饰瓷,而夸大了对它的价值评估。

    不过是哪个原因,都让这种瓷器的价格,逐年上升,所以这种东西成为了一些大型拍卖公司的压轴拍品,每年都给拍卖公司和所有人带来极大的利益。

    韩孔雀也喜欢瓷器,所以也做过研究,从喜爱、关注到收藏、学习、研究绞胎瓷器,对绞胎瓷器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与了解。

    其实它与唐三彩一样,就造型来讲有着众多的门类,如碗、盘、碟、杯、罐、壶、瓶、炉、枕、文房用具、动物玩具、乐器、马俑、驮俑、人俑以及其他动物俑等等。

    就釉色来讲有透明釉、白色釉、黄色釉、褐色釉、绿色釉、蓝色釉以及三彩釉等。

    就胎土来讲有白与黄、白与褐、黄与褐,再加上不同的相交方式,真是千姿百态,一物一样,各不相同,令人陶醉!

    唐代绞胎器,是唐代创烧的一种新工艺陶器。

    对于唐代这种特有的陶瓷烧造技术,长期以来人们说法不一。

    又由于目前绞胎器的价格日益增高,而赝品的出现日益增多,所以鉴别它的真品与仿品,不仅成为市场所需,也成为提高人们鉴赏陶瓷艺术品的能力与水平之必要,它还对彰显我国古代窑工的无穷智慧,与孜孜以求的奋进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这是中国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也是地球上对鼎盛的文明之一,唐代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远在其他朝代之上。

    所以唐代的文物价值,也是比较高的,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很受追捧的。

    当然,这也是建立在当时唐代鼎盛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成就之上的,就说这唐代的绞胎器,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瓷器就十分漂亮。

    据唐代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都曾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人们取瘿木为材多花斑,制成各种器物,其纹理盘旋缠结,图案随意自然。

    唐代当时不仅文人喜欢瘿木器的高雅细致,就是王公贵族之间也以瘿木制品作为礼物相互赠送,并有“瘿樽、瘿枕、瘿床”等瘿木器流传于世。

    另一种民间传说是:唐代工匠艺人们在制陶收工时,无意之中将各种制陶时所用的胎、釉的边角剩料,搅拌在一起后,将其制作成器。

    还有一种说法是受西方玻璃器的影响,但从唐代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交流的物品之中未见有与之类似的玻璃器出土或传世,况且西方玻璃中双色曲叠的花纹早在公元后就不流行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受唐代犀皮漆器的影响,但唐代犀皮漆器纹有“片云、圆花、松鳞”等诸种不规则的大小斑块状图案,没有类似绞胎瓷器的丰富纹理变化。

    韩孔雀却认为,绞胎瓷器的出现与发展,应与唐代风行瘿木制品和大理石纹有关。

    由于瘿木和大理石材质有限,成本较高,不好加工成器,故唐代制瓷艺人以当时流行的瘿木制品中条纹、状纹结合漆器中斑块状图案,运用原料丰富的瓷泥制作成器,烧造而成。(未完待续。)

第一千四百零四章传承工艺

    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大唐王朝昂扬进取、独特创新、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人文心态和博大宏放的社会心态。

    这种瓷器始见于唐代,宋代逐渐衰落,元明两代偶能见到零星器物。

    其主要产于唐代的巩xian窑、shou州窑和宋代的ci州窑,其造型不多,主要以生活用器为主,随葬品次之。

    这里的绞胎器主器型主要有碗、盘、枕、高足杯、小罐及和骑马射猎俑,以长方形的绞胎花枕较为多见。

    可以说各种颜色的都有,从此也可以看得出,当时这条船的船主,是特意挑选的,所以进的货很齐全。

    韩孔雀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看这里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的绞胎瓷,还真是赏心悦目。

    “看来这伙人当中有懂行的啊!”看着一件件代表当时技艺巅峰的作品,韩孔雀不得不感叹。

    虽然单独摆放出来的瓷器不多,但每一件,都是这个器型当中的巅峰之作。

    翻看着桌子上的资料,对比着架子上的瓷器,韩孔雀一边看,一边欣赏。

    “咦?这是绞胎瓷的制作工艺?”韩孔雀有点震惊的看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很明显是绞胎器的制作工艺。

    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是我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发明创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根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虽然,目前对绞胎器的起源、技法、产地以及分期断代等问题。已有少数学者作了初步探讨,而对绞胎器的专门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

    实物资料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展开与深入。

    “难道是因为这些绞胎瓷,让这伙人有了深入研究的机会?”韩孔雀开始仔细查看这里面放的一些资料,也许还能有所收获。

    看了一会儿,韩孔雀对绞胎瓷也有了一些了解。所谓绞胎是将深浅不同的两种胎泥,相间绞合在一起,然后按坯成型出现粗细不等的纹丝状花纹。

    胎上有用黑、白、褐三色相间类似木纹的纹理,再施透明釉。

    制作时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必须考虑几种泥的膨胀系数一致,以保证干燥和炼制中不变形、不开裂。

    通过考证实物资料,分析绞胎断面及纹胎的形成,从绞胎工艺来讲,韩孔雀认为。绞胎工艺分三种类型,即通体绞胎型、主体绞胎型和局部绞胎型。

    通体绞胎型——这种作品是通体绞胎,浑然一体,纹理多呈木纹状,线条流畅,变化多端。

    如旁边那件黄釉绞胎三足盘、长方形绞胎小枕,宋代绞胎小罐,绿釉绞胎枕等。都是这一类型。

    主体绞胎型——这种绞胎器的纹理同通体绞胎器一样,应用于器物的主体部分。如碗、钵、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