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第三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他从末世来-第5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除去位居中央的寺庙,这一片广场是古代城市和王宫的遗址,王宫遗址在寺北。如今古城和古王宫都荡然无存,满地被森林覆盖。只遗留下一些街道的轮廓。

    由寺庙围墙西塔门通寺庙西山门的大路,宽9。5米,长约350米,高出地面1。5米,路面用砂岩石片铺砌;石路左右两边排列着七头眼镜蛇保护神。路南、北各有一座名为藏经阁的建筑物,其每个基点上都有出入口。

    往东,路北,在藏经阁和寺庙之间,有一片荷塘,绽放各色荷花;路南对称位置的水塘,则是清水一泓。路段尽头是一条通吴哥寺庙山门的十字阳台,称为王台。王台左右有狮子守护。水塘和王台都是后人添加的。

    十字王台尽头是吴哥寺的中心建筑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个以长方形回廊为周边的须弥座,依外大内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叠而成的三个围囿,中心矗立五座宝塔为顶点,象征须弥山。

    美国学者艾丽娜曼妮卡解释这三层回廊各代表国王、婆罗门和月亮、毗湿奴。各回廊的每个基点上建立廊门,上中两层的回廊,四隅设置塔门,每层塔门的四座宝塔,中央宝塔形成五点梅花图案。

    由于寺庙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层须弥座的位置,并非在下一层须弥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后偏东,为西边画廊留出更多空间;因为同样原故,西边的台阶不如东边台阶陡峭。

    第一层的须弥座由砂岩石垒成,高出地面约3米;须弥座之上,有高3米许的回廊,围绕吴哥寺如口字。吴哥窟护城河。

    回廊长方形,南北方向长190米,东西方向长220米。回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门和八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塔门,正西、正东各三座廊门,正北、正南各一座廊门。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二石阶,可通第一层内院、寺庙外院。

    回廊的内侧墙壁既是寺的外墙兼巨型画廊。回廊的外侧,有两排并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撑画廊拱顶,另一排支撑半拱顶边廊。回廊的二重檐拱顶,覆盖陶瓦,保护画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晒雨淋。

    画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细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二米余,长近百米。全长达七百余米,绕寺一周。浮雕描绘印度两篇着名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吴哥王朝的历史。

    从西北壁角按反时钟方向,西画廊展示罗摩衍那中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击败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的场面,和摩诃婆罗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战争的故事。

    南画廊有几幅浮雕,和吴哥王朝历史有关,其中一幅描绘苏耶跋摩二世头戴王冠。在宝座上赤足盘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后手靠着宝座扶手,左右侍从各二,手执长扇,为王扇风,身后还有宫女,手持巨型蜡烛,白日点燃。

    传说故事。接下去是印度神话中32层地狱和37重天堂。东画廊描绘古印度神话普拉纳斯中一个着名的故事:毗湿奴搅乳海:毗湿奴令92尊阿修罗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苏吉(Vasuki)充绳索搅动乳海。

    接着的毗湿奴击败阿修罗的场面是16世纪后人所加。北画廊显示毗湿奴第八化身黑天战胜阿修罗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画面较小,一般多是描述罗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进入第一层回廊西门,踏入一个名为“千佛阁”的田字阁,四周环绕回廊。田字阁被中央的十字游廊间隔为四个院落,其地面比十字游廊和回廊低约一米,原为水池,现不蓄水。田字阁的南北廊,宽约3米。外侧封闭,内侧立双排方柱。

    十字游廊由两道游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游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组成,由四行方柱支撑。两行内方柱支撑中廊,两行外方柱支撑各自的偏廊。中廊宽约3米,高约4。5米,上半是墙壁,下半是方柱。

    石柱底部有飞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墙还残留深红色的涂漆,由此可窥见八百多年前吴哥窟全盛时期之辉煌景象。主廊顶呈蛋尖拱形,以陶瓦盖顶。左右偏廊,宽约2。5米,高约3米;游廊总宽度约8米。

    几世纪来。朝拜者曾在阁内留下许多佛像,不过大部分佛像现在已被挪走。阁内还有不少颂扬朝拜者善行的铭文,多数是高棉语,一些是缅甸语。田字画阁之外的院子,乃寺庙第一层围囿的内院,如反匚字形。

    在第一层围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经阁。田字阁的北廊、中廊和南廊各有石阶廊西通寺庙的第二层围囿。

    第二层台基又高出第一层台基五米半,四周也有长方形回廊,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宽约100米。回廊没有石柱,也没有偏廊,两壁分布竖葫芦棂窗,间以天神浮雕。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东南北各一,西边三座。

    每座廊门有内外二石阶,下通第一围囿内院,内通第二围囿内院。西边的三座廊门,通第一围囿的田字阁。第二层回廊四角的塔门,顶部各矗立一座宝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宝塔的顶部大半缺损,九层宝塔只剩二三层。

    第二围囿内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经阁。两座藏经阁之间由一个十字形阳台的南北道相连,阳台的东西道连接第二层回廊的西门和第三层回廊的西门。这个十字阳台也是后人添加的。

    寺庙的第三层台基,即最内和最高层台基,称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两段叠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层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阶,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道,十二道台阶都十分陡峭,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象征登天之艰辛。

    台阶之上的田字形重檐画廊,60米见方,上立五座宝塔,四隅各一塔门,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顶离地65米,主塔比四个角塔高大;五座宝塔,排成五点梅花式。每塔内设神龛。

    主塔的神龛,最初四通,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各塔门之间,塔门与主塔之间,由田字画廊相连。

    田字画廊由回廊和十字游廊组成,回廊分主廊和偏廊两部分,主廊靠外的墙壁分布着竖葫芦棂窗,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基点则分布长方形无栏窗。主廊的内侧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顶,偏廊内侧排列立柱,半拱顶高三米。

    十字游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顶,二半拱顶,左右各二排方石柱。田字廊的拱顶和半拱顶上铺陶瓦。画廊顶部的天花板刻狮头蛇像,画廊和神龛入口有布满雕饰的门楣和三角墙。

    回廊东南西北四边的正中各有廊门,每廊门有台阶下通第二层;回廊四隅的塔门,各有二道台阶下通第二层。

    吴哥窟布局十分均称,富有节奏。吴哥窟建筑群,有两种形式的对称,镜像对称和旋转对称。从护城河、外郭围墙到中心建筑群,以横贯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为中心,呈现准确的镜像对称:甚至广场大道中轴线上南北两个藏经阁、两个水池,也对称的分布在两边。

    从广场大道望吴哥寺见正中一高塔,两座较小的塔在左右对称地陪衬着,构成一个山字形。寺庙顶层的五子梅花塔群,除了中轴对称之外,有更严谨的两种旋转对称:从东、西、南、北四方,呈现相同的山字形构图,成90度旋转对称。

    还有第二组90度旋转对称: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四个对角方向看,也是一样的山字形构图。五座宝塔也只有如此安排,才有最大限度的对称效果,四面八方地重复展示同一造型主题。

    台基结构,源自希腊,传入印度,从印度传入真腊后,演变成为吴哥窟建筑重要特色之一。可能是因为柬埔寨常遭受媚公河泛滥之灾,时至今日许多民居任搭在高架上以避洪水,吴哥许多古迹都台基。

    十世纪初的巴肯寺有五层台基,十世纪中叶的空中宫殿有四层台基。吴哥的台基起初可能是避洪水,到后来台基发展成为吴哥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水不到的高层建筑,如吴哥窟第二三层的内院小藏经阁,也都有了台基。

    十三世纪中叶吴哥窟的三重台基和五座中央宝塔更成为印度神话中须弥山的象征。须弥山有五座山峰。巴肯山寺、空中宫殿虽有多重台基,但毕竟只有一座中心宝塔,还未能完全代表须弥山。吴哥窟顶层有五座宝塔,则完全地象征须弥山的五峰。(未完待续……)

第**五节  从过去到现在

    吴哥窟的台基,也从早期平整的简单台基,演化为富有艺术性的须弥座形式,上下宽,中间略窄,构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装饰,雄健而简洁。台基在华国古典建筑中,也占重要地位,多层台基也是常见的建筑形式。

    吴哥窟台基和华国古典台基最大的差异,在于台基周边的建筑物;中式台基周边常围以高一米左右的望柱和石栏,吴哥窟的台基的周边则围绕着4…5米高的石柱回环画廊。吴哥窟的多层台基比同层数的中式台基高出几倍。

    回廊是吴哥窟另一个突出的建筑艺术特色。吴哥窟的回廊由三个元素组成,内侧的墙壁兼朔壁,外向的成排立柱和双重屋檐的廊顶。这三个元素除去明显的实用功能之外,对于美感的贡献,三者缺一不可。

    长长的画廊,数十根立柱,一字排开,为吴哥窟的总体外观,添加横向空间的节奏感。画廊的重檐,为吴哥窟的外观添加纵向节奏感。

    回廊首先出现于空中宫殿的顶层台基,而在吴哥窟发展到颠峰,三层台基各有回廊,如同乐曲旋律的重复,步步高,步步增强,最终归结到主体中心宝塔。

    吴哥窟的长廊多种多样,有的有石柱,凡有石柱的长廊或是一边两排石柱,或两边各两排石柱,没有一边一排或两边各一排的格式。因为吴哥窟的长廊的拱顶较高,顶拱结构,不是由径向楔形砖镶砌而成的真拱。

    而是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平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叠涩拱。这类叠涩拱顶跨度较小,如果只有单排石柱。单靠一道又高又窄的拱顶,难起防雨作用,因此必需加筑偏廊,增加半个拱顶,加宽拱顶的总宽度,以起防雨的效果。

    因此在同一边的两排石柱。一排支撑主拱顶,一排支撑偏廊拱顶。吴哥窟凡有双柱的长廊必有单边偏廊,只有一边看去是重檐;凡有四排石柱的长廊,即每边各两排石柱,则两边各有偏廊;从任何一边看去都是重檐。

    长廊有两排石柱的一边是敞开的,另一边是石墙壁。吴哥窟长廊的墙壁,有的是整片雕墙,中间不留窗子,有的开着明窗。可以外望,有的开着装饰性的直葫芦棂假窗;明窗之间或假窗之间的墙壁,装饰著头戴金冠,足带金镯的女神的浮雕。

    回廊的出入通道,相当考究,有两种形式:有塔的塔门和没有塔的廊门。廊门像个亭子间,在与游廊成直角的方向,向外延伸两三进。每进的亭子有拱顶,有二三对方柱。每进的顶上有雕刻精细的门楣和三角墙。

    长廊的布局有一字廊、回廊和十字游廊三种形式;十字游廊通常和回廊组成田字廊。从外郭到顶层的长廊形式如下:外郭围墙:直葫芦棂虚窗双柱重檐长廊。

    基层围囿:雕屏双柱重檐回廊,中层围囿:直葫芦棂虚窗单檐回廊,顶层围囿:明窗双柱重檐回廊,顶层、中层田字阁:四柱十字重檐游廊。吴哥窟的建筑师巧妙地运用空间,用长长的大道显示空间深度感,用回廊的横展。构造出建筑物的宽阔感。

    用不同层面回廊的透视重叠,构造出建筑物的高峻感;吴哥窟虽无大型的中心建筑,但其外观可以媲美于一座庞大的中心建筑。吴哥窟的上圆下方的密檐石塔,上层实心,叠涩拱顶。下层和长廊有机地结合成为塔门,塔内设立神盦。

    圆形宝塔的轮廓,呈抛物线形,围着**层美观的莲花檐。吴哥的石塔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9世纪初,吴哥的塔是一座座独立的密檐式塔,10世纪出现了排列在平台上的塔群,如豆蔻寺(921年)、东梅奔(951年)的双子塔。

    而空中宫殿的中心塔则矗立在有回廊的祭坛之上,11世纪初的茶胶寺(1001年)是典型古印度式金刚宝座塔,有五座宝塔在三阶宝座之上。塔布茏寺(1191年)的宝塔和长廊结合成为塔门长廊,这里可见吴哥窟外郭长廊原型。

    吴哥窟之所以被称为高棉建筑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正因为它有机地融合了前期建筑艺术中的宝塔、长廊、回廊、祭坛等要素:宝塔和回廊融合成为塔门回廊,塔门回廊又和祭坛融合为一体,堆栈成为有多层塔门回廊的祭坛。

    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

    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其中围绕主殿第1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

    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从里边向外望,赫然发现,墙上有许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据说是象征仙女下凡。

    以千年前的雕刻技术来说,竟然能把仙女刻画得如此活灵活现,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面貌、衣着完全不同,真可说是鬼斧神工之作。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丽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为是东方的蒙娜丽莎,相传是由浪花所变成的。

    宏伟的吴哥窟正因为有了这群俏丽的仙女环绕,而整个鲜活了起来。除了墙外的仙女引人侧目,走在神庙里,处处可见精美细腻的刻画,有时是在柱子上,有时是在墙角上。有凸出的、也有凹入的,甚至是两者交替的作品也都不难发现。

    就连走廊上的窗子,也是以小石柱作栅栏,当阳光透过窗子洒入长廊,更融合出一种人文与自然交错的美感。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

    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当时建造的吴哥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

    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

    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吴哥文明的建筑之精美令人望之兴叹,然而却在15世纪初突然人去城空。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